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黄楼赋

苏辙 〔宋代〕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室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赡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
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
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其辞曰:
子瞻与客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曰:“噫嘻殆哉! 在汉元光,河决瓠子,腾蹙钜野,衍溢淮泗,梁、楚受害,二十余岁。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天子封祀太山,徜徉东方,哀民之无辜,流死不藏,使公卿负薪以塞宣房,瓠子之歌,至今伤之。嗟唯此邦,俯仰千载,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洄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穑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鞞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幸冬日之既迫,水泉缩以自退、栖流枿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听澶渊之奏功,非天意吾谁赖?今我与公,冠冕裳衣,设几布筵,斗酒相属,饮酣乐作,开口而笑。夫岂偶然也哉?”
子瞻曰:“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吾尝与子凭兹楼而四顾,览天宇之宏大,缭青山以为城,引长河而为带,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旆旆。画阡陌之纵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堙际。清风时起,微云霟。山川开阖,苍莽千里。东望则连山参差,与水背驰,群石倾奔,绝流而西。百步涌波,舟楫纷披,鱼鳖颠沛,没人所嬉。声崩震雷,城堞为危。南望则戏马之台、巨佛之峰,岿乎特起,下窥城中。楼观翱翔,巍峨相重。激水既平,渺莽浮空。骈洲接蒲,下与淮通。西望则山断为块,伤心极目,麦熟禾秀,离离满隰。飞鸿群往,白鸟孤没,横烟澹澹,俯见落日。北望则泗水湠漫,古汴入焉,汇为涛渊,蛟龙所蟠。古木蔽空,乌鸟号呼。贾客连樯。联络城隅。送夕阳之西尽,导明月之东出。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息汹汹于群动,听川流之荡潏,可以起舞相命,一饮千石,遗弃忧患。超然自得。且子独不见夫昔之居此者乎?前则项籍、刘戊,后则光弼建封,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朱阁青楼,舞女歌童,势穷力竭,化为虚空。山高水深,草生郊墟。盖将问其遗老,既已灰灭而无余矣。故吾将与子吊古人之既逝,闵河决于畴昔,知变化之无在,付杯酒以终日。”
于是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熙宁十年秋天的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渊一带决了口,洪水向东流入巨野,又向北漫溢到济水里,向南漫溢到泗水时。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涌流到彭城的城墙下。我的哥哥子瞻当时正任彭城的太守。洪水到来之前,他就让百姓置办畚箕、铁锹,储备泥土、石头,积聚干草,修治堵塞洞穴,预先作好防水准备,所以洪水到来时,老百姓并不惊吓。从八月二十一日到九月初一,在这十来天里,洪水在城墙外就高达二丈八尺。为防洪水灌进城里,他们把东、西、北三面的城门都封堵严实。