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的朋友天台山太一子,餐霞饮露高卧赤城山里。
我不避艰难到天台探胜,冒危险顾不得地近恶溪。
在上接云天的高处歇息,扬帆横渡大海不怕流急。
透过高山淡青色的云气,远远望见石梁横空出世。
注释
⑴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陶弘景《真诰》:“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
⑵友:一作“爱”。太一子:一作“太乙子”,天台山道士,生平未详。子,对道士的尊称。
⑶餐霞:指修炼。道家以为以霞露作餐,不食烟火,即可惨炼成仙。赤城:赤城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登天台山必经此山。为火烧岩所形成,色如红霞,形如雉碟,故称“赤城”。
⑷华顶:天台山最高峰。最高处有拜经台,传为国清寺智者禅师拜经处,立于峰巅,可观东海日出。
⑸惮:怕。恶溪:源出今浙江缙云县东北大盆山,西南流至丽水,入大溪。水多险滩,故名。《旧唐书·地理志》:“丽水县东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因改谓好溪。”
⑹歇马:停马。凭云宿:依云而宿,形容天台山极其高峻。
⑺截海:横渡大海。因天台近海,游人可经海路登山。
⑻翠微:山间淡青色的云气。
⑼石梁:又名“石桥”,在天台山北面,状如横虹,高架于两崖之间。宽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险峻多苔。
我的朋友天台山太一子,餐霞饮露高卧赤城山里。
我不避艰难到天台探胜,冒危险顾不得地近恶溪。
在上接云天的高处歇息,扬帆横渡大海不怕流急。
透过高山淡青色的云气,远远望见石梁横空出世。
注释
⑴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陶弘景《真诰》:“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
⑵友:一作“爱”。太一子:一作“太乙子”,天台山道士,生平未详。子,对道士的尊称。
⑶餐霞:指修炼。道家以为以霞露作餐,不食烟火,即可惨炼成仙。赤城:赤城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登天台山必经此山。为火烧岩所形成,色如红霞,形如雉碟,故称“赤城”。
⑷华顶:天台山最高峰。最高处有拜经台,传为国清寺智者禅师拜经处,立于峰巅,可观东海日出。
⑸惮:怕。恶溪:源出今浙江缙云县东北大盆山,西南流至丽水,入大溪。水多险滩,故名。《旧唐书·地理志》:“丽水县东有恶溪,多水怪;宣宗时,刺史段成式,有善政,水怪潜去,民因改谓好溪。”
⑹歇马:停马。凭云宿:依云而宿,形容天台山极其高峻。
⑺截海:横渡大海。因天台近海,游人可经海路登山。
⑻翠微:山间淡青色的云气。
⑼石梁:又名“石桥”,在天台山北面,状如横虹,高架于两崖之间。宽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险峻多苔。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孟浩然离开洛阳,循汴水而下,入淮至江都(今江苏扬州),又渡江至润州(今江苏镇江),再去苏、杭。在观罢钱塘江潮之后,入天台山。此诗即写于此时。孟浩然的越中漫游,不过是排遣科举落第、干谒失败和仕途失意的悲愤。在从洛阳出发之前,他在《自洛之越》一诗中写道:“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诗中流露出一种消极情绪,此次他企图在寻山问水之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孟浩然此次入天台,还有求仙访道的目的,他要访问的就是太乙道人,所以诗的开头两句便说:“吾友太乙子,餐霞卧赤城。”“餐霞”代表仙人的生活,仙人不食人间烟火,餐霞饮露,自与人间凡夫俗子不同。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两句,相传孔子过盗泉,因恶其名,故虽渴而不饮。天台山地近恶溪,但诗人因寻幽探胜之心切,所以不怕也不忌讳恶溪的名字,仍然不远千里而来。诗的开头四句,虽未点出天台山的名字,但已点出“赤城”“华顶”“恶溪”的名字,这就暗暗点出“寻天台山”来。
紧接着,诗人将笔锋一转,推出“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两句,来补写自己“山水寻吴越”的旅途生活。“凭”与“截”字,是用功字面,略见诗人炼字之功。两句诗描绘出诗人为寻山问水,高山露宿的豪情和扬帆横海的壮怀,补叙出水陆兼行入吴越的历程。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两句,以景作结。全诗对天台山的景色,并未作细致的刻划,末两句的写景,只写了远望中的山色及石桥,写景不过是摄取一两个远镜头,对景物只作了宏观的概括,突出入天台山之前的总体印象,扣紧了诗题中“寻天台山”的“寻”字。
