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黛,青黑色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歌黛,代指歌女。
②骚屑,纷扰貌,指风声。
③一作“起望登西楼”。
④的的:形容月光明亮。
⑤一作“团团月映洲”。
诗人为何会有这种强烈的距离感呢?他想向老朋友诉说什么呢?当诗人目光转向万里秋空,属意于那早归的大雁和辞家的小燕时,读者应明白,这是一首思归的诗。是时候了,西风漫卷,黄叶飞扬,秋意萧索,一年又将尽,所以正当满城歌舞欢宴时分,诗人却于夕阳中独自徘徊于郊外,欢乐是别人的,忧愁却是自己的。所以景致才这般萧瑟,音乐才这般凄切。候鸟尚且知归,何况人呢。候鸟知归便归,而人却不得不滞留他乡。“长风正骚屑”,正骚屑的不是长风,而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正”字鲜明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心绪,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的所有描写,在这里都有了一个交待。“昼悲在异县”以下八句,遂一气呵来,直抒对于家乡的思念。诗人这里用“洛汭”代指建康(今南京),以与“异县”相对。思念是一种恼人的情绪,日思夜梦,缠人不休。这里所描绘于夜间“起望西南楼”的情景,并不是白日时间的延续,诗人只是向友人叙述一个远在异县之人思乡之极有无可排遣的日日夜夜的故事。在那样的夜里,头上一轮圆月亮无意味地空照沙洲,月光下,看得见远处船帆的移动,江面上银光跳耀,使本来白色的沙洲也隐没了。带着这样的感觉,人忽发奇想:有谁能真地羽化成仙,不就可以轻举飞回家乡了吗?
这一段描写,诗人所具有的距离感较前半部分更加强烈,但这里所表现的空间与心理距离已与以前截然不同。前半部分表现出来的空间距离,是诗人与他现在所处环境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诗人主观上有意疏离造成的,事实上是主观距离的客观化。而后半部分的空间距离则是诗人与故乡间的冲突,这冲突却是外在因素构成的,是客观距离对主观感情的不合理压迫,因此,在主观上,诗人不是疏离,而是极思亲近、弥合。结尾的“谁能一羽化,轻举逐飞浮”,即表达了弥合距离的愿望,和对客观压迫的反抗。
这首诗,诗人成功地抓住客观与主观两种距离间的内在关系,从容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两种距离感从头至尾交叉存在于诗中,这是客观现实造成的,是他所无力解决的,所以结尾的希望也只能是梦幻式的忧伤。
-
秋夕仰赠从兄寘南诗
阶蕙渐翻叶。池莲稍罢花。高树北风响。空庭秋月华。寸心怀是夜。寂寂漏方赊。抚弦乏欢娱。临觞独叹嗟。凄怆户凉入。徘徊櫩影斜。无为淹戚里。见就还田家。...
- 1
-
下方山诗
寒鸟树间响。落星川际浮。繁霜白晓岸。苦雾黑晨流。鳞鳞逆去水。弥弥急还舟。望乡行复立。瞻途近更修。谁能百里地。萦绕千端愁。...
- 5
-
酬范记室云
林密户稍阴,草滋阶欲暗。风光蕊上轻,日色花中乱。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清谈莫共理,繁文徒可玩。高唱子自轻,继音予可惮。...
- 5
-
与苏九德别
宿昔梦颜色,咫尺思言偃。何况杳来期,各在天一面。踟蹰暂举酒,倏忽不相见。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
- 4
-
送韦司马别
送别临曲渚,征人慕前侣。离言虽欲繁,离思终无绪。悯悯分手毕,萧萧行帆举。举帆越中流,望别上高楼。予起南枝怨,子结北风愁。逦逦山蔽日,汹汹浪隐舟。隐舟邈已远,徘徊落日晚。归衢并驾奔,别馆空筵卷。想子敛眉去,知予衔泪返。衔泪心依依,薄暮行人稀。暧暧入塘港,蓬门已掩扉。帘中看月影,竹里见萤飞。萤飞飞不息,独愁空转侧。北窗倒长簟,南邻夜 ...
- 4
-
行经孙氏陵
昔在零陵厌,神器若无依。逐兔争先捷,掎鹿竞因机。呼吸开伯道,叱咤掩江畿。豹变分奇略,虎视肃戎威。长蛇衄巴汉,骥马绝淮淝。交战无内御,重门岂外扉。成功举已弃,凶德愎而违。水龙忽东骛,青盖乃西归。朅来已永久,年代嗳微微。苔石疑文字,荆坟失是非。山莺空曙响,陇月自秋晖。银海终无浪,金凫会不飞。阒寂今如此,望望沾人衣。...
- 2
-
临行与故游夜别
历稔共追随,一旦辞群匹。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 5
-
与胡兴安夜别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 5
-
边城思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 5
-
相送
客心已百念,孤游重千里。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 5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