城外一直到远处的山下,遍地都是水,天上还昼夜不停地下着雨。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子瞻身上穿着裘服,脚下穿着葛制的单底鞋,就搭窝棚住守在城墙上,紧急调拨民工,动用禁兵,投入防洪抢险斗争,下令老百姓不得私自出城。他自己身先士卒,率领军民奋战,决心与城共存亡。所以,尽管洪水来势凶猛浩大,城中的百姓却并不慌乱。正当洪水泛滥的时候,方圆一千多里内都是汪洋一片。房屋被漂走了,坟墓被冲毁了,年老体弱的人躲避不及,都被淹死了,尸首浮满河道,顺着水流往下漂。年轻力壮的人发疯一般地逃跑,有的跑上山丘,有的爬到树上,但没有地方得到吃的东西,有不少都饥饿枯死了。子瞻就让会游泳的人驾着小船,载上食物去赈救,因此而活下来的人不计其数。洪水退了之后,朝廷正忙着堵塞澶州曹村的决口,根本顾不上管徐州的事。子瞻说:“澶州曹村的决口要是真能堵住,那徐州就没有灾害了。不过,能不能堵住,只能听天由命,还很难预料。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徐州的百姓再蒙受患难了。”于是就向朝廷申请,增筑徐州的城墙。还视察水流的要冲,用木料筑起堤岸来抵御。这样,洪水即使再来,也不会危害徐州了。所以,洪水过去之后,百姓对他更亲近了。于是,子瞻就在原城墙的东门上修起一座大楼,外面粉刷了一层黄土,意思是说:“土能胜水。”这座黄楼是徐州百姓勉励协力建成的。我当时正任应天府签判,将要应邀出席子瞻举办的重九黄楼之会,登上黄楼,浏览那里的青山河川,凭吊洪水留下的遗迹,于是就撰写了这篇《黄楼赋》。赋的内容是这样说的:
子瞻与宾客在黄楼上游览,宾客抬头远望,俯首感叹,说:“啊呀,好危险呀!在西汉的元光年间,黄河在瓠子堤决口,洪水奔腾汹涌,直到巨野,又漫溢到淮河、泗水里,给河南和鲁南、苏北造成二十多年的祸害。这一带,地势低下的地方都变成了死水潭,高处也都被水浸成湿地。百姓被淹死喂了鱼鳖,州府、县衙全被冲毁,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了。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漫步在东方的大地上,哀怜老百姓没有罪过,却被洪水漂流而死,尸体暴露在荒野上。他让随从的公卿们背着柴堵塞瓠子决口,在堤上建起了宣房宫,自己还作了两首《瓠子之歌》。武帝的《瓠子之歌》,至今读起来,还让人感伤。啊!徐州这一事,转眼间就过去一千来年。如今黄河再度泛滥,向东倾注,向南漫溢,重蹈了汉代的祸害。大水把这里的高处低处全都淹没,变成汪洋一片,眼睁睁地要使徐州的城墙崩裂败坏。吕梁洪形势凶险,横穿过徐州城前;四面的山峦连接,包围在徐州城外。洪水回旋不流,在孤零零的徐州周围形成一片大海。鱼龙在护城壕与沟壑里游舞,从城墙的豁口处往外看,只有船只在漂摆。当暴风迅猛来临的时候,简直像军队里敲响战鼓一样使人惊骇。当时真是只要有一点儿小漏洞不补救,整个徐州城就肯定会彻底崩溃。幸运的是临近冬天,洪水渗到地下,水势逐渐减退。大水过后,乔木上还挂着很多冲流下来的树根,无数已经枯死的蚌还遗留在岸边。听说澶州曹村的决口已经堵塞成功,这不是凭天意又是靠什么呢?如今,我与子瞻,穿戴整齐,摆设几案,布置筵席,举着大杯互相劝酒,开怀畅饮,演奏乐曲,笑声不绝于口,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子瞻说:“如今安享欢乐的人,并不知道自己享受的是欢乐,只有经历过患难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如今的欢乐。我曾经与您一起凭靠在这座楼上向四面了望,观览辽阔的天地景色。在想象中,把周围环绕的青山当作徐州的城墙,把淮河当作护城河。那平静的水泽展延开来,就像用苇竹编成的坐席。桑树、大麻郁郁葱葱,茂密旺盛。遍布在田野里的纵横小道,就像画出来的一样;园林屋舍或向或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水田里钓鱼的都到了江边,牛羊都分散放牧在烟霭迷茫的远处。清爽的凉风不时刮来,淡淡的云雾密集在天空。山峦河川时而清晰可辨,时而被云雾笼罩,千里之内,苍莽一片。向东望去,山峦连接,高低不平,仿佛与河水一样在飞奔。无数的山石倾泄奔腾,就像横渡河流而向西滚来。百步洪上汹涌的波涛,把船只冲击得纷纷散开。