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飞鸟遗迹,蝉蜕亡壳。
腾蛇弃鳞,神龙丧角。
至人能变,达士拔俗。
乘云无辔,骋风无足。
垂露成帏,张霄成幄。
沆瀣当餐,九阳代烛。
恒星艳珠,朝霞润玉。
六合之内,恣心所欲。
人事可遗,何为局促。
其二:
大道虽夷,见几者寡。
任意无非,适物无可。
古来绕绕,委曲如琐。
百虑何为,至要在我。
寄愁天上,埋忧地下。
叛散五经,灭弃风雅。
百家杂碎,请用从火。
抗志西山,游心海左。
元气为舟,微风为柁。
敖翔太清,纵意容冶。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其一
飞鸟为了高飞而失去了它的影迹,蝉为了变成能上树的成虫而脱下外壳。
腾蛇为能行云游雾而舍弃它的鳞甲,神龙为能上天乘云而丧失了它的双角。
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也能变通,明智达理之士超出一般人。
可以凭借风云自由往来,无须车马和行车。
以垂下的露珠为帷幕,以散开的云彩为帐幔。
他们饮用的是夜半的露气,用九天的太阳当照明的灯烛。
恒星如艳丽的珍珠,朝霞如温润的玉石。
天地之间,可以随所好而为。
人世间的琐事都可以遗弃,还有什么所约束的呢?
其二
自然法则虽然很难平易,但事先明察事物的细微变化的人很少。
率性而行就不会有是非的牵挂,只要顺应外物的变化,就无所谓可与不可。
人们总是为声明利益所缠绕,就像雕镂的纹琐一样弯曲不展。
思虑万千,不知道人生的至理,只在于保存自身。
寄托愁绪于神明,隐藏忧虑于大地。
背离五经,废弃儒家经典。
哪些诸子百家和经典,请付之一炬全部焚毁。
坚持平素志向不动摇不屈服,恣意骋怀在山东一带。
以自然之气为舟楫,为微风为船舵。
翱翔在天空之间,游乐在天地之间。
注释:
(1)腾蛇:是一种会架雾的蛇,是一种仙兽,一名“螣蛇”,也叫飞蛇。《山海经·中山经》:“﹝ 柴桑之山 ﹞多白蛇、飞蛇。” 郭璞注:“即螣蛇,乘雾而飞者。” 《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尔雅·释鱼》:“螣,螣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
(2)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庄子·逍遥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达士:心胸豁达的人。《吕氏春秋·知分》:“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4)拔俗:超脱凡俗,不庸俗。
(5)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6)帏、幄:帐幕。
(7)霄:云霄。
(8)沆瀣:夜间的水汽,露水。《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9)遗:舍弃。《论语·泰伯》:故旧不遗。
(10)局促:形容受束缚而不得舒展。
(11)虽:纵然。
(12)任:由着,听凭。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3)意:意志,愿望。《管子·君臣下》: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
(14)非:不对,过失。《淮南子·脩务》:立是废非。
(15)适:适从。
(16)可:能够。
(17)绕:纠缠。
(18)委、曲:曲折,弯转。
(19)琐:镂玉为连环叫琐,后以金属为之,作“锁”。
(20)虑:思虑,谋划。《荀子·礼论》: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21)要:重要,重大。
(22)我:自称,自己。《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23)《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
(24)《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诗经》。
(25)百家: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26)抗志:高尚其志。《六韬·上贤》:“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27)游心:浮想骋思。嵇康《赠兄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28)大:通“太”。太清:指天空。《楚辞·九叹·远游》:“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亦霄而凌太清。”
(29)容冶:谓游乐。
其一
飞鸟为了高飞而失去了它的影迹,蝉为了变成能上树的成虫而脱下外壳。
腾蛇为能行云游雾而舍弃它的鳞甲,神龙为能上天乘云而丧失了它的双角。
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也能变通,明智达理之士超出一般人。
可以凭借风云自由往来,无须车马和行车。
以垂下的露珠为帷幕,以散开的云彩为帐幔。
他们饮用的是夜半的露气,用九天的太阳当照明的灯烛。
恒星如艳丽的珍珠,朝霞如温润的玉石。
天地之间,可以随所好而为。
人世间的琐事都可以遗弃,还有什么所约束的呢?
