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南歌子·过严关

张孝祥 〔宋代〕
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昏昏西北度严关。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
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此行休问几时还。唯拟桂林佳处,过春残。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乘船行进到湘江尽头,又踏在瘴雾弥漫的山路上。昏昏沉沉从西北度过严关,突然看到一座玉簪似的高峰耸立眼前,原来却是岭南山。
北雁到这里也难飞,就连家书也会断绝,面色憔悴旅途劳顿两鬓就像秋霜打过一般。这次被贬远离京城管它何时回还,只是打算要在桂林这山青水秀的地方度过残留的春光。
注释
1.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春宵曲》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2.严关:在今广西兴安县西南,当时是经湖南往广西去的必经之路。
3.瘴雾:南方山林中湿热之气,不习惯南方气候的人,常因为受了这种湿热之气而得病,所以称它为瘴气或瘴雾。
4.初见:第一眼看到。
5.岭南山:古时把五岭以南的地区称为岭南,所以五岭又可以称为岭南山。
6.鬓班:花白的头发。
7.休问:莫问的意思。
8.唯拟:只准备、但愿的意思。
9.春残:“残春”的倒装,意思是“残留”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赴任桂林的时候经过严关,为了表现自己内心苦闷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而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上片描写行程中所见的景物。“路尽湘江水,人行瘴雾间”。开头两句说,作者沿湘江水路乘船上行,走到了湘江的尽头,弃船登岸,开始在弥漫着瘴气的路上行走。湘江由广西境内发源,既然湘江水路已经走“尽”,说明作者此时已经进入广西境内。“间”字说明“瘴雾”很浓,行人只好在雾气中行走。“昏昏西北度严关”一句,写出作者度过“严关”时的感受和精神状态。“簪”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岭南山”紧承上句点明那“天外”的高峰,原来是“岭南山”。
下片写过了严关以后的心情。“北雁连书断,秋霜点鬓斑。”借用“鸿雁传书”之意。后句说自己两鬓象被秋霜点过,已经变成斑白,这就把面容憔悴,心情愁苦,形象狼狈的行路人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心中郁郁不乐,这次被贬到离家乡、离京城很远的偏僻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这是不能不想的,可是又无法预料,只好说“休问几时还”,是无可奈何的话。结尾两句,是写作者心里的打算。
该词描绘路途景物,真切自然,不加雕琢,寥寥数笔,勾勒出五岭山脉以北山水的特色,这是写实,也是作者特意渲染、创造的意境,意在衬托作者抑郁的心情。但是,尽管作者路途的心情不佳,给全词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张孝祥善诗文,尤工于词,其风格宏伟豪放,为“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传世。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