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姊夫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疾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馀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令“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
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殁。其岳家居城中西门内,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讯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姐夫的祖上宋公,名讳是焘字,原是县里的一名廪膳生员。一天正生病躺着,看见一个衙差带着官府牒文,牵着一匹白色的骏马走来,说:“请去参加会试。”宋公说:“文宗大人还没有亲临,哪里会这么快就考试?”差人并不说话,只是敦促宋公动身。宋公忍着病痛上马跟着差人出发了,途经的道路他非常生疏,到了一个城市,很像帝王居住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他随着进入官府,看见里面的宫殿建筑都很轩昂壮丽。台上坐着十多位官员,却都不知道是谁,只有关壮缪关羽可以认出来。廊檐下摆设着两份小几和坐墩,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后面的一个位子上了,宋公就坐在了另一个位子上。几上都有纸笔。一会儿考卷飞落下来,他一看,上面写了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一个人两个人,是有心还是无心)。”两位先生写好了文章,呈交给各位大人。宋公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话:“有心做善事的话,上天也不会因为这件善事而有所赏赐;无心做了恶事,上天也不会因为这件恶事而有所惩罚。”各位神官都传阅称赞不已。宣召宋公上去,晓谕说:“河南正缺一个城隍,你可以担当此任。”宋公这才醒悟,磕头哭泣说:“小人承蒙恩宠得到任命,怎么还敢有推辞?只是老母亲已经七十多,再没有人赡养了,我请求等待母亲百年之后,那时任大人差唤。”上面一个容颜像帝王的官员,马上就让人稽查宋公母亲的阳寿。有一个长着长胡须的衙差捧着册籍翻阅了一遍,禀告说:“还有九年阳寿。”大家正在思虑之时,关帝说:“不妨让张生代为做九年城隍,到时候了再让他去也可以。”于是那帝王就对宋公说:“本来你要马上赴任的,现在念你一片仁慈孝悯之心,准予你九年假期,到时候了我们会再次召唤你的。”接着又勉励了那秀才几句话。
两位先生低头作揖一齐下来了。秀才握着宋公的手,送他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是长山张某。并作了一首诗以赠别,现在都忘记了具体的词句了,里面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身边有花又有酒的话,春天就好像常在了;即使没有蜡烛没有灯火,夜晚也能像天明一样。)这样的句子。”宋公然后上了马,这才告别回去了,等到了家乡时,忽然就好像梦醒了一样。那时他已经去世三天了,母亲听见棺材里面有呻吟的声音,就把他扶了出来,他好半天才能说话。
他打听长山这个地方,果然有一个张生在这一天死去了。后来过了九年,母亲果然去世了,他举行完葬礼以后,沐浴一番进入房间里后也去世了。他的岳父家在县城西门里面,忽然那一天看见宋公穿着镂金的官服,戴着朱红的帽冠,车马纷纷的,走进他家,却只行了一个跪拜礼就走了。大家都很惊讶猜疑,并不知道宋公他已经是神了,奔赴他的家乡询问时,才知道已经他已经去世了。——宋公有自己写的一点自传,只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留下来,这只是故事的大概罢了。
注释:
焘:dao四声
廪(lin三声)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也叫廪膳生、廪膳生员。
白颠马:白额马。颠,额端。《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文宗:文章宗匠。原指众人所宗仰的文章大家。 清代用以誉称省级学官提督学政(简称“提学”、 “学政”)
府廨 (xiè械):官署。旧时对官府衙门的通称。
关壮缪(缪同“穆”)拼音:guān zhuàng mù 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汉大将。死后追谥壮缪侯。见《三国志-蜀书》本传。后逐渐被神化,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也屡加封号。明万历年间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运震天尊关圣帝君”,顺治年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自是相沿,有“关帝”之称。
摄篆:指代理官职,掌其印信。因印信刻以篆文,故名。
瓜代:本指瓜熟时赴戍,到来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世就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做瓜代。
镂膺朱幩:形容马饰华美。
