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日出东南隅行

陆机 〔魏晋〕
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
高台多妖丽,濬房出清颜。
淑貌耀皎日,惠心清且闲。
美目扬玉泽,蛾眉象翠翰。
鲜肤一何润,秀色若可餐。
窈窕多容仪,婉媚巧笑言。
暮春春服成,粲粲绮与纨。
金雀垂藻翘,琼佩结瑶璠。
方驾扬清尘,濯足洛水澜。
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南崖充罗幕,北渚盈軿轩。
清川含藻景,高岸被华丹。
馥馥芳袖挥,泠泠纤指弹。
悲歌吐清响,雅舞播幽兰。
丹唇含九秋,妍迹陵七盘。
赴曲迅惊鸿,蹈节如集鸾。
绮态随颜变,沈姿无定源。
俯仰纷阿那,顾步咸可欢。
遗芳结飞飙,浮景映清湍。
冶容不足咏,春游良可叹。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东方日出光辉四射,阳光照到这座高台的顶端。
高台上有许多娇媚艳丽的女子,她们眉清目秀纷纷走出闺房步履姗姗。
美好的容貌同阳光交相辉映,她们内心善良清纯又娴雅。
目光清澈润泽如玉,双眉如同翠羽一般。
鲜洁的皮肤多么润滑,使人深感秀色可餐。
身材窈窕千姿百态,轻言巧笑柔声婉转。
暮春三月春服穿上身,遍身罗绮光辉灿烂。
衣上绣着金雀和彩羽,佩戴着美玉瑶璠。
两车并驾扬起了清尘,洗足洛水掀起了波澜。
风起云涌纷纷来聚会,美女云集多得数不完。
南岸紧密排列着一座座罗幕,北岸也是轩车布满。
清清的河水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高高的河岸上开遍红花。
玉袖挥动传出了浓郁的芳香,清越的乐声出自纤指轻弹。
悲歌一曲发出清亮的声音,雅舞之时奏起名曲幽兰。
轻启红唇吟唱九秋曲,轻展美姿舞起了七盘。
依着曲调歌唱像惊鸿迅速飞起,按着节拍起舞又像飞鸾凌空而下。
美姿随着容颜而改变,精湛的舞姿可说是千变万化。
俯仰之间是那样的婀娜多姿,一顾盼一投足都令人喜欢。
她们留下的芳香还凝聚在风中,清澈的流水中留下的倒影也未完全消散。
她们美丽的容貌怎样也歌不尽,这一次春游所见所闻真令人赞叹。
注释
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
妖丽:妖娆佳丽。
濬房:深幽之房。濬,浚。深。
清颜:清秀的容貌。指美人。敬称人容颜。多用于男性友朋。
淑貌:淑美之容貌。
皎白:皎白的月亮。
惠心:聪慧之心。利民之心。
玉泽:玉的光泽。
峨眉:蛾眉。
象:象征,形象。
翠翰:翠鸟的羽毛。碧色的翅羽。
一何:多么。
窈窕:娴静貌;美好貌。
容仪:礼仪。容貌举止;容貌仪表。
婉媚:温婉妩媚。柔美。
巧:工巧于。
暮春:晚春。春末,农历三月。
春服:春天的服装。语出:《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
粲粲:灿烂,鲜明貌。《诗·小雅·大东》:“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纨:细绢,细的丝织品。
金雀:金色的麻雀,钗名, 妇女首饰。
藻翘:色彩华丽的羽毛。藻丽的翘羽。喻华丽的头饰。
翘:鸟尾上的长羽。
琼佩:美玉制的佩饰。
结:结系。
瑶璠:两种美玉。瑶,似玉的美石,喻美好,珍贵,光明洁白。
方驾:两车并行。
比肩;媲美。
清尘:清轻的尘埃。车后扬起的尘埃。亦用作对尊贵者的敬称。清,敬词。
濯足:洗脚。
澜:波澜。大波浪。
蔼蔼:霭霭,云雾弥漫貌。
一何:多么,何其。
繁:繁多。
罗幕:丝罗帐幕。
北渚:北面的水涯。
軿轩:軿车和轩车的并称。泛指车辆。
軿:古代一种有帷幔的车,多供妇女乘坐。轩,古代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
藻景:萍藻之影。
被:披。覆盖。
华丹:花红。华丽的丹红。
馥馥:形容香气很浓。
泠泠:清凉貌;泠清貌。清白、洁白貌。
纤指:纤细的手指。悲歌:悲壮或哀痛的歌。指《乐府诗集·悲歌行》,楚辞等。
雅韵:雅正的韵律。指诗经的雅颂。
幽兰:幽香兰草。古琴曲名。
九秋:指九月深秋。指秋天。古曲名。
妍迹:美丽的足迹。
凌:凌越。
七盘:古舞名。在地上排盘七个,舞者穿长袖舞衣,在盘的周围或盘上舞蹈。七盘岭。在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的交界处,上有七盘关,是川陕间重要关隘之一。
赴曲:趋附应合曲调的节奏旋律;合拍。
