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何易于曾经做过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亲自把手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养桑喂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什么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很羞愧)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注释
乘春:乘着春天的美景。
挽舟:指拉纤。
腰笏(hù):把手板插在腰带上。
隙:空闲,这里指时间。
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何易于曾经做过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亲自把手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养桑喂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什么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很羞愧)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注释
乘春:乘着春天的美景。
挽舟:指拉纤。
腰笏(hù):把手板插在腰带上。
隙:空闲,这里指时间。
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简析:
何易于勤政爱民,一身正气,敢于抵制上级胡作非为的行为实在令人钦佩,值得大书特书。孙樵在《书何易于》中说,何虽“不得志于生时,必将传名于死后”。果然,《新唐书》作为廉吏为他立了传。
何易于:
《新唐书·循吏传》中载有何易于其人。他是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6—836年)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南)县令,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他甘冒革职、坐牢、砍头的风险,抵制了上司的派遣,违抗了朝廷的诏令。
县令,在中国古代,是最低一级的官吏,也是最接近老百姓的官。由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县令这一级别的官吏,其基本职能是代表最高当权者压迫、剥削广大老百姓的。在老百姓的眼中,县官被称为“老爷”,可以骑在老百姓的头上,坐威坐福。而县官本人,更可以假“天子”“圣上”之名,随意加征、加派、判刑。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的县官,总体上来看,贪官污吏多,清廉为民者少,能够真正成为父母官者更少。由于县令的级别低,无论是贪者,还是廉者、勤者,他们的佳绩和劣绩,很少能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从《史记》到《清史稿》,被官方认定的二十六部“正史”,为县令立传者,可谓寥若晨星。但,例外总是有的。这一例外,就出在《新唐书》中。《新唐书》的编修者是北宋的史学大家欧阳修。在欧阳修看来,县令的官位虽低、官衔虽小,可是,他们的作为却“事关军国,理涉兴亡”(唐·刘知几语)不可忽视,因而在《新唐书·循吏传》专门为一位四川益昌(今四川广元南)县令立了传。这位县令叫何易于。要说何易于能上《新唐书》,第一功臣,并不是欧阳修,而是中书舍人孙樵。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副手,相当今天副部级或司局级。因为工作关系,孙樵经常到全国各州、县执行公务。这一年,孙樵来到利州(今四川广元),后又来到益昌(益昌是利州的属县)。到了益昌县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一群老百姓,要向孙樵这位从朝廷下来的大官儿讨个说法。老百姓问:“皇上下诏书,考察各级官员,我们何县令为什么才得个‘中上’”原来,唐朝祖制,对各级官吏实行三年一考核的制度,共分三等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若是得了上等,即可升官,得了中等仍可保官,得了下等就有可能丢官。
