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拟岘台记

曾巩 〔宋代〕
尚书司门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茀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蹊聚落,树阴晻暧,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烟云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蓄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桴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其成之年月日,嘉祐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纠错
鉴赏
纠错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大家,形成了独特的散文风格,那就是严谨平易,纡徐委曲,专重义法,但其作品并不囿于一格,而是笔墨多姿的。《拟岘台记》就是曾巩文章中一篇不同凡响的作品,近代学者林纾称此篇“一力奔泻如下,几于一发莫收”。
本篇是曾巩39岁时所作。这一年。他与苏轼同登进士第,文采风流更是名扬天下。这时,尚书司门员外郎山西的裴君任抚州知州,建了一座“拟岘台”,请曾巩作记。曾巩不好推辞,又不愿违心做逢迎之语,他以建台前后经过和抚州山林特色为中心,在描绘美丽山川景色之中,肯定了辟荒建台的劳绩,委婉地勉励裴君为政清廉,与民同乐,把严肃的政治问题,借应酬文字表达出来。呈献了这篇手法高妙,言词诚恳,颇有文采的佳作。
文章第一段写作记缘由。作者说:尚书司门员外郎山西人裴君担任抚州知州的第二年,在靠近州城的东边角落,建起一座台子供人游赏,并且起个名字叫“拟岘台”,主要指那里的山川地势,可以和襄阳的岘山相比。裴君多次同他的下属和寄居州府的客人去游览,又悄悄独自来求我写一篇记文。这一段写得简洁巧妙。裴君把这里起名“拟岘台”,表面上说它与岘山相似,其实别有深意。岘山之得名,不仅在于山川秀美,主要由于西晋的羊祜、杜预先后在此建功立业,成为古代地方官员文治武功的典范。同时也成为历代文人记序题咏游览的名胜,因而名噪一时。裴君不顾江西抚州与湖北襄阳的地理之隔,自命“拟岘台”,是借此夸耀他仰慕岘山,让人把他与羊祜,杜预相提并论,他请曾巩写序,正是要借新科进士的声誉,实现其显世扬名的目的。但曾巩一贯提倡“蓄道德而能文章”,为人正直。他没有曲意迎合裴君的用意,只把岘台与岘山表面相似的地方一笔带过,而“间独求记于予”,几个字十分微妙,看似平淡不经意,然而为什么要“间”、“独”,即悄悄地在私下无人之时提出撰文的请求?作者巧妙地把裴君低首下心恳请他人作记的形态一点,读者自能体会其中的嘲讽之意。
第二段是文章中心。作者不想以华丽浮艳之笔作粉饰,而是详尽描写建台前后的不同景色,陈述了建台经过,把热情倾注在抚州的秀丽山川与民风上。具体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岘台的原始风貌。起句:“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谿,其隅因客土,以出谿上。”意思是说: 当初,在抚州城东南,那城墙紧靠着大土丘,护城河顺着一条大溪涧,那城角就在从别处移来的土堆上面,突出于涧溪之上。三个“其”字与“因”字,形成排比,突兀而起,一气贯通,仿佛三个台阶,把抚州城东南角高高垫起,令读者过目难忘。在点明了岘台当初的地理方位以后,作者形象地描绘那时的地形地貌。他说: 城外是连绵的山脉,高高的丘陵,自然生长的树林与荒芜的土丘。远近高低,宏大宽广。这些环绕着抚州东南方向的千奇百怪,令人可喜的景观,坐在城墙角就能看见。由于是原始风貌,作者大处着墨,渲染它的空旷荒凉。进而写道: 由于雨水与溪流的冲刷毁坏,东城角被丛生的荆棘与茂密的野草遮蔽掩盖而被人遗弃了。没有人去靠近并且喜欢这里。作者不写它的美,而是写它外在的破败与萧条。正是为以下的建设打下伏笔。第二层写城东角的发现与重建,“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这一段,基本是四字一句,动宾结构,整齐连贯,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与节奏。说裴君发现此地以后十分高兴,添砖加土,修复残缺,铲除杂草,加上栏杆,盖上屋脊,就地势建台,借以脱离尘埃弥漫,烦杂喧嚣的闹市,高出于云天之上。面对清风细雨。作者把修建平台的劳动过程写得既精练,又流畅。显示了劳动的美,建设的美,创造的美。第三层作者笔酣墨饱,铺陈渲染,极富文采地描绘岘台修建后的新貌。先写静态,是“平沙漫流,微风远响”。沙地平坦,溪流潺潺,微风瑟瑟。这是一幅多么清幽雅静的画面啊。紧接着是动态。也许是新登及第的壮志豪情鼓舞着作者,他的笔纵横驰骋,大起大落,写得神采飞扬。请看:“与夫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橹,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与夫”二字仿佛深吸一口气,推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写了水之汹涌,风之咆哮,百舸争流,飞禽走兽,气象万千,全都呈现在游人脚下。如果说以上历历在目的都是近景。那么作者笔锋拓开,接着描绘远景:“山之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陆,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蹊聚落,树阴晻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在近景中,作者是以声音慑人心魄,风声、涛声、鸟兽声、使人心潮澎湃。在远景中,则以色彩迷人,苍翠的山峦,朦胧的林阴树影,时隐时现的游人与奔驰闪现的野兽,构成了一幅迷茫而深邃的景象,这一切,都显露在坐席之内的视野里,唤起多少奇异的联想。这一层之中,“皆出乎履舄之下!”与“皆出乎衽席之内!”前后呼应,句式整齐。而那些短句,四字与六字相连,参差跳跃,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很有气势。
