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
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空。
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
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
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天气平静秋山多么美好,早晨开窗便与翠绿接通。
遥望峰峦幽远令人喜爱,近处竹枝葳蕤未能遮蒙。
看那万点幽深如同虚室,瞧那千重碧绿叠上远空。
绿色列满檐前凝聚秀气,绿色映入竹间更助清风。
碧绿招人爱于开帘之后,景色最鲜明在反照之中。
谢眺的郡斋到今天还在,开窗望与古时完全相同。
注释
⑴岫(xiù):山峰。《尔雅》:“山有穴曰岫。”
⑵天静:澄静、宁静的天空。
⑶晓翠:知道、懂得的意思,作动词用。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名曰“晓翠堂”,为元妃省亲期间所用,上题“桐剪秋风”匾额。
⑷窈窕(yǎo tiǎo):指深远貌。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窈窕以寻壑。”
⑸朦胧(méng lóng):看不分明,不清楚。这里是指一种美的境界。
⑹当:作动词用,面对着。
⑺虚室:空室。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⑻叠远空:其翠通不隔音,见系重并叠远空。
⑼列檐(yán):排列的廊檐。檐,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
⑽攒(zǎn):积聚。
⑾清风:徐徐吹来之风。
⑿反照:山光之明最宜昏中返照。
⒀宣城郡斋: 指谢朓北楼。
天气平静秋山多么美好,早晨开窗便与翠绿接通。
遥望峰峦幽远令人喜爱,近处竹枝葳蕤未能遮蒙。
看那万点幽深如同虚室,瞧那千重碧绿叠上远空。
绿色列满檐前凝聚秀气,绿色映入竹间更助清风。
碧绿招人爱于开帘之后,景色最鲜明在反照之中。
谢眺的郡斋到今天还在,开窗望与古时完全相同。
注释
⑴岫(xiù):山峰。《尔雅》:“山有穴曰岫。”
⑵天静:澄静、宁静的天空。
⑶晓翠:知道、懂得的意思,作动词用。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名曰“晓翠堂”,为元妃省亲期间所用,上题“桐剪秋风”匾额。
⑷窈窕(yǎo tiǎo):指深远貌。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窈窕以寻壑。”
⑸朦胧(méng lóng):看不分明,不清楚。这里是指一种美的境界。
⑹当:作动词用,面对着。
⑺虚室:空室。 晋·陶潜《归园田居》诗之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⑻叠远空:其翠通不隔音,见系重并叠远空。
⑼列檐(yán):排列的廊檐。檐,房顶伸出墙壁的部分。
⑽攒(zǎn):积聚。
⑾清风:徐徐吹来之风。
⑿反照:山光之明最宜昏中返照。
⒀宣城郡斋: 指谢朓北楼。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在哥哥白幼文和任宣州溧水县令的叔叔白季康的介绍下,参加了宣歙观察使崔衍举行的乡贡考试,应试中正是这首五言排律《窗中列远岫诗》和另一首《宣州试射中正鹄赋》,以横溢的才华赢得了崔衍的赏识,白居易和另一个秀才侯权一起,被推举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所以这首诗是应试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窗中引远岫”,开头两句,总写从谢朓楼的窗户中所看到的自然美景,并就便点出了季节、地点与方位。登上雄踞陵阳山巅的谢朓北楼,凭栏远眺,青山绿水尽收眼底。“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 是说在一个澄静、宁静的秋天,满山翠绿,开窗见景,一览无余。
紧接着诗人用三副联写了三幅图景。第一幅图景写了山林、竹海。“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遥怜,远望,爱怜。窈窕,山峰幽深。这是说,远远看那山峰,深遂幽静,但山峰虽高,它阻挡不了翠竹的朦胧。朦胧,这里是指一种朦朦胧胧美的境界。第二幅图景写了树丛、峰峦。“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峰”,树丛万点,峰峦叠障,这些在窗户里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第三幅图景写列檐、缘隙。“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这是说,排列的廊檐聚攒着秀气,边缘的裂缝刮着清风,诗人从远眺写到近观。这些诗句,用词生动,对偶工整,很像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
诗的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感受。一是写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感受。“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碧爱,碧绿可爱。明宜,光明适合、适当。说新晴后的碧绿天空是最令人喜爱,反照中的光明是最明亮的。二写登谢朓北楼的感受。“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宣城郡斋,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在于陵阳山顶建造的一座高斋”。唐初,人们为怀念他,在“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取名“谢朓北楼”,后来许多名人雅士登楼凭吊,赋诗抒怀。谢脁也曽有诗云:“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此处白居易不仅是在写景,意诗古境,历历在目,而且是在说事。作者最后说,现在与谢朓那个时候一样宣城的人文多么昌盛。白居易表面借以表达对谢脁重文的怀念,而实际上在歌颂当时的当权者,故赢得崔衍的肯定、赞许与推荐。
中国诗人非常喜欢从窗中揽景。如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的《南堂五首》:“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等,这种实际上表现了人们的一种空间意识。在这里白居易诗人运用排律的特点,勾画出一幅幅秋天的图景,适时尽传达出自己对古人的爱慕及今人的赞扬,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
紧接着诗人用三副联写了三幅图景。第一幅图景写了山林、竹海。“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遥怜,远望,爱怜。窈窕,山峰幽深。这是说,远远看那山峰,深遂幽静,但山峰虽高,它阻挡不了翠竹的朦胧。朦胧,这里是指一种朦朦胧胧美的境界。第二幅图景写了树丛、峰峦。“万点当虚室,千重叠远峰”,树丛万点,峰峦叠障,这些在窗户里看得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第三幅图景写列檐、缘隙。“列檐攒秀气,缘隙助清风”,这是说,排列的廊檐聚攒着秀气,边缘的裂缝刮着清风,诗人从远眺写到近观。这些诗句,用词生动,对偶工整,很像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
诗的最后四句,写诗人的感受。一是写对这些自然景观的感受。“碧爱新晴后,明宜反照中”,碧爱,碧绿可爱。明宜,光明适合、适当。说新晴后的碧绿天空是最令人喜爱,反照中的光明是最明亮的。二写登谢朓北楼的感受。“宣城郡斋在,望与古时同”,宣城郡斋,是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在于陵阳山顶建造的一座高斋”。唐初,人们为怀念他,在“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取名“谢朓北楼”,后来许多名人雅士登楼凭吊,赋诗抒怀。谢脁也曽有诗云:“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此处白居易不仅是在写景,意诗古境,历历在目,而且是在说事。作者最后说,现在与谢朓那个时候一样宣城的人文多么昌盛。白居易表面借以表达对谢脁重文的怀念,而实际上在歌颂当时的当权者,故赢得崔衍的肯定、赞许与推荐。
中国诗人非常喜欢从窗中揽景。如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苏轼的《南堂五首》:“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等,这种实际上表现了人们的一种空间意识。在这里白居易诗人运用排律的特点,勾画出一幅幅秋天的图景,适时尽传达出自己对古人的爱慕及今人的赞扬,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 ...
- 547
-
后宫词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 739
-
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230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271
-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时难年荒世 ...
- 898
-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 ...
- 236
-
上阳白发人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 9
-
浪淘沙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东海一时平。...
- 13
-
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
- 584
-
鸟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 4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