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九势

蔡邕 〔两汉〕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八字诀曰:轻为屈折,子知之乎?曰:岂不为钩笔转角,折锋轻过之谓乎?巧为布置,子知之乎?曰:岂不为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气势异巧之谓乎?锋为末,子知之乎?曰:岂不为已成画,使其锋健之谓乎?力为体,子知之乎?曰:岂不为趯笔则点皆有力,即首体自能雄媚之谓乎?均为间,子知之乎?曰:岂不为筑锋下笔,皆须宛成,无令其疏之乎?称为大小,子知之乎?曰;岂不为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须令茂密之谓乎?损为有馀,子知之乎?曰:岂不为趣长短笔,点画不足,而常使意势有馀之谓乎?益为不足,子知之乎?曰;岂不为画点或有失趣者,即傍点救之之谓乎?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书法源自于自然,自然形成,阴阳就出现了;阴阳的存在,跟随的出现了强弱盛衰之势。用笔藏头护尾,气力便在字中,下笔用力,应该如美丽的肌肤一样。所以说:笔势到来不可阻止,笔势奔去不可遏制,只有笔软才能产生千奇百怪的姿态。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势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是,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画点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之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即使没有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九势》又作《九势八字诀》,东汉蔡邕著。论述运笔规则,被收入宋代陈思的《书苑菁华》一书,才得以保存流传,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邕在《九势》中主要提出了关于书法线条的三个美学概念,即“力”、“势”和“藏”。“力”是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中心,着重强调“力”是结字、用笔、布局的基础,“下笔用力”方能使字体具有“肌肤之丽”的美感。“势”则是被赋予了方向性的“力”,常常用来指创作过程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运笔,是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藏”源于“君子藏器”的哲学思想,强调书法创作需要沉着含蓄,具体到运笔,则要“藏头护尾”,突出书法线条的张力。这些书论思想,为书法线条的美学意义探索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九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对于当时书法审美,以及书法用笔的总结和理解。蔡邕在九势中提出来著名的中国书法早期审美——“肌肤之丽”。是如精致细腻的肌肤般美丽,说明当时书法在追求精致美丽的古典美。同样,书法之美也来自于用笔的变化多端,姿态万千,而中国书法独特的这种艺术形式,蔡邕也在此总结了其根本之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因为中国书法使用的工具——毛笔,是柔软多姿的。相对于蔡邕所写书论《笔论》,《九势》更加具体的讲述了九种用笔方式,这几种用笔方式均是以中锋用笔的情况下进行,“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而这种用笔方式是篆隶笔法,在东汉时期篆隶盛行,楷行草均处于萌芽状态,用笔力求浑厚中正,藏头护尾。
展开阅读全文 ∨
蔡邕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您可能感兴趣...
  • 翠鸟诗

    《翠鸟》是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以翠鸟为依托,用拟人手法寄寓心意,表达了诗人在争权夺利、相互攻击时的忧心忡忡心态以及他遭遇迫害,幸脱罗网的心情。全诗以物喻人,借鸟言情,含蓄隽永,自然贴切。...

    2
  • 汉津赋

    汉津赋是东汉文学家蔡邕创作的一篇赋。此赋第一段开头四句从总体上抒写汉水的浩淼,接着六句写汉水之源的景象,之后四句写汉水穿山越岭后与江湘相通,最后四句写汉水养育鳞甲万类;第二段开头七句写汉水的功用,接着四句写作者所看到的汉水的壮观景色,最后的四句表达了作者愿乘波涛游览汉水的愿望。全赋叙述条理清楚,气势逼人,在写法上以简洁生动见长。...

    58
  • 述行赋

      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蔡邕时年27岁。宦官徐璜、左悺等打着朝廷的旗号,召他进京。迫不得已,作者怀着矛盾的心情,由陈留赴洛阳。行走到偃师,便称病借故而归。此赋便是对这段行程经历的叙写。...

    9
  • 笔赋

    序曰:昔苍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则宪者,莫先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弗可尚矣。赋曰:惟其翰之所生, ...

    42
  • 女训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 ...

    56
  • 笔论

    《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 ,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818
  • 篆势

    鸟遗迹,皇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为真。形要妙,巧入神。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 ...

    1001
  • 劝学篇

    人无贵贱,道在者尊。〈《文选‧潘岳前居赋注。》〉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砺,就其锋铓。〈《御览》七百六十七。〉明珠不莹,不发其光 ...

    421
  • 郭有道碑文

    《郭有道碑文》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为当时名士郭泰所写的悼词碑文。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八》。...

    480
  • 陈太丘碑文

    《陈太丘碑文》东汉蔡邕公元186年为当时名士陈寔创作的一篇墓志碑文。收录于《蔡中郎集》。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八》。...

    968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