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百尺竿头:喻已到极点。
②干休:白白地结束。
③悬首城门:指春秋时的伍子胥。他曾辅佐吴国打败楚、越二国,后受谗言而被吴王夫差迫令自杀。死前他痛心地要求把自己的头颅悬挂在京城东门之上,以亲睹日后越军入侵的惨象。
④和衣东市:指西汉的晁错。他在景帝时官御史大夫,上书请削诸侯封地以维护中央集权,后诸侯胁持景帝将他处死,“衣朝衣斩于东市”。东市,汉代长安的杀人刑场。
⑤抱恨湘流:指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因力主抗秦,于怀王、顷襄王时两度遭到放逐。屈原苦于无力挽回楚国衰亡的命运,愤然投入湘水自杀。
⑥一个十大功亲戚不留:指汉代开国功臣韩信,助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却终为刘邦、吕后设计谋害,诛夷三族。十大功,韩信平生曾伐魏、徇赵、胁燕、定齐、破楚将龙且、围项羽于垓下,功高盖世,故后人有“韩信十大功劳”之说。
⑦一个万言策贬窜忠州:指唐代的陆贽。他在德宗时任中书侍郎同门下平章事,上奏议数十篇,指陈时病,因而遭谗贬为忠州别驾。忠州,重庆忠县。
译文
尽管功业地位已高不可攀,从古到今,还是有不少人结局悲惨:一个伍子胥头颅在城门上高悬,一个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里处斩,一个屈原自投湘水,怀着深深的愤怨。一个韩信功高盖世,落了个满门抄斩;一个陆贽上书直言,贬黜到忠州的荒远地面。还有的无罪而捉进牢监,还有的自刎寻了短见。仔细想起来,他们都比不上驾着小船的隐士,来得自在而平安。
当然作者无意打哑谜。在“功名百尺竿头”、“有几个干休”的前提下,作者援引史例,往往抓住了其最具典型性的表征,且因这些例子在元代多为妇孺皆知,所以并不难找到事主。从曲中所涉及的古人来看,伍子胥悬首城门,晁错和衣东市,屈原抱恨投江,韩信功高受诛,都是元散曲中常用的故典。陆贽的一例虽较冷僻,但“万言策”与“十大功”的对偶却颇为醒目。作者隐去人物的名姓,也起到了化熟为生的作用。该篇中诗人提供了大部分足资索隐的提示,但也有像“一个无罪监收”、“一个自抹咽喉”这样无法确示的例子,恰恰说明同类情形在历史上不胜擢举的事实。这七处“一个”形成了排比,在文气上形成了井然有序、侃侃而谈的效果。
“一叶扁舟”既是实写,也可以说是用典,用的是春秋范蠡辅助勾践兴越,功成身退,乘扁舟遨游五湖的故事(世间传说他“一舸载西施”,《史记》则载他去越入齐,后经商致富)。曲中接连出现的七处“一个”,与末尾扁舟的“一叶”,不仅在数字上相映成趣,而且在逻辑上水到渠成,无懈可击。
-
折桂令·苏学士
《折桂令·苏学士》是元代散曲家鲜于必仁所作的一首散曲。这首散曲以苏东坡官途的顺境与逆境比并而出,表现了苏轼“荣辱俱忘”的高风亮节。写作手法上运用典故,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苏东坡的赞美与钦佩之情。...
- 548
-
折桂令·夜宴
《折桂令·夜宴》是元代文人刘唐卿所作的一首散曲。该曲主要描写了富贵人家的一次盛大夜宴。全曲用寥寥数语将宴会的盛大场面,人物的形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 368
-
折桂令·山居
枕琴书睡足柴门,时有清风,为扫红尘。林鸟呼名,山猿逐妇,野兽窥人。唤稚子涤壶洗樽,致邻僧贳酒论文。全我天真,休问白鱼,且醉白云。...
- 0
-
折桂令·想人生最苦别离
想人生最苦离别。雁杳鱼沉,信断音绝。娇模样其实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穷家活逐日绷曳。才过了一百五日上坟的日月,早来到二十四夜祭灶的时节。笃笃寞寞终岁巴结,孤孤另另彻夜咨嗟。欢欢喜喜盼的他回来,凄凄凉凉老了人也!...
- 3
-
折桂令·寄远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 7
-
折桂令·赠罗真真
罗浮梦里真仙,双锁螺鬟,九晕珠钿。晴柳纤柔,春葱细腻,秋藕匀圆。酒盏儿里央及出些腼腆,画帧儿上唤下来的婵娟。试问尊前,月落参横,今夕何年?...
- 2
-
折桂令·李翰林
《折桂令·李翰林》是元曲作家鲜于必仁创作的一首散曲。这首小令,赞颂李白的才华与风范。李白醉酒吟诗,风流不羁;诗文压倒班固扬雄;为唐明皇起草诏书归来,使读者感受到一个多才多艺、意气风发、具有立体感的李白。全曲人物刻画生动,体现了曲家驾驭文字的艺术功力。...
- 143
-
折桂令·西陵送别
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懒上归鞍,情开泪眼,怕倚层楼。春去春来,管送别依依岸柳。潮生潮落、会忘机泛泛沙鸥。烟水悠悠, ...
- 107
-
折桂令·荆溪即事
问荆溪溪上人家,为甚人家,不种梅花?老树支门,荒蒲绕岸,苦竹圈笆。寺无僧狐狸样瓦,官无事乌鼠当衙。白水黄沙,倚遍栏干,数尽啼鸦。...
- 462
-
折桂令·登姑苏台
百花洲上新台,檐吻云平,图画天开。鹏俯沧溟,蜃横城市,鳌驾蓬莱,学捧心山颦翠色,怅悬头土湿腥苔。悼古兴怀,休近阑干,万丈尘埃。...
- 808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