我姐夫的祖上宋公,名讳是焘字,原是县里的一名廪膳生员。一天正生病躺着,看见一个衙差带着官府牒文,牵着一匹白色的骏马走来,说:“请去参加会试。”宋公说:“文宗大人还没有亲临,哪里会这么快就考试?”差人并不说话,只是敦促宋公动身。宋公忍着病痛上马跟着差人出发了,途经的道路他非常生疏,到了一个城市,很像帝王居住的地方。
过了一会儿他随着进入官府,看见里面的宫殿建筑都很轩昂壮丽。台上坐着十多位官员,却都不知道是谁,只有关壮缪关羽可以认出来。廊檐下摆设着两份小几和坐墩,已经有一个秀才坐在后面的一个位子上了,宋公就坐在了另一个位子上。几上都有纸笔。一会儿考卷飞落下来,他一看,上面写了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一个人两个人,是有心还是无心)。”两位先生写好了文章,呈交给各位大人。宋公的文章里面有这样的话:“有心做善事的话,上天也不会因为这件善事而有所赏赐;无心做了恶事,上天也不会因为这件恶事而有所惩罚。”各位神官都传阅称赞不已。宣召宋公上去,晓谕说:“河南正缺一个城隍,你可以担当此任。”宋公这才醒悟,磕头哭泣说:“小人承蒙恩宠得到任命,怎么还敢有推辞?只是老母亲已经七十多,再没有人赡养了,我请求等待母亲百年之后,那时任大人差唤。”上面一个容颜像帝王的官员,马上就让人稽查宋公母亲的阳寿。有一个长着长胡须的衙差捧着册籍翻阅了一遍,禀告说:“还有九年阳寿。”大家正在思虑之时,关帝说:“不妨让张生代为做九年城隍,到时候了再让他去也可以。”于是那帝王就对宋公说:“本来你要马上赴任的,现在念你一片仁慈孝悯之心,准予你九年假期,到时候了我们会再次召唤你的。”接着又勉励了那秀才几句话。
两位先生低头作揖一齐下来了。秀才握着宋公的手,送他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是长山张某。并作了一首诗以赠别,现在都忘记了具体的词句了,里面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身边有花又有酒的话,春天就好像常在了;即使没有蜡烛没有灯火,夜晚也能像天明一样。)这样的句子。”宋公然后上了马,这才告别回去了,等到了家乡时,忽然就好像梦醒了一样。那时他已经去世三天了,母亲听见棺材里面有呻吟的声音,就把他扶了出来,他好半天才能说话。
他打听长山这个地方,果然有一个张生在这一天死去了。后来过了九年,母亲果然去世了,他举行完葬礼以后,沐浴一番进入房间里后也去世了。他的岳父家在县城西门里面,忽然那一天看见宋公穿着镂金的官服,戴着朱红的帽冠,车马纷纷的,走进他家,却只行了一个跪拜礼就走了。大家都很惊讶猜疑,并不知道宋公他已经是神了,奔赴他的家乡询问时,才知道已经他已经去世了。——宋公有自己写的一点自传,只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留下来,这只是故事的大概罢了。
注释:
焘:dao四声
廪(lin三声)生: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也叫廪膳生、廪膳生员。
白颠马:白额马。颠,额端。《诗·秦风·车邻》:“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文宗:文章宗匠。原指众人所宗仰的文章大家。 清代用以誉称省级学官提督学政(简称“提学”、 “学政”)
府廨 (xiè械):官署。旧时对官府衙门的通称。
关壮缪(缪同“穆”)拼音:guān zhuàng mù 即关羽,字云长,三国时蜀汉大将。死后追谥壮缪侯。见《三国志-蜀书》本传。后逐渐被神化,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也屡加封号。明万历年间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运震天尊关圣帝君”,顺治年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自是相沿,有“关帝”之称。
摄篆:指代理官职,掌其印信。因印信刻以篆文,故名。
瓜代:本指瓜熟时赴戍,到来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世就把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叫做瓜代。
镂膺朱幩:形容马饰华美。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从思想内容来看,这篇文章并不单一,表现了好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可以肯定地说,这是《聊斋志异》中最早的一篇有关科举考试题材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和对仕途的向往与热情。有文章说,《考城隍》表现了蒲松龄对个人遭遇的愤懑之情,其间寄寓了他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批判,这是不确切的。且不说整部《聊斋志异》基本上没有从体制的层面批判过科举考试制度,就是由于对科举考试的失望和不满而对科举考试种种弊端进行的揭露和批判,也是到了他在考场上经过多次拼搏和失败之后才有的事。这篇作品中所表现的,只是蒲松龄对科举考试制度毫无保留的充分肯定。城隍是阴界的地方长官,在作者的笔下,其任职的确定不是由上级任命,而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就篇中的两个人物宋公和张生的情况来看,无论就文才或思想品德,都是完全合格的。这就说明,在蒲松龄看来,科举考试制度是一个很好的制度,通过它可以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充任地方长官。