其二
自然法则虽然很难平易,但事先明察事物的细微变化的人很少。
率性而行就不会有是非的牵挂,只要顺应外物的变化,就无所谓可与不可。
人们总是为声明利益所缠绕,就像雕镂的纹琐一样弯曲不展。
思虑万千,不知道人生的至理,只在于保存自身。
寄托愁绪于神明,隐藏忧虑于大地。
背离五经,废弃儒家经典。
哪些诸子百家和经典,请付之一炬全部焚毁。
坚持平素志向不动摇不屈服,恣意骋怀在山东一带。
以自然之气为舟楫,为微风为船舵。
翱翔在天空之间,游乐在天地之间。
注释:
(1)腾蛇:是一种会架雾的蛇,是一种仙兽,一名“螣蛇”,也叫飞蛇。《山海经·中山经》:“﹝ 柴桑之山 ﹞多白蛇、飞蛇。” 郭璞注:“即螣蛇,乘雾而飞者。” 《荀子·劝学》:“螣蛇无足而飞”。《尔雅·释鱼》:“螣,螣蛇”。郭璞注:“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
(2)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庄子·逍遥游》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达士:心胸豁达的人。《吕氏春秋·知分》:“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
(4)拔俗:超脱凡俗,不庸俗。
(5)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6)帏、幄:帐幕。
(7)霄:云霄。
(8)沆瀣:夜间的水汽,露水。《楚辞·远游》:“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
(9)遗:舍弃。《论语·泰伯》:故旧不遗。
(10)局促:形容受束缚而不得舒展。
(11)虽:纵然。
(12)任:由着,听凭。陆游《卜算子·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13)意:意志,愿望。《管子·君臣下》: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
(14)非:不对,过失。《淮南子·脩务》:立是废非。
(15)适:适从。
(16)可:能够。
(17)绕:纠缠。
(18)委、曲:曲折,弯转。
(19)琐:镂玉为连环叫琐,后以金属为之,作“锁”。
(20)虑:思虑,谋划。《荀子·礼论》:礼之中焉,能思索谓之能虑。
(21)要:重要,重大。
(22)我:自称,自己。《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
(23)《五经》: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春秋》。其称始于汉武帝建元五年。其中《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汉班固《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
(24)《风》《雅》: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大雅》、《小雅》。亦用以指代《诗经》。
(25)百家: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26)抗志:高尚其志。《六韬·上贤》:“士有抗志高节以为气势,外交诸侯,不重其主者,伤王之威。”
(27)游心:浮想骋思。嵇康《赠兄秀才入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泰玄。”
(28)大:通“太”。太清:指天空。《楚辞·九叹·远游》:“譬若王侨之乘云兮,载亦霄而凌太清。”
(29)容冶:谓游乐。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述志诗》两首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宣言。
在《述志诗》第一首中,诗人先用自然界中的四种灵异现象对比:飞鸟逝去,会在地上留下足迹;蝉从幼蛹变化出来,遗弃外壳;腾蛇死去,去下它的鳞皮;神龙最后丧失它的犄角,不再是龙。诗人由此展开他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物尚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应有变化的神异本领。他认为修养极高的“志士达人”能变化,能超群拔俗。其特异之处是:乘云不必用辔头,驾风飞行不必用脚。以天上的赤气作他的帷幄账幕,以夜半雾气作为饮食,太阳作为蜡烛,恒星作为明亮的珠子,朝霞当作温润的美玉。上下四方之内可以随心所欲来往,这是多么自由自在?人世间各种纷扰之事完全不用放在心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生限制在狭小的世俗局促范围内?
