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弄珠怀汉游。
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树叶纷纷而落,江边渡口寒冷凄清,大雁南飞,北风呼啸着将秋天送来。
面对江流,因情绪激动而弹断琴弦,俯视逝水,因船夫之歌而引发伤悲。
没有前往江陵的车,但有西浮夏口之船。
江宁山上的红色石阶隐蔽不见,长江的众多支派引来暗绿色的水流。
感受着湘别、泪竹的传说,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
怎么能因为音乐与饮食而感到快乐,从而忘记旅人心中的无穷悲愁。
注释
⑴黄鹤矶(jī):在今湖北武昌黄鹤山两北。矶,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岩石。
⑵商弦:弹奏商调的丝弦,即七弦琴的第二弦。
⑶棹讴(zhào ōu):摇桨行船所唱之歌。
⑷郢(yǐng):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⑸夏:指夏口,在黄鹤矶的两南。
⑹三崖:指江宁(今江苏江宁)山。
⑺九派:指浔阳(今江西九江)至武昌一段长江上的众多支流。
⑻沧流:青色的水流。
⑼泪行感湘别:传说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涕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
⑽弄珠怀汉游: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与珠皆不见。
⑾药饵(ěr):当作“乐饵”,指音乐与饮食,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典。
树叶纷纷而落,江边渡口寒冷凄清,大雁南飞,北风呼啸着将秋天送来。
面对江流,因情绪激动而弹断琴弦,俯视逝水,因船夫之歌而引发伤悲。
没有前往江陵的车,但有西浮夏口之船。
江宁山上的红色石阶隐蔽不见,长江的众多支派引来暗绿色的水流。
感受着湘别、泪竹的传说,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
怎么能因为音乐与饮食而感到快乐,从而忘记旅人心中的无穷悲愁。
注释
⑴黄鹤矶(jī):在今湖北武昌黄鹤山两北。矶,水边石滩或突出的岩石。
⑵商弦:弹奏商调的丝弦,即七弦琴的第二弦。
⑶棹讴(zhào ōu):摇桨行船所唱之歌。
⑷郢(yǐng):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
⑸夏:指夏口,在黄鹤矶的两南。
⑹三崖:指江宁(今江苏江宁)山。
⑺九派:指浔阳(今江西九江)至武昌一段长江上的众多支流。
⑻沧流:青色的水流。
⑼泪行感湘别:传说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涕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
⑽弄珠怀汉游: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与珠皆不见。
⑾药饵(ěr):当作“乐饵”,指音乐与饮食,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典。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刘宋大明六年(462年)秋,孝武帝刘骏第七子刘子顼为荆州刺史,出镇江陵(今湖北江陵),诗人以子顼征虏将军府参军随赴荆州任所,途中行经武昌(今湖北武昌),登黄鹤矶,为表达当时离别家乡的悲愁和倦于奔波的愁苦心情,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首二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写登黄鹤矶时所见眼前景物并点明季节:大雁南飞,寒风北来,树叶纷纷零落,使大江边的渡口平添了一派肃杀萧条景象。这二句意象开阔而又苍凉,一开始就使诗蒙上了一种抑郁低沉的情调,起手不凡。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称其可与屈原“洞庭波兮木叶下”比美,并非虚美之辞。
三、四两句,切题之“登”,写诗人登上黄鹤矶,俯视着莽莽长江,不由得悲从中来,抚弦怆然。“商”是凄厉的高音阶,诗人满腔悲愁之余,琴弦高张,琴声凄绝,直弹到弦子蹦然而断。此时江上又传来阵阵渔歌,这歌声在秋风中显得格外悲凉,使诗人胸中一悲未已,一悲又起。当时,诗人已年近五十,近三十年的飘泊奔波生活,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不再四乡奔波。这次他在临上荆州时的《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中,就已吐露了“奉役涂未启,思归思已盈”的不愿离乡远行之情;而此时秋景的肃杀,使他联想到人生暮年的来临,大江的川流不息,使他痛感生命的一逝不返,诗人不禁索琴急弹、一泻悲怀。
中间四句,正面写登临所见。诗人由武昌往江陵,不得东回,故云“适郢无东辕”。下句“还夏有西浮”,借用《楚辞·哀郢》中“过夏首而西浮”句,诗人前往江陵,故只有浮舟西行。“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荆州记》:“江至浔阳,分为九道。”诗人远眺家乡,却不得而见,只有收回目光,近看眼前的江流纵横。这四句看上去全似客观叙述,然其中却贯注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上二句用《哀郢》语,暗示自己的西行,也如屈子去郢一般是极不情愿之事。下二句中,“丹”字是全诗唯一暖色调字眼,而它偏偏又标志着故乡的方位,足见在一片灰暗秋景中,唯有故乡方向的一片阳光,才能给诗人心头带来一丝暖意。这“丹”字色彩的与全诗不协,正显示着故乡与黄鹤矶——亦即奔波宦程的象征——之间的鲜明对立。至于那九派乱流,正是望故乡而不见的诗人内心茫乱的外化。一个“沧”字,又从音节上使读者联想到景色的“苍”凉、内心的悲“怆”,含蕴极为丰富,而外表又极不露声色。
