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上富丞相书

苏洵 〔宋代〕
相公阁下:往年天子震怒,出逐宰相,选用旧臣堪付属以天下者,使在相府,与天下更始,而阁下之位实在第三。方是之时,天下成喜相庆,以为阁下惟不为宰相也,故默默在此。方今困而后起,起而复为宰相,而又值乎此时也,不为而何为?且吾君之意,待之如此其厚也,不为而何以副吾望?故成曰:后有下令而异于他日者,必吾富公也,朝夕而待之,跂首而望之,望望然而不获见也,戚戚然而疑。鸣呼!其弗获闻也,必其远也,进而及于京师,亦无闻焉,不敢以疑,犹曰: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数十年之间如此其变也,皆日贤人焉。或曰:彼其中则有说也,而天下之人则未始见也;然而不能无忧。
盖古之君子,爱其人也则忧其无成。且尝闲之,古之君子,相是君也,与是人也,皆立于朝,则使吾皆知其为人皆善者也,而后无忧,且一人之身而欲擅天下之事,虽见信于当世,而同列之人一言而疑之,则事不可以成,今夫政出于他人而不惧,事不出于已而不忌,是二者,惟善人为,然犹欲得其心焉。若夫众人,政出于他人而惧其害已,事不出于已而忌其成功,是以有不平之心生。夫或居于吾前,或立于吾后,而皆有不平之心焉,则身危。故君子之出处于其间也,不使之不平于我也。
周公立于明堂以听天下,而召公惑,召公犹未能信乎吾之此心也,周公定天下,诛管、蔡,告召公以其志,以安其身,以及于成王。故凡安其身者,以安乎周也。召公之于周公,管,蔡之于周公,是二者亦皆有不平之心焉,以为周之天下,公将连取之也,周公珠其不平而不可告语者,告其可以告语者而和其不平之心。然则,非其必不可以告语者,则君子未始不欲和其心。
是以君子忍其小念以容其小过,而杜其不平之心,然后当大事而听命焉。且吾之小念,不足以易吾之大事也,故宁小容焉,使无芥蒂于其间。昔者诸吕用事陈平忧惧计无所出陆贾入见说之使交欢周勃陈平用其策卒得绛侯北军之助以灭诸吕。夫绛侯,木强之人也,非陈平致之而谁也?故贤人者致其不贤者,非夫不贤者之能致贤者也
曩者,寇菜公为相,惟其侧有小人不能诛,又不能与之无念,故终以斥去。及范文正公在相府,又欲以岁月尽治天下事,失于急与不忍小念,故群小人亦急逐之,一去送不复用,以殁其身。伏惟阁下以不世出之才,立于天子之下,百官之上,此其深谋远虑必有所处,而天下之人犹未获见。
洵,西蜀之人也,窃有志于今世,愿一见于堂上。伏惟阁下深思之,无忽!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相公阁下:往年天子震怒时,放逐宰相,选用可以托付天下的旧臣,让他们留任相府,以便可 以为天下更新气象,而您在相府中实属位列第三。当时,天下人都相互庆贺,认为阁下只是不做宰 相,所以会在相府默默不语。如今您先处困境而后起用,再次成为宰相,又正值此时,如果还无所 作为是因为什么呢?况且我们陛下的心意,对您是格外恩厚的,如果您无所作为又怎能符合我们对 您的期望呢?所以人民都说:“以后朝廷诏令如果有与往日不同的,一定出自富公啊。”我们早晚等 待,踮起脚尖盼望,遥望却始终未能见到,内心忧虑而有所疑惑。呜呼!如果未能见到出自您的政 ,一定是因为身处远地,等进入了京城,也没有听闻。我不敢猜疑,仍然说天下人如此之多,数 十年间经历如此大的变化,都说您是贤人啊。有人说:“这其中一定有说法。”天下人未曾见到,所 以我不能不有所担忧
大概古代的君子,人民都会爱惜他的人而担忧他没有成就吧。况且我曾听说,古代的君子辅佐 他们的君主,帮助别人,都是位列朝堂的,就会使我们知道他的为人是很好的,之后就会无所忧虑 如果以一人之身而把持天下之事,即使被当时人所信任,他的同僚如果有一句怀疑他的话,那么事 情也不一定能成功。现在政令出于他人却不害怕,事情不出于自己却不忌讳,这二者,只有善人能 做到,但依然要得到人心的支持。像那些一般人, (他们认为)政见出自他人就害怕别人会陷害自己 如果事情不是出自自己就害怕别人成功,因此心中会不平之感。有的人在自己前列,有的人在自己 身后,如果他们都有不平之心,那么自身就会危险了。所以君子身处其间,不能使别人对自己感到 不平。
周公在明堂掌管天下,召公会有疑惑。召公依然不能完全相信周公的心意。周公平定天下,诛 杀了管、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召公,使自己安身,以成就成王。所以凡是让自己身安的,一定 是使身边之人安定。召公之于周公,管、蔡之于周公,这二者也都有不平之心,都认为周的天下 周公要夺取了。周公诛杀了那些心怀不平却又不能告诉的人,告诉了那些可以告知的人,平和了他 们的不平之心。既然这样,那么不是那些一定不能告知的人,君子未尝不想平和他们的心意。
因此君子容忍别人的微小的忿恨而宽容别人微小的过错,来杜绝他们的不平之心,然后有大事时别人都会听命于君子。况且我们的微小的忿恨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大事,所以宁可稍微容忍,让别 人不在心中存有芥蒂。当初诸吕把持朝政时,陈平担忧却又苦无计谋,陆贾去见了他并说服他与周 勃搞好关系,陈平采纳了他的计策,最终得到了周勃的军队的帮助消灭了诸吕。绛候,是刚强之人 没有陈平谁能招致他呢?所以是贤人招纳不贤之人,不是不贤之人招纳贤人。
当初,寇莱公担任丞相,只因他身边有小人不能诛杀,又不能与小人不产生矛盾,所以最终因 为被排挤而离开了。等到范仲淹身在相府时,又想在很短的时间内治理天下的事,失误在于操之过 急和不能容忍微小的忿恨,所以一群小人就急着弹劾他,一旦被贬谪就再也没有起用,直至身死。我想阁下凭借超世之才,位居天子之下,百官之上,一定会有深谋远虑之处,只是天下人还未能看明白。
我,是西蜀之人,私下里有在今世施展的抱负,想与您在朝堂上一见。希望阁下能深思我说说 的,不要忽略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您可能感兴趣...
  • 游嘉州龙岩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往意纷何速,空严幽自明。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0
  • 初发嘉州

    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966
  • 名二子说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 ...

    22
  • 木假山记

      木之生,或蘖而殇,或拱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 ...

    36
  • 送蜀僧去尘

    十年读《易》费膏火,尽日吟诗愁肺肝。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荐君盘。谁为善相宁嫌瘦,复有知音可废弹。拄杖挂经须倍道,故乡春蕨已阑干。...

    0
  • 彭州圆觉禅院记

      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 ...

    112
  • 张益州画像记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1
  •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本文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写给时任翰林学士欧阳修的一封自荐信。书信先述当朝诸位贤人君子的离合变故,以表作者自己的慕欧之意;次叙孟、韩、欧文之间的比较,以示自己知欧之深;三谈作者平生之经历,坦露十年学道之心得,以求欧公之知己。...

    178
  • 送石昌言使北引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

    1
  • 祭亡妻程氏文

    呜呼!与子相好,相期百年。不知中道,弃我而先。我徂京师,不远当还。嗟子之去,曾不须臾。子去不返,我怀永哀。反复求思,意子复回。人亦 ...

    151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