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二

林则徐 〔清代〕
东西尉候往来通,博望星槎笑凿空。
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这里是中外交流的咽喉要地,迎送着东来西往的宾客官吏。博望侯张骞开辟了这条通道,加强了内陆与西域的联系。象乘筏往来于人间天上的仙人,建立了功盖后世的神奇业绩。追怀往古,我仿佛听到:长城下,隐隐传来胡笳伴奏的《敕勒歌》声。又好像伫立关楼,背靠苍天依长剑,只见嘉峪、崆峒相连接。在长城的饮马水窟中,一轮清冷的明月倒映其间,古老的城堡上,雕鹰迎着塞外风沙翱翔盘旋。除了河北的卢龙要塞和山海关,与嘉峪关难分高下齐驱并肩。遍视东南,再没有那座关城,比得上嘉峪关的雄伟固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是又一曲充满激情的嘉峪关的赞歌。作者登临怀古,追溯历史,既热情歌颂了博望侯张骞的历史功绩,又着力描绘了嘉峪关的壮丽风光,同时指出了她的重要的战略地位。
首联点明嘉峪关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歌颂了促进这一交流的张骞的历史功绩,表达了对张骞的景仰之情。颌联神驰遐想,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个人抗敌御侮、安定国家的政治抱负。“长剑耿耿依天外”。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突出了伫立关楼的依剑者的高大形象。这形象恰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楼头依剑”为什么要“接崆峒”呢?原来作者西行路过平凉崆峒山时,收到报告初得孙儿的家信。年近花甲的林则徐喜不自胜,写诗抒怀:“见儿作父知吾老,待汝成人古已难。正向崆峒依长剑,咳名频展贺书看。”他根据“过平凉闻此喜,并祝域中安定之意”,想给孙儿取名“平庆”因两字皆须避族中长辈之名。故“取平凉崆峒山之义”,定名“贺峒”。由此可见,嘉峪关“依剑”与崆峒“依剑”,地虽两处,情则合一:它不仅仅是晚年得孙的流露,更重要的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以身许国。老而弥坚。抗敌御侮。安定国家的政治抱负。诗的形象的语言,消除了嘉峪关与崆峒山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显得贴切自然。腹联写眼前所见:长城古堡,大漠寒月,雕鹰飞翔,风吼马嘶。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绘制了一幅风格独具的壮丽图画。尾联用卢龙、山海关比较,以东南关城衬托,极写嘉峪关的战略地位的重要和关城的雄伟险固。
全诗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融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于一炉,叙事抒情。贯通古今,写景达意,真切自然。表达了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千年历史育后人,一代风流谱新篇。
展开阅读全文 ∨
林则徐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
您可能感兴趣...
  •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一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1
  •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三

    敦煌旧塞委荒烟,今日阳关古酒泉。不比鸿沟分汉地,全收雁碛入遥天。威宣贰负陈尸后,疆拓匈奴断臂前。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时此地罢防边?...

    379
  • 出嘉峪关感赋四首·其四

    一骑才过即闭关,中原回首泪痕潸。弃繻人去谁能识,投笔功成老亦还。夺得胭脂颜色淡,唱残杨柳鬓毛斑。我来别有征途感,不为衰龄盼赐环。...

    957
  • 塞外杂咏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天晴雪共难消。...

    0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1
  • 高阳台·和嶰筠前辈韵

    玉粟收余,金丝种后,蕃航别有蛮烟。双管横陈,何人对拥无眠。不知呼吸成滋味,爱挑灯、夜永如年。最堪怜,是一泥丸,捐万缗钱。春雷歘破零 ...

    20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