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古梅二首

萧德藻 〔宋代〕
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

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如湘夫人立于冷冻蛟龙之背,像海月冷挂珊瑚枝头。如此丑怪的枝干因为有花便显妩媚,其销魂处只有晓寒知道。
枯树之上蒙着千年苔藓,老枝上缀着两三朵花。植根绝壁哪得笛声颂扬?只恐斜日下冷蜂来扰乱清闲。
注释
⑴湘妃: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传说死后成为湘水之神,这里比喻梅花。危立:高立。冻蛟脊:冻僵的蛟龙背脊,这里用来比喻梅树的枝干。蛟,古代传说中一种像龙的动物,故又称蛟龙。
⑵海月:一种半月形白色贝类,这里比喻梅花。珊瑚:海中动物,因其骨骼相连,形如树枝,故又名珊瑚树。
⑶“丑怪”句:《旧唐书·魏征书》载,诤臣魏徵“状貌不逾中人”,常当众提意见,使唐太宗感到难堪,但唐太宗事后说:“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⑷断魂:令人神思恍惚,即具有迷人的魅力。
⑸藓:苔藓。著:同“着”,粘附。
⑹三两点春:三两朵梅花。
⑺绝壁:极其陡峭的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元人方回在评萧德藻诗时说:“其诗苦硬顿挫,而极其工。”(《瀛奎律髓》卷六《次韵傅惟肖》诗末评语)尽管萧氏的诗集已佚,不能窥其全豹,但这两首留存的咏古梅七绝却的确体现出这种风格。
第一首咏凌晨的古梅。一、二两句是拗句,乍读觉似李贺,细绎却又不然。因为李诗的比喻往往出人意表,匪夷所思,而此诗的设譬却“入人意中,出人头地”(袁枚《续诗品·割忍》),可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者。诗人是熟读《楚辞》的,他凝视着枝上的梅花,眼前不禁浮现出湘妃亭亭玉立在蛟脊上的倩影。的确,《九歌·湘夫人》中并没有这么一个场面,只是说“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湘夫人所乘的乃是马。但诗人既把偃蹇蟠屈的梅枝想像成“冻蛟”,那无疑只有登上蛟脊的水神湘妃才能与枝上之花相比了。萧德藻跟曾几学过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受过江西诗派的影响,此派作诗的特点是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湘妃”与“蛟”既同出一篇,可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那自可移花接木,请湘妃的凌波之步踏上蛟背了。如果把“湘妃”换成别的什么美人或仙子,恐怕就没有这么贴切,即使把梅花比作洛神亦然。不但因为《洛神赋》中无蛟,最主要的是因为梅是江南之树,欲状梅花之神,“荣曜秋菊,华茂春松”般的北方女神总没有“要眇宜修”的南方女神来得合适。此句的诗眼是“冻”字,有了此字,此花才非梅莫属。
诗人凝视着枝上的梅花,眼前乘蛟的女神忽又化为挂在珊瑚枝上的海月。也许有人会说,诗人的想像力并不算丰富,把树枝比作珊瑚亚不新奇,西晋的潘岳早就把石榴树比作“若珊瑚之映绿水”(《安石榴赋》)了。诚然,若仅仅一般地把梅花比作珊瑚,那的确是拾人牙慧,不过,诗人赏梅是在侵晓,晨光熹微中的梅枝要比在其他任何时刻都要酷似在半透明的海水中隐现的珊瑚了,何况诗人又进一层以海月来比喻梅花,海月与珊瑚同是海中之物,珊瑚挂海月的设想可谓镶合有情、裁缝无迹。再着一“冷”字,以喻着花梅树真称得上是形神皆似。
接着诗人就触景而有所感了:如果没有花的话,眼前的梅枝会是“隗怪惊人”的,而在花信来临的今日,岂止是“老树着花无穗枝”(梅尧臣《东溪》),简直显得“妩媚”了。范成大《梅谱》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奇怪者为贵。”但如果没有暄妍的花朵的妆扮,光秃秃的梅枝就不能呈现出“韵胜”和“格高”来了。此句暗用了唐太宗评魏徵容貌的典故,如果不知道的话会有妨对整首诗的深入理解。正是这一句开拓了诗境,在古梅身上旁敲侧击地寄托了更为深远的含义。
第四句似从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诗“粉蝶如知合断魂”句脱胎而来,来了个转折:诗人感叹古梅这种“魏怪”中的“妩媚”,只有“晓寒”为之“断魂”,言下不胜知音难遇之感。末二句极抑扬顿挫之致,与其说诗人在“咏梅”,倒不如说是在自咏。不妨把“丑怪惊人能妩媚”看作是诗人对自己“苦硬顿挫,而极其工”的诗风的自我评品,当然,“诗无达话”,也可能是诗人对自己人品的“夫子自道”。
