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红楼梦曲:虚花悟

曹雪芹 〔清代〕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已经把三春的艳丽美景看破,即便是桃红柳绿结果又如何?要把那大好的春光毁灭,寻觅那清净淡泊养性修真的生活。说什么,天上的碧桃长得美丽茂盛,云中的红杏开得鲜艳繁多。到头来,谁又能把肃杀寒秋捱得过?只见那,白杨树的坟冢有人在哭泣,青枫林的墓地鬼魂在悲歌。更加上,枯草连着天边把坟墓全遮掩。这真是,昨儿贫今日富令人劳累奔波,春花开秋花谢使人空受折磨。象这样,生死的劫数谁能够避开藏躲?听说是,西方有宝树叫婆娑,树上结着长生仙果。
注释
虚花悟:觉悟荣华富贵是虚幻的。“虚花”即镜中花。
“将那”句:语带双关,字面上说看到春光短促。实际是说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长,使惜春感到人生幻灭。
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
韶华:大好春光,美妙年华。这里比喻所谓青春时期,寓意惜春少年看破红尘出家。
天和:即所谓元气。“清淡天和”:既是与自然界浓艳的春光相对的天地间清淡之气,又指人体的元气,因为古时有所谓不动心、不劳形、清净淡泊可保持元气不受耗伤的说法。所以,“觅天和”也就是所谓养性修道。《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天上夭桃、云中杏蕊:比喻富贵荣华。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喻在朝的达官显贵,以秋江芙蓉比喻他自己。夭桃,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夭夭,美而盛的样子。又旧时以“夭桃禾农李”为祝颂之辞,与曲子说贾惜春不嫁人而为尼的命运也相适合。
“到头来”句: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而早已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从其他线索看,原稿写贾府之败时在秋天,因此,这一句含义双关。
则看:只见。
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说:“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的是:真是。
生关死劫: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厄运。
“西方”二句:喻指皈依佛教,求得超度,修成正果。佛教发源于古印度,所传释迦牟尼在树下觉悟成佛的“宝树”,虽然也枝叶婆娑,但那是菩提树,不叫“婆娑”。中国传说中婆娑树是有的,与西方佛教无关,也并不结什么果。乐史《太平寰宇记》:“日月石在夔州东乡,西北岸壁间悬二石,右类日,左类月,月中空隙有婆娑树一枝。”人有疑“婆娑”二字为作者一时误写,其实不误。它作为皈依佛门的象征至少在清代是人所周知的。如爱新觉罗·晋昌《题阿那尊像册十二绝》之二“手执金台妙人神,婆娑树底认前因”,即是。长生果,即《西游记》中所写的人参果,俗传的仙果,传说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得熟,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果:又是佛家语,指修行有成果。这里,作者是捏合传说以取喻,暗示惜春终于逃避现实,出家为尼。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曲子劈头第一句就说看破“三春”。这句语带双关,字面是指三月季春,又关合大姐元春、二姐迎春、三姐探春的事。暮春时节,美景即将随春逝去;从三位姐姐的不幸结局中,更感受到贾府这个大家族的衰败没落,正如冷子兴所说的“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惜春“看破”的,正是这好景不长的现实。 因此, 即便是如“桃红柳绿”般的荣华富贵,到头来都是虚空的。现实对于惜春再也无可留恋了。她要“打灭”大好的春光,也就是她要抛却自己的青春年华,去寻觅那超脱尘世的所谓“天和”的境界。
曲子用“说什么”这种怀疑的语气,去否定比作荣华富贵的“天上天桃”、“云中杏蕊”。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颂君王,以雨露比喻君恩;诗中是以天上的桃、杏比作朝廷上的显贵。我们认为,惜春的这种否定,虽然比起那些热衷于功名富贵的人有着较为清醒的一面,但并不是她的悟彻和反抗。惜春之所以产生这种否定的念头,是因为她要置身事外,从而达到“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的目的。
曲子里断言,桃杏盛景,等不到秋天就会败落净尽,所能看到的,只是长满白杨枫树、衰草连片的坟场。这些,在惜春看来,是劫数,是谁也躲避不了的。于是,她唯有弃世,向往“西方宝树”,皈依佛门。
惜春之所以选择入庵为尼,长伴“青灯古佛”的生活道路,原因是她要逃避,免使自己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倾轧的殉葬物,但是她并未因此而获得解脱。判词“判定”她:“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可怜”悲惨的归宿,就是“侯门”四小姐贾惜春的不可逃避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曹雪芹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写在了“贾宝玉神游大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这一回,这两组结构完整的组诗是“金陵十二钗”形象塑造的提纲。小说这一回,主要借由警幻仙子揭露金陵十二钗的命运,《红楼梦十二支曲》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对一些重要的女性悲剧人物的性格、命运和贾府的最后破败,都概括地作了预示。《红楼梦十二支曲》是《红楼梦》的点睛之笔。而《虚花悟》是揭露贾惜春命运的一支曲子。
惜春在贾氏四姐妹中最小,当她长大懂事的时候,贾府已经日趋衰败。 她从三个姐姐的遭遇上更深地感受着家族的没落。现实的不可恋,她找不到出路,只得看破“红尘”,选择“独卧青灯古佛旁”的逃避现实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虚花悟》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创作的一首曲子,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此曲是写贾惜春从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透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意识到自己的悲剧未来。这首曲子通过运用各种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来描写她对人生的冷淡和对现实的逃避。全曲极力铺张渲染,营造了浓重的悲伤气氛,曲调哀怨。
展开阅读全文 ∨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
您可能感兴趣...
  • 红楼梦曲: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 ...

    44
  • 红楼梦曲: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 ...

    131
  • 红楼梦曲: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 ...

    973
  • 红楼梦曲: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2
  • 红楼梦曲: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 ...

    458
  • 红楼梦曲: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 ...

    179
  • 红楼梦曲: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 ...

    481
  • 红楼梦曲: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 ...

    551
  • 红楼梦曲: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如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 一载荡悠悠。...

    282
  • 红楼梦曲: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13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