鱼鳖都显得狼狈困顿,而潜水的人却把它当作游戏玩要的绝好所在。惊涛发出的声音就像天上炸开的响雷,震得城墙似乎都要倒塌下来。向南望去,只见戏马台与巨佛峰,孤零零地高耸在那里,低头窥视着徐州城。城中楼观雄伟,叠叠层层;飞檐横空,就像群鸟展翅飞翔在空中。激荡的河水平缓之后,水面开阔,远近都变成一片空明。那罗列相连的沙洲一直延伸到江边,与淮河相通。向西望去,山峦中断,就像环形玉器上的一个缺口,让人不忍心极目远望。小麦已经成熟,粟子正在开花,在低湿地里长得满满都是,十分繁茂。鸿雁成群结队地飞过去,白鸟却孤单地出没。一抹淡淡的烟云横亘在那里,从楼上低头就可以看见落日。向北望去,只见泗水宽阔旷远,再加上古汴河的水又流入其中,使得泗水波涛汹涌,深不可测,成为蛟龙盘曲蛰伏的好去处。那一带古树林遮蔽了天空,可以听到乌鸦和各种鸟类呼号鸣叫。商客的船一只连着一只,直排到城墙下。把夕阳送到西边落下,又引导明月从东方升起。那红日就像金钲一样涌入青翠的峰峦,使阴冷之气惊慌地退去。明月偷看着人间一直高高地升起,把它的余辉留在浅水中的沙石里。月光穿过楹柱照入室内,让人感到寒泠而浑身战栗。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川流涌荡的声音还可以听到。这时,我们便翩翩起舞,开怀痛饮,忘掉一切忧患,摆脱各种俗念,而感到自我满足。况且,您莫非没有看见从前住在这里的人吗?前边的有项籍、刘戊,后边的有光弼、建封。他们战马成群,猛士如林,振臂一呼,就能做到风起云涌。他们住在雕梁画栋的楼阁里,看舞女美妙的舞姿,听歌童悦耳的歌声。但到头来却都势穷力尽,化为一片虚空。山依然高,水依然深,那废墟上却已是杂草丛生。就连想问一问了解从前情况的老人也没法做到,因为连这些人也都早已灰飞烟灭、没有留存的了。所以,我将与您一起,凭吊已经逝去的古人,悯恤变成往昔的洪灾。知道天地间变化无所不在,既无须替古人耽忧,也不必为往昔悲哀,而只用开怀畅饮来度过我们这喜庆的时光。”
听了子瞻的一席话,于是众宾客都怡悦地笑了起来,喝得颓靡疲倦,酩酊大醉。直到银河西倾、月亮都落下了,这才相互搀扶着走出来。
注释:
1.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熙宁,宋神宗年号。七月乙丑:古时以干支纪年月日,七月乙丑,即当年的七月十七日。
2.河:黄河。澶(chán)渊:古湖泊名,又名繁渊。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市。
3.巨野:此处为古湖泽名,位于今山东巨野。
4.济:古水名。源于河北省赞皇县南。
5.泗:源于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四源并发,故名。流经今安徽省泗县、江苏省泗阳等地。
6.八月戊戌:当年的八月二十一日。
7.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8.适:正好,恰好。
9.畚(běn)锸(chā):此泛指挖运泥土的工具。畚,盛土器;锸,起土器。
10.畜:同“蓄”。
11.刍(chú)茭(jiāo):干草。
12.完窒:修缮堵塞。
13.九月戊申:当年九月初一。
14.塞:此处作淹没解。
15.际:接近。
16.衣制履屦(jù):意谓穿衣着鞋。履,穿鞋。屦,麻、葛等制成的鞋。
17.庐于城上:在城上搭棚居住。庐,居住。
18.急夫:因工事急迫而调发的役夫。
19.禁卒:此指彭城武卫营中中央直接掌握的正规军。
20.以身帅之:谓身先士卒。
21.淫:过度,过分。此处指洪水危急。
22.汗漫:广大,漫无边际。
23.老弱蔽川而下:指河中老弱的尸体遮蔽了河面,顺水漂流而下。蔽,覆盖,遮蔽。
24.狂走:乱跑,疾奔。
25.糗(qiǔ)饵:将米麦炒熟制成的食品。此泛指干粮。
26.既涸:洪水已经退去。
27.徐:即徐州。
28.相水之冲:查看易发生水患的要冲。
29.病徐:使徐州遭遇水害。病,害。
30.垩(è):白土,泛指用来涂刷的泥土,此处用作动词,(用泥)涂刷。
31.土实胜水:中国古代五行说中,谓水、火、金、木、土相生相克,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故云“土实胜水”。
32.宋:在今河南商丘市南。
33.元光:汉武帝第二个年号,公元前134年—前129年。
34.瓠(hù)子:古堤名,旧址在河南濮阳境内。
