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权书·项籍

苏洵 〔宋代〕
  吾尝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且夫不有所弃,不可以得天下之势;不有所忍,不可以尽天下之利。是故,地有所不取,城有所不攻,胜有所不就,败有所不避。其来不喜,其去不怒,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
  呜呼!项籍有百战百胜之才,而死于垓下,无惑也。吾观其战于钜鹿也,见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未尝不怪其死于垓下之晚也。方籍之渡河,沛公始整兵向关,籍于此时若急引军趋秦,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据咸阳,制天下。不知出此,而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既全钜鹿,而犹徘徊河南、新安间,至函谷,则沛公入咸阳数月矣。夫秦人既已安沛公而仇籍,则其势不得强而臣。故籍虽迁沛公汉中,而卒都彭城,使沛公得还定三秦,则天下之势在汉不在楚。楚虽百战百胜,尚何益哉!故曰:兆垓下之死者,钜鹿之战也。
  或曰:“籍必能入秦乎?”曰:“项梁死,章邯谓楚不足虑,故移兵伐赵,有轻楚心,而良将劲兵尽于钜鹿。籍诚能以必死之士,击其轻敌寡弱之师,入之易耳。且亡秦之守关,与沛公之守,善否可知也。沛公之攻关,与籍之攻,善否又可知也。以秦之守而沛公攻入之,沛公之守而籍攻入之,然则亡秦之守,籍不能入哉?”
  或曰:“秦可入矣,如救赵何?”曰:“虎方捕鹿,罴据其穴,搏其子,虎安得不置鹿而返?返则碎于罴明矣。军志所谓“攻其必救也。”使籍入关,王离、涉间必释赵自救。籍据关逆击其前,赵与诸侯救者十余壁蹑其后,覆之必矣。是籍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功于秦也。战国时,魏伐赵,齐救之。田忌引兵疾走大梁,因存赵而破魏。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
  是故,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完,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若夫秦、汉之故都,沃土千里,洪河大山,真可以控天下,又乌事夫不可以措足如剑门者而后曰险哉!
  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布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曾经说过:“项籍有夺取天下的才能,⽽没有夺取天下的谋略;曹操有夺取天下的谋略,⽽没有夺取天下的度量;刘备有夺取天下的度量,⽽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所以这三个⼈终其⼀⽣都未能获得成功。”假使不能舍弃⼀些东西,就不能取得天下的形势,不能忍让⼀些事情,就不能完全拥有天下的财利。因此,有些地⽅不去夺取,有些城市不去攻占;有些胜利不去获取,有些失败不去逃避;得到⼀些⼈才也不要得意忘形,失掉⼀些⼈才也不要⽼羞成怒;任凭天下⼈各⾃为所欲为,我从容地先发制⼈,这样就可以获得成功。
唉!以项籍百战百胜的才能,⽽最后却兵败垓下(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沱河北岸)⽽死,对此倒也不必奇怪。我从钜⿅(地名,在今河北省平乡县)之战中(公元前207年,项⽻奉楚怀王熊⼼之命,北上救赵,与秦军战于钜⿅,⼤破秦军),即看出他的谋略缺乏远见,度量不够宽⼤,未尝不对他很晚才死在垓下感到奇怪。当项籍渡过黄河北上之时,沛公(即刘邦)才开始整顿兵马向武关(在今陕西省商洛县西南)进发,这时项籍如果率领军队去进攻秦国,趁着刘邦军队的锐⽓⽽利⽤它,就可以攻占咸阳,控制住全天下。但他不知道运⽤这种策略,却愚蠢地去同秦国的将领争⼀⽇胜负的名声,既然已经在钜⿅⼤获全胜,却⼜在黄河以南新安县⼀带往返作战,等到他到了函⾕关时,刘邦早已经进⼊咸阳⼏个⽉了。秦地⼈民既然已经安⼼接受沛公的统治,⽽对项籍产⽣了仇视⼼理,那么势必不要再强迫他们⾂服项籍了。所以项籍虽然把刘邦改封到汉中,⽽⾃⼰最后建都在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致使刘邦仍然能够再次占领三秦(地名,即今陕西省中、北部⼀带。项⽻⼊关,三分秦国关中之地:封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之地;封司马欣为塞王,领成阳以东之地;封董翳为翟王,领上郡即今陕北之地,合称三秦)。这样,天下的形势就要归汉,不会归楚;楚虽然能百战百胜,还有什么⽤处呢?所以说:项籍终于在垓下战败⾝亡,钜⿅之战就已出现预兆了。