在老百姓看来,何易于得“上上”也名正言顺,这样好的父母官,为什么只得了个“中上”?老百姓是从自身的感受,为何易于鸣不平的。孙樵在朝中做大官多年,到州、县执行公务数次,从来未遇到老百姓为地方当权者鸣不平的事,所以决定把事情搞个清楚。孙樵问:“何县令催缴赋税的工作做得如何?”老百姓回答:“老百姓不能准时缴税时,何县令就向上级打报告,申请放宽期限。”孙樵问:“何县令监督老百姓出劳工的工作做得如何?”老百姓回答:“上级拨款兴修工程,资金不足,要向老百姓加派,贫穷人家没钱,何县令就用自己的薪俸代交。”孙樵问:“何县令给不给上级送礼?”老百姓回答:“何县令向来秉公办事,根本不干送礼行贿的事。”孙樵问:“何县令捕捉盗贼工作做得如何?”老百姓回答:“我们益昌县自从何县令上任,多少年来没出一个盗贼。”孙樵听了老百姓的回答,心如潮涌,感慨万千,对老百姓解释说:“我在京城长安(今西安)听说过考察官员的标准,大概有四条标准:一是能否加快向老百姓催征赋税;二是能否加快向老百姓征发各种劳工;三是能否讨得上级领导的喜欢;四是能否捉拿更多的盗贼。考核县令也就是这四条。”老百姓听了孙樵如上的谈话,摇摇头,干笑一下,都无可奈何地走开了。孙樵有些尴尬,便进一步访问何易于的事迹,看一看老百姓为何为何易于评为“中上”鸣不平。
何易于勤政爱民,一身正气,敢于抵制上级胡作非为的行为实在令人钦佩,值得大书特书。孙樵在《书何易于》中说,何虽“不得志于生时,必将传名于死后”。果然,《新唐书》作为廉吏为他立了传。
何易于:
《新唐书·循吏传》中载有何易于其人。他是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6—836年)益昌(今四川广元市南)县令,为官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他甘冒革职、坐牢、砍头的风险,抵制了上司的派遣,违抗了朝廷的诏令。
县令,在中国古代,是最低一级的官吏,也是最接近老百姓的官。由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县令这一级别的官吏,其基本职能是代表最高当权者压迫、剥削广大老百姓的。在老百姓的眼中,县官被称为“老爷”,可以骑在老百姓的头上,坐威坐福。而县官本人,更可以假“天子”“圣上”之名,随意加征、加派、判刑。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的县官,总体上来看,贪官污吏多,清廉为民者少,能够真正成为父母官者更少。由于县令的级别低,无论是贪者,还是廉者、勤者,他们的佳绩和劣绩,很少能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从《史记》到《清史稿》,被官方认定的二十六部“正史”,为县令立传者,可谓寥若晨星。但,例外总是有的。这一例外,就出在《新唐书》中。《新唐书》的编修者是北宋的史学大家欧阳修。在欧阳修看来,县令的官位虽低、官衔虽小,可是,他们的作为却“事关军国,理涉兴亡”(唐·刘知几语)不可忽视,因而在《新唐书·循吏传》专门为一位四川益昌(今四川广元南)县令立了传。这位县令叫何易于。要说何易于能上《新唐书》,第一功臣,并不是欧阳修,而是中书舍人孙樵。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副手,相当今天副部级或司局级。因为工作关系,孙樵经常到全国各州、县执行公务。这一年,孙樵来到利州(今四川广元),后又来到益昌(益昌是利州的属县)。到了益昌县后,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一群老百姓,要向孙樵这位从朝廷下来的大官儿讨个说法。老百姓问:“皇上下诏书,考察各级官员,我们何县令为什么才得个‘中上’”原来,唐朝祖制,对各级官吏实行三年一考核的制度,共分三等九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若是得了上等,即可升官,得了中等仍可保官,得了下等就有可能丢官。
在老百姓看来,何易于得“上上”也名正言顺,这样好的父母官,为什么只得了个“中上”?老百姓是从自身的感受,为何易于鸣不平的。孙樵在朝中做大官多年,到州、县执行公务数次,从来未遇到老百姓为地方当权者鸣不平的事,所以决定把事情搞个清楚。孙樵问:“何县令催缴赋税的工作做得如何?”老百姓回答:“老百姓不能准时缴税时,何县令就向上级打报告,申请放宽期限。”孙樵问:“何县令监督老百姓出劳工的工作做得如何?”老百姓回答:“上级拨款兴修工程,资金不足,要向老百姓加派,贫穷人家没钱,何县令就用自己的薪俸代交。”孙樵问:“何县令给不给上级送礼?”老百姓回答:“何县令向来秉公办事,根本不干送礼行贿的事。”孙樵问:“何县令捕捉盗贼工作做得如何?”老百姓回答:“我们益昌县自从何县令上任,多少年来没出一个盗贼。”孙樵听了老百姓的回答,心如潮涌,感慨万千,对老百姓解释说:“我在京城长安(今西安)听说过考察官员的标准,大概有四条标准:一是能否加快向老百姓催征赋税;二是能否加快向老百姓征发各种劳工;三是能否讨得上级领导的喜欢;四是能否捉拿更多的盗贼。考核县令也就是这四条。”老百姓听了孙樵如上的谈话,摇摇头,干笑一下,都无可奈何地走开了。孙樵有些尴尬,便进一步访问何易于的事迹,看一看老百姓为何为何易于评为“中上”鸣不平。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