35.腾蹙(cù):迅疾前行貌。蹙,紧迫。
36.衍溢:洪水漫溢泛滥。
37.梁楚:指今河南以及湖北、鲁南、苏北一带。
38.沮(jù)洳(rù):低湿之地。
39.封祀太山:封祀,古代帝王在泰山筑坛祭天的一种活动。太山,同“泰山”,在山东省。
40.流死:即淹死。藏(zàng):通“葬”,埋葬。
41.使公卿负薪:《汉书·沟洫志》:“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干封少雨。上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以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湛白马玉璧,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置决河。”
42.宣房:亦作“宣防”,官名。《汉书·沟洫志》:“于是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防。”
43.瓠子之歌:汉武帝在瓠子决口之后所作的歌。《汉书·沟洫志》:“上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
44.包原隰(xí)而为一:将高地、低地全部淹没。原隰,广平曰原,下湿曰隰,指广平低湿之地。
45.墉:城墙。
46.吕梁:指吕梁洪。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东南。本大禹所辟,用以疏通黄河。龃(jǔ)龉(yǔ):此指巨石如上下牙齿参差不齐。
47.四山连属:指徐州四周的山均被水淹没而连成一片。
48.洄(huí)洑(fú):水流回旋。
49.隍壑:护城壕。
50.睥(pì)睨(nì):同“埤蜺”,城上有孔的矮墙。
51.飘风:暴风,旋风。
52.鼙(pí)鼓: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
53.闾阎:里巷的门,借指里巷。
54.枿(niè):树木经砍伐后重新生长的枝条。同“蘖”。此处泛指树枝。
55.水裔:水边。
56.奏功:奏效,成功。
57.冠冕裳衣:戴帽穿衣,衣冠整齐。
58.相属:互相劝酒。
59.凭:靠着,倚着。
60.平皋(gāo):水边平展之地。
61.蔚乎旆(pèi)旆:青葱茂盛貌。
62.霮(dàn)䨴(duì):幽邃之貌,云露浓重貌。
63.开阖:指山川时隐时现。
64.苍莽:空阔辽远貌。
65.百步:指百步洪,在彭城东面,今江苏铜山附近。
66.纷披:纷乱貌。
67.颠沛:倾倒跌仆。此指死亡。
68.没人:潜水之人。
69.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又称女墙。
70.戏马之台:又称掠马台,在徐州。
71.巨佛之峰:也在徐州。
72.岿(kuī)乎特起:独立高耸貌。
73.楼观翱翔:形容楼观的飞檐如鸟翼伸展。
74.渺莽:浩渺辽阔貌。
75.骈(pián)洲接浦:沙洲河汊相连。浦,水边的河汊。
76.玦(jué):古代佩戴的一种玉器,环形,有缺口。“玦”与“诀”同音。寓意别离,故后文有“伤心极目”之语。
77.“麦熟”二句:语自《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离离,浓密茂盛貌。
78.湠(tàn)漫:水旷远貌。
79.古汴:古汴水,从河南荥阳开始,水分两路,东南一道流至徐州北注入泗水。
80.涛渊:洪水汇集处。
81.乌鸟:指鸟鸦。
82.檣(qiáng):船上的桅杆,代指船。
83.联络城隅:指客商的船在城脚连成一片。隅,角落。
84.金钲(zhēng):钲,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形似铜锣。这里用来比喻太阳。青嶂(zhàng):如屏障的青山。
85.阴氛:此指云雾。辟易:退避,倒退。
86.人寰(huán):人间。
87.余彩:此指月光。沙碛(qì):沙石积成的浅滩。
88.激飞楹(yíng)而入户:月亮将柱子的影子照入户内。飞楹,指高楼的柱子。
89.息汹汹于群动:夜深了,一切喧闹的生物均停止了活动。汹汹,喧闹杂乱的样子。群动,一切活动的生物。
90.荡潏(jué):水涌流的样子。
91.起舞相命:起身舞蹈,乐声和鸣。