这是诗人对人生的个人价值的一种全新角度的思考,他立图摆脱污浊尘世的束缚,在理想的天国中遨游,以此来对抗、傲视黑暗的现实。
近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极大,把丰富多彩的个性与幻想消融于对制度的驯顺服从中,传统的、一种模式的单相思维也牢牢地禁锢着国人的头脑。仲长统的这种异端思想在上述的两个方面都大胆地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同电光石火般划过黑、寂的夜空,十分珍贵。
当然,诗人的思想,从根本上讲还是道家的“出世”思想,“出世”本身就是对污浊黑暗的现实人生的一种批判、否定、不满和对抗。
在《述志诗》第二首中,诗人一开始就写出自己“志”产生的时代根源,说明这个“志”并不怪诞,而是客观现实下合乎情理的必然产物。诗人说“大道虽遗,见几者寡。”这是诗人对东汉末年危机四伏、社会动乱将愈演愈烈的精确的预言。当时东汉王朝趋于瓦解,礼崩乐坏,儒家思想的统治也自然失去了威严,统治阶级内部杀伐频仍,军阀四处割据,乱世人生观盛行,所以产生《古诗十九首》那种“生命短促,节序如流”的感伤,“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苟安,都是社会大动乱的一种曲折反映。
在这种社会大动乱中,诗人正面提出:按照自己的秉性行事没有什么不对,而迁就适应外界就办不到。古今变化错综复杂曲折相连有如锁链,所以思虑再周全去适应也是没有用的。最关键的是要自己拿定主意,立定脚跟。
面对这种现实,诗人主张: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儒家五经,归隐山林,以此保持自己的高尚志气和心意愉快。用构成天地万物的元气作船,用微风作舵,在天空中遨游飞翔,纵意于容貌艳丽,保持身体健康。
这种主张体现了对人生的热爱与生命的珍视。既无力改变现实,也不愿葬身于黑暗现实的混乱现实的混乱厮杀中,这是在社会动乱中力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老庄的“出世”思想不如儒家的“入世”思想积极,但历代进步文人在政治黑暗时期都拒绝同流合污,不肯与统治阶级合作,陶渊明如此,李白也如此。
《后汉书》记载仲长统:“后参丞相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述志诗》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绝望的愤激,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热爱人生,珍惜生命价值的,对世事有深刻的观察与热烈的爱憎。
在艺术上,《述志诗》是完美的四言诗,气势雄伟,富于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从语言到形象充满瑰丽雄壮的阳刚之美与痛快淋漓的风格。“寄愁天上,埋忧地下”气魄雄伟,对仗工整,历来为人传颂。
在《述志诗》第一首中,诗人先用自然界中的四种灵异现象对比:飞鸟逝去,会在地上留下足迹;蝉从幼蛹变化出来,遗弃外壳;腾蛇死去,去下它的鳞皮;神龙最后丧失它的犄角,不再是龙。诗人由此展开他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物尚如此,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应有变化的神异本领。他认为修养极高的“志士达人”能变化,能超群拔俗。其特异之处是:乘云不必用辔头,驾风飞行不必用脚。以天上的赤气作他的帷幄账幕,以夜半雾气作为饮食,太阳作为蜡烛,恒星作为明亮的珠子,朝霞当作温润的美玉。上下四方之内可以随心所欲来往,这是多么自由自在?人世间各种纷扰之事完全不用放在心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一生限制在狭小的世俗局促范围内?