迅:迅速如。迅速比。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女轻盈优美的舞姿。借指体态轻盈的美女或旧爱。
蹈节:踏着节奏。信守节操。
集鸾:集合的鸾鸟。成群的鸾鸟。
绮态:绮丽的姿态。
颜:容颜。
沈姿:深沉庄重的姿态。
定源:一定的源头。
纷:纷纷。
阿那:婀娜,柔美貌。舒徐貌。唐代乐曲名。
顾步:徘徊自顾;回首缓行。
咸:都,全。
遗芳:遗留的芳香。
结:结系。
飞飙:疾风。
浮景:浮影。浮在水中的景色。
清湍:清澈的急流。
冶容:妖冶的容颜。
不足咏:歌咏不够也。
良:诚然,的确,良可。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一首《日出东南隅行》,是模拟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作品,诗题便是用《陌上桑》的首句。但说是模拟,也不尽然,其间的差别仍是很大。
《陌上桑》有一个故事结构,这诗只是借上巳节(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后又固定为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晋时尤盛,实际是一种民间的春游活动)的背景,描摹一群女子的容貌身姿;《陌上桑》通过秦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虚构情节,表现了女子的美丽与德行的双重主题,这诗则专写女子的美丽可爱;《陌上桑》是用朴素的口语,这诗却运用辞赋的手段,大量铺陈华美的语言,作精细的描摹,差不多可以说是一篇美人赋。在诗史上,这首诗具有某种代表意义。它显著地反映了魏晋诗歌从民间风格进一步转向文人风格的变化,反映了辞赋的修辞手段与诗歌传统表现手法的结合,反映了魏晋时代将美貌作为评价女子的首要标准的社会意识,从诗中细致描摹女子体貌的特点来看,这诗实际正是后来宫体诗的滥觞。所以,不管人们基于什么样的立足点,对这诗作出什么样的评价,它都是值得注意的。
全诗由四个部分组成。从开头到“婉媚巧笑言”十二句为第一部分,是静态的描写。起笔“扶桑升朝晖,照此高台端”,套用《陌上桑》的开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扶桑是传说中日出处的神木。这样的开头,就像民间故事开头说“从前”如何如何,把主人公虚化了。下接“高台多妖丽,濬房(深闺)出清颜”,转写在洛阳城中的楼台内,住着许多美丽的女子。然后专门描摹其中的一个,以一人兼带众女。那女子面目皎洁,光彩夺目,犹如刚刚升起的太阳;她心思巧惠,却又清和优雅。她那美妙的眼睛闪动时,放出玉一般柔和的光泽;她的眉毛如同深青色的细细的鸟羽。她的肌肤鲜丽而柔嫩,那一种“秀色”难以描摹,直是令人油然升起想要亲近的渴望。——“秀色可餐”的成语便是出于此诗,它生动地写出了美色对于人的诱惑力。诗人最后又写道:这位美女身姿窈窕,仪态万方,神情婉媚,言笑之际分外迷人。
《陌上桑》也有一节表现罗敷之美貌的文字,但那不是正面的描摹,而是通过不同的人见到罗敷以后的情态变化来反衬罗敷,写来也是有声有色,颇为精彩。这一种笔法,除了本身的优点以外,其实还隐含着另一种考虑:避免用过于切近的眼光来观察、刻画女主人公,从而避免描绘美色所带来的诱惑性,避免对诗中的道德主题造成破坏。在此诗中,作者则是用正面的、细致的笔法描摹女主人公,甚至切近到“秀色若可餐”的程度。读者不必简单地在这两种写法之间作出孰优孰劣的评判,而应该承认两者各有长处。并且,读者应该注意到,此诗的这种写法,表明作者不再有《陌上桑》中那种潜在的忌讳,不认为爱幕美色是邪恶的表现。
从“暮春春服成”到“高崖被华丹”十二句为第二部分,写洛阳女子的出游。据记载,晋时社会风气颇为开放,尤其在上巳这样的节日,洛阳城中的士女们更是倾城出动,纷纷来到洛水边游赏春光。这种场面,大概就是引起作者写作此诗的契机。
首句化用《论语》中孔子门生曾点关于暮春出游的一段话。“春服成”是天气暖和,春装已经穿得住的意思。“粲粲绮与纨”,便是那一群女子所穿的春装。绮、纨都是质地轻而软的丝织品,“粲粲”是光泽明艳的样子。那已经够漂亮,何况她们的头上,还插着打制成鸟雀形状的金钗,金钗上还点缀着鲜艳的羽毛(翘,鸟羽);她们的衣衫上、手腕上,又佩带了种种美玉制成的装饰品。这一群女子走在三月的阳光里,显得非常娇艳华贵。于是,她们坐上了马车,并排驱驰(方驾,车并驰),车后飞扬起一路灰尘,来到洛水之滨。而在洛水边上,早已聚集了众多的人群。毕竟,女性在平日较少有外出游玩的机会,在上巳这个名正言顾的节日里,她们无不争先恐后,以至诗人要用“蔼蔼风云会”来形容,发出“佳人一何繁”的感叹!在南岸的山坡上,在北岸的沙滩上,到处是临时支起的帐篷,到处停放着车辆。山川这一刻也显得分外美好:你看那清清洛水上,波光游漾,变幻不定(藻景,如花纹般的光影),高高山崖上,交错地覆盖着一层丹红色,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按照诗中这一节描绘,可以画出一幅西晋上巳洛水春游长卷,那景象实在是非常热闹而美丽的。
