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上王尚书

薛涛 〔唐代〕
碧玉双幢白玉郎,初辞天帝下扶桑。
手持云篆题新榜,十万人家春日长。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碧玉装饰的幢棨摆满道旁,眉清目秀的王播款款而来。他才辞别了皇帝,离开了长安来到了巴蜀。
他手执剑南节度使的官印来谱写新的政绩。成都府中的十万户人都像期盼春天的阳光一样,希望有一个好的父母官。
注释
①王尚书:王播,德宗贞元十年(794年)进士,授集贤校理,补周至尉,京兆尹,迁刑部侍郎,充盐铁转运使,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不管是在京兆尹还是征讨吴元济的战役中都是功绩卓著,但在镇蜀期间却无甚作为。穆宗即位后“累表求还京师”,不能不说有负众望。
②碧玉双幢(chuáng):以碧玉装饰的幢棨,美言王播所用的仪仗。
③扶桑:古谓日出的地方,这里指天子居住的地方,即长安。
④云篆(zhuàn):篆即官印,这里指王起手中的录取权力。
⑤十万人家:十万户,有说是指成都,有说是指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长庆元年(821年)七月,剑南西川节度使王播离蜀,官拜刑部尚书,临别时,薛涛作该诗赠之,其中包含了对王播镇蜀期间的评语,也蕴有对今后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上王尚书》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的前两句以描写了王播仪仗和美姿,突出了朝廷对他的任用。此诗的后两句有说是薛涛对王播权柄的描写,和成都人民对他寄予的厚望。还有说是薛涛通过描写王播弟弟王起,在科举中以才荐国,来批评王播在治蜀方面的平淡无为。此诗通过虚实相济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大事,以民为本的思想。
“碧玉双幢白玉郎,初辞天帝下扶桑。”首句极言王播上任时的盛大隆重场面,次句述其身负皇上赋予重任,来到蜀川。其意即:婢女、两面旌旗白面男,刚辞别皇上离开朝班。
“手持云篆题新榜,十万人家春日长。”与前两句不同,后两句转而称颂其弟王起的政绩。这里说的是唐代贡举猥滥,有权有势的子弟,交相酬酢,登进士第。而寒门俊杰,在科举中却十弃六七,中进士者寥寥无几。据《旧唐书·钱徽传》,穆宗令中书舍人王起、主客郎中知制诰白居易等对钱徽录取的进士及第郑朗等一十四人,重试以闻。经过王起复试,结果只有孔温业、赵存约、窦洵直通过,与及第。卢公亮等十一人没有通过,皇帝震怒,贬礼部侍郎钱徽为江州刺史。据此,薛涛称颂王起能公开、公平地荐选俊才,如实描述了发榜时的盛况。其意即:手拿墨汁官印书写新录名单,数万民众喜庆的日子长久。
该诗的主题是上王尚书,后两句却转而称赞其弟的功绩,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前两句以庄严的仪仗与主人公清秀面貌相呼应,再加上身兼皇上赋予的神圣使命,在总体上表现出当时那种宏大隆重的场面。在正常情况下后句应该接着对前者作进一步的描述。可是,后两句反而抛开前两句的描述对象,掉转方向云对其弟的功绩进行称赞。也许也是薛涛对王播镇蜀期间的不满。等于批评王播的行为是雷声大雨点小,华而不实。相反其弟的行为虽悄无声息,却很实际,甚至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众时态上看,虽同为两个过云事件,却以为人民作实事、好事的思想和行为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好人好事的表彰,起到了对碌碌无为的针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