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

朱熹 〔宋代〕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满山残雪对虚堂,想似当年辋口庄。
门掩不须垂铁锁,客来聊复共藜床。
故人闻道歌围暖,妙语空传醉墨香。
莫为姬姜厌憔悴,把酒论文话偏长。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其一

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
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
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的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其二
整座山上残留的雪对着高堂,想起来有点像当年王维所住的辋口山庄。
房门只需虚掩而没有必要锁上铁锁,有客人来可以在藜床上促膝共眠。
老朋友闻道而来一起吟诗喝酒,阐发箴言妙语,室中散发出阵阵翰墨香。
不要因为美丽的姬姜就嫌弃糟糠之妻,拿起酒杯谈论经史文章无话不说。
注释:
⑴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使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书事:记事。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
⑵杖藜:拐杖。
⑶劫成灰: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
⑷辋口庄:指辋川山庄。原曾是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后被王维买得,重新构筑,点缀造景,有了辋口庄、孟城坳、竹里馆多处游观食宿之地。
⑸姬姜:姬为周王室之姓,姜为齐国之姓,姬姜两大姓常通婚,于是古人以“姬姜”为大国之女的代称,并以其代指美女或其宗族。而“憔悴”指贱之人,和“姬姜之义相对。《左传》有言:“虽有丝麻,无弃管。虽有姬姜,无弃蕉萃”,杜预注之曰:“蕉萃,陋贱之人。蕉萃、憔悴,古字通”,便是一例。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第一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问题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诗人作诗,当蓄积的感情于提笔之际浓烈得难以化解时,便无暇慢条斯理的运用所谓的技巧表达之,而常常在诗歌的开头直接予以发泄,若李白之“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即为此类。然则,诗人惆怅并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既然诗人非为梅惆怅,而以“江头几树梅”紧承其后,是因为诗人要借江头的这几树梅来纾解心中之惆怅。诗歌第二句说:“杖藜行绕去还来”。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的内容就是“劫成灰”。从中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就明白了。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这里的似玉之人就不应该是女子,而是友人。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这首诗以“书事”为题,句句都是在描写诗人的行为。这些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位思念远友,为朋友的遭遇满怀忧虑的老者形象。高考命题人认为这首诗是咏梅诗,实为不妥。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整首诗描写的主体,咏物的目的或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兼而有之。这首诗虽然写了梅,却没有对其做正面描写,虽然也表现了梅的品格,目的却不在此。在诗中,梅只是诗人用以慰藉自己鼓励朋友的凭藉,而不是要着意表现的对象。如此,不能说其是咏物诗。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是连章体,若要准确地理解此诗,从严谨的角度来说,就必须二首通读。只要认真读了第二首诗,就会更加认定此诗不可能是咏梅诗,但也绝不会把它当作怀友诗。仅从第二首诗的最后一句“莫为姬姜厌憔悴”便可得此组连章诗之旨。在这里朱熹的意思便是指自己不会因为认识了更漂亮高贵的女子而嫌弃糟糠之妻,所以《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应为怀妻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其一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另根据其二末联,朱熹说自己不会因为认识了更漂亮高贵的女子而嫌弃糟糠之妻,因此《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应为怀妻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您可能感兴趣...
  • 水口行舟二首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2
  • 赋水仙花

    隆冬凋百卉,江梅历孤芳。如何蓬艾底,亦有春风香。纷敷翠羽帔,温艳白玉相。黄冠表独立,淡然水仙装。弱植晚兰荪,高标摧冰霜。湘君谢遗褋 ...

    629
  • 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 ...

    767
  • 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726
  • 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 ...

    112
  • 熟读精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 ...

    924
  • 鹧鸪天·江槛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0
  • 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0
  • 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

    纳湖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东渚小山幽桂丛,岁暮霭佳色。花落洞庭波,秋风渺何极!咏归桥绿涨平湖水,朱栏跨小桥。舞雩千载事,历历在今朝。船斋考盘虽在陆,滉漾水云深。正尔沧洲趣,难忘魏阙心。丽泽堂堂后林阴密,堂前湖水深。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杜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祗自知。书楼君家一编书 ...

    0
  • 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