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家诫

嵇康 〔魏晋〕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
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脩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于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中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倘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于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二义无可,故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搀,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以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
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
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者。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不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迹也。非意所钦重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于不共;亦勿大求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脩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损,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
又慎不须离楼,强劝人酒。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稍逆也。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人活着却没有志向,就算不上真正的人。而作为一个君子,只要用心,想做的事情都终能成就。而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行动之前一定会先想好策略。如果志向的目标很明确,那么就要心口合一,宁死也不改变。耻于无法达成目标,期望一定会成功。如果心思倦怠身体松懈,或者被身外之物牵连,或者被内心的欲望挂累。不能接受眼前的忧患,不能忍受个人的私情,就会考虑放弃还是坚持。考虑放弃或者坚持,两种心思就会相互交锋。两种心思交锋,那么被外物或内欲所困的情状就越来越严重。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一事无成就放弃了。这样的人,坚守不能稳固,进攻太胆怯软弱;一起盟誓大多违背,一起谋划会轻易泄露;开心时会放纵自己,安逸时会随意所为。即便是出身于富贵显耀之家,也没有丝毫的功勋;整年勤劳,也没有一天的成功。这些都是君子所叹息的。至于说申包胥为救楚国而长哭,伯夷叔齐能够保全清白,柳下惠秉持信义,苏武坚守节操,这些都可称作坚定。所以不是有意的去坚守,而是平静的去领悟,就好像是自然而然的,这才是最能够坚持志向的人。
对所侍奉的长官,只要尊敬他就可以了,不应和他过分亲密,拜访不宜太多,去拜访也应当看时机,不宜处的太久。如果人多,那就不要独自走在最后,也不要人家里留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官员喜欢问一些外面的事情,或者了解一些事情,有些结怨的人会说是某人所说,自己就免不了被误会。如果为人不多话,处世谨慎戒备,那受抱怨和责备的境况就解除了。
自己为人处世要清白高远,如果有繁杂劳累的事情,别人想方设法托人请求办事,则应该谦虚的推辞掉,自己向来不参与这样的事情,应当说明白。如果情况紧急,心里有所不忍,可以表面上拒绝,而私下里帮助他。之所以这样,上可以远离遇到这样事情的机会,中能够断绝一般人过分的要求,下能够保全清白的名声,这又是坚持志向的一个方面。
凡做事先自己审查可行性,离适宜不差,才可以做这件事,别人要改变,也应当说清楚能改变的道理。如果对方说的很好,也不要自己感觉羞惭而改变;如果对方理由不充分,那就更要以情动人来坚持。即使对方反复劝说,也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这又是坚持志向的一个方面。
不要在钱财方面太任性,如果见到穷困潦倒而能帮助救济的人,就见义而为去做。如果有跟着自己有所图谋的人,先要自己好好想想。如果耗费太多,而当时救济的意义不大,就应当权衡轻重后拒绝对方。即使反复哀求不停,更应该拒绝对方。然而多数情况下别人求告自己,都是他无我有,所以来求告自己,这时候给他多少都很多。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轻易的耗费自己。不忍心当面说明白,却强装着交情不错,不算有志气。
