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十月,谏议大夫董昭揣度操意首倡晋爵赐九锡,董昭对操言道:“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明公忠节颖露,天威在颜,耿?床下之言,朱英无妄之论,不得过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陈。”《三国志》卷十四《董昭传》。曹操欣然接受董昭要他逐步取代汉室的建议。在操之授意下,“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三国志》卷十四《董昭传》注引《献帝春秋》。然而尚书令荀彧却表示了不同意见,荀彧以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未料想他一向器重的心腹荀彧在此关键问题上竟发出如此不合作的言论,“由是心不能平”,于是“表请绪劳军于谯”《三国志》卷十《荀彧传》。,把荀彧调离许昌,“彧病留寿春,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后汉书》卷七十《荀绪传》。王夫之对荀彧之死发表看法:“绪之智,算无遗策,而其知操也,尤习之已熟而深悉之,违其九锡之议,必为操所不容矣……夫九锡之议兴,而刘氏之宗社已沦。当斯时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尽者,未有不恻然者也,绪亦天良之未泯,发之不禁耳,故虽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中华书局,1975年。荀彧阻止不了曹操受九锡,晋爵立国的进程。建安十八年五月,“九锡文”(亦称策命)正式颁布。曹操开创汉魏禅让制,引起后世史家高度重视。赵翼于《廿二史札记》中立“九锡文”专条论述:
每朝禅代之前,必先有九锡文,总叙其人之功绩,晋爵封国,赐以殊礼,亦自曹操始。按,王莽篡位已先受九锡,然其文不过五百余字,非如潘勖为曹操撰文格式也。勖所撰乃仿张竦颂莽功德之奏。逐件铺张至三五千字,勖文体裁正相同。其后晋、宋、齐、梁、北齐、陈、隋皆用之,其文皆铺张典丽,为一时大著作,故各朝正史及南、北史俱全载之。今作者姓名尚有可考者。操之九锡文,据裴松之《三国志》注,乃后汉尚书左丞潘勖之词也。以后各朝九锡文,皆仿其文为式。
“九锡文”虽以汉献帝名义颁发,但此时献帝已完全受制于曹操。故其文毫无隐讳地说出了曹操想说的话。“九锡文”首先叙说曹操之大功十余件,并称操之功绩“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以伊尹与周公自比,曹操在这方面和王莽如出一辙,极其相似。然后就是“九锡文”的重点和实际内容了。其一是扩地加封,“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十郡,封君为魏公”。《三国志》卷一《武帝纪》。其二是给予九锡之赏,必须说明的是,操之所受九锡是采用《礼纬·含文嘉》之形式,为以后历代相袭沿用。按:在先秦典籍中,九锡之名不尽相同,且排列次序亦前后不一。大致有三种记载:其一,《公羊传·庄公元年》云:“王使荣叔来锡桓公命,锡者何?赐也。命者何?加我服也。”何休注曰:“礼有九锡,一曰车马,二曰衣服,三曰乐则,四曰朱户,五曰纳陛,六曰虎贲,七曰弓矢,八曰盺钺,九曰纒鬯 。”徐彦疏云:“此礼纬含文嘉文也。”其二,《礼记正义》卷一《曲礼》疏引公羊说,“九锡之次与含文嘉不同,一曰加服,二曰朱户,三曰纳陛,四曰舆马,五曰乐则,六曰虎贲,七曰斧钺,八曰弓矢,九曰纒鬯。”其三,《韩诗外传》卷八云:“传曰:诸侯之有德,天子锡之,一锡车马,再锡衣服,三锡虎贲,四锡乐器,五锡纳陛,六锡朱户,七锡弓矢,八锡盺钺,九锡纒鬯。”九锡名称次序不一的原因是“异人之说,故文有参差,然大略同也。”(《礼记正义》卷一《曲礼》疏)“九锡文”最后强调说:“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为何“九锡文”特别强调魏国置官皆如“汉初”?这是因为王国官制在汉代变化很大。据《史记·五宗世家》云:“高祖时,诸侯皆赋,得自除内史以下,汉独为置丞相,黄金印。诸侯自除御史、廷尉、宗正、博士,拟于天子。”《后汉书·百官志》亦曰:“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又其官职,傅为太傅,相为丞相,又有御史大夫及诸卿,皆秩二千石,百官皆如朝廷。”这种“拟于天子”,“百官皆如朝廷”的情况,很快就形成诸侯王尾大不掉之势。景帝用晁错“削藩”之策,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武帝用主父偃之谋,颁布“推恩令”,“附益法”,才逐步分割和削弱了王国的地盘和权力。“九锡文”之所以强调魏国置官如“汉初”之制,就是允许曹操在加九锡之后,其制“拟于天子”、“百官皆如朝廷”,曹操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汉王朝之外的魏国。
曹操封魏公时,魏国的范围以魏郡为中心,向整个冀州扩展范围。《宋书·州郡一》载:“及三国鼎峙,吴得扬、荆、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犹有九焉。”三国中曹魏得天下十三州之九,而曹操的初封国占了魏国九州中面积最大与人口最多的冀州。史载,“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三国志》卷十二《崔琰传》。冀州远离敌国蜀与吴,受敌国直接侵扰的机会少,故是比较安静的大后方。这就是曹操选择冀州为其封国的原因。
受九锡后,曹操又将汉官皆转为魏官。《三国志》卷九《夏侯?传》注引《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固请,乃拜为前将军。”可见,曹操通过受九锡,晋爵封国,不仅使献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傀儡,而且把汉的朝廷也完全架空了。
曹操接到按自己意图写的“九锡文”,照例三让而后就,操先后写了《辞九锡令》和《让九锡表》,说自己的功劳不及昔日受九锡的周公及汉初异姓八王,“九锡大礼,臣所不称。”《艺文类聚》卷五十三。诸心腹荀攸、钟繇等三十余人联名劝进,极论曹操“书契以来,未有若此功者”,“今比劳则周公、吕望逸,计功则张耳、吴芮微,论制则齐、鲁重,言地则长沙多;然则魏国之封,九锡之荣,况于旧赏,犹怀玉而被褐也。”不仅受之无愧,而且奖赏得还远远不够。该走的程式走完之后,曹操接受了“九锡文”,随即上了谢表,说自己“伏自惟省,列在大臣,命制王室,身非己有,岂敢自私……父子相誓终身,灰躯尽命,报塞厚恩,天威在颜,悚惧受诏。”《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书》、《魏略》。这一番表演真是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曹操的诡谲和权术。