前人评孟浩然的诗,说它“冲澹之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历代吟谱》),就此诗而论,亦可见此特色。这首采用五言律诗而写成的山水纪游诗,纯用白描的手法,对天台山的胜境并不作精细的描写,语言也不加雕琢,不过是从整体印象上落笔,也不重鲜明的色彩,好像是浑然而成,的确显得冲澹。但从笔力方面看,又可见壮逸浑健的一面,这不仅表现在字里行间有寻山问水的激情,而主要在于在对艺术描写对象的整体把握中,有自己的形象和个性。如“欲寻”“不惮”两句,把为寻幽探胜而不顾一切的急切心情写得很有情致。而“歇马”“扬帆”两句,更可见诗人的浓厚的游兴和旅途生活的劳顿,表现出诗人“山水寻吴越”的雅兴和豪情,自有一种壮逸之气。末两句的写景,高瞻远瞩,气象阔大,大有俯视一切的胸襟与笔力。虽然比不上诗人的山水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但从整体形象上把握山水,从宏观方面表现山水的气象方面,艺术手法是相似的。
“欲寻华顶去,不惮恶溪名”两句,相传孔子过盗泉,因恶其名,故虽渴而不饮。天台山地近恶溪,但诗人因寻幽探胜之心切,所以不怕也不忌讳恶溪的名字,仍然不远千里而来。诗的开头四句,虽未点出天台山的名字,但已点出“赤城”“华顶”“恶溪”的名字,这就暗暗点出“寻天台山”来。
紧接着,诗人将笔锋一转,推出“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两句,来补写自己“山水寻吴越”的旅途生活。“凭”与“截”字,是用功字面,略见诗人炼字之功。两句诗描绘出诗人为寻山问水,高山露宿的豪情和扬帆横海的壮怀,补叙出水陆兼行入吴越的历程。
“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两句,以景作结。全诗对天台山的景色,并未作细致的刻划,末两句的写景,只写了远望中的山色及石桥,写景不过是摄取一两个远镜头,对景物只作了宏观的概括,突出入天台山之前的总体印象,扣紧了诗题中“寻天台山”的“寻”字。
前人评孟浩然的诗,说它“冲澹之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历代吟谱》),就此诗而论,亦可见此特色。这首采用五言律诗而写成的山水纪游诗,纯用白描的手法,对天台山的胜境并不作精细的描写,语言也不加雕琢,不过是从整体印象上落笔,也不重鲜明的色彩,好像是浑然而成,的确显得冲澹。但从笔力方面看,又可见壮逸浑健的一面,这不仅表现在字里行间有寻山问水的激情,而主要在于在对艺术描写对象的整体把握中,有自己的形象和个性。如“欲寻”“不惮”两句,把为寻幽探胜而不顾一切的急切心情写得很有情致。而“歇马”“扬帆”两句,更可见诗人的浓厚的游兴和旅途生活的劳顿,表现出诗人“山水寻吴越”的雅兴和豪情,自有一种壮逸之气。末两句的写景,高瞻远瞩,气象阔大,大有俯视一切的胸襟与笔力。虽然比不上诗人的山水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但从整体形象上把握山水,从宏观方面表现山水的气象方面,艺术手法是相似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 233
-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556
-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 4
-
早寒有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 2
-
夜渡湘水
一作崔国辅诗客舟贪利涉,暗里渡湘川。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 5
-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 0
-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
吾观鹪鹩赋,君负王佐才。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故人今在位,岐路莫迟回。...
- 0
-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
《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耆旧》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用陶渊明等高士的隐居之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与悔恨,以及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全诗以议论为主,妙用历史典故,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与感染力。...
- 0
-
入峡寄弟
吾昔与尔辈,读书常闭门。未尝冒湍险,岂顾垂堂言。自此历江湖,辛勤难具论。往来行旅弊,开凿禹功存。壁立千峰峻,潈流万壑奔。我来凡几宿,无夕不闻猿。浦上摇归恋,舟中失梦魂。泪沾明月峡,心断鶺鴒原。离阔星难聚,秋深露已繁。因君下南楚,书此示乡园。...
- 1
-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洞庭一叶惊秋早,濩落空嗟滞江岛。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 0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