言语,是君子成败的关键,言语发动事物响应,是非对错才会显著的表现出来,因此不能不慎重。如果意思表达不完整,内心又想说,那就要考虑表达不完整的后果,暂且先忍住不说。过后再看没有表达完整这件事,也没有什么不行的,那么当时表达完整了也许就有问题了,可是没有表达完整,反而没有问题。并且一般人当中好话传的慢,坏话传的快,又喜欢议论他人的过失,这些都是普通人之间的议论。平常的这些议论,当然不是什么有见识的看法。只是一些动静和信息,有不太大的差异,也要从高处去看,不轻易的去应对。不合适的话不说,静心遵道,难道不是所说的少后悔吗?他人有互相争论,不知道谁对谁错,要谨慎不去参与。权且默默观察,他们之间的对错自然会看清楚。有时候很小的正确不能算正确,很小的错误不是错误,最终对此可以不表态。如果有人问,应该推辞说不明白,就是参与谈论也这样。如果参加酒宴,看见别人言语争执,争执的样子好像越来越激烈,就应该尽快离开,这是要争斗的前兆。在现场看一定要争论出是非对错,假如不能不表态,要表态肯定要赞成一方,不赞成的另一方,自己认为正确,就会说不赞成我的肯定和对方私下关系好,就会产生怪怨嫌弃的情绪。要么就被人辱骂。光坐着看他们为是非对错争执,而争不出结果,就是只有仁爱没有勇武。两种办法都不可行,所以应该离远一些。然而大多数争论的人,都是小人罢了。正面反面都有是非,一起漫无边际的争论,就是获胜了,有什么可称道的呢?不能远离,那醉酒就好了。如果心里有些忌讳,有些人一定要知道,对方一直探听,要么以此要挟,不能惧怕这些小人,而和他们搀和到一起,有什么话都说出来。为人正直语气坚定,像是不懂又不知道,才算有志气。
倘若不是故旧邻居,关系不怎么样的,想要请你一起交往,应当以其它理由推辞,不要去。外表荣华显耀的人往往欲望少,假如不是很急迫,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欲求,这是最好的。不必作出一点点谦恭的样子,而要在大处谦让,也不需要计较小处的廉耻,而应当成就大处的忍让。就好像在朝堂上让出官位,在大义面前让出生的机会,又好像孔融请求代替兄长孔褒赴死,这都是忠臣烈士应有的节操。
大凡每个人都有隐私,千万别非要知道别人的私事。对方知道我知道了这些事,就会对我产生忌惮之心。现在知道了却不说,就是不知道了。如果看到有人窃窃私语,就起身离开,不要让别人忌讳。有时人家强迫要和我一起私下说话,如果他说的话奸邪险恶,就应当严肃的用正确的道理指正他。为什么呢?君子不能容忍诈伪轻浮的话。一旦事情曝光,对方就会说某某人知道人家的私事,所以要提前有所防备。
一般人私下说话,什么都会说到,应该提前留意,遇到就离开。有时候偶然知道他人的密谋,和他一道是不行的,不一道那对方唯恐密谋泄露,就会考虑杀人来毁灭证据。我们心里看不上的人,说话随便,讥笑别人的缺失,不要搭理,少和他们来往,乃至于不来往。也不必一定要很自尊,一言不发的应对。这样一来,状况不能持久,对方行为自然就知趣的停止了。倘若不是官场往来,也没有什么合适不合适的标准。邀约共饮,相互送礼,这些都是通行的人情世故,不需要违背。除了这些,自然不会都是很好的知交。相互馈赠布帛车马衣服,要彻底杜绝。为什么?人们都不看重义而看重利,现在竭力馈赠礼品的,一定有所图谋才耗费钱财,求得对方的欢心而谋求回报,这些都是俗人心甘情愿,而君子深恶痛绝的。
还有,小心不要讨巧卖乖,强迫劝人喝酒。不喝酒就算了,如果别人来劝自己就接过来,不要违逆对方。到醉醺醺的程度就停下,小心不要喝到大醉,不能控制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公元263年,魏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写下了一封给儿子嵇绍的书信,后世整理嵇康著作的学者们将这封书信取名为《家诫》。
  作为魏晋时期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名士,嵇康的人格、思想与行为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其不为世俗所染的高风峻节一直为后世称颂。他为人率真,崇尚“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与其他六贤常常论理山谷、游心世外,而且“刚肠嫉恶,轻肆直言”(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最能表现嵇康为人卓绝气度、也最为后人敬仰的,是他因遭谗言所害而临刑时,从容地以古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在感叹了一声“此曲从此绝矣”之后,慨然而冷静地赴死。从这些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着非凡价值观和明确是非观的士大夫,也是一个能够舍生取义、气节凛然的古君子。
  按照《文心雕龙·诏策》关于“各贻家诫”的“顾命之作”“戒之用休”的定位,《家诫》作为嵇康与尚未成年的稚子之间的告别,应该是其言也真、其情也切,具有很深的教化作用。
  《家诫》全文开篇即讲:“人无志,非人也。”《论语》记载孔子一生言语,曾有16次谈及“志”这个问题,但是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这里,孔子将“匹夫”与“将军”相对而言,意思是:即使再卑微的一个人,别人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人生志向。但是到了嵇康这里,志向却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也就是说“无志就不是人”,可以凸显嵇康把志向和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定位。接着,嵇康就从这个“志”出发,从“守志之盛”“秉志之隅”“未为有志”“方为有志”等四个主题、共六个部分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不厌其详地道尽了自己对于“志”的独特而具体的人生感受,以此进行谆谆告诫。
  《家诫》的第一部分就是谈如何从内心去坚守志向。嵇康首先从正面提出了“内守”的途径,即“用心”(用心去思考志向)、“量善”(衡量和选择良善的志向)、“守誓”(口与心誓、心口一致)、“准行”(按照法度去践行),从而推导出“若志之所之……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如果是心志所指向的……就要宁死也不改变,以自身不能达到为耻,以一定达成作为期望的目标)。接着,嵇康又具体分析了内心不能坚守的原因及结果,富有创见地提出了“二心交争”理论:一方面人被过多的情欲和羁绊所纠缠,在实现志向时有“去心”;另一方面,对于实现志向却又时时还怀有“就心”。这样去、就二心相互斗争,使人在两者之间徘徊,终而至于“只开花不结果”“勤而无获”或者“功亏一篑”。在阐明了这些道理之后,嵇康列举了申包胥、夷齐、柳下惠、苏武等人物作为正面典型,用他们在凄苦和艰险环境中的超人表现来说明内心的强大而坚韧及对于坚守志向的重要性。最后,嵇康以哲理性的语言做了总结,“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把守志作为一种几乎已经体察不到的常心来对待,能够时时坚守、安然处之,让一切似乎都是自然而然,那么才是“守志之盛”即守志的最高境界。