有⼈也许会问道:“即使按照你讲的这种策略去做,⼜怎么可以断定项籍⼀定能攻⼊秦国呢?”我回答说:“项梁(秦末下相,即今江苏省宿迁县⼈,楚将项燕之⼦,项⽻叔⽗。与项⽻⼀同起兵反秦,在定陶为秦将章邯所败⽽死)死后,章邯(秦⼆世时官任少府,后为将军,率军与起义军作战,屡胜,进围钜⿅,为项⽻所败,降楚,后随项⽻⼊关,封为雍王。终被刘邦所破,兵败⾃杀)以为楚军不是忧虑,所以就转移兵⼒去攻打赵国,颇有轻视楚军之⼼,因⽽把精兵良将都派去围攻钜⿅。这时项籍如果能率领拚死作战的⼠兵,袭击秦国留守的那些既有轻敌⼼理⽽⼜⼈少⼒弱的军队,攻⼊咸阳是⼗分容易的事。况且,即将灭亡的秦国军队所把守的关防,和沛公刘邦的军队所把守的关防,⼆者相⽐,其忧劣是不⾔⽽喻的;沛公军队攻打关防,和项籍的军队攻打关防,⼆者相⽐,其优劣也是不⾔⽽喻的。秦军所把守的关防,沛公可以攻进去;沛公所把守的关防,项籍可以攻进去,那么,即将灭亡的秦国军队所把守的关防,项籍难道就不能攻进去吗?”
也许⼜有⼈问:“这样说来,项籍是可以攻进秦国的。但是,救赵国的事情怎么办呢?”我的回答是:“⽼虎正在捕捉野⿅,熊罴却乘机占据了它的洞⽳,搏击它的幼⼦,⽼虎怎么可能不舍弃野⿅⽽返回⾃⼰的洞⽳呢?返回去就会被熊罴撕碎,这点也是很明⽩的,兵书说'要攻击敌⼈必定援救的地⽅’(攻其必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假使项籍攻破秦国国防,王离(秦末东乡、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秦名将王翦之孙。⼆世皇帝时,率军击赵,在钜⿅之战中被项籍所擒)、涉间(秦末⼈,姓涉名间,⼆世皇帝时为秦将,在钜⿅之战中兵败,⾃焚⽽死)⼀定会撤除对赵国的包围,赶回秦国去救援。这时项籍依凭险关在秦军前⾯迎击,赵国与其他诸侯救赵的⼗⼏⽀军队在秦军后⾯追击,就⼀定可以消灭他们。这样项籍便可⼀举解除秦军对赵国的包围,⽽且取得灭秦之功。”战国时魏国攻打赵国,齐国派兵援救,⽥忌(战国时齐国⼈,为将军,率兵击魏救赵,⽤军师孙膑之计,⼤败魏军于马陵,杀魏将庞涓)带领军队迅速直扑向魏都⼤梁(即今河南省开封市),因⽽救了赵国,打败了魏国。那个宋义(秦末楚国⼈,随项梁起兵反秦,楚怀王熊⼼任命他为上将军,号⼦卿冠军,率军救赵,⾄安阳不进,坐观局势,被副将项⽻所杀)号称懂得兵法,却完全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率军救赵,⾛到安阳便停下来不再前进,说是“要等待秦军作战疲敝再趁虚攻击”,我恐怕秦军还没有疲敝,沛公就已先攻占秦国的关防了。项籍和宋义的计策都是错误的。
因此,古代那些夺取天下的⼈,常常⾸先考虑所占据的地⽅是否有利于发展。诸葛孔明放弃了荆州(今湖北省汉⽔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市),⽽到西蜀去,从这个⾏动看,我就知道他不可能统⼀天下了。诸葛亮不曾看出什么是⼤的险要,他认为剑门⼭(在今四川省北部,⼜名梁⼭,有剑门七⼗⼆峰,峭壁中断,两崖相嵌,形似剑门。主峰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诸葛亮在此设剑门关,并修筑栈道,叫剑阁道)的险要就可以保护蜀汉不⾄于灭亡。我曾经去考察过那⾥的险要形势,它利于防守,不利于出击;出击时后边的军队就不能接续得上。像这种险要之地,战战兢兢地防守以求保全⾃⾝,尚且不能得到充⾜的物资供应,怎么能够靠它来夺取中原的⼴⼤地区呢?像那秦朝、汉朝旧都所在的地⽅,有千⾥⼴阔的肥沃⼟地,⼜有⼤河⾼⼭做为屏障,才真是能够控制天下的好地⽅;为什么要去经营剑门⼭那样不能⾃由⾏动的地⽅,然后还得意地说“这⾥真是险要”呢?
现在那些富有的⼈家,都⼀定要居住在四通⼋达的都市中,使他们的钱财可以流通天下,然后才能收取全天下的利益。也有那种⽓度狭⼩的⼈,得到⼀件宝物,就把它密藏在家⾥,整天守着门户⽽防备盗贼。唉!这样做只是希求不丢失财物,并不是希求发财致富啊!但是,⼀旦⼤盗来了,就会抢劫⼀空,⼜怎么知道⾃⼰财物不会丢失呢?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成败兴亡,一直是爱国知识分子所关心的问题。宋代国势衰微,外屈于辽、夏,内耽于逸乐,不图进取。对此,封建士大夫阶层中的爱国知识分子颇有一种危机感,发而为议论,往往带有鲜明的忧国忧民色彩。苏洵是北宋的议论家,在《权书》的序言中明确地说过,他的议论是“不得已于言”,对国事忧之于心而不得不言之于外。《项籍》是《权书》中的一篇论文,针砭北宋时弊,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思。
本来对项籍的评价,前人早有定论。司马迁在赞扬“政由羽出”的功绩时,就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即逞个人私欲而不以往古有成就的帝王为师。苏洵却不拾前人余唾,独具慧眼地从战略角度指出项籍的败因。