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主持考试的试官中有一个是变成为神的关公。关公的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多次出现,无一例外都代表着公平和正义的关公,在《聊斋志异》中的首次登场,是被安排在阴界文宗的位置上,这一点颇含深意。这直接同蒲松龄的生活与思想有关。一方面是作者本人生活体验的反映。他十九岁时,接连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主持考试的就是清初文学家施愚山,蒲松龄一直视他为能识才、爱才、选才的恩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基于亲身体验而产生的蒲松龄的意识中,认为考试制度执行得好不好,关键是主持考试的人正派不正派,有没有应具的才学和眼光。他后来写的许多揭露科举考试弊端的作品中,那么尖锐地集中讽刺试官的平庸与贪婪,不是偶然的。细读这篇作品不难体会到,在作为试官的关公和应试者宋公及张生的形象中,是寄托了蒲松龄本人对科举考试和进入仕途的理想与追求的。若同他后来在经过多次挫折和痛苦之后写出的一系列有关科举考试的作品相比,其间思想发展的脉络与认识上的异同,都是有清晰的轨迹可寻的。这种融入到人物形象之中的作者对生活的热情,特别是对科举考试的理想和憧憬,正好是这篇作品属于蒲松龄早期创作的明证。说这篇小说是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不仅与小说的实际内容不符,而且把作品创作的时间背景完全弄错了。读者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文章虽然采用幻笔,充满奇异的艺术想象,但其描写还是立足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认识的。
其次是作品中表现了蒲松龄的道德观念和与此相关联的赏罚原则。赏罚原则必定包含着提出这一原则的人的道德观。文章中这一原则和相关的道徳观念,是通过宋公考试时答卷的内容表现出来的。考试的题目出得有点奇怪:“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可宋公却就此写出一篇精妙的文章,文章未录全文,只摘出其中的四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但明伦在这里加一段评语说:“有心无心,明慎用刑之道,不外乎是。”提醒读者要注意“有心”“无心”这四个字。一位清代的《聊斋志异》评论家何守奇篇末评云:“一部书如许,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赏善罚淫”,的确是这一篇,也是《聊斋志异》中许多篇作品的要旨之一。
另外,篇中还多处将虚构的奇幻情节加以坐实,以增加作品的真实。如一开头就写主人公宋公是“予姊丈之祖”,结尾处又写“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又如与宋公一起参加考试的秀才,代宋赴任河南城隍,临别时“自言长山张某”,宋公还阳后“问之长山,果有张生,於是日死矣”。这些都暗示给读者,文中所记并非凭空杜撰。蒲松龄是把假事当做真事来写,至少是要让读者当做真事来相信,这也是《聊斋志异》中惯常用的手法。
《考城隍》在《聊斋志异》中只是一篇二流作品,但虽属草创,尚非精品,却于思想上能见出作者的道德、识见、情怀,艺术上能见出作者的构想、手法、文采,这都处处与《聊斋志异》全书血脉相通。在这个意义上,说《考城隍》具有“开宗明义”的意义,合乎实际。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主持考试的试官中有一个是变成为神的关公。关公的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多次出现,无一例外都代表着公平和正义的关公,在《聊斋志异》中的首次登场,是被安排在阴界文宗的位置上,这一点颇含深意。这直接同蒲松龄的生活与思想有关。一方面是作者本人生活体验的反映。他十九岁时,接连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主持考试的就是清初文学家施愚山,蒲松龄一直视他为能识才、爱才、选才的恩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基于亲身体验而产生的蒲松龄的意识中,认为考试制度执行得好不好,关键是主持考试的人正派不正派,有没有应具的才学和眼光。他后来写的许多揭露科举考试弊端的作品中,那么尖锐地集中讽刺试官的平庸与贪婪,不是偶然的。细读这篇作品不难体会到,在作为试官的关公和应试者宋公及张生的形象中,是寄托了蒲松龄本人对科举考试和进入仕途的理想与追求的。若同他后来在经过多次挫折和痛苦之后写出的一系列有关科举考试的作品相比,其间思想发展的脉络与认识上的异同,都是有清晰的轨迹可寻的。这种融入到人物形象之中的作者对生活的热情,特别是对科举考试的理想和憧憬,正好是这篇作品属于蒲松龄早期创作的明证。说这篇小说是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不仅与小说的实际内容不符,而且把作品创作的时间背景完全弄错了。读者从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文章虽然采用幻笔,充满奇异的艺术想象,但其描写还是立足于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认识的。
