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谏·谬谏
悲太山之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
愿承闲而效志兮,恐犯忌而干讳。
卒抚情以寂寞兮,然怊怅而自悲。
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
驽骏杂而不分兮,服罢牛而骖骥。
年滔滔而自远兮,寿冉冉而愈衰。
心悇憛而烦冤兮,蹇超摇而无冀。
固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改错。
郤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
当世岂无骐骥兮,诚无王良之善驭。
见执辔者非其人兮,故驹跳而远去。
不量凿而正枘兮,恐矩矱之不同。
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
弧弓弛而不张兮,孰云知其所至?
无倾危之患难兮,焉知贤士之所死?
俗推佞而进富兮,节行张而不著。
贤良蔽而不群兮,朋曹比而党誉。
邪说饰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
直士隐而避匿兮,谗谀登乎明堂。
弃彭咸之娱乐兮,灭巧倕之绳墨。
菎蕗杂于黀蒸兮,机蓬矢以射革。
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
以直鍼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
伯牙之绝弦兮,无锺子期而听之。
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
同音者相和兮,同类者相似。
飞鸟号其群兮,鹿鸣求其友。
故叩宫而宫应兮,弹角而角动。
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往。
音声之相和兮,言物类之相感也。
夫方圜之异形兮,势不可以相错。
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讬。
众鸟皆有行列兮,凤独翔翔而无所薄。
经浊世而不得志兮,愿侧身岩穴而自讬。
欲阖口而无言兮,尝被君之厚德。
独便悁而怀毒兮,愁郁郁之焉极?
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辞。
不及君而骋说兮,世孰可为明之?
身寝疾而日愁兮,情沉抑而不扬。
众人莫可与论道兮,悲精神之不通。
乱曰:
鸾皇孔凤日以远兮,畜凫驾鹅。
鸡鹜满堂坛兮,鼉黽游乎华池。
要褭奔亡兮,腾驾橐驼。
铅刀进御兮,遥弃太阿。
拔搴玄芝兮,列树芋荷。
橘柚萎枯兮,苦李旖旎。
甂瓯登于明堂兮,周鼎潜潜乎深渊。
自古而固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1.谬谏:作者谦虚的说法。谬,狂者之妄言。
2.操:志向、意志。
3.太:同“大”。隍(huáng):没有水的护城壕。
4.承:通“乘”,趁着。闲:清闲。志:志向。一本作“忠”。
5.犯忌:冒犯尊长的忌讳。干:触犯。讳: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6.匮:柜子。
7.贯:贯穿,穿连。珠肌:珠宝。玑,不圆的珠子。“贯鱼眼与珠玑”也即“鱼目混珠”之意。
8.服:古代一车四马,中间的两马为“服”。这里用作动词,即驾在车当中。服罢牛,用疲惫的牛驾在车当中。
9.滔滔:水流的样子。这里指岁月的流逝。
10.悇憛(tú tán):忧愁苦闷的样子。烦冤:烦闷冤屈。
11.蹇:发语词,无意义。超摇:心中不安定。
12.错:通“措”,举措。
13.策:鞭打,鞭策。驽骀:劣马。
14.王良:春秋时晋国的善御马者。《楚辞补注》:“许慎云,王良,晋大夫御无恤子良也,所谓御良也。”
15.凿:器物上的孔眼,是容纳榫头的。枘(ruì):榫头。
16.矩矱(jǔ huò):法度,这里引申为尺寸。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矱,尺度,法度。
17.论世:观察世道。高举:推崇优良品行。
18.调:调和,协调。
19.推佞:推举奸佞小人。进富:进献富人。