后四句,写登临眺望所引起的感受和当时的心情。“泪竹感湘别”,用舜二妃事,《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尽斑。”但这些又不能驱散自己心中的无穷悲愁。点明悲愁心绪,收束全篇,照应前文的断弦、悲歌,首尾呼应。一个憔悴老病、忧愁万端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对仗工稳,是向永明体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遣词造句也形象生动,蕴藉含蓄。首二句尤其警策,而唐代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早寒有怀》),受此二句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四两句,切题之“登”,写诗人登上黄鹤矶,俯视着莽莽长江,不由得悲从中来,抚弦怆然。“商”是凄厉的高音阶,诗人满腔悲愁之余,琴弦高张,琴声凄绝,直弹到弦子蹦然而断。此时江上又传来阵阵渔歌,这歌声在秋风中显得格外悲凉,使诗人胸中一悲未已,一悲又起。当时,诗人已年近五十,近三十年的飘泊奔波生活,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不再四乡奔波。这次他在临上荆州时的《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中,就已吐露了“奉役涂未启,思归思已盈”的不愿离乡远行之情;而此时秋景的肃杀,使他联想到人生暮年的来临,大江的川流不息,使他痛感生命的一逝不返,诗人不禁索琴急弹、一泻悲怀。
中间四句,正面写登临所见。诗人由武昌往江陵,不得东回,故云“适郢无东辕”。下句“还夏有西浮”,借用《楚辞·哀郢》中“过夏首而西浮”句,诗人前往江陵,故只有浮舟西行。“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荆州记》:“江至浔阳,分为九道。”诗人远眺家乡,却不得而见,只有收回目光,近看眼前的江流纵横。这四句看上去全似客观叙述,然其中却贯注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上二句用《哀郢》语,暗示自己的西行,也如屈子去郢一般是极不情愿之事。下二句中,“丹”字是全诗唯一暖色调字眼,而它偏偏又标志着故乡的方位,足见在一片灰暗秋景中,唯有故乡方向的一片阳光,才能给诗人心头带来一丝暖意。这“丹”字色彩的与全诗不协,正显示着故乡与黄鹤矶——亦即奔波宦程的象征——之间的鲜明对立。至于那九派乱流,正是望故乡而不见的诗人内心茫乱的外化。一个“沧”字,又从音节上使读者联想到景色的“苍”凉、内心的悲“怆”,含蕴极为丰富,而外表又极不露声色。
后四句,写登临眺望所引起的感受和当时的心情。“泪竹感湘别”,用舜二妃事,《博物志》:“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尽斑。”但这些又不能驱散自己心中的无穷悲愁。点明悲愁心绪,收束全篇,照应前文的断弦、悲歌,首尾呼应。一个憔悴老病、忧愁万端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对仗工稳,是向永明体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遣词造句也形象生动,蕴藉含蓄。首二句尤其警策,而唐代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早寒有怀》),受此二句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望孤石诗
江南多暖石,杂树茂寒峯。朱华抱白云,阳条熙朔风。蚌节流绮藻,辉石乱烟虹。泄云去无极,驰波往不穷。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浮生会当几 ...
- 350
-
代白纻曲二首·其二
春风澹荡侠思多。天色净绿气妍和。桃含红蕚兰紫芽。朝日灼烁发园华。卷幌结帷罗玉筵。齐讵秦吹卢女弦。千金雇笑买芳年。...
- 317
-
代陈思王京洛篇
凤楼十二重,四户八绮窗。绣桷金莲花,桂柱玉盘龙。珠帘无隔露,罗幌不胜风。宝帐三千所,为尔一朝容。扬芬紫烟上,垂彩绿云中。春吹回白日 ...
- 267
-
代淮南王二首·其一
淮南王。好长生。服食练气读仙经。琉璃药碗牙作盘。金鼎玉匕合神丹。合神丹。戏紫房。紫房彩女弄明珰。鸾歌凤舞断君肠。...
- 896
-
拟古诗八首·其八
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荣。朝朝见云归,夜夜闻猿鸣。忧人本自悲,孤客易伤情。临堂设樽酒,留酌思平生。石以坚为性 ...
- 904
-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一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燕。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 3
-
代苦热行
赤阪横西阻,火山赫南威。身热头且痛,鸟坠魂来归。汤泉发云潭,焦烟起石圻。日月有恒昏,雨露未尝晞。丹蛇逾百尺,玄蜂盈十围。含沙射流影 ...
- 849
-
学古诗
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实是愁苦节,惆怅忆情亲。会得两少妾,同是洛阳人。嬛绵好眉目,闲丽美腰身。凝肤皎若雪,明净色如神。骄爱生盼瞩 ...
- 99
-
代别鹤操
双鹤俱起时,徘徊沧海间。长弄若天汉,轻躯似云悬。幽客时结侣,提携游三山。青缴凌瑶台,丹罗笼紫烟。海上悲风急,三山多云雾。散乱一相失 ...
- 266
-
代白纻曲二首·其一
朱唇动。素腕举。洛阳少童邯郸女,古称渌水今白纻。催弦急管为君舞,穷秋九月荷叶黄。北风驱雁天雨霜,夜长酒多乐未央。...
- 940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