92.石(dàn):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93.项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
94.刘戊:汉高祖弟刘交之孙,继封楚王,都彭城。后与吴王谋反,兵败被杀。
95.光弼:即李光弼,唐朝名将,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被封为王。
96.建封:即张建封,中唐名将,因战功官拜徐州节度使。
97.闵:同“悯”,怜悯。
98.无在:无所不在。
99.河倾月堕(duò):星河倾斜,表示夜已很深,月亮隐没,天快亮了。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苏辙的这篇《黄楼赋》是属于散文赋的范畴。散文赋是继六朝骈赋和唐代律赋之后出现的新的赋体。论思想内容的深厚和艺术技巧的成熟,当推苏轼的《前赤壁赋》,然而,苏辙的《黄楼赋》却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宋代的散文赋中,也能占上一席地位。
宋神宗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即公元1077年阴历七月十七日,黄河决堤,河南濮阳至山东西南部一带,皆为泽国,灾情严重。当时,苏轼担任徐州太守,在黄水泛滥之前,他便组织群众做好防汛的准备,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畚锸”,运土、挖土的工具。刍茭,柴草。完窒隙穴,即修补堵塞堤坊上的洞穴。) 不久,黄水滔滔而至,淹到徐州的东、西、北门,同时,又连下暴雨,水位更急速上涨。苏轼穿雨衣,着草鞋,在城上临时搭就的草棚里日夜指挥军兵、民众防泛抢险,禁止市民偷跑出城躲灾。他与民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救灾,以身作则保城。尽管黄水迅猛,但老百姓始终毫不退缩,徐州城终于安然地度过了难关……。黄泛过去后,朝廷拨款修筑河南濮阳一带的堤防,却置徐州于不顾。苏轼并不因徐州未遭破城之灾而怠慢,仍然申奏朝廷,增高、加固徐州城垣。他说:“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他带领官员仔细察看水流的通道,在土堤之外另加木堤。这样,黄水若再泛滥,徐州也能安然无恙了。苏轼如此关心徐州的安危,深得徐州人民的爱戴。于是,徐州绅民就在徐州东门盖座大楼。按中国五行之说,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相生相克,“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因此将新楼粉刷一层黄土,故名“黄楼”。黄楼在元丰元年 (1078) 落成。当时,苏辙出任河南洛阳推官。洛阳在春秋时为宋国的地盘,故苏辙说“方从事于宋”。他到徐州探望兄长苏轼登黄楼,览山川,俯视黄河水患的遗痕,联想古代黄泛的灾难,展纸挥毫,写成了这篇散文赋。在这篇文章里,苏辙描绘了黄泛的情景,记述了其兄的政绩,不仅有文学欣赏的价值,而且还有史料的价值。对研究黄河水患及苏轼的生平也有参考的价值。
《黄楼赋》采用汉代以来的传统的主客对答的形式,骈、散互用,但基本以偶句为主,整齐但又不乏变化。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因情而宜,不拘一格。这篇赋虽以“黄楼”作题,但不像汉、魏的《两都赋》、《上林赋》等重点铺排两都、上林的风物,它没有对黄楼的形状、结构作铺排,而把主要笔墨用在对黄河决堤的描述并因此引出一番议论,所以,黄楼仅仅是情感和议论的引发剂。在描写水患的时候,作者从总体构思出发,将历史和现实对照起来,显得深厚、有力。