20.张:扩张,推广。著:显著。张而不著即不能推广发扬。
21.朋曹:朋辈,这里指谗佞小人。党誉:互相袒护称赞。
22.正法:公正的法律。弧:违反,违背。
23.彭咸:相传为殷时贤大夫,因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楚辞补注》:“彭咸以伏节死义为乐,而时人弃之。”
24.巧倕(chuí):亦作“巧垂”。相传尧时巧匠名倕,故称。《吕氏春秋·离谓》注:“倕,尧之巧工”。
25.菎蕗(kūn lù):香草名。《楚辞章句》注曰:“香直之草。”黀(zōu)蒸:麻秸,古时用作燃料或照明。
26.蓬矢:用蓬蒿做的箭。革:本意是没有毛的兽皮,这里指犀皮做的盾。
27.蹇驴:跛足的驴。
28.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大夫,著名的琴师。《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善鼓琴,只有挚友钟子期完全理解琴意,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再鼓琴。此句比喻说明贤臣不得明主,只得缄口不言。
29.和:卞和,战国楚人。《楚辞章句》:“昔卞和得宝玉之璞,而献之楚厉王,或毁之以为石,王怒,断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复献之,武王不察视,又断其右足。和乃抱宝泣于荆山之下,悲极血出。于是暨(及)成王,乃使工人攻之,果得美玉,世所谓和氏璧也。”
30.剖:治,琢。
31.叩:敲击。宫: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此句比喻说明君臣、同僚之间同气相求,同声相应。
32.弹:手指敲击。角:古代五音之一。《楚辞补注》:“《庄子》云,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淮南》云,调弦者叩宫宫应,弹角角动,此同声相和者也。注:叩大宫则少宫应,弹大角则少角动。”
33.举:飞。景云:祥云。
34.音声:古人认为“声”和“音”并不完全相同。《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音特指有节奏的声。
35.势:形状。错:通“措”,放置,安放。
36.列子: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37.翔翔:本作“翱翔”。薄:依附,依靠。
38.阖:闭。
39.便悁(yuān):忧愁。毒:怨恨。
40.骋说:尽量说明白。
41.乱:结语。这段乱词是《七谏》全篇的结尾。
42.凫:水鸟,野鸭。鴐(jiā)鹅:野鹅。
43.鹜:鸭子。堂坛:殿堂和祭坛。高殿敞扬为堂,平场广坦为坛。
44.鼃黾(wā měng):蛙的一种。鼃,同“蛙”。《楚辞章句》:“鼃黾,谕谗谀弄口得志也。”
45.要褭(yǎo niǎo):同“腰褭”,古代的骏马。
46.橐(tuó)驼:即骆驼。
47.铅刀:用铅做的刀,不锋利。这里指鲁钝不敏锐的人。御:进献。
48.太阿:古代利剑的名称,亦作“泰阿”,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
49.玄芝:神草。
50.旖旎:旗帜随风飘舞的样子,这里指枝叶繁盛。
51.甂(biān)瓯:瓦制的盆。
52.周鼎:周代传国的鼎。
译文
我怨恨君王的糊涂啊,为什么他的意志毫不坚定。
我哀伤高山变成了壕沟,我不知江河为什么干涸。
希望趁着君王的空闲表白我的志向,又害怕触犯权威与忌讳。
最终我压抑着情感默默无言,但惆怅失意总在内心混杂。
美玉和石块都放在柜中收藏,鱼眼与珍珠都在一起串联。
驽马骏马混杂不分啊,老牛驾车却要用千里马来配合。
岁月悠悠一天天逝去,年纪老去身体衰弱。
我满腔忧愁烦闷苦怨,心中不安毫无希望。
社会风俗原本善于取巧,废弃法度又把好的措施都改变。
闲置千里马不去乘驾,却赶着劣马上路。
当今世上难道没有良驹,实在是缺乏王良这样善于驾驭的人才。
见赶车的不是好手,骏马也要蹦跳着远远逃走。
不度量凿孔就削木柄,恐怕尺寸大小不会吻合。
不观察世风便把美德推崇,恐怕品行节操难于合众。
松弛的强弓还没有拉满,谁也不知箭要射向何方?
国家还未出现危险患难,怎能知道贤士为国而亡?