第二首是叠前韵之作,咏的是黄昏的古梅,却又换了一个角度。发端是一联对仗,用了拗救(“著”字宜平而用仄,“供”字宜仄而用平);以“百千年藓”与“枯”、“老”诸字眼点出梅树之古,以“两三点春”极言梅花之少。声调和字面都给人以“苦硬”的印象,而旦不再用“比”,改用了“赋”的艺术手法。“春”指代梅花,是古人习用的,典出刘宋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第三句是说古梅托根绝壁,已非人境,绝没有人来梅边吹笛,因为笛曲有《梅花落》《梅花引》诸调,古人味梅往往用吹笛来渲染气氛,如陈朝江总《梅花落》诗云:“金铙且莫韵,玉笛幸徘徊。”唐代韩偓《梅花》诗云:“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殷尧藩《山中梅花》诗云:“铁心自拟山中赋,玉笛谁将月下横。”这不是“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而是"反其意而用之”。末句是说梅花所怕的只是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夜坏,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两首诗初看似乎表达了两种互相矛盾的心理:既叹知音之少(第一首),又表示不求人知(第二首)。实际上二者并不抵悟。第二首乃是指“不知我者”而言,既是“不知我者”,那自然不希望他们来烦扰。由此可见,萧诗的顿挫不但表现在一首诗的内部,还表现在前后两首同题的诗歌之间。
要是把萧德藻这两首诗和林逋的咏梅诗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林诗是“浅着笔”,而萧诗是“深着意”。“浅着笔”者,形象的表现让人一望而知,足以立刻给人一个鲜明的印象,即陆机《文赋》所说的“或览之而必察”;“深着意”者,意象须咀嚼久之而后明,初看却难于理会,即《文赋》所说的“或研之而后精”。因此,初学者或诗学不深者所爱多在前者,而博览者尤其是深谙作诗甘苦者多往往欣赏后者。但以萧、林二人的咏梅诗而论,若无林逋的“浅着笔”在前,必无萧德藻的“深着意”在后,后者可说是在前者基础上加工和深化而成的。林诗受的是唐诗的影响;而萧诗则兼收了唐诗和江西诗派两种诗风的长处,所以能够耐人寻味,不似林诗那样一览无馀。陈衍诗学最深,于诗偏宋而不废唐,甚至能够认识到竟陵诗体的好处,故最能体会到刻意的甘苦,他把萧诗推为绝唱乃是自然而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组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萧德藻学诗于曾几,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有的诗歌也特别讲究“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历”,风格苦硬瘦劲,此组诗便是其中代表之一。考萧德藻隐居屏山,千岩竞秀,故自号千岩老人(见《乌程县志》本传),味诗意当是借梅自咏,以明终隐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古梅二首》是南宋诗人萧德藻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诗是诗人隐居生活与诗歌风格的生动写照。第一首诗咏凌晨的古梅,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比喻,展现了古梅虽枝干“丑怪惊人”,却因花朵的点缀而显得“妩媚”非凡,同时借唐太宗评魏徵典故,暗含了对自身诗风及人品的自我评品,并流露出知音难遇的感慨。第二首诗咏黄昏的古梅,展现了古梅托根绝壁、远离尘嚣的清幽之境,并反用古人以吹笛赏梅之意,表达了淡泊名利、不求人知的高洁品质。两首联读,借物咏志之义不言自明,充分表现了诗人宁可难觅知音,也不求与俗人知的品格。这组即景抒情的诗作描写、议论皆引而不发,寄韵味于诗外,遣词用句体现了诗人奇峭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萧德藻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您可能感兴趣...
  • 登岳阳楼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2
  • 次韵傅惟肖

    《次韵傅惟肖》是南宋诗人萧德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是诗人次友人傅惟肖原韵的答赠之作。这首诗以蟋蟀“唤秋”起兴,前半就和诗推迟致歉,后半抒写辞官归隐情怀,表达诗人对未能早归山林的自责往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既有苦闷也有幽默,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功力。...

    1
  • 樵夫

    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