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越王古都四周环绕群山,祥云缭绕龙盘虎踞的雄关。
铜兽暗自随着秋露哭泣,海鸦背着夕阳返还。
一时人物风尘仆仆奔波在外,千古英雄埋没在草莽间。
日暮鹧鸪越叫越急,荒台丛竹的露水像泪滴斑斑。
注释
1.越台:指越王山,是闽越王无诸旧都的遗址,在福州市北隅,东连冶山,形如屏风,又名屏山,亦称平山。无诸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越国被楚国并吞后,直到战国后期,诸越又纷起割据。无诸拥有闽中(相当今福建省之地),自立为闽越王。秦改为郡。汉兴,刘邦又立无诸为闽越王,置都东冶(今福建福州东北)。这首诗凭吊闽越旧都,抒写历史兴亡的感慨。
2.故国:指闽越旧都。
3.虎豹关: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的典故,指警卫森严的城关。
4.“铜兽”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歌中说金铜仙人“忆君清泪如铅水”。这里暗用其意,说宫门铜兽像是在思念故主,暗随着秋露而落泪。
5.背:背负。
6.一时人物:历史上叱咤一时、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越王古都四周环绕群山,祥云缭绕龙盘虎踞的雄关。
铜兽暗自随着秋露哭泣,海鸦背着夕阳返还。
一时人物风尘仆仆奔波在外,千古英雄埋没在草莽间。
日暮鹧鸪越叫越急,荒台丛竹的露水像泪滴斑斑。
注释
1.越台:指越王山,是闽越王无诸旧都的遗址,在福州市北隅,东连冶山,形如屏风,又名屏山,亦称平山。无诸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后裔。越国被楚国并吞后,直到战国后期,诸越又纷起割据。无诸拥有闽中(相当今福建省之地),自立为闽越王。秦改为郡。汉兴,刘邦又立无诸为闽越王,置都东冶(今福建福州东北)。这首诗凭吊闽越旧都,抒写历史兴亡的感慨。
2.故国:指闽越旧都。
3.虎豹关: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的典故,指警卫森严的城关。
4.“铜兽”句: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歌中说金铜仙人“忆君清泪如铅水”。这里暗用其意,说宫门铜兽像是在思念故主,暗随着秋露而落泪。
5.背:背负。
6.一时人物:历史上叱咤一时、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诗的首联两句写出了越王山的地理特征,这里曾经被认为是建都的风水宝地,曾经有雄伟的军事关隘,如今山势仍然雄伟,云蒸霞蔚,依旧有旧时的都城气象。这段历史使眼前的自然景色更增添了几分凝重和沧桑。
颔联用了“铜兽”的典故。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而这原来高阶层地位的象征,现在倾颓在荒山野草间,令人顿起“黍离”之思。铜兽暗泣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海鸦”一句,化用唐温庭筠的“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但在意境上,比温诗更为苍凉大气。
颈联中,诗人感叹曾名盛一时的大人物,现在沦落于茫茫风尘之外;自古以来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也隐藏在草莽之间。“草莽”有两重含义,一是其本意,指荒野乱草;一是与朝廷相对的称谓,即民间。理解成哪一种都可以,都是指英雄人物已经没落。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诗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实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时人物”最终走向末路,化为一缕烟尘、一抔黄土,或者是一蓬乱草。不论是“一时”,还是“千古”,终究都是过眼云烟。这种世事沧桑的悲凉气氛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中提到了鹧鸪,鹧鸪的啼叫声被认为类似于“行不得也哥哥”,经常被用来暗示旅人的愁思,也被用来表达抱负得不到施展的郁郁之情,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时鹧鸪的啼声,也折射出萨都剌壮志难酬的愁闷心情。“斑竹”化用娥皇、女英泪洒清竹的典故,可以想像,丛竹上是斑斑雨痕,又或是斑斑泪痕。鹧鸪声声啼叫,荒台斑斑泪竹,这种景象深沉凄凉,油然而生浓郁的沧桑之感,并且沉缅其中,难以自拔。
萨都剌一生走南闯北,创作了大量怀古题材的诗词,为后人所关注。清人李佳《左庵词话》称:“雁门诸作,多感慨苍莽之音,是咏古正格。”《越台怀古》是萨都剌写景兼怀古诗作中较著名的一首。这首缅怀闽越王的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既体现了萨都剌诗歌一贯的清丽风格,同时也体现出“磊落激昂”(明毛晋《雁门集》跋)、豪放奇崛的一面。题为“怀古”,而首联、颔联和尾联都在写景,看起来只有颈联发出了对“一时人物”、“千古英雄”的感慨;但是从一开始所写闽越王故国的山川王气,到最后所述荒台斑竹,种种景物,无一不紧扣“怀古”。字面没有明写,而实际上,无论是雄关、铜兽、荒台、草莽,还是秋露、暮鸦、鹧鸪、斑竹,都在感叹着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变化、现实的迷茫,由眼前之景引发无尽的抚今追昔之意。
