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

苏辙 〔宋代〕
元丰三年,余得罪迁高安。夏六月,过庐山,知其胜而不敢留。留二日,涉其山之阳,入栖贤谷。谷中多大石,岌嶪相倚。水行石间,其声如雷霆,如千乘车行者,震掉不能自持,虽三峡之险不过也。故其桥曰三峡。渡桥而东,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练,横触巨石,汇为大车轮,流转汹涌,穷水之变。院据其上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石,翔舞于檐上。杉松竹箭,横生倒植,葱蒨相纠。每大风雨至,堂中之人,疑将压焉。问之习庐山者,曰:“虽玆山之胜,栖贤盖以一二数矣。”
明年,长老智迁使其徒惠迁谒余于高安,曰:“吾僧堂自始建至今六十年矣。瓦败木朽,无以待四方之客,惠迁能以其勤力新之,完壮邃密,非复其旧,愿为文以志之。”余闻之,求道者非有饮食、衣服、居处之求,然使其饮食得充,衣服得完,居处得安,于以求道而无外扰,则其为道也轻。此古之达者所以必因山林筑室庐,蓄蔬米,以待四方之游者,而二迁之所以置力而不懈也。夫士居于尘垢之中,纷纭之变,日进于前,而中心未始一日忘道。况乎深山之崖,野水之垠,有堂以居,有食以饱,是非荣辱不接于心耳,而忽焉不省也哉?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今夫骋鹜乎俗学而不闻大道,虽勤劳没齿,余知其无以死也。苟一日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故余因二迁之意,而以告其来者,夫岂无人乎哉!
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元丰三年,我因获罪被贬官到高安,夏季六月经过庐山。我知道那里风景十分有名,却不敢久留。逗留两天,从山的南麓进入栖贤谷。谷中有很多巨石,高高耸立,互相倚靠。溪水在石间奔流,那声音如同雷霆,又像千百辆车同时行进,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惊惧,即使是长江三峡也超不过它。所以那桥就叫三峡桥。过了桥向东,沿着山路溪流走,那水平得像一幅白色的丝绢。一旦遇到横挡着的巨石,汇聚成的旋涡像大车轮,旋转激荡,显示出水的无穷的变化。有一个院落建在那溪流的上游,右边靠着壁立的山石,左边下临溪水。那壁立的山石脚下,有一座僧人诵经的房子建在那里。奇峰怪石,好像飞舞在它的屋顶之上,杉树松树竹子横生倒长,各种野草互相纠缠。每逢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在堂内的人都怀疑那些山石草木会要压下来。询问那些熟悉庐山的人,他们说,虽然庐山名胜很多,这栖贤大概是数一数二的。
第二年,栖贤寺的长老智迁派他的徒弟惠迁到高安见我,说:“我们这座僧堂从修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瓦也碎了,木也朽了,无法招待各地客人了。惠迁能够用他辛勤劳作把它修整一新,完整雄壮,深邃严密,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愿求您写篇文章把这事记下来。”我闻听有人说过,求道的人不是为了追求饮食衣服居住处所的优越,然而让他们饮食充足,衣服完整,住处安全,使他们求道时无外界干扰,那么他们修道也容易。这就是古代通达事理的人一定要依据山林建造房屋,储存蔬菜米粮,用来接待各地的游客的原因,也是二位和尚不懈努力的原因。读书人生活尘世里,纷乱的变故每天在面前遇到,而内心里没有一天忘记道。何况在深山的崖边,荒野的河边,有屋可住,有饭可以吃饱,是非荣辱见不到也不去想,却怎能把道忘却而不懂了呢?孔子说:“早晨听到道晚上就死也行了。”现在在世俗学问上努力追求不止,却不明根本道理,即使勤恳辛劳直到老死,我知道他也是一无所获死的。如果有一天听懂了根本大道,即使立刻死掉也没有其他事可惦记的了。所以,我借着智迁、惠迁两位和尚叫我写文章的机会,把这个意思告诉来这里的人,怎能没有人了解呢?
元丰四年五月初九日眉阳苏辙记。
注释
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东南傍鄱阳湖。相传秦末有匡俗兄弟七人庐居于此,因而得名。
栖贤寺:又称观音洞,位于南山寺北侧的栖贤谷口。
元丰三年: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
迁:贬谪。
高安:宋时筠州治所,即今江西省高安县。
胜:风景美丽。
涉:进入,到。
阳:山的南面朝阳的一侧。
栖贤谷:在庐山山阳含鄱口南,是庐山三大谷之一。
岌(jí)嶪(yè):山石危耸的样子。
雷霆(tíng):雷暴,霹雳。
震掉:使人恐惧而提心吊胆。震,恐惧,害怕。
自持: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峡:长江三峡,即巫峡、瞿塘峡和西陵峡。
东:向东行,名词用作动词。
循(xún):顺着,沿着。
白练:白色的熟绢。
横触:激流冲击。
汇为大车轮:意为水流横触巨石,惊涛卷雪,状似车轮。
穷水之变:穷尽了水的各种变化状态。
据:盘踞,占据,这里是位居的意思。
俯:俯视,向下看。
趾(zhǐ):脚,底部。
翔舞:飞翔、舞动。
箭:竹的一种。
植:生长。
葱蒨(qiàn):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纠:纠缠,纠结。
压:垮塌下来。
习:通晓、熟悉。
兹(zī)山:这座山,指庐山。
盖:表推测的意思,有大约,大概意。
一二数:即数一数二。
长老:佛寺中的住持,由年高德昭者担任。
谒(yè):拜见。
瓦败木朽(xiǔ):屋瓦残破,柱梁腐朽。
待:接待、招待。
客:此处指拜佛的香客。
新:这里用作动词,新之,即使之新。
邃(suì)密:幽深而严密,这里形容修之一新的寺院。
志:记也。
充:充足。
完:完备。
无外扰:不被外界世务所烦。
达者:通达事理的入。这里指修行得道的人。
因:依靠,凭借。
室庐:房屋。庐:简陋的房屋。
蓄(xù):积聚。
置(zhì)力:即投入精力。
懈(xiè):懈怠。
尘垢(gòu):尘土与污垢。比喻微细轻贱之事。
中心:内心。
崖(yá):高峻的山边、水之岸边,都称崖。
垠(yín):边际,尽头。
接:接触。这里指目见耳闻,牵挂于心。
忽焉:倏忽,突然。
省(xǐng):懂得,知晓。
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意为早晨得了道,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驰骛(wù):驰是奔驰,放任。骛是追求。
俗学:一般的、普通的学问或学说。
没(mò)齿:没世,就是一辈子。
苟(gǒu):如果。
余事:身外未了之事。
