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求通亲亲表

曹植 〔魏晋〕
  臣植言:臣闻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故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夫天德之于万物,可谓弘广矣。盖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其传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及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以雍雍穆穆,风人咏之。昔周公吊管蔡之不咸,广封懿亲,以藩屏王室。传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亲亲之义,寔在敦固;未有义而后其君,仁而遗其亲者也。
  伏惟陛下,咨帝唐钦明之德,体文王翼翼之仁,惠洽椒房,恩昭九亲,群后百僚,番休递上。执政不废于公朝,下情得展于私室,亲理之路通,庆吊之情展,诚可谓恕己治人,推惠施恩者矣。至于臣者,人道绝绪,禁固明时,臣窃自伤也。不敢乃望交气类,脩人事,叙人伦。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绝,吉凶之问塞,庆吊之礼废。恩纪之违,甚于路人;隔阂之异,殊于胡越。今臣以一切之制,永无朝觐之望,至于注心皇极,结情紫闼,神明知之矣。然天寔为之,谓之何哉!退省诸王常有戚戚具尔之心。愿陛下沛然垂诏,使诸国庆问,四节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妃妾之家,膏沐之遗,岁得再通,齐义于贵宗,等惠于百司。如此,则古人之所叹,风雅之所咏,复存于圣世矣。
  臣伏自思惟,岂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驸马奉车,趣得一号,安宅京室,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辇毂,承答圣问,拾遗左右,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诫,下思伐木友生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每四节之会,块然独处,左右惟仆隶,所对惟妻子,高谈无所与陈,发义无所与展,未尝不闻乐而拊心,临觞而叹息也。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崩城陨霜,臣初信之,以臣心况,徒虚语耳。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臣窃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寔在陛下。
  臣闻文子曰:不为福始,不为祸先,今之否隔,友于同忧,而臣独唱言者,何也?窃不愿于圣代使有不蒙施之物。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惨毒之怀;故柏舟有天只之怨,谷风有弃予之叹。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孟子曰: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其君者,不敬其君者也。臣之愚蔽,固非虞伊。至于欲使陛下崇光被时雍之美,宣缉熙章明之德者,是臣㥪㥪之诚,窃所独守。寔怀鹤立企伫之心,敢复陈闻者,冀陛下傥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臣植言:臣听说天号称最高,因为无物不能覆盖;地号称最广,因为无物不能承载;日月号称最明,因为无处不能照亮;江海号称最大,因为无水不能容纳。所以孔子说:“伟大啊!尧这样的国君。只有天是最高的 ,只有尧才能效法天。”天施恩于万物,可以说广大无边了。尧施行教化,先亲后疏,从近到远。《尚书》说:“尧能识别出类拔萃之才,能团结和睦九族。九族已经和睦 ,又能明辨各族政事。”到了周朝的文王,也遵守尧的教化。《诗经》说:“文王以礼待正妻,对诸兄弟也如此,以此治理邦国事。”因此“雍容和睦 ,恭敬严肃”,受到诗人的歌颂。从前周公伤痛管、蔡不与朝廷和睦,于是广封直系亲属,作为藩国,保卫王室。《左传》说:“周代来朝,同姓在前,异姓在后。”的确是骨肉之情 ,分而不离;爱亲之义,实在笃厚;未有讲义之臣怠慢其君,讲仁之子抛弃父母。
  臣伏首敬思陛下,效法唐尧完美德性,实行文王恭敬爱贤,嘉惠沾润后妃,皇恩博施九族;诸侯百官,轮番休息,交替当值。主持政务不废诸侯朝拜君王之惯例,至亲情义交融在家中。同族相亲之理通 ,喜丧吊问之事行,的确可以说以己体人,广施恩惠了。至于臣我,通亲之路断绝,禁锢在圣明之时,臣暗自为此悲伤,不敢奢望结交同好,研究人事,叙谈宗族亲情。近来又亲戚不通 ,兄弟长期断绝往来,喜丧问讯之路堵塞,庆吊之礼废除。感情之远,甚于路人,隔阂之大,超过胡越。今臣因朝廷临时政策,长期断绝朝拜君王之望,以至于倾心陛下,系情皇室,只有天地可知了。然而这是天子要这样做的 ,有何可说呢!退而自省,诸王常有兄弟亲密团聚之心。愿陛下垂恩下诏,使各诸侯国祝贺通问,四季按礼朝拜君王,以叙兄弟骨肉亲情,成全手足欢悦厚意。妃子小妾之家,膏脂沐浴所赐 ,每年两次通亲,应与贵戚同待遇,和百官共恩惠。这样,古人赞叹的美德,《诗经》咏唱的懿行,又重现于圣世了。
