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孤雁二首

崔涂 〔唐代〕
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
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
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其一
湘水边离别时夜幕将临,边远的城邑离人更显孤独。
遥远万里的行程何以规划,仅寄托于一叶芦苇轻浮。
遥看波涛翻涌映照着楚地,寒夜栖息月华洒满蒲草。
不知天边的伴侣啊,此刻正漫步于哪片平旷的原野?
其二
几行归雁消失在遥远的塞外,不知你形单影只要往何处飞?
暮雨中呼唤同伴已失去联系,想要落下寒塘却只畏惧迟疑。
沙洲上层云低垂慢慢地穿过,只有关山冷月与你紧紧相随。
虽说不一定会遇到强弓暗箭,独自奋飞难免让人疑虑凝眉。
注释:
⑴迥:远。
⑵平芜:平旷的原野。
⑶几行:几排(大雁)。归塞尽:全部回到塞上。塞,一作“去”。
⑷“念尔”句:不知大雁独自飞向哪里。念尔,一作“片影”。尔,指孤雁,春天飞回北方的掉队者。何之,即之何,飞往哪里。之,往,去。
⑸暮:傍晚。失:指失群离散。
⑹寒塘:秋天的水塘已有寒意,故曰“寒塘”。欲下迟:孤雁想飞下来又迟疑不敢。迟,迟疑,犹豫。
⑺渚云:指沼泽地上空的云。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度:同“渡”,飞越。
⑻关月:指边塞之月、边关之月,表北方。
⑼矰缴: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矰,短箭。缴,是系箭的丝绳。
⑽可疑:值得顾虑。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二首同以孤雁为主体,生动地描写了失群之雁紧张的形态和谨慎的心理。第一首诗首联即点明了孤雁所处的地点和其目的地。雁群早已起行北归塞外,孤雁却在潇湘迟留。颔联写作者对孤雁的担忧,万里之程需独行,只能衔芦以防矰缴。颈联描写凄冷的环境,表明孤雁路途艰辛。楚地而飞,归途尚遥,池塘独栖,月洒蒲草。尾联笔锋一转,由近及远,由此及彼,遥问天边的伴侣,什么时候才能下落平原栖息。
第二首诗的结构和意境同前首近似。全篇赋孤雁,“诗眼”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这是一只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这是说:几行回归塞北的大雁都已经望不见了,想你啊孤雁,孤单单的一个要飞到哪里?由“几行”可以得知,因为只有雁飞时才排成整齐的队形;对句说“孤”,“独”即“孤”。“几行”与“独”形成强烈对比,孤雁就凸显出来了。诗人终生未仕,四处漂泊,多天涯羁旅之思,此时正在旅途之中,春回大地,南雁北归,举目远望,一行行的大雁正展翅高空,向塞北飞去。转眼之间群雁已消失在天际。突然,头上又飞过一只孤零零的雁,紧扇动翅膀,好像在追赶队伍,神情显得紧张、惶恐。诗人不由得想:这只雁啊,你怎么落后了呢?你自己孤孤单单将要飞到哪去?地上孤孤单单走着的一个他乡寄旅人,自然对天上孤雁单飞产生同情、关心。“念尔”用得妙,诗人似乎在对孤雁直接发间,同情之心深蕴其中。这首咏物诗以孤雁为所咏的对象,而这孤雁又是诗人眼中看到的、诗人心中念到的。这个独特的视角,使诗人尽管不是被咏的对象,但也应该说在诗中存在。从“念尔”中尤其能感受到,诗人关心同情孤雁独飞,实际也是为自己孑然一身而悲。他问孤雁“独何之”、实际也是在问自己:明天将漂泊到哪里?不用比而比义自出,从一开始孤雁与诗人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寥寥十个字,便全面地绾住了题面,起得切而不泛。南宋沈伯时《乐府指迷》中说:“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咏物,尤不可泛。”这首诗是合乎古代咏物诗的一般创作法则的。作者交代出孤雁离群的背景之后,自然地拈出了颔联。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说在傍晚蒙蒙细雨中鸣叫着却找不到远去的伴侣,看见前面有个荒寒的水塘想落下来栖身又迟疑不敢。“相呼”,是说孤雁呼群雁,不是孤雁与群雁互相呼。“相”有互相的意思,但这不是唯一的词义,用于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动作也可用“相”,所以这里讲互相、相互都不妥。因为在一个较小的可同时呼叫的范围内,孤雁很快会赶回队伍也就不叫孤雁了。清人纪昀说:“三句有病。‘相呼’则不孤矣。”也把“相”理解错了。这一联写孤雁失群后的彷徨之景,是紧接首联“独”字而来的。春雨潇潇,天色将晚,既是点染环境,又是烘托气氛,在暮色苍茫中孤雁更感到孤独无助,于是也更凄厉地叫起来,要找到远去的伴侣。没有回声,没有回应,只有暮雨下个不停,分明意在坐实一个“孤”字。