其次是作品中表现了蒲松龄的道德观念和与此相关联的赏罚原则。赏罚原则必定包含着提出这一原则的人的道德观。文章中这一原则和相关的道徳观念,是通过宋公考试时答卷的内容表现出来的。考试的题目出得有点奇怪:“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可宋公却就此写出一篇精妙的文章,文章未录全文,只摘出其中的四句:“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但明伦在这里加一段评语说:“有心无心,明慎用刑之道,不外乎是。”提醒读者要注意“有心”“无心”这四个字。一位清代的《聊斋志异》评论家何守奇篇末评云:“一部书如许,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赏善罚淫”,的确是这一篇,也是《聊斋志异》中许多篇作品的要旨之一。
另外,篇中还多处将虚构的奇幻情节加以坐实,以增加作品的真实。如一开头就写主人公宋公是“予姊丈之祖”,结尾处又写“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又如与宋公一起参加考试的秀才,代宋赴任河南城隍,临别时“自言长山张某”,宋公还阳后“问之长山,果有张生,於是日死矣”。这些都暗示给读者,文中所记并非凭空杜撰。蒲松龄是把假事当做真事来写,至少是要让读者当做真事来相信,这也是《聊斋志异》中惯常用的手法。
《考城隍》在《聊斋志异》中只是一篇二流作品,但虽属草创,尚非精品,却于思想上能见出作者的道德、识见、情怀,艺术上能见出作者的构想、手法、文采,这都处处与《聊斋志异》全书血脉相通。在这个意义上,说《考城隍》具有“开宗明义”的意义,合乎实际。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空前盛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从历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转向了现实社会。蒲松龄生在明清易代的乱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于记述神仙鬼怪等奇闻异事,他把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间传说、以野史佚闻为创作凭借,融入自己的个性创造加工,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将已有篇章结集为《聊斋志异》。《考城隍》就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亦是《聊斋志异》通篇首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考城隍》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宋先生在去世后由神差邀请,考上城隍;但是宋先生以孝敬母亲为由,恳求在母亲百年之后再赴任;他孝敬母亲的心情感动了神仙,准许他还魂为母亲尽孝。该篇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孝道的重视,做为《聊斋志异》通篇首文,作者在文中借书生之手,写出了自己的善恶观,也通过书生之间互赠的诗句,展现了自己的胸襟,同时通过故事巧妙的安排,讽刺了当时科举制度下的丑恶氛围。此篇故事情节由实入虚,由虚返实,再由实归虚,这样就在虚幻的故事上涂抹上了一层真实性与现实性的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布客
长清某,贩布为业,客于泰安。闻有术人工星命之学,诣问休咎。术人推之曰:运数大恶,可速归。某惧,囊资北下。途中遇一短衣人,似是隶 ...
- 730
-
农人
有农人耕于山下,妇以陶器为饷,食已置器垄畔,向暮视之,器中余粥尽空。如是者屡。心疑之,因睨注以觇之。有狐来,探首器中。农人荷锄 ...
- 15
-
章阿端
卫辉戚生,少年蕴藉,有气敢任。时大姓有巨第,白昼见鬼,死亡相继,愿以贱售。生廉其直购居之。而第阔人稀,东院楼亭,蒿艾成林,亦姑 ...
- 267
-
馎饦媪
韩生居别墅半载,腊尽始返。一夜妻方卧,闻人视之。炉中煤火,炽耀甚明。见一媪,可八九十岁,鸡皮橐背,衰发可数。向女曰:食馎饦否? ...
- 205
-
金永年
利津金永年,八十二岁无子;媪亦七十八岁,自公绝望。忽梦神告曰:本应绝嗣,念汝贸贩平准,予一子。醒以告媪。媪曰:此真妄想。两人皆 ...
- 29
-
花姑子
安幼舆,陕之拨贡生,为人挥霍好义,喜放生,见猎者获禽,辄不惜重直买释之。会舅家丧葬,往助执绋。暮归,路经华岳,迷窜山谷中,心大 ...
- 817
-
武孝廉
武孝廉石某,囊资赴都,将求铨叙。至德州,暴病,唾血不起,长卧舟中。仆篡金亡去,石大恚,病益加,资粮断绝,榜人谋委弃之。会有女子 ...
- 39
-
西湖主
陈生弼教,字明允,燕人也。家贫,从副将军贾绾作记室。泊舟洞庭。适猪婆龙浮水面,贾射之中背。有鱼衔龙尾不去,并获之。锁置桅间,奄 ...
- 187
-
义犬
潞安某甲,父陷狱将死,搜括囊蓄,得百金,将诣郡关说。跨骡出,则所养黑犬从之。呵逐使退。既走,则又从之,鞭逐不返,从行数十里。某 ...
- 984
-
义犬
周村有贾某贸易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 舟上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操刀欲杀。贾哀 ...
- 781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