  臣伏首自思,难道自己毫无用处吗?待看一看陛下选用之人,假若臣是异姓,我私下揣度,不会在其他朝臣之下。如能离开藩国,戴上武冠,解下朱组,佩戴青绂,跻身都尉,立功受勋 ,安居王室,执鞭驾车,珥笔记事,出随君王之车,入侍陛下之辇,奉答圣王之问话,补充明君之疏漏,乃是臣的一片丹心,最高愿望,昼夜思之不已。最上向往《鹿鸣》那样高朋满座 ,其次咏赞《棠棣》那样兄弟欢宴,最下思念《伐木》那样亲友聚餐,而到头却落得《蓼莪》那样昊天降灾之哀。每当四季兄弟应该相聚的时候,我皆孤独无友,身边只有仆人,对面唯有妻小 ,发表高论谁人听,阐述义理无人问,未尝不闻乐捶胸,对酒长叹啊!臣以为我以犬马之诚不能感动人,就像以人之诚不能感动天,城墙崩塌、六月降霜之说,臣原来相信,而以我今天的情况看 ,那不过是无稽之谈。如葵藿叶子向阳,太阳即使不返照,但葵藿始终向着太阳,因为它赤诚。臣个人自比葵藿,若降天地之恩,垂日月之光,全在陛下了。
  臣听文子说:“不为福始,不为祸先。”现在不得通亲,兄弟对此同忧,而臣首先陈述意见,为什么呢?臣不愿在圣明的时代有不受恩之物。有不受恩之物 ,必有怨愤之心;因此《柏舟》有“天哪”之怨,《谷风》有“弃我”之叹。伊尹以不使其君成为尧舜而羞耻。《孟子》说:“不用舜事尧的态度和方法事其国君 ,就是对其国君的不敬。”臣愚昧无知,本来就不是虞伊。至于要使陛下提高安定太平之美誉,宣扬朝廷清明之圣德,则是臣勤恳之诚心,我个人坚守不变。真诚的怀着鹤立企伫之心 ,冒昧再陈述给陛下,盼望陛下或可广开圣听。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本文第一段引儒家经典,说明先王“广封懿亲”,意在“藩屏王室”。“骨肉之恩,爽而不离,亲亲之义,实在敦固。”因此“周之宗盟 ,异姓为后。”告诉明帝放心:“未有义而后其君,仁而遗其亲者也。”第二段说明自己难以忍受“兄弟乖绝”,“甚于路人”的精神折磨。请求明帝“沛然垂诏 ,使诸国庆问,四季得展,以叙骨肉之欢恩,全怡怡之笃义。”第三段,欲效“锥刀之用”。通亲不是终极目的,通亲在于不后于异姓“朝士”,以“执鞭珥笔”,效忠朝廷。第四段说明自己为何不为福始 ,敢为祸先,“于友同忧,而臣独唱言”,因为臣对陛下有一颗“㥪㥪之诚”的心。
  曹植与曹睿,既是叔侄,又是君臣;上表既不得失君臣之礼,又要饱含骨肉亲情;道理讲得太多,有失训教,道理讲得不透,听者无动于衷。如何恰到好处?作者一是引经据典,一是大量比喻 ,使理、事、情融为一体。故清代选学家何义门称“此文可匹《出师表》,而文彩辞条更为蔚然。”(《义门读书记》四十九卷)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赞誉“陈思之表 ,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这些特点在此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由于曹植的“任性而行,不自雕励”,在曹魏王朝中一直不得一展怀抱。魏明帝即位以后,跟曹丕一样,出于对同宗之恐惧,一味依靠外姓大臣,如陈群、司马懿等皆身居要津,曹植等则求“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问”不可得。在这种形势下,曹植先后写了《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等文。措辞一篇比一篇尖锐。而此文则寓尖锐的批评于含蓄与委婉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您可能感兴趣...
  •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 ...

    26
  • 木连理讴

    皇树嘉德,风靡云披。有木连理,别干同枝。将承大同,应天之规。...

    73
  • 四言诗

    高谈虚论。问彼道原。...

    74
  • 长歌行

    尺蠖知屈伸。体道识穷达。...

    7
  • 游鸟翔故巢。狐死反邱穴。我信归故乡。安得惮离别。...

    7
  • 皇考建世业。余从征四方。栉风而沐雨。万里蒙露霜。剑戟不离手。铠甲为衣裳。...

    8
  • 双鹤俱遨游。相失东海傍。雄飞窜北朔。雌惊赴南湘。弃我交颈欢。离别各异方。不惜万里道。但恐天网张。...

    3
  • 七哀诗·其一

    南方有障气,晨鸟不得飞。...

    272
  • 七哀诗·其二

    膏沐谁为容,明镜闇不治。...

    264
  • 三良诗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秦穆先下世,三臣皆自残。生时等荣乐,既没同忧患。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揽涕登君墓,临穴仰天叹。长夜何冥冥 ...

    735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