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
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蒲萄美酒,金叵罗。吴地少女年方十五,娇小的骏马把她驮。
青黛描秀眉,还穿着红锦靴。吐字音不正,娇滴滴地唱着歌。
豪华的筵席上,你投入怀中醉眼婆娑。芙蓉帐里,能奈你何?
注释
蒲萄酒: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域有之,及唐贞观中传入,芳香酷烈。
叵罗:或作“颇罗”,胡语之酒杯。
细马:骏马之小者。
青黛:古画眉颜料,其色青黑。红锦靴:唐代时装。
玳瑁筵:也写作瑇瑁筵,谓豪华名贵之筵席。
芙蓉帐:用芙蓉花染缯制成的帐子。泛指华丽的帐子。
蒲萄美酒,金叵罗。吴地少女年方十五,娇小的骏马把她驮。
青黛描秀眉,还穿着红锦靴。吐字音不正,娇滴滴地唱着歌。
豪华的筵席上,你投入怀中醉眼婆娑。芙蓉帐里,能奈你何?
注释
蒲萄酒:据《太平寰宇记》载西域有之,及唐贞观中传入,芳香酷烈。
叵罗:或作“颇罗”,胡语之酒杯。
细马:骏马之小者。
青黛:古画眉颜料,其色青黑。红锦靴:唐代时装。
玳瑁筵:也写作瑇瑁筵,谓豪华名贵之筵席。
芙蓉帐:用芙蓉花染缯制成的帐子。泛指华丽的帐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首七言古诗写少年冶游情景,是李白初下江南时候的生活写照。全诗节奏明快,情绪高越,细节明晰,歌唱性极强。
此诗先写“蒲萄酒”“金叵罗”“玳瑁筵”“芙蓉帐”,其物色华贵精美绝伦。然后女主人公登场。芳龄十五,骑一匹小马。以“细”指“小”,至今粤语犹然。“驮”字好,坐非正坐,开启了漫不经心模式。“道字不正娇唱歌”,是女主人公无目的性地任意挥发。是因为她是吴姬,不能说洛阳正音,才“道字不正”呢,还是她有意来一番个人演绎,将一首熟悉的歌儿唱出陌生化的新奇感呢?李白是深谙此中秘诀的,他明白这是撒娇,发嗲。在另一首写给金陵女子的诗中他也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不要太认真,不要卖弄,有本事最好藏起来,技艺在纯熟与生疏之间,态度在迎合与超然之间,这才是“娇唱歌”,“娇不成”也“最有情”。十五岁的吴姬真不简单,她已经掌握了人情与歌艺的精髓:似能未能,大巧若拙。此诗写吴姬着笔不多,但其天生丽质,音容笑貌,一览无余,很可见出李白刻画人物之工。
此诗先写“蒲萄酒”“金叵罗”“玳瑁筵”“芙蓉帐”,其物色华贵精美绝伦。然后女主人公登场。芳龄十五,骑一匹小马。以“细”指“小”,至今粤语犹然。“驮”字好,坐非正坐,开启了漫不经心模式。“道字不正娇唱歌”,是女主人公无目的性地任意挥发。是因为她是吴姬,不能说洛阳正音,才“道字不正”呢,还是她有意来一番个人演绎,将一首熟悉的歌儿唱出陌生化的新奇感呢?李白是深谙此中秘诀的,他明白这是撒娇,发嗲。在另一首写给金陵女子的诗中他也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不要太认真,不要卖弄,有本事最好藏起来,技艺在纯熟与生疏之间,态度在迎合与超然之间,这才是“娇唱歌”,“娇不成”也“最有情”。十五岁的吴姬真不简单,她已经掌握了人情与歌艺的精髓:似能未能,大巧若拙。此诗写吴姬着笔不多,但其天生丽质,音容笑貌,一览无余,很可见出李白刻画人物之工。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对酒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 2
-
对酒
陈留春色撩诗思,一日搜肠一百回。燕子初归风不定,桃花欲动雨频来。人间多待须微禄,梦里相逢记此杯。白竹扉前容醉舞,烟村渺渺欠高台。...
- 2
-
对酒
未济卦中休卜命,参同契里莫劳心。无如饮此销愁物,一饷愁消直万金。...
- 1
-
对酒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 1
-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水晶 一作 水精)...
- 918
-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768
-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 同:馐;直 同:值)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 ...
- 292
-
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 ...
- 502
-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 ...
- 644
-
三五七言·秋风词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 524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