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天津桥望春

雍陶 〔唐代〕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天津桥下春水浸润着红霞,如烟细柳微风中拂岸倾斜。
车辇不再来金殿久已关闭,莺儿飞出衔着上阳宫中花。
注释
天津桥:即洛桥,简称津桥,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桥,在今河南洛阳西南,是洛阳名胜之一。
风丝:微风。斜:韵脚念xiá。
翠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借指皇帝。
宫莺(yīng):泛指宫中所栖之鸟。上阳:上阳宫,唐高宗时建造,在洛阳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桥附近,高宗常居此听政。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天津桥下,春水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荡。这美好的自然春光,不减当年,自然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旧,人非昔比。透过茂密的树丛向北望去,尽管昔日高大威严的宫殿至今犹存,可是,那千官扈从、群臣迎驾的盛大场面,已不能再见到了。宫殿重门紧闭,画栋雕梁也失去了灿烂的色泽。当年曾经是日夜欢歌的上阳宫,而今一片寂落,只有宫莺衔着一片残花飞出墙垣。面对着这番情景,诗人自然是心潮起伏,感叹万千。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言史事,不发议论,静观默察,态度似乎很淡泊。然而,正是在这种看似冷静客观的描写中,蕴藏着作者吊古伤今的沉郁的感情。诗的一、二两句,作者先绘出一幅津桥春日图,明媚绮丽、引人入胜;三、四句转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岁岁春天重临,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正是以乐景写哀,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较之直抒胸臆,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金殿闭”是诗人“望”中所见,但苑内的凄凉之状,毕竟是“望”不到的,于是第四句以宫莺不堪寂寞,飞出墙外寻觅春光,从侧面烘托出上阳宫里凄凉冷落的景象。这一细节,是诗人“望”中所见,因而落笔极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难诉说的深沉感叹,含而不露,淡而有韵,堪称全诗中精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仅次于京都长安的大城市。它前当伊阙,后据邙山,洛水穿城而过,有“天汉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桥即据此而闻名。天津桥一带,高楼四起,垂柳成阴,景色优美。唐朝前中期帝王为了享乐,皆频幸东都,洛阳城繁华热闹之际,正是唐帝国全盛之时。安史之乱,洛阳两遭兵侵,毁坏严重,而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天宝以后,帝王不复东幸,旧日宫苑,遂日荒废了。所以,洛阳城的兴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时,唐王朝国势衰败,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诗人来到天津桥畔,目睹宫阙残破的景象,抚今思昔,不无盛衰兴亡之感,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七绝。
展开阅读全文 ∨
雍陶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您可能感兴趣...
  • 秋露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3
  • 寄永乐殷尧藩明府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1
  • 春行武关作

    风香春暖展归程,全胜游仙入洞情。一路缘溪花覆水,不妨闲看不妨行。...

    0
  • 忆江南旧居

    闲思往事在湖亭,亭上秋灯照月明。宿客尽眠眠不得,半窗残月带潮声。...

    0
  • 状春

    含春笑日花心艳,带雨牵风柳态妖。珍重两般堪比处,醉时红脸舞时腰。...

    1
  • 遣愁

    抛掷泥中一听沈,不能三叹引愁深。莫言客子无愁易,须识愁多暗损心。...

    0
  • 韦处士郊居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1
  • 美人春风怨

    澹荡春风满眼来,落花飞蝶共裴回。偏能飘散同心蒂,无那愁眉吹不开。...

    0
  • 和孙明府怀旧山

    五柳先生本在山,偶然为客落人间。秋来见月多归思,自起开笼放白鹇。...

    1
  •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