文章开始先点出人物、地点:苏轼与客人游于黄楼之上。“客仰而望,俯而叹”,仰望写所见,俯叹写所感。“噫嘻殆哉”三个叹词连用,表达一种特别激切的情绪。何事使客如此激切?黄河水患。在历史上,汉武帝刘彻元光二年(前132),黄河瓠子决口,东南由巨野泽通于淮、泗、梁、楚一带,受灾达二十余年。随后用“下者为污泽,上者为沮洳。民为鱼鳖,郡县无所”等十八字概况了那次水患的严重性:低洼的地方成了大泽,高峻的地方成泥坑。老百姓变鱼鳖之食物,郡县衙门也没处设立。直到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从泰山封禅归来,徘徊于澶渊一带,为无辜百姓哀戚,组织掩埋流尸,命令公卿背柴草填塞宣房,亲自作了《瓠子之歌》两首,寄托对那受灾害百姓的哀伤之情。在如今,“河东倾而南泄,蹈汉世之遗害。”这次的水患也异常严重:“包原隰而为一,窥吾墉之摧败,吕梁龃龉,横绝乎其前,四山连属,合围乎其外。水涧洑而不进,环孤城以为海。舞鱼龙于隍壑,阅帆樯于睥睨。方飘风之迅发,震鞞鼓之惊骇。诚蚁穴之不救,分闾阎之横溃”。(原隰,高而平之地叫原,低而湿之地叫隰。墉为城墙。)这一层描写黄河决堤非常具体、细致。滔滔黄水淹高地、没低地,到处都是大水汪汪的,并欲摧毁城墙。大水一直淹到吕梁山下,只徐州四周的山没有淹没。大水“洄洑”,即水流回旋,被山阻住,却环绕徐州这座孤城,城外已是一片海洋了。鱼龙在护城河里跳跃,帆船的桅竿都闪砾在城墙的垛口里。加上“飘风”,即暴风翻卷,雷声隆隆象军中的“鞞鼓”一样惊人。假如城墙上哪怕只有一点蚁穴没堵住,那么,大水冲进来,城里的里巷便会一起倒塌了。总之,这次的水患与汉代的水患比起来,有过之无不及。作者描写水患由远到近,由大景到中景,由地而到天空,层次分明。同时,不仅写了水涨的时刻,而且还表现了水退后的情景:冬季来临时,水才自退。“栖流枿于乔木,遗枯蚌于水裔”。(流枿,为漂流来的树木的根株,它们挂在高高的乔木上、留下枯死的蚌壳在水边。这次黄泛中,徐州得以保全,客人认为是“天意”。大家靠天保佑,才化险为夷。因此,他与苏轼才能穿着整整齐齐的礼服,摆设宴席,以酒相劝,“饮酣乐作,开口而笑”。以为这一切都不是偶然,而是天赐的。
客人的感慨,引出苏轼的的一番议论。苏东坡从“乐”字提出了一个哲理的命题:“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只有吃过苦的人才知道生活的甜美,苏轼在九百年前能概括出这种体验,实在难能可贵。接着,作者用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字句,描绘登黄楼而“四顾”时所见到的景况:首先是个全景镜头,极力描写徐州形势之美、天宇宏大,青山绕城,地理位置重要。“平皋衍其如席,桑麻蔚乎斾旆,画阡陌之纵横,分园庐之向背。放田渔于江浦,散牛羊于堙际。”(平皋为平坦的水田。)徐州城外水田很多,桑麻茂盛。道路纵横,村庄密集。江边有田夫耕作,渔人捕鱼,牛羊牧放于山边。这是描绘徐州的物产丰富,生活安定。且清风阵阵吹来,云彩浓密,气候也适宜,山川时隐时现,千里空阔辽远。这画面里蕴含着一个“乐”字。概括之后,便从东、南、西、北四方,逐层描绘了徐州各方的具体形势。但是各方又各有特点,东望重点写水,写水又突出了有名的百步洪,那里船舶纷杂,鱼鳖丰富、潜水的人在怒涛中嬉戏。水声如雷,“城堞为危”。轰鸣的水声似乎能把城墙都震塌了。一个夸张,形容百步洪的非比寻常。南望重点写山。戏与台,巨佛峰等山都高耸云端,站在山上,下望徐州城,只见楼阁巍峨,十分壮丽。西望重点写田园庄稼、白鸟飞鸿。北望重点写河及泗水上的商旅船只一直靠近城边。这些描写重点突出,这么描写徐州是有深义的: 即徐州是个兵家必争之地,关系国家安危,这里不仅地理形势重要,而且物产丰富。可是,黄泛之后,朝廷却不把徐州列入重点救济的范围内,是缺乏眼光的,这也就是“微言大义”了。一般而言,从东、南、西、北四方来铺陈描写是赋体的惯用安排层次的方法,但是苏辙采用这个方法,并不仅仅是为了展现徐州的四周形势,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微言”,所以,这便同那种为铺陈而铺陈的描写有区别了。接着《黄楼赋》转过笔锋描绘日落月出的景观:“金钲涌于青嶂,阴氛为之辟易,窥人寰而直上,委余彩于沙碛,激飞楹而入户,使人体寒而战栗……”(金钲,是古代军中似钟但狭而长的乐器,这里是以它比喻月亮。) 月亮从青色山峰上涌出来,阴气消失,她看着人间而缓缓上升,将光彩投射到河边的沙碛上,钻进高楼的门窗,使人感到凉飕飕的。用金钲比月亮,非常形象; 一个“涌”字,将山间雾气里的明月写得逼真。一个“窥”字,将月亮拟人化,写出月亮的神情状态,她似乎对人间的一切饶有兴趣。这时,一切活动的东西都停止活动了,只有流水“荡谲”的声响。在这宁静的时候,可以尽情地起舞、豪饮,从而遗弃一切忧患,产生超然自得的感受。