自“馥馥芳袖挥”以下十二句为第三部分,写游春女子的歌舞。她们挥起长袖,传出浓郁的香气,纤指轻弹,奏起悦耳的琴声。她们清切的歌唱,是一支悲哀动人的曲子,她们高雅的舞蹈,名称叫作《幽兰》。一会儿,又有人朱唇轻启,唱《九秋》之歌,妍姿闪动,跳《七盘》之舞。——前六句是总写,主要突出歌舞的清雅,但文辞略嫌浮而不切,这是受了辞赋罗列铺陈的影响。以下六句专写舞姿,却是精细而生动,后世咏舞女的宫体诗,从中受到很大的影响。“赴曲迅惊鸿”,好像是曲调突然改变,舞者的身姿也迅急地随曲而变,如受惊的鸿鸟,倏忽掠飞。“蹈节如集鸾”,则如见一群女子踏着节拍舞动,好像一群美丽的鸾鸟(传说中凤凰之类的鸟),从四方有节奏地聚集到核心。“绮态随颜变”,是指音乐有喜乐哀伤之变化,舞女们沉浸在音乐中,其容颜随之改变,而娇美的舞姿也与容颜相应,或轻捷或迟缓,变化不定。“沈姿无定源”,意思与上句差不多。“沈”通“沉”。“沉姿”即忘怀身外之物的情态,“无定源”乃以水为喻,说舞姿变化无端。“俯仰纷阿那,顾步成可欢”,写舞者一会儿低头,一会儿仰首,一会儿回视,一会儿前行,姿态优美,无不婀娜可爱,令人喜欢。这一节描摹,确有令人沉醉而流连忘返之感。
最后四句为第四部分,是全诗的总结。诗人似乎被眼前景象深深地迷住了,直到黄昏来临,游春的女子们都已散去,他仍在洛水边凝思默想。“遗芳结飞飙”,一阵疾风吹来,好像还带着那些女子身上留下的芳香,然而眼前,却只见“浮景映清湍”——夕阳的余光,映照在清澈而湍急的河流上。那一切,并非就这么过去了。“冶容不足咏”是有意抑低,然后反托起结束一句:“春游良可叹”。“冶容”即“艳容”,指那些美丽女子的容貌身姿。全诗大部分是在歌咏“冶容”,而为什么终了却说“不足咏”,“春游良可叹”又是叹什么,其中意味,不易把握。
不妨从远一点的地方说起。陆机作为江南高级士族的后裔,作为东吴名将陆逊、陆抗的子孙,在东吴被西晋灭亡后应召来到洛阳做官,虽然受到洛京贵人的欢迎,其内心仍然非常压抑。亡国之悲、故乡之思,常萦绕在心。但他对一切都无可奈何,而且他的性格也不适宜从事充满危险的政治活动。在这样的境况中,常常只能在生活的四周寻找某些安慰。陆机的诗比起前人更注意描绘优美的形象,包括自然与女性,其实这种优美形象也就是人生的安慰。从这首《日出东南隅行》来看,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写实,但至少可以相信他有过在洛水边观赏女子春游景象的经历。然而这种安慰终究是很有限的,甚至会勾引起内心的伤感。一切繁华都会过去,一切美景都会消失,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留住的。最后四句,大概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所以,说“冶容不足咏”并非是自我否定,而是为了突出“春游良可叹”。
汉代诗歌在描摹女子的美貌时,通常伴随一个道德主题来造成平衡或者说约制,而陆机这诗却没有后一种成份,只是描写女性的美。这情况,同魏晋士人忽略德行事功,而重视个人的风度气质乃至外貌,属于同样性质的现象。“女子以色为主”也是西晋通行的论调。这当然是站在男性的立场来说话。但抛开这一点不谈,重视女子的美貌和重视男子的风度,都是强调人本身要比社会规范来得重要。
抛开德行的因素来描摹女子的美丽,女性美的主题才能在文学中充分地成立。所以,不管这种现象是否带来新的问题,它应该被看作是文学的进步。有人批评这一类诗没有思想性,其实美就是价值,未必需要那么多思想性。比如现在不少人都喜爱看模特儿的表演,那里面也没有多少思想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陆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孙吴灭亡后出仕晋朝司马氏政权,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晋书·陆机传》),与弟陆云俱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太康之英”。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
您可能感兴趣...
  • 日出东南隅行