颔联用了“铜兽”的典故。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而这原来高阶层地位的象征,现在倾颓在荒山野草间,令人顿起“黍离”之思。铜兽暗泣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海鸦”一句,化用唐温庭筠的“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但在意境上,比温诗更为苍凉大气。
颈联中,诗人感叹曾名盛一时的大人物,现在沦落于茫茫风尘之外;自古以来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也隐藏在草莽之间。“草莽”有两重含义,一是其本意,指荒野乱草;一是与朝廷相对的称谓,即民间。理解成哪一种都可以,都是指英雄人物已经没落。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诗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实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时人物”最终走向末路,化为一缕烟尘、一抔黄土,或者是一蓬乱草。不论是“一时”,还是“千古”,终究都是过眼云烟。这种世事沧桑的悲凉气氛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中提到了鹧鸪,鹧鸪的啼叫声被认为类似于“行不得也哥哥”,经常被用来暗示旅人的愁思,也被用来表达抱负得不到施展的郁郁之情,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时鹧鸪的啼声,也折射出萨都剌壮志难酬的愁闷心情。“斑竹”化用娥皇、女英泪洒清竹的典故,可以想像,丛竹上是斑斑雨痕,又或是斑斑泪痕。鹧鸪声声啼叫,荒台斑斑泪竹,这种景象深沉凄凉,油然而生浓郁的沧桑之感,并且沉缅其中,难以自拔。
萨都剌一生走南闯北,创作了大量怀古题材的诗词,为后人所关注。清人李佳《左庵词话》称:“雁门诸作,多感慨苍莽之音,是咏古正格。”《越台怀古》是萨都剌写景兼怀古诗作中较著名的一首。这首缅怀闽越王的诗歌,在遣词造句上既体现了萨都剌诗歌一贯的清丽风格,同时也体现出“磊落激昂”(明毛晋《雁门集》跋)、豪放奇崛的一面。题为“怀古”,而首联、颔联和尾联都在写景,看起来只有颈联发出了对“一时人物”、“千古英雄”的感慨;但是从一开始所写闽越王故国的山川王气,到最后所述荒台斑竹,种种景物,无一不紧扣“怀古”。字面没有明写,而实际上,无论是雄关、铜兽、荒台、草莽,还是秋露、暮鸦、鹧鸪、斑竹,都在感叹着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变化、现实的迷茫,由眼前之景引发无尽的抚今追昔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越台怀古》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描绘了越王山地势险要,云雾缭绕之景;颔联感慨时过境迁,不复昔日繁华;颈联则承接上联,引发对闽越王的悼念;尾联以暮雨中越台的凄楚景象收束全篇。全诗善于暗用典故和点化前人辞句,豪迈而感慨,雄浑而苍凉,景物鲜明,寄托遥深。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次韵登凌歊台
山势如龙去复回,闲云野望护重台。离宫夜有月高下,辇路日无人往来。春色不随亡国尽,野花只作旧时开。断碑衰草荒烟里,风雨年年上绿苔。...
- 461
-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汉家陵阙 ...
- 491
-
赠弹筝者
《赠弹筝者》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说弹筝者技巧高明及筝曲给人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沉浸在筝曲之中,感慨万千,同时点明了弹筝的地点、环境。诗中用文字形容声音,运用了借景抒情、暗喻等手法,别具特色,耐人品味。...
- 2
-
送人之浙东
《送人之浙东》是元代诗人萨都剌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首四句写各自的去向,以及后会难期之事;后四句写诗人失去朋友同行,所感到的孤独和相思之情。全诗情景相生,虚实交错描绘,更见其情绵绵,思悠悠。...
- 3
-
过高邮射阳湖
飘萧树梢风,淅沥湖上雨。不见打鱼人,菰浦雁相语。...
- 1
-
燕姬曲
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春风驰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芳年谁惜去如水,春困著人倦梳洗。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
- 4
-
彭城杂咏
雪白杨花扑马头,行人春尽过徐州。夜深一片城头月,曾照张家燕子楼。...
- 0
-
小阑干·去年人在凤凰池
去年人在凤凰池,银烛夜弹丝。沉水香消,梨云梦暖,深院绣帘垂。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
- 4
-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 6
-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 0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