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思子亭记

归有光 〔明代〕
  震泽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水道之中也。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楹,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此余平生之乐事也。
  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
  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长天寥廓,极目于云烟杳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太湖的水,曲折地向东流到达吴淞江,再经二百六十里流入东海。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我才带着儿子来江边住,就住在这二百六十里的水道边上。江流到这里快要干枯了,原野清寂空旷,没有像辋川那样的景物,阳羡那样的山水。我自己有数十间屋子,里面相当大、相当深,山石、水池也很好,可以避世。我天性懒得外出,就连白天两扇门也关着,庭院中长满了绿草,我最喜欢看儿子跟弟弟们玩耍,在长廊间穿行。这是我生平中的乐事啊。
  十二月初八那天,我带家眷向西去外家吊丧。我每年不过三四个月住在城里,儿子很少跟我去,可是这次却一去不能再回来。每次想到初八那天,儿子跟着我出门,没想到足迹随着鞋走过就淹没了。我悲痛到极点,认为太奇怪,绝对不可能有这种事啊。因为儿子住在这里,经过了七个寒暑,在山石、池塘、草木、台阶、门户、枕席之间,没有一处看不到他的踪迹。
  我把儿子葬在县的东南门。守墓的俞老,在傍晚的时候,看到儿子穿着绿衣,在祭堂里。儿子真的没有死吗?因此我造了这个“思子亭”。在亭子里徘徊四望,天空那么宽广,穷尽目力看那深远的云烟霭气,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看到儿子轻快地从天上归来。
展开阅读全文 ∨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
您可能感兴趣...
  • 归程小记

      予每北上,常翛然独往来,一与人同,未免屈意以狥之,殊非其性,杜子美诗: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子美真可语也。昨自瓜洲渡江,四顾 ...

    376
  • 遂初堂记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 ...

    841
  • 见村楼记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堙,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人 ...

    922
  • 书斋铭

      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无何,同志者亦稍稍来集, ...

    1014
  • 吴山图记

    《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应同年好友魏用晦请托所作的应酬文章。作者的朋友魏用晦曾任吴县县令,调离时,吴人作《吴山图》以赠。三年后,魏用晦向作者出示此图,亦请他作一篇记,作者即撰此文。...

    4
  • 祭外姑文

      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之能教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 ...

    746
  • 沧浪亭记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24
  • 宝界山居记

      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 ...

    245
  •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5
  • 寒花葬志

      寒花是归有光亡妻魏氏的婢女,来到归家的时候,只有十岁。五年后,魏夫人去世。又过了四年,即公元1537年(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寒花去世,于是归有光为她写下了这篇葬志。...

    238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