该栖息过夜了,正好有一个水池在前面,可是水寒草凄,孤雁想要落下又犹豫不决:此处不栖也许没有更合适的地方,此处若栖又恐怕遭遇不测。几度盘旋,犹豫再三,还是下不了决心。这自然也是在进一步写“孤”字。这样把诗题和诗句联系起来理解,才见出诗人立意的不蔓不枝。“欲下迟”三字把孤雁欲下而未下的动作,犹豫胆怯的心理,写得惟妙惟肖,细致入微,分外传神。诗人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与经历都熔铸在孤雁身上,设身处地,乃至诗人与孤雁融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所以感人至深。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的版本将“欲下迟”的“欲”字,作为“独”字。“欲”和“独”两相比较,“独”字直露,缺乏蕴藉和诗意,并且与前文的“念尔独何之”的“独”字重复,而近体诗除考虑特殊的表达效果外,一般是忌讳有重字的。“欲”字则不同,它正好揭示孤雁想急切寻求伙伴的心理,不仅生动传神,而且很富有情味。
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暗度”,说的是云,还是雁,就句式来看,两者都可通。见仁见智,可以自有不同理解。但从近体诗中间二联对仗要工妥的角度论之,“相随”的既然是“关月”,那么“暗度”的理应是“渚云”了。这两句是说:洲渚上空的乌云低低地压下来,暗中在飘忽流动,关山的月亮泛着凄清的寒光,跟随着那只飞向茫茫前路的孤雁。颈联是承颔联写来,仍然是点染环境,烘托氛围。“渚云”是从“暮雨”生发出来。“诸云低暗度”,是写孤雁所处环境的险恶。因为天空乱云飞度,雨意未收,难免使它不再受到凄风苦雨的侵凌。不妨把此句看成是诗人凭高眺远、目送孤鸿时所见到的景色。这句诗用的是浓墨重彩,如同油画的“大色块”,写得比较实。“关月冷相随”则是诗人的想象之词。诗人“望尽似犹见”(杜甫《孤雁》),他联想到孤雁漫长行程的寂寥,它没有同伙结伴,只有一轮月或一弯残月跟随着它飞度穷山恶水、僻壤荒村。其环境是多么凄苦,其心境又该是何等悲凉。此句用的是淡墨轻彩,写得比较虚。两句诗有浓有淡,有实有虚,浓淡相宜,设色特巧,虚实相生,构思独特。这两句无一不是在贯穿意脉,进一步坐实“孤”字。云低月冷,是衬托形单影只,孤雁心怀恐惧,才越发感到渚云之“低”;孤雁心境悲谅,才深切宽得月光之“冷”。这两句又无一不是在表达诗人对孤雁不幸得际的深厚同箭有殷切关注,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甚至每一点感受,都能做到感同身受,自然“念”之深,“念”之切,他非常期望孤雁能穿过乌云,摆脱险境,平安顺利地飞到塞北,重新投入到朝夕相处的温暖的雁群行列之中。
尾联“未必逢赠缴,孤飞自可疑”,说虽然未必遇上暗箭的袭击,但孤飞这事本身就让人担心疑惧。这一联写诗人对孤雁的良好祝愿,表现了对其命运的关切。据说春天北归的大雁体肥,飞得低,容易受到射猎者的伤害。这只孤雁又遇云厚而低飞,危险倍增。诗人但愿孤雁没受到箭伤,可还是担心会有别的伤害。孤则常陷险境,言外之意不要孤飞,以免危险。结句明点“孤”字,结清题意,点题终篇。诗人似乎在安慰孤雁不一定遇上箭射,实际却是有更深更多的担心:只要是孤飞,躲过一劫可能还有另一难。“念”雁也是想自己,“念尔”也是“念我”。诗以宽慰作结,恰恰表现了诗人对孤雁相悲相惜之意,照应首联,委婉顿挫。
这组诗的题材虽然不如反映社会和人生的那么重大,思想性也不及被露社会矛盾的那么深刻,但它表现的是对有着不幸遭遇的弱者的同情体恤,感情是质朴的,美好的,健康的,从中能见出诗人心地的善良,情怀的高尚,同样会给人们以心灵的陶冶,美的教育。因此,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诗人不是为咏孤雁而咏孤雅,面是隐然有所寄托。崔涂长年寓居巴、蜀、湘、鄂、秦等地,人情似纱,寄生不易,因此作品多写羁愁别恨。“那堪正飘泊”(《巴山道中除夜书怀》)的诗句寄托了这位“孤烛异乡人”(同上)的辛酸和感慨。当他见到孤雁无依的情景,会很自然联想到自身的无所归宿,于是便推而及之,将深切的感受,赋予孤雁这样的形象。这首诗正是用失群的孤雁比况自身的飘泊生涯,寄托着浓重的凄凉、孤寂之感。
在艺术上,这组诗的章法和语言也独具特色,尤其是第二首。
先说章法。此诗前两句承题写来,直扣题面,把“几行”与“尔”字对举,见出所咏为孤雁,而断非他物。第二联正面描写孤雁的疑惧心理和怯惶神态,正所谓“状物写生”,但不雕巧,不独求其形,而重摄其神。第三联为了避免诗意犯复,采用“烘染法”,转写环境和氛围,即所谓“将外物体证”(杨载《诗法家数》)。第四联再直陈胸臆,“就本意结之”(同上)。通观全诗,全然合乎起承转合之法。