世俗只推崇好佞与富贵,良好品行怎能推广发扬。
贤良之人受到排挤孤立,谗佞小人结党营私互相推举。
邪说再掩饰也并非正道,法度一旦违背总会生出不公。
忠直的贤士都已隐居,谄谀小人挤进朝廷中。
抛弃彭咸的贤良行为,废弃巧缍的正直绳墨。
菎蕗混杂在麻秸秆中,用蓬蒿做箭向皮革射去。
驾着跛足驴子还不用鞭子,哪一条道路啊能走到底?
用直的针当钓鱼钩,又怎能期望钓得到大鱼?
伯牙不再拨弄琴弦,是因为失去知音钟子期。
卞和怀抱玉璞痛哭泣血,怎样能找到良匠雕琢出宝玉?
音调相同因此呼应谐和,性质相同事物彼此相似。
飞鸟鸣叫是召唤朋友,鹿儿鸣叫是在呼求伴侣。
叩击宫调宫声相应,弹奏角调角音齐鸣。
猛虎咆哮山谷卷起大风,神龙飞升上天彩云随行。
音与声互相对应谐和,万物同类之间相互感应。
方与圆的形状难以吻合,不可能错杂安放混为一谈。
列子隐居避世处境穷困,因为人世不能托身寄命。
天上众鸟各自成群,凤凰孤独飞翔无所依凭。
经历了浊世不能抒发志向,宁愿隐居岩洞逃避现实。
我原想闭口不言不理政事,但又曾受到君王深恩厚德。
我独自忧愁心怀怨恨,我的抑郁无限没有终结。
思念君王三年忧思积聚,希望面见君王向他表白。
不能遇到贤君尽情直言,人世黑暗我又向谁诉说。
染病卧床整日忧愁烦闷,感情压抑难以表达内心。
无人可以和我谈论道理,悲哀啊同君主难以沟通思想。
尾声:鸾凤凤凰一天天渐渐远去,只剩饲养的野鸭野鹅。
鸡鸭遍布朝廷,青蛙在华丽池塘中游玩。
奸佞随意赶走了骏马,却要驾着骆驼驰骋。
将钝刀进献圣上,把宝剑远远抛弃。
拔掉神草灵芝,却将恶草种植成行。
甜美的柑橘枯萎死亡,苦湿的李子却枝叶繁茂。
瓦盆登上明堂,传世宝鼎被潜藏在深渊。
自古以来便是如此,我又何必埋怨当今之人!
《七谏·谬谏》渗进了作者自己求谏汉武帝的希望和抑郁失志的悲哀,所以虽是模拟之作,较之其他六章,就显得感情沉重,语意委曲。
全诗正文大致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从“怨灵脩之浩荡兮”到“骞超摇而无冀”。这一段主要写诗人屈原为楚怀王“执操之不固”而悲痛、失望。“悲太山之为隍兮,孰江河之可涸”,以夸张的语言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强烈深广的哀怨。“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驽骏杂而不分兮,服罢牛而骖骥。”面对昏君的贤佞不分,诗人欲谏犹止,欲罢不能。当此年光流逝,衰朽在即之际,“承闲效志”的时机已不多,这是内心进一层的苦闷与彷徨。
第二段从“固时俗之工巧兮”到“安得良工而剖之?”这一段进一步痛斥奸佞之徒以巧伪愚惑君主,造成了贤臣避世,“谗谀”竞进的严重危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和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积极用世的强烈愿望。诗人仰望苍天,疾声质问:“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
第三段从“同音者相和兮”到“言物类之相感也”。这一段作者调转笔锋,文气一变,波澜不惊,怀才不遇的悲愤为积极用世的强烈愿望所淹没,一种充满理性之光的美好憧憬逐渐升华,使诗人复杂的感情得到暂时的净化和舒展,这就是对君臣遇合、贤臣明主的热烈向往和期待。
第四段从“夫方圜之异形兮”到全文结束。这一段诗人的感情又骤然出现一个大的迭落,因不愿随波逐流而含冤被放的现实破灭了闪光的理想,内心深处的悲苦又重新泛起。尽管为了保持清白的节操而甘心隐居自托,而区区之心却难以割断对君主的眷恋。在这“身疾寝而日愁”的时刻,仍然执著地“愿一见而陈词”,照应前文“寿冉冉而愈衰”的话。切切忠谏之情,仿佛韩愈的诗句“本为圣明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正文这四段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个很大的共同之处,也是全诗的一个艺术特点,就是善于运用富于哲理意味的比喻,诸如“玉与石其同匮兮,贯鱼眼与珠玑”“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夫方圜之异形兮,势不可以相错”等。特别是第三段,句句都是类似的比喻,“故叩宫而宫应兮,弹角而角动”,衍化《庄子》之文,理趣精妙。而且这些富于哲理的比喻,正像屈原的作品一样,往往可以按照诗人的审美理想,划分为两大对立相反的形象系列,思想深邃,情感丰富,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动人,强化了“谏”的效果。