文章之始,即从战略角度立论。劈头提出“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这里的“虑”,通俗点说,就是战略考虑或谋略。接着,以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刘备有量而无才去烘托,以“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作一个小结。这就突出了取天下,治天下的“才、虑、量”三者的重要性。借古鉴今,苏洵是针对宋王朝的现实有感而发的。在历史上统一的王朝中,宋代国势最弱。由于统治者缺乏雄才大略,唯图苟安,国不富、兵不强。从宋太宗兴国四年对辽的高梁河之役开始,直至北宋灭亡,对外作战,连连败绩,丧师失地,一直靠求和、割地、纳币、送物,以求保存自己。对内则徭役、赋税沉重,冗兵、冗官、冗费开支巨大,阶级矛盾激化。积贫积弱,至神宗时已到了不得不变法的地步。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权归于最高统治者,国家的强弱,系于统治者是否英明。苏洵希望出现一个“才、虑、量”兼备的君主,但事实使他失望。忧之于心而言之于外,《项籍》表达了作者的忧思,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感情。
《项籍》一文的论点是: 项籍无战略考虑,故败; 论据是钜鹿之战。作者抓住钜鹿之战进行剖析,指出项籍进行钜鹿之战是战略上的大错误,“区区与秦将争一旦之命”,不过是与秦将作毫无意义的拚命。由于战略错误,必然导致后来的垓下之败。项籍应置救赵于不顾,挥兵入关,占领关中,如此,章邯必弃赵救秦,那时逆而击之,既败秦兵又可遏阻刘邦先期入秦。再利用关中的战略优势,就可以直取天下。不这样做,就是没有战略眼光,必败。文章至此,已论证了项籍之败因,但作者没有到此为止,又以战略要地关中为论述对象,推论“古之取天下者,常先图所守”。守什么呢?守战略要地。以战略要地为根据地,然后才能进可攻、退可守,反之,把自已摆在一个狭隘、闭塞的环境里,必然会导致失败。因此,要敢于开拓,不要拒户而守就成为这篇文章的结论。这结论很精彩,一是拒户而守是无才、无虑、无量的表现,二是拒户而守的宋王朝必败,三是其批判锋芒已针砭到以小农经济为基点的保守落后的民族痼疾。
严格地说,《项籍》这篇论文,其论点、论据也并非无懈可击。如以才、虑、量立论,这三者的概念易流于空泛而不确定; 以成败论英雄,不能不说是逻辑推理和论证上的缺陷。然而,瑕不掩瑜,它立意新颖,气势雄浑,艺术性强,确是一篇好文章。这篇文章苏洵鲜明地表现出自已的新探求、新见解。其一是以战略的观点去评价项籍,其二是以钜鹿之战去论证项籍战略错误,其三是对刘备、诸葛亮以蜀为根据地持否定态度,均发前人之所未见,使人读后,思路顿开。文章写得很开阔。本来,从战略角度去观察、剖析历史事件,视点高,视野自然也就比就事论事要开阔得多,再加写得环环紧扣、波澜迭出,全篇以“取天下”为文眼,把才、虑、量纳入其范围。先从反面入手,点出无取天下的才、虑、量,终身无成,再从正面论述才、虑、量的具体表现。要目光远大,有所弃才能有所得,“肆天下之所为,而徐制其后,乃克有济”,确立了先纵后收,才能成功的辩证观点。接着转入论证,仍以取天下去统领全局。由于作者抓住了战略观点,形成高层建瓴之势,全篇或正或反,或开或合,写得恢宏开阔,充分发挥了议论散文的特点。作者的写作手法上也表现了高超的技艺: 首先是烘托、排比手法的运用。文章一开头就用三个排比句,前一个是立论,后两个是烘托。排比加强了气势,而用曹操、刘备去烘托,使内容更为深厚可信。随后,以“故三人者,终其身无成焉”突然来一个收煞,使行文波澜起伏,曲尽其妙。然后,再宕开笔去写才、虑、量的具体表现。二是语言铿锵有力。节奏分明,变化多端。如第一段最后一句,一连用了六个“不”字。“不取”“不攻”“不就”“不避”“不怒”“不喜”,六个动词,各下相同,各表其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三是设问辩驳。本文有两处设问辩驳,都相当精彩。一问是“籍必能人秦乎?”再问“秦可入矣,如救赵何?”这两问皆对钜鹿之战的否定而发,而钜鹿之战则是项籍缺乏战略眼光,导致失败的诱因。设问的运用,打破了文章平铺直叙的格式,而后面的答辩,更显出从容不迫、恣逸豪放的气势。四是援古证今,举例恰当。如举田忌围魏救赵的古例,说明项籍入秦也必能救赵。最后一段富人与小丈夫的例子,含意则更深远。进取者成、保守者败,已昭示出兴亡的规律了。
展开阅读全文 ∨
苏洵
苏洵(1009年-1066年),北宋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您可能感兴趣...
  • 权书·心术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1
  • 权书·六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4
  • 权书·法制