写近景,远景、声音、色彩、似乎画面已经很完美了。然而,作者妙笔生花,“若夫”一个顿挫,把读者引到气象上。气象,这是最为变幻的魔术师,它与任何事物结合,都能产生出百看不压的景色来。作者写道:“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那云蒸霞蔚的壮丽,那轻纱缭绕的迷梦,那四季的千变万化,即使最聪明的人,也难以写尽它的美景。运笔至此,又有谁不为之神往呢?在第四层中,作者描绘了为美景所陶醉的人们的各种表现,饮酒的,兴致淋漓酣畅;唱歌的人,情绪慷慨激昂,有的人平心静气地欢赏,慢慢散步,彷徨徘徊,流连忘返。虽然各自体验的快乐不一,但是都找到了适于自己的乐趣。伟大的造物主真是慷慨,任何人都可以从中寻找、发现、体味自己所需要的美。这就进一步升华了自然景观的意义。它不仅是自然的美,更是无言的诗,无声的歌,在撞击着读者的心弦。作者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或者夸张神奇:写破山拔木之气势;或者侧写反衬:不言山高而说日月出入其怀抱。尤为值得欣赏的是“也”字的运用,大有《醉翁亭记》的风格。在气势奔放的长短句错落排列之后,用“也”字一收,如截奔马;愈显其张弛开合。
第三段承上启下,虽然拟岘台景观美丽。但是作者提醒主人说:抚州不是交通要道,所以贵人富商不来这里游览;这里又有很多良田,水旱虫灾很少,老百姓喜欢耕田栽桑过自给自足的日子,连放牧到山谷中的牛羊也不往回收,堆积在田野上的五谷也不用围墙圈起来。日子过得安然自在,不知道什么是战争警报,什么是朝廷征发劳役。这一层写得平和舒缓,从自然景观,转到民情风俗。这里交通闭塞,民风淳朴,自给自足,在当时的北宋王朝中,大概是少有的乐土了。虽然作者难免有夸大的成份,但是他的目的是很坦诚端正的,他委婉地劝诫主人要把这样的地方治理好。于是采用引导方式,肯定裴某修建拟岘台的积极方面。说他已经顺应当地的习俗,按照办事从简、力求宁静的方针进行治理,所以工作有闲暇的日子得以休息,在这座台子上寄托自己的乐趣。抚州的男女老少,也高兴他们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又得到了可供游览的美景,这也是裴君打算与民同乐啊。曾巩没有曲意奉承裴某自我扬名的庸俗目的,但又怀着儒家长者启迪教化世人的良好愿望,借此勉励裴君勤于政务,治理好抚州,与民同乐。写得诚恳亲切。文章最后写明建台时间,形成了一篇完整的台阁名胜记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抚州(今属江西)知州裴君作拟岘台,作者因其请而作记。
岘山在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南,也叫岘首山,晋代名臣羊祜镇襄阳时,尝登岘山,置酒吟咏,后人缅怀其功绩,树碑纪念。裴君命其台为“拟岘台”,显然寄寓了对羊祜功绩的仰慕。作者的好友王安石同时写有一首《为裴使君赋拟岘台》的七律,就是以拟岘台的命名与羊祜的联系来立意的。诗曰:“君作新台拟岘山,羊公千载得追攀。歌钟殷地登临处,花木移春指顾间。城似大堤来宛宛,溪如清汉落潺潺。时平不比征吴日,缓带尤宜向此闲。”
此文并不像常人一样在台名上作文章,而是紧扣题意,先叙缘起,继而转入对建台经过和风光、人物的描绘,最后抒发议论。不枝不蔓,结构谨严。其写景之笔简练传神,如总括拟岘台“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的特点之后,一写水,一写山,而所写的山水皆具刚柔两种面貌。以溪水来说,水流湍急时是“波浪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水流平缓时则是“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以山势而言,山上是“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山下的平冈长陵则是“荒溪聚落,树阴晻暧”。写人之笔则出以想象,如“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大有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神韵,而文字更为峻爽。议论之笔纡徐平和,温醇典重,由抚州之民的耕桑自足,抚州知州的简静之治,归结到拟岘台建造的宗旨:官民同乐,“而又得游观之美”。由此表达自己要求吏治清明、百姓安泰的政治观点,显示本文并非一般应酬,而是有为而作。
作为欧阳修的得意门生,曾巩的思想特点和散文艺术都深受乃师的影响,他自称“言由公诲,行由公率”(《祭欧阳少师文》),本文即反映出曾巩散文的艺术渊源,而艺术上采用骈散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都与欧氏散文一脉相承。
展开阅读全文 ∨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您可能感兴趣...
  • 凝香斋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沉烟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2
  • 甘露寺多景楼