东方朔一生直谏,多遭冷落,这篇讽谏如其人之“不登用”也是预料中的事,然而究竟写了,也许是“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也许是“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我的灵魂”(恩格斯语),至于狂者之妄言为谬,名之《谬谏》者,或谦虚,或幽怨,或愤激,抑或兼而有之。
正文之后还有一段乱辞即尾声,是《七谏》全篇的结尾,而不是《谬谏》一篇的结尾。这个结尾主要化用屈原《九章·涉江》的尾声:“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意亦相似。
名家点评
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汉书·朔传》亦郁邑于不登用,故因名此章为《谬谏》。若云谬语,因托屈原以讽汉主也。”
-
七谏·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言语讷譅兮,又无彊辅。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伏念思过兮, ...
- 862
-
七谏·沉江
惟往古之得失兮,览私微之所伤。尧舜圣而慈仁兮,後世称而弗忘。齐桓失于专任兮,夷吾忠而名彰。晋献惑于孋姬兮,申生孝而被殃。偃王行其仁 ...
- 16
-
七谏·怨世
《七谏·怨世》为代言体辞。王逸认为:“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怨世》的写作背景与《七谏·沉江》大致相同,武帝修上林苑,东方朔曾上书反对,由于武帝把他当作俳优看待,他在政治上不受重用,于是以代言体形式描写作者自己的悲愤之情和复杂心理。...
- 779
-
七谏·怨思
《七谏·怨思》是汉代辞赋家东方朔创作的一首诗,是《七谏》中的第四首。此诗代战国诗人屈原言说,写出了屈原对国事、对朝政黑暗和君王失德的怨愤,表现了作者自己对君王的忠诚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全诗情感深沉,语意委曲。...
- 866
-
七谏·自悲
《七谏·谬谏》是西汉东方朔模拟屈原而作。王逸以为“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东方朔模拟屈原作《七谏》,《七谏·自悲》是《七谏》中的第五首诗。...
- 908
-
七谏·哀命
《七谏·哀命》一诗出自《楚辞》。作者为西汉辞赋家东方朔,《哀命》哀叹楚国的多灾多难和自己的生不逢时。诗人痛恨群小谗佞之误国,哀怨灵修之过错。虽被放逐,仍然洁身自好,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30
-
非有先生论
作者于汉武帝时入宫为常侍郎,以诙谐滑稽取乐武帝,以之为对专制帝王讽谏的手段,且赖以容身避害。由于汉武帝把他当作俳优,不予重用,他便作《答客难》和此赋来发泄牢骚。...
- 675
-
答客难
东方朔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得重用,于是写《答客难》以陈志向和发抒自己的不满。...
- 4
-
过东方朔庙
先生高识绝当时,谁道偷桃旧小儿。揖让不逢三代盛,滑稽聊免一身危。草荒汉构云承宇,苔蚀颜书雨涩碑。我亦从来恶苛礼,斜阳遥望酹空卮。...
- 876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