  《家诫》的第二部分是谈如何不受外部影响而秉持志向。嵇康连续用了两个“此秉志之一隅也”来进行叙述,秉者,持也,他以此强调排除外部干扰的“秉持”与专注内心的“坚守”两者之间的区别。“秉持志向”的第一个方面,是“立身当清远”,即“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也就是:从较高层面看,对官员要适度接触、保持距离,不要从他那里找便宜和便利;从中等层面看,对那些总是求人办事、要人帮忙、不停骚扰的人要能够进行杜绝;从最下的层面看,至少要保全自己潜心修养的名实。“秉持志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行事当坚执”,也就是不轻易改变实现志向的行为。当然,事先要自审,行事是否应该;事中要听取意见,看看别人说的有无道理,如果有道理就要立即接受和改正,而不要因羞愧去非难别人。
  在《家诫》的第三部分,嵇康用反向思维,谈什么样的行为“未为有志”,也就是不算有志向的是哪些行为。他列举了两种突出的情形:第一种可以概括为“见义而不为”,也就是一个人可能因为“小气”,而在别人遇到困苦之时,可以救济、也应该救济而不去救济;第二种则是“少义而轻为”,就是一个人可能因为“小情”,而对待于他有求的人,尽管于道义有损害,却不忍心当面拒绝而轻易地、勉强地、甚至竭尽全力地去帮助人。这两种都不算有志者。
  《家诫》的第四部分,虽然从主题上是说什么样的行为“方为有志”,但是实际上从这里开始,嵇康转向了新的话题,那就是君子所应该慎重注意的几个问题,我们可以概括地称之为“三慎”,第一慎——“慎言”。嵇康首先提出了“慎言”的重要性:“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言语是君子做人的“关键”,这一论断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是新颖、特别而大胆的;言语一出,如启动关键,无不响应,则不论言语真假,都成了是非显著的明证,这是在强调言语的重要性。接着,嵇康对于言语作了不厌其烦的四点强调:一是搞不清楚的不要说,这是“寡悔之道”(少些后悔的好办法);二是东家长、西家短的琐碎背后议论不要说,这是“不义之举”;三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不要插嘴,这是“小是小非”,不如听着让对错自然显现;四是酒后胡言乱语的争执也不要参与,不如走开到一边自处。在明确上述“四不可”之后,嵇康也提出了“一可”的告诫,就是当事情到了形势所迫、伤害道义、实在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应该果断正确而且无所顾忌地去说,这样的人嵇康称之为“方为有志耳”。
  顺着“三慎”的思路,在讲完“慎言”之后,《家诫》的第五部分就着重讲了“第二慎”——“慎交友”。嵇康首先确立了什么样的为可交之友,即除了“知旧”(指旧交)、“邻比”(指邻居),只有“庶几以上”(指贤人)的才可来往,这也就等于确立了“非贤勿交”的标准。接着,嵇康点明了与朋友相处之道:“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通过两个“小小”,嵇康强调朋友之间应该以谦让为本,但不要拘泥于小小的礼节和对错,而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大义出发去相互支撑。他还列举了历史上的“让官”(牺牲前程让贤)、“让生”(牺牲生命救困)等情节和孔融等人物事迹作为正面示范来加以说明。接下来,嵇康又警告了三种交友的忌讳:一是不打听别人的隐私;二是不留听、不参与一些“小团体”“小帮派”的私议;三是不应和、不跟随别人对于友人的非议。
  《家诫》的第六部分非常简短,嵇康一改整篇家书的细致文风,用相当粗略的口吻讲了“第三慎”——“慎酒”。嵇康是喜酒的,《世说新语》记载:“嵇叔夜(嵇康字)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竹林七贤”也大多喜酒,史书中有阮籍酒后驾车狂奔、刘伶喝醉不穿衣服等等记载,似乎喝酒最能展示“竹林七贤”肆意酣畅的风采。但即使如此,嵇康也没有格外宽容,而是给儿子订立了几条可行的原则:不要劝别人酒,要喝自己喝;别人劝自己酒,能喝则直接喝;感觉有醉意就要停,千万不可喝醉,搞得自己难堪。
  通过以上对于嵇康《家诫》的通篇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整篇家书观点鲜明、善恶分明、崇信弃伪、重义轻利、立德慎言,以坦荡、自然的语气来阐述道理,陈言务去,明白直率,如行云流水,语气贯通,于亲切中见严谨,于智慧中明原则。(武庆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提倡“玄学”。 嵇康个性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所以生活放纵,但看他写给儿子的《家诫》,就觉得和他做人的风格判若两人。嵇康被杀时年仅四十岁,其子嵇绍仅十岁。虽然嵇康自己做人狂放散漫,但他在《家诫》中却教导他未满十岁的儿子做人要处处小心,从为人处世,言谈交往,为官做事,参加酒宴,与人交往,乃至于酒场上如何应对劝酒都一一说到,一字一句堪称是“苦口婆心”,可以体味到嵇康面对不满十岁儿子的拳拳之心。也许看着非常高傲的嵇康,内心其实也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经历坎坷。实际上,嵇康的儿子嵇绍也非常优秀,是晋朝名臣、著名文学家,后在“八王之乱”中拼死保卫晋惠帝而遇害。
展开阅读全文 ∨
嵇康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州市西)人。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您可能感兴趣...
  • 幽愤诗