    大明上迢迢,阳城射凌霄。光照窗中妇,绝世同阿娇。明镜盘龙刻,簪羽凤凰雕。逶迤梁家髻,冉弱楚宫腰。轻纨杂重锦,薄縠间飞绡。三六前年暮 ...

    938
  • 日出东南隅行

    《日出东南隅行》是北周王褒所创作的诗词。...

    436
  • 日出东南隅行

    秦楼出佳丽,正值朝日光。陌头能驻马,花处复添香。...

    3
  • 日出东南隅行

    朱城璧日启朱扉,青楼含照本晖晖。远映陌上春桑叶,斜入秦家缃绮衣。罗敷妆粉能佳丽,镜前新梳倭堕髻。圆笼袅袅挂青丝,铁钩冉冉胜丹桂。蚕 ...

    494
  • 日出东南隅行

    春风淡荡春云浅,陌上柔桑青宛宛。青天易雨亦易晴,吴蚕催眠欲成茧。罗敷采桑南陌头,翠鬟皴鬌光欲流。罗襦吹香白玉佩,青丝络笼黄金钩。君 ...

    381
  • 日出东南隅行

    朝日出邯郸。照我丛台端。中有倾城艳。顾景织罗纨。延躯以纤约。遗视若回澜。瑶装映层绮。金服炫雕栾。幸有同匡好。西仕服秦官。宝剑垂玉贝。汗马饰金鞍。萦场类转雪。逸控写腾鸾。罗衣夕解带。玉钗暮垂冠。...

    0
  • 日出东南隅行

    日出东海隅,西入昆崙墟。六龙踊跃驾日车,往来万里裁须臾。人生寄一世,逆旅难久居。羲和何不仁,蹙迫更相驱。颜回短折果何辜,老彭竟化千 ...

    532
  • 日出东南隅行

    朝日照屋梁,夕月悬洞房。专遽自称艳,独□伊览光。虽资自然色,谁能弃薄妆。施着见朱粉,点画示赪黄。含贝开丹吻,如羽发清阳。金碧既簪珥 ...

    339
  • 日出东南隅行

    柏梁冠南山,桂宫耀北泉。晨风拂幨幌,朝日照闺轩。美人卧屏席,怀兰秀瑶璠。皎洁秋松气,淑德春景暄。...

    68
  • 日出东南隅行

    初月正如钩,悬光入绮楼。中有可怜妾,如恨亦如羞。深情出艳语,密意满横眸。楚腰宁且细,孙眉本未愁。青玉勿当取,双银讵可留。会待东方骑 ...

    87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