夫其无人乎哉:意思是今后也必有求道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介绍了庐山栖贤寺周围的环境和智迁惠迁二信对重修该寺的贡献,并阐述了“闻道”的重要性,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作者游览庐山栖贤谷和栖贤寺的经过。对山中景物的描写绘声绘色、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先写谷中山石高耸相倚,再写水声之响,如雷霆,如千车行,用两个夸张的比喻突出了水流的宏大气势,难怪有“三峡”之称。接着写桥东“水平如白练”,可见溪水的澄静,但触及巨石,又“汹涌流转”,穷尽了水的各种变化。写寺,先叙其方位,再描绘僧堂前的号物,“狂峥怪石,翔舞于檐上”,用拟人化的手法化静为动,笔致奇特巧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先交代了作记的缘由。接着在前面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议论。“二迁”这样的僧道之人并不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上有所追求,但生活过得安定是有益于他们求得佛理的。由此也表明了“二迁”新修僧堂的原因。从僧人求佛理联想到士人求道(即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政治理想),他们处于纷乱、混浊的尘世,却没有忘怀对道的追求。最后,引用孔子的话表明自己的心迹:自己生活的目标就是要闻知大道,一旦闻道,“虽即死无余事矣”。并且点明此记的用意在于将这番人生的道理告知后来之人。表现了作者身遭贬谪、处于逆境仍不颓废气馁,而要积极进取,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的顽强意志和可贵精神。 [6]
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文章的前后部分在时间上,一写元丰三年之事,一写元丰四年之事;在内容和表达手法上,一为写景,一为议论。初看起来,二者似乎没有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成一个对比的结构,作者将自己眼前生活的烦嚣俗杂与庐山栖贤寺的优美闲适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尘俗的厌恶,对安闲恬适的向往,以及无论身处何地,都将求道不止的决心。其二,摹写景物,鲜明生动。作者描写栖贤谷的景物,鲜明逼真,特别是对水的描写,运用巧妙的比喻,不仅写出水的各种形态,而且模拟水的声音,使人如同亲临其境。其三,语言新奇壮美,有别于苏辙文的一般语言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苏辙因上书救其兄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盐酒税。他赴任时途经庐山,游览了栖贤谷和栖贤寺。第二年的五月,寺里的僧人二迁(长老智迁和他的徒弟惠迁)新修了僧堂,特请苏辙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因此写下这篇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庐山栖贤寺新修僧堂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创作的一篇游记。文章记叙苏辙游览庐山栖贤寺僧堂的过程,最后以议论作结,表达了作者对求道的看法。全文语言淡泊雅致,朴素自然,简洁畅达,然而生动形象,富于文学色彩,体现了苏辙散文特有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
您可能感兴趣...
  • 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0
  • 上刘长安书

    《上刘长安书》是苏辙写给刘敞的书信。刘敞所知的永兴军治所在长安,因此苏辙尊称其为刘长安。刘敞学识渊博、时名满天下,苏辙则刚应制科试,属于后学,遂写此信求荐见。...

    343
  • 为兄轼下狱上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

    694
  • 黄楼赋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 ...

    892
  • 唐论

    《唐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政论文。该文论述一般历史现象,全文只有“唐太宗”三字及唐,而论唐又实际上是在论宋,是为宋王朝开救弊的药方。落笔甚远而紧扣中心,在短短的篇幅中,言在彼而意在此,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72
  • 遗老斋绝句十二首·其六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7
  • 赋园中所有十首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觜。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纤纤吐须鬣,冉冉随风哆。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美女生山谷,不解歌与舞。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劚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繁华见孤淡,一个敌千顷。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迳。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1
  • 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2
  • 东轩记

      这篇散文作者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这年,在苏东坡贬滴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作者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药州(今江西高安县)。当时正遇洪水泛滥,于是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烦乱,于是写下这篇散文抒发心中的郁闷。...

    476
  • 三国论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 ...

    100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