曹操为何要通过加九锡来完成易代鼎革呢?这是因为古代社会国家机器的主要职能是祭祀与征伐,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而九锡则完全体现出这二大功能,九锡中的虎贲、弓矢、盺钺、纒鬯与祀、戎紧密相连。《白虎通》卷三上云:“能退恶者赐虎贲,能诛有罪者赐盺钺,能征不义者赐弓矢,孝道备者赐纒鬯”。获九锡者既可代表天子征讨叛逆、不臣,亦可以天子名义祭祀上帝。《礼记· 表记》云:“天子亲耕,粢盛、纒鬯,以事上帝。”以此观之,只要获得九锡,亦即掌握了“国之大事”。当然,与祭祀相比,征伐之权即兵权更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加九锡即是掌专杀征伐之权。然九锡并非人臣之常器,它绝不是皇帝对人臣的恩宠与赏赐,而是旧朝国祚气数将尽,君主大位难保的徵兆。人臣之所以能获九锡,乃是其掌握国家权力特别是以兵权作后盾,逼帝加之也。
权臣何以能把持兵权,逼加九锡,难道人主不懂兵柄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夏代以降,社稷国家即已成为帝王的私产,除非迫于形势,即使是昏君庸主也不会拱手将大位让于他人。“汉魏故事”实际上只不过是中世纪皇权更迭的一种较为缓和的方式,因为在禅让之前,国家的最高权力早已转移到即将成为新君的曹丕手中了。从表象上观,禅让似乎是新旧王朝以和平方式交接政权,但其背后隐藏着的是武力威慑。曹操父子仍是以武力夺取政权,只不过是以禅让的方式给自己披上合法的外衣罢了。我认为,汉魏禅代同刘邦、朱元璋式的“马上取天下 ”并无本质的区别。正如十六国时期,韩桓对前燕大将慕容蝅说:“宜缮甲兵,侯机会,除群凶,靖四海,功成之后,九锡自至”《晋书》卷一一○《慕容鯭载记》附《韩恒传》。一言以蔽之,只要平定天下,即可获九锡,做皇帝。
当然,只要不是低能白痴,凡为君主者绝不会不懂得掌握兵权重要性的这个简单道理。从制度上看,人主早就把兵权操之于己手,战国时期出现的虎符既是明证。然而,汉魏之际,皇纲解纽,诸侯割据,皇帝已失去对天下的控制,无疑也失去了对兵权的控制,东汉王朝“自安帝以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汉献帝时,“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略》。自董卓、李莈、郭汜作乱后,汉献帝流离颠沛,无处可依,惶惶如丧家之犬。还是曹操将献帝迎至许昌,其才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可见,献帝能保住性命及皇帝名号已是万幸,何谈控制兵权。
其实,曹操是以“马上取天下”,靠武力征服群雄的。操自起兵以来,灭吕布,破二袁,克刘表,降张鲁,平马超,至晚年,“已拥百万之众”《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三分天下有其二。连孙权都“在远称臣,”《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魏略》。向曹操陈说天命,要他尽快称帝。操之所以加九锡,为周文王,说穿了,是害 怕后人言其“篡位”,留下汉贼的恶名。为了减轻政治舆论的压力,使魏朝的建立能够名正言顺,故采纳了来自于先秦典籍,托名于周礼的九锡制度。
-
气出唱三首
《气出唱》是汉末文学家曹操创作的三首游仙诗。...
- 365
-
气出唱
华阴山,自以为大。高百丈,浮云为之盖。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訚!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玉女起,起舞移数时。鼓吹一何嘈嘈。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乘云驾龙,郁何务务。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乐共饮食到黄昏。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 4
-
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 3
-
善哉行·其一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思弘一道,哲王于豳。太伯仲雍,王德之仁。行施百世,断发文身。伯夷叔齐,古之遗贤。让国不用,饿殂首山。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圣贤。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晏子平仲,积德兼仁。与世沈德,未必思命。仲尼之世,主国为君。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 9
-
秋胡行·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
- 4
-
善哉行·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 2
-
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 4
-
步出夏门行·艳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临观异同,心意怀?豫,不知当复何从?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 3
-
秋胡行·其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 2
-
步出夏门行·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蘴(fēng)藾(lài)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4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