    《幽愤诗》是三国嵇康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因吕安事而被系狱以后的忧愤不平的长诗。这首诗的产生有着更为深刻的时代原因,并且与诗人的独特个性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诗词锋爽利、峻切、语言壮丽。...

    2
  • 管蔡论

      或问曰: 案记,管、蔡流言,叛戾东都;周公征讨,诛以凶逆;顽恶显著,流名千载。且明父圣兄,曾不能鉴凶恶于幼稚,觉无良之子弟;而 ...

    168
  • 难自然好学论

      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故不扰而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洪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

    328
  • 与阮德如诗

    含哀还旧庐。感切伤心肝。良时遘吾子。谈慰臭如兰。畴昔恨不早。既面侔旧欢。不悟卒永离。念隔增忧叹。事故无不有。别易会良难。郢人忽已逝 ...

    776
  • 酒会诗

    乐哉苑中游,周览无穷已。百卉吐芳华,崇台邈高跱。林木纷交错,玄池戏鲂鲤。轻丸毙翔禽,纤纶出鳣鲔。坐中发美赞,异气同音轨。临川献清酤 ...

    681
  • 游仙诗

    遥望山上松,隆冬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地双。愿想游其下,蹊路绝不通。王乔弃我去,乘云驾六龙。飘遥戏玄圃,黄老路相逢。授我自然道 ...

    100
  • 声无哀乐论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嵇康的政治哲学文献。...

    2
  • 赠秀才入军

    赠秀才入军是嵇康所写的一组四言古诗,为送他哥哥嵇喜参军而作。...

    0
  • 与山巨源绝交书

      魏晋之际,活跃着一个著名的文人集团,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当时,政治上正面临着王朝更迭的风暴。首先是山涛,即山巨源,投靠司马氏作了官,随之他又出面拉嵇康。嵇康是“七贤”的精神领袖,采取了拒不合作的态度。于是下了这篇有名的《绝交书》。...

    0
  • 养生论

    《养生论》,三国嵇康撰,是我国古代养生论著中较早的名篇。本文论述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主张形神共养,尤重养神;提出养生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以防患于未然;要求养生须持之以恒,通达明理,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养生途径。文章论述透彻,富有文采。现存《昭明文选》《嵇中散集》等书中。...

    515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