别的都不用管他了,且看项羽、刘戊 (刘邦的弟弟)、唐将李光弼、张建封,他们生前“战马成群,猛士成林,振臂长啸、风动云兴”,何等的权势喧天,但是一旦“势穷力竭”,不都化为虚空了吗? 古人既逝,闵河决口也成了过去,还想那么多干什么呢?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是无处不在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与其忧忧戚戚,不如痛痛快快地喝酒算了。这里,苏轼似乎是“万事不系于心”,实际是故作旷达,其实,他的忧患比别人浓厚得多。苏轼常常表现出“出世”的思想情绪,实际他倒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物,苏辙很了解其兄,故表现苏轼时颇得“神似”。客人被苏轼的议论征服了,他们高兴地笑了,一个个醉得东倒西歪,直到星河倾斜,月亮落山,大家互相扶持走出黄楼。
四年后,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赋《前赤壁赋》,和《黄楼赋》相比,流露出的思想矛盾有其相似之处,而且两赋结尾的意境也极为相似,对照欣赏,将会莸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年)。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由密州改知徐州。七月黄河在澶渊曹村决口,八月洪水冲及徐州城下,至十月五日方退。太守苏轼因率领军民抗洪有功受到朝廷嘉奖。次年二月,在徐州城之东门建“黄楼”以纪念此事。黄楼落成后,苏辙应邀作此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文章“叙”的部分记录了苏轼率领徐州百姓战胜洪水的全过程,交代了黄楼的由来,说明作赋原因。尤其详尽介绍了苏轼在抗洪过程中身先士卒的模范行为,救济灾民的功绩以及水灾平定之后增筑城池的远见卓识。叙述委曲而又能做到文字精粹。文章“赋”的部分是苏辙的想象之词。写作此文时苏辙正在应天府签书判官任上,未及登黄楼,亦未参加庆典活动。作者虚拟了在庆典活动上苏轼与客人的一番对话,铺张扬厉,绘声绘色,令人读罢有亲临之感。
赋的前半部分,借客之口,叙说古今河决给徐州百姓造成的灾害。回忆西汉元光年间,黄河决口,徐州化为一片汪洋,郡县无所,百姓流离,于是汉武帝命大臣负薪以塞决口。从那以后徐州屡遭水患,此次又重蹈“汉世之遗害”。徐州四面环山,地势低洼,洪水潴留不退,历经月余,鱼游于城池之下,船行于城墙之外;其声仿佛战鼓隆隆,其势即将摧城败墉,情形可谓危在旦夕。此时此刻哪怕是一个蚁穴般大小的漏洞都可能导致城毁人亡的悲剧。幸而苏轼率全城军民坚守月余,终于等到天寒水退,徐州得保平安。如今祸患已去,主客相携登楼,而枯蚌败叶,遗迹犹在,令人感伤。这段文字以叙述为主,兼以抒情,写水灾而抒发“天意难测”“人生多忧”的感概。写法上以散句居多,运骈于散,有一唱三叹之音。
赋的后半部分,就苏轼所见,描绘水退之后登览的景色。放眼望去,青山为城,黄河为池,风光秀逸,阡陌纵横,田野错落,屋舍俨然,桑麻蓬蓬,瓜瓞莫莫,牛羊悠哉,渔樵自乐。微云随风聚散,山川苍莽千里。向东望去:众山奔驰,群石西倾;百步洪上,舟楫穿梭,浪涛涌处,人鱼嬉戏;隆隆水声,震得女墙倾危欲坠。向南望去:戏马台、巨佛峰岿然屹立;俯视城中,楼观巍峨,檐宇翺翔;大水过后,江流浩渺,汀洲罗列,下接淮岸。向西望去:断山迷离,禾麦蒙蒙;群雁南飞,孤鸿长逝;烟波淡淡,白日西沉。向北望去:汴泗合流,汇为深渊;蛟龙盘踞,乌鸦回旋;商贾连楮,至于城隅。夕阳西下,明月东升,流光徘徊,暗窥门户,游子思妇,望而生寒。夜深人寂,唯有江流浩荡,正可以痛饮狂舞,举首高歌。此情此景,真令人忘怀忧愁,超然自得。联想到古时英雄,皆聚于此,叱咤风云,纵横捭阖,然而历史的云烟浩渺,一切终究化为虚空。凭吊古人,感伤时事,就可以感悟到变化无所不在,而忧患大可释怀。此段写景多用骈句,境界高远宏大,鲜明生动,语言气势磅礴,风格豪迈,颇有乃兄之风。
