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

高适 〔唐代〕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马走了很久,征途上愈走愈难。
不知道边地气候有差别,只惊讶衣服太单。
溪水清冷泉声苦,山里空空树叶干。
不要说关塞是极边,还有那云雪迷迷漫漫。
居庸古镇雄踞青山口,日落时分寒风狂袭。
山石险峻鸟儿难飞,冰坚雪厚战马行走迟迟。
出塞征战缺乏良策,回家需要找个时机。
东山松桂长得很茂盛,还不如回去结茅隐居。
我骑着战马翻山越岭来回奔忙,漂泊失意令我愧对佩带着的这把战刀。
没想到这次求仕远行现在会这样,为了微薄的俸禄奔波结果是空自苦劳。
水流冲刷着极陡的山坡接连而下,群峰皆高耸直入云霄。
蹉跎岁月应当已成满头白发,何必去当这小官着一身青袍。
注释
青夷军:当作“清夷军”,唐代戍边军队名称,驻地在今河北怀来东南。
边地别:指边地的气候与内地有区别。
漫漫:无穷无尽。
古镇:指居庸关。青山:指居庸山。
堪迟:意为勉强迟迟行进。
策:安边之策。
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
登顿:上上下下,指翻山越岭,行路艰难。
微禄:微薄的俸禄。
绝坂:极陡的山坡。
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服青袍。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第一首诗写边地气候,是这组诗展开的大背景。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首联是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此时回来也十分艰难。“去”,指前往清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暗示路途遥远、人困马乏。“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作了巧妙的过渡。中间两联,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颔联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此时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说:“不知”,实为已经深知,吞吐含茹,措语婉曲。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栗”了。颈联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颈联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点出“冷”字,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两边峰峦耸峙,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画面,透出雄浑苍凉之感。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作者抬首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尾联的意思是: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是长城要口之一,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从塞北过了居庸关,山势渐缓,即进入华北平原,气温也相应升高一点,但毕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全诗从写行役开始,继而描写边塞,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给人一种谨严而浑然的美感。
  第二首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既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一副冰雪凄迷,前途艰难之状,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仕途丝毫看不懂前景,感到无可奈何。颈联总结此次出塞的收获,诗人看到时局混乱、阴暗,良臣进阶无路,因此失分失望、愤懑,想到了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作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承此而总结此次出使的收获,但到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累力量的行动。
  第三首诗言辞愤懑,其中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全诗先写自己忙碌而无所作为,表达了对此种生活的厌倦;随之又很自然地流露出对身居卑职的无奈;连看到的景物也仿佛助长着诗人的这种情绪;最后诗人终于在反复思索、对比后,愤而表露出弃官而去的心志。《旧唐书》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这段记载这与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十分切合。
创作背景
纠错
  公元750年(唐天宝九年)秋天,四十七岁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驻在妫川(今河北怀来)城内的清夷军。这组诗是诗人在当年冬天送兵返回途中,进入河北昌平居庸关时所作。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您可能感兴趣...
  • 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970
  • 燕歌行·并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4
  • 登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379
  • 别王彻

    归客自南楚,怅然思北林。萧条秋风暮,回首江淮深。留君终日欢,或为梁父吟。时辈想鹏举,他人嗟陆沉。载酒登平台,赠君千里心。浮云暗长路,落日有归禽。离别未足悲,辛勤当自任。吾知十年后,季子多黄金。...

    1
  • 答侯少府

    《答侯少府》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前十八句追叙自身经历,中二十句叙述与侯少府相逢之事,后十六句展望自己的归路。全诗语言犀利,写景浑厚博大,抒情豪放激越,表现出高适长期投闲置散的愤懑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2
  • 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

    碛路天早秋,边城夜应永。遥传戎旅作,已报关山冷。上将顿盘阪,诸军遍泉井。绸缪阃外书,慷慨幕中请。能使勋业高,动令氛雾屏。远途能自致,短步终难骋。羽翮时一看,穷愁始三省。人生感然诺,何啻若形影。白发知苦心,阳春见佳境。星河连塞络,刁斗兼山静。忆君霜露时,使我空引领。...

    1
  •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

    《酬裴员外以诗代书》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回顾了诗人自己沧桑坎坷的人生经历,始终将自身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全诗既有典型事件,又有壮阔场面,气势磅礴,境界高远,风格沉郁,气韵流畅。...

    1
  • 酬陆少府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3
  • 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

    故人亦不遇,异县久栖托。辛勤失路意,感叹登楼作。清晨眺原野,独立穷寥廓。云散芒砀山,水还睢阳郭。绕梁即襟带,封卫多漂泊。事古悲城池,年丰爱墟落。相逢俱未展,携手空萧索。何意千里心,仍求百金诺。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

    1
  • 苦雨寄房四昆季

    《苦雨寄房四昆季》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苦雨不耐索居而寄诗房四兄弟,表现出诗人忧心百姓的赤子情怀。...

    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