再说语言。此诗前两句先以记叙笔墨开端,中间四句用描写文字发意,最后以抒情兼议论的语言作结,而无论是记叙还是描写,也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记叙是让人们了解事物的背景,描写是为给读者造成对事物的深刻印象,抒情、议论又是意在深化题旨,加强情韵,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在表述孤雁的苦况和诗人对它的关注时,诗篇选用了“念”、“独”、“失”、“迟”、“低”、“冷”等动词和形容词,都是十分精当的。再则,这首诗押的是“四支”韵部,这种音色也有助于表达低沉的情调,使人们产生抑郁的感受。
此外,环境气氛的描写也极成功。诗人选用暮雨、寒塘、渚云、关月等这些易于撩起感伤孤寂情怀的景物,来烘衬孤雁处境的险恶、旅程的艰辛和心境的凄凉,也都达到了浑化的境地。
以孤雁为题材的诗作,古今当属不少。这组《孤雁》诗,在同类的作品中,以它特有的丰姿异彩,占据着应有的地位,表露着诗人的才华,博得后人的激赏,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从第一首诗首句可知,此组诗可能是诗人流寓湖南时所作。诗人一生久容他乡,足迹遍历大江南北,漂泊不定,故以孤雁自喻而写下这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孤雁二首》是唐代诗人崔涂创作的五言律诗组诗作品。这组首诗所咏的是失群的孤雁,借孤雁寄寓自己羁旅漂泊、孤独无依、愁闷迷茫的心境。第一首诗先点出孤雁离群的背景,展现了孤雁的孤单与无助,并借“迥波”、“寒月”等景象,渲染孤雁所处的凄凉环境。第二首诗开篇即写群雁归尽,只留下孤雁独飞,突出“离群”的背景,颔联“相呼失”、“欲下迟”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孤雁失群后的仓皇与无助,颈联描写渚云暗度、冷月相随的景象,进一步渲染孤雁所处的压抑与恐怖氛围,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孤雁的同情与担忧,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世路艰险的忧虑。全篇赋孤雁,“诗眼”是一个“孤”字。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全诗情感真挚,凄婉动人,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崔涂
崔涂 [唐] (约公元八八七年前后在世),字礼山,善音律,尤善长笛,《唐才子传》说是江南人,一九七八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唐诗选》以其[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及[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句,推为今浙江桐庐、建德一带人。唐末诗人,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八八年前后在世。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故也多写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颇为传诵。...
您可能感兴趣...
  • 孤雁二首·其二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2
  • 己亥岁感事

    正闻青犊起葭萌,又报黄巾犯汉营。岂是将皆无上略,直疑天自弃苍生。瓜沙旧戍犹传檄,吴楚新春已废耕。见说圣君能仄席,不知谁是请长缨。...

    3
  • 初过汉江

    襄阳好向岘亭看,人物萧条值岁阑。为报习家多置酒,夜来风雪过江寒。...

    1
  • 夏日书怀寄道友

    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峰转暂无当户影,雉飞时有隔林声。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

    0
  • 春日闲居忆江南旧业

    杜门朝复夕,岂是解谋身。梦不离泉石,林唯称隐沦。渐谙浮世事,转忆故山春。南国水风暖,又应生白蘋。...

    1
  • 得路直为霖济物,不然闲共鹤忘机。无端却向阳台畔,长送襄王暮雨归。...

    1
  • 送友人

    登高迎送远,春恨并依依。不得沧洲信,空看白鹤归。...

    1
  • 幽兰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2
  • 赤壁怀古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不知征伐由天子,唯许英雄共使君。江上战馀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分明胜败无寻处,空听渔歌到夕曛。...

    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