这篇《黄楼赋》在写景方面也较多地借鉴了汉赋的写法。汉大赋一般都结构宏阔,且多采用问答体,写法上层层铺张,节节形容,“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西京杂记》引司马相如语),通过铺张排比来创造出壮观的景物,产生壮大的美感。此赋结构也是对话体,文中对景物那段铺张扬厉的描写在宋赋中也是不多见的。此外,此赋境界之阔大也与汉赋类似。但是苏辙的赋比起汉大赋来又多了一层哲理的色彩,这也是时代使然。综观全文,立意正在“今夫安于乐者,不知乐之为乐也,必涉于害者而后知之”一句。作者是要阐明经历此番天降灾祸之后,人更应该超然于荣利得失之外,忘怀忧患,珍惜短暂人生,享受片刻欢愉。此赋当时还有同题之作:秦观《黄楼赋》极力称赞黄楼周围的风光气势雄浑和与郡守登临黄楼的感想;陈师道《黄楼铭》则称赞宋王朝统治者和郡守的治水功劳。各有其特色。苏辙这篇《黄楼赋》写得情感超迈,文辞雅赡,骈散间行,体物浏亮,而尤以哲理见长。苏轼在黄楼建成之后,原想作一篇记,但由于“子由之赋已尽其略矣”(《书子由黄楼赋后》),就没有再写。可见此赋也是深契苏轼心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
您可能感兴趣...
  • 黄楼赋

    太守苏公守彭城之明年,既治河决之变,民以更生。又因修缮其城,作黄楼于东门上。以为水受制于土,而土之色黄,故取名焉。楼成,使其客高邮 ...

    127
  • 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0
  • 上刘长安书

    《上刘长安书》是苏辙写给刘敞的书信。刘敞所知的永兴军治所在长安,因此苏辙尊称其为刘长安。刘敞学识渊博、时名满天下,苏辙则刚应制科试,属于后学,遂写此信求荐见。...

    342
  • 为兄轼下狱上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

    694
  • 唐论

    《唐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政论文。该文论述一般历史现象,全文只有“唐太宗”三字及唐,而论唐又实际上是在论宋,是为宋王朝开救弊的药方。落笔甚远而紧扣中心,在短短的篇幅中,言在彼而意在此,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72
  • 遗老斋绝句十二首·其六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7
  • 赋园中所有十首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觜。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纤纤吐须鬣,冉冉随风哆。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美女生山谷,不解歌与舞。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劚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繁华见孤淡,一个敌千顷。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迳。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1
  • 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2
  • 东轩记

      这篇散文作者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这年,在苏东坡贬滴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作者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药州(今江西高安县)。当时正遇洪水泛滥,于是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烦乱,于是写下这篇散文抒发心中的郁闷。...

    476
  • 三国论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 ...

    100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