      将战必审知其将之贤愚:与贤将战,则持之;与愚将战,则乘之。持之,则容有所伺而为之谋;乘之,则一举而夺其气。虽然,非愚将勿乘。乘 ...

    183
  • 权书·高祖

      汉高祖挟数用术,以制一时之利害,不如陈平;揣摩天下之势,举指摇目以劫制项羽,不如张良。微此二人,则天下不归汉,而高帝乃木强之人 ...

    63
  • 权书·强弱

      知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  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利 ...

    306
  • 权书·攻守

      古之善攻者,不尽兵以攻坚城;善守者,不尽兵以守敌冲。夫尽兵以攻坚城,则钝兵费粮而缓于成功;尽兵以守敌冲,则兵不分,而彼间行,袭 ...

    170
  • 权书·用间

      孙武既言五间,则又有曰:商之兴也,伊摰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商。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

    884
  • 权书·子贡

      君子之道,智信难。信者,所以正其智也,而智常至于不正。智者,所以通其信也,而信常至于不通。是故,君子慎之也。世之儒者曰:徒智可 ...

    401
  • 权书·孙武

      求之而不穷者,天下奇才也。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 ...

    499
  • 游嘉州龙岩

    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往意纷何速,空严幽自明。使君怜远客,高会有馀情。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山川随望阔,气候带霜清。佳境日已去,何时休远行。...

    0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