    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3
  • 读书

    吾性虽嗜学,年少不自强。所至未及门,安能望其堂。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扬。山川浩无涯,险怪靡不尝。落日号虎豹,吾未停车箱。波涛动蛟龙,吾方进舟航。所勤半天下,所济一毫芒。最自忆往岁,病躯久羸尫。呻吟千里外,苍黄值亲丧。母弟各在无,讣归恐惊惶。凶祸甘独任,危形载孤艎。...

    1
  • 西楼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4
  • 游信州玉山小岩记

    去县治所东南二十五里,有山秀特卓诡,介然出于群峰之表。下有浮图,幽邃冲静,栋宇朴约,无彩饰刻镂,而与俗绝远。游其间,真若排阊阖,登 ...

    803
  • 洪渥传

      洪渥,抚州临川人。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家贫。以进士从乡举,有能赋名。初进于有司,连辄出;久之乃得官。官不自驰 ...

    323
  • 冬夜即事

    印奁封罢阁铃闲,喜有秋毫免素餐。市粟易求仓廪实,邑尨无警里闾安。香清一榻氍毹暖,月淡千门霿凇寒。闻说丰年从此始,更回笼烛卷帘看。...

    3
  • 谒李白墓

    世间遗草三千首,林下荒坟二百年。信矣辉光争日月,依然精爽动山川。曾无近属持门户,空有乡人拂几筵。顾我自惭才力薄,欲将何物吊前贤。...

    0
  • 雨中王驾部席上

    鸠呼连日始成阴,薄雨聊宽望岁心。浴雁野塘新浪细,藏鸦宫柳嫩条深。春寒巧放花迟发,人老嗟辞酒满斟。英隽并游知最幸,名园偷暇更追寻。...

    2
  • 南轩竹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0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