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采菱行

刘禹锡 〔唐代〕
并引:武陵俗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马湖,薄言采之,归矣御客。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
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
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
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长鬟弱袂动参差,钗影钏文浮荡漾。
笑语哇咬顾晚晖,蓼花绿岸扣舷归。
归来共到市桥步,野蔓系船萍满衣。
家家竹楼临广陌,下有连樯多估客。
携觞荐芰夜经过,醉踏大堤相应歌。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武陵郡的风俗喜欢吃芰菱。到了秋天,就有许多姑娘来到白马湖,采芰菱,回去招待客人。古代有《采菱曲》,其词在世上很少流传,所以我作了这首《采菱行》以等待采集风谣的人来采集它。
白马湖呀,湖水饱满,秋高气爽,水面上紫菱如锦,游着彩色的鸳鸯。
姑娘们在湖心划动着小船,采摘菱角呀,谁去看那小伙子骑在马上。
比多比快各找对手呀,不时用兰木桨儿划开轻波细浪。
长发窄袖儿轻轻地摇动,头钗手镯儿在水中荡漾。
姑娘们笑语喧哗披着晚霞,扣舷而歌返回长满水草的岸旁。
一起登上市镇桥边的码头呀,野草系住小船,水萍沾满了衣裳。
家家的竹楼都临近水边的大路,下面桅杆林立,船上尽是客商。
他们携着酒壶菱角,夜间经过竹楼,醉悠悠地踏着节拍在堤上歌唱。
呵,这沅江之滨是当年屈原放逐的地方,月光照着清冷的水波,江上白雾茫茫。
在这里听到一曲江南的民歌,怎不使人把那三千里外的长安眺望。
注释
1.武陵:古郡名,即今湖南省常德市。嗜(shì):特殊的爱好。芰(jì):菱,四角菱。
2.薄言:句首语气词。
3.御:招待。
4.俟(sì):等待。采诗者:搜集风谣的官吏。
5.时:时时。兰桡(ráo):兰木做的船桨。
6.长鬟(huán):长长的发髻。弱袂(mè):窄窄的袖子。参差:不整齐的样子。
7.文:同“纹”,花纹。这里指金钏映入水中的影象。
8.哇咬:笑语声。
9.蓼(liǎo)花:水草花。
10.樯(qiáng):桅干。估客:商人。
11.觞(shāng):酒杯。荐:推举,介绍。
12.屈平:屈原(约前340—27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诗人。祠:庙宇。沅(yuán)江:湖南省的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贵州省。
13.寒波:因夜间气温较低,水面比白天要冷,所以称为寒波。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朗州(今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期间(805—815年)。刘禹锡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至朗州当司马,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十月起,在朗州一共住了十年。这十年间,他的心情是郁郁寡欢的,虽然他的斗争精神并未因此而减弱。当他听到南方人唱歌的声音,他又想起了北方的长安,路途阻隔,何时能结束这种痛苦的生活,这种思想时刻萦绕在他的心里,因此,他写下了《采菱行》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当时的郁闷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在一个天高气爽的秋天,作者来到了武陵县西七里的白马湖畔。只见白马湖水平荡荡一片。紫色的菱角如锦绣一般铺在水里,水面上浮游着彩色的鸳鸯。这已经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面了。
“白马湖平秋日光”,似唐代孟浩然的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来,可是在孟浩然诗里还没有如此色彩鲜丽的菱角和鸳鸯,更没有下面的“荡舟游女满中央”,这是由于各人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缘故。拍打着翅膀的鸳鸯,铺在湖上的锦绣般的菱角,映衬着美丽的采菱的姑娘们,这是刘禹锡展示给读者的一幅采菱图画。当然,这幅图画不是静止的,画面上,那姑娘们专心一意地坐在船上采菱,两只巧手如同穿梭,身旁发生的一切,她们都不顾及。原来她们互相面对面地在“争多逐胜”。瞧她们将兰木桨轻轻一转,在微风激起的波浪上船儿慢慢地移动,她们长头发梳成的环形发酱和轻软的衣袖,在摇动着,显出不整齐的样子,而她们头上的发钗,手上的钏镯,清楚地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中,在明镜般的湖面上,跟着微波荡漾。这是一幅美妙的图画,画中姑娘们“笑语哇咬”,点点的蓼花之中,小船沿着湖岸回来,而姑娘们扣舷而歌。她们将野生的蔓草把船儿系住,一起熙熙攘攘地走上了市桥畔的码头。这开头的十二句,也就是这首诗的主要部分,主要写采菱姑娘的活动。在这里,透露出青春的活力,劳动的愉快,大自然景色的美丽,充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积极的情趣。
接下去四句写估客们晚上的活动:沽酒,买菱、宵饮、醉歌。“家家竹楼临广陌”是说姑娘们的家是在竹楼之上,而这些竹楼下临着“宽广的道路”,这就为引出估客作了准备。在这首诗里,可以引申为水上的通道。即家家的竹楼下临着广阔的水道,这样解,才和“下有连樯多估客”能联系起来。竹楼的下面有一条连着一条的大船,上面多是一些“估客”,他们拿着酒觞,吃着菱角,夜里经过这些竹楼,“醉踏大堤相应歌”,带着醉意,踏着大堤,互相唱着歌儿。这种买菱宵饮的估客生活,大堤踏歌的武陵风俗。
最后四句写作者因估客唱歌而引起的感慨。一曲南音,勾起了诗人贬官武陵而心系长安的迁客情怀,如同屈原放逐沅湘而怀念郢都一样。刘禹锡在贬官朗州期间,“唯以文章吟咏,陶治倩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词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旧唐书》)这首诗就是这样,作者在小序中写道:“……古有采菱曲, 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俟采诗者。”
此诗中洋溢着一种民歌风味,虽然不象《竹枝词》或《杨柳枝词》那样本身就是优秀的民歌,然却颇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水乡情调,显待清新,活泼,可爱。
展开阅读全文 ∨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您可能感兴趣...
  • 祭韩吏部文

    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典训为徒,百家抗行。当时者,皆出其下。古人中求,为敌盖寡。贞元之中,帝鼓薰琴。奕奕金马,文 ...

    976
  •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文集序

    《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文集序》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全唐文》。文中先从文章与政治的关系写起,指出柳宗元的文章在当时就很受重视;然后概括介绍柳的生平,点出他的临终所托;末尾引用韩愈和皇甫湜的评价,充分肯定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777
  • 讯甿

      刘子如京师,过徐之右鄙。其道旁午,有增增,扶斑白,挈羁角,赍生器,荷农用,摩肩而西。仆夫 告予曰:斯宋人、梁人、亳人、颍人之逋 ...

    877
  • 踏歌词四首·其三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55
  • 踏歌词四首·其四

    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835
  • 插田歌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二度被贬为连州刺史期间。元和年间白居易和元稹等人大力提倡并创作反映现实、关乎国计民生的新题乐府诗,史称“新乐府运动”。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但是又不入乐,而以新题反映时事,因此这些诗被称为“新乐府”。...

    5
  • 池亭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0
  • 华山歌

    洪垆作高山,元气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灵迹露指爪,杀气见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来托。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限,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

    3
  • 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

    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

    1
  • 学阮公体三首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0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