这是诗人对人生的个人价值的一种全新角度的思考,他立图摆脱污浊尘世的束缚,在理想的天国中遨游,以此来对抗、傲视黑暗的现实。
近两千年来,儒家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极大,把丰富多彩的个性与幻想消融于对制度的驯顺服从中,传统的、一种模式的单相思维也牢牢地禁锢着国人的头脑。仲长统的这种异端思想在上述的两个方面都大胆地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同电光石火般划过黑、寂的夜空,十分珍贵。
当然,诗人的思想,从根本上讲还是道家的“出世”思想,“出世”本身就是对污浊黑暗的现实人生的一种批判、否定、不满和对抗。
在《述志诗》第二首中,诗人一开始就写出自己“志”产生的时代根源,说明这个“志”并不怪诞,而是客观现实下合乎情理的必然产物。诗人说“大道虽遗,见几者寡。”这是诗人对东汉末年危机四伏、社会动乱将愈演愈烈的精确的预言。当时东汉王朝趋于瓦解,礼崩乐坏,儒家思想的统治也自然失去了威严,统治阶级内部杀伐频仍,军阀四处割据,乱世人生观盛行,所以产生《古诗十九首》那种“生命短促,节序如流”的感伤,“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苟安,都是社会大动乱的一种曲折反映。
在这种社会大动乱中,诗人正面提出:按照自己的秉性行事没有什么不对,而迁就适应外界就办不到。古今变化错综复杂曲折相连有如锁链,所以思虑再周全去适应也是没有用的。最关键的是要自己拿定主意,立定脚跟。
面对这种现实,诗人主张: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儒家五经,归隐山林,以此保持自己的高尚志气和心意愉快。用构成天地万物的元气作船,用微风作舵,在天空中遨游飞翔,纵意于容貌艳丽,保持身体健康。
这种主张体现了对人生的热爱与生命的珍视。既无力改变现实,也不愿葬身于黑暗现实的混乱现实的混乱厮杀中,这是在社会动乱中力图掌握自己命运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抗争。老庄的“出世”思想不如儒家的“入世”思想积极,但历代进步文人在政治黑暗时期都拒绝同流合污,不肯与统治阶级合作,陶渊明如此,李白也如此。
《后汉书》记载仲长统:“后参丞相曹操军事。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述志诗》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绝望的愤激,也可以从中体会到诗人热爱人生,珍惜生命价值的,对世事有深刻的观察与热烈的爱憎。
在艺术上,《述志诗》是完美的四言诗,气势雄伟,富于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从语言到形象充满瑰丽雄壮的阳刚之美与痛快淋漓的风格。“寄愁天上,埋忧地下”气魄雄伟,对仗工整,历来为人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治世多事业中人,乱世多旷达之士。在汉王朝鼎盛之际,不要说像霍去病这样的武夫,曾满怀“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豪情;就是司马迁这样的文人,也充满了继孔子作《春秋》、“小子何敢让也”的壮心。而汉末动乱时代,却是草莽好汉、“乱世枭雄”驰骋的世界。像仲长统这样的文士,既无统率士众逐鹿中原之力,又不愿依附于邪恶强权之辈,当其找不到政治出路时,功名事业之心便自然冷淡了。但因为他生性“俶傥”“不矜小节”,故对世事的愤慨之情,往往发为睥睨一世的旷达狂言。这两首《述志诗》,正是他在被时人“谓之狂生”期间所作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在第一首诗里,诗人侧重从正面描述他理想的至人达士的崇高精神境界,借以表现自己所追求的大道。开头四句,他列举了四种动物以比喻自己的心态。这些动物,或往返不留其迹,或脱弃外壳不为所拘,或抛弃鳞皮高翔,或解却巨角飞举升天。它们都处在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境界里。他以为,作为灵长的人,自然更应如此。于是由“至人”句起,转而直接写人。“至人能变,达士拔俗”,这两句是总冒,强调至人达士的高逸脱俗。接着便进行多方面的具体铺排描叙。至人达士行不用车辔、马匹,这太麻烦了。他们凭借云去风来,多么便利自由。他们住不用人造的殿堂楼阁,睡用的是天露清霄织成的帐幔,旷渺的天地就是他们的居室,何其逍遥自在。沆瀣(露气)可供餐饭,“九阳”(九天上的太阳)光芒四射,是他们的巨烛。世人总爱夸说“艳珠”、“润玉”,而至人、达士却认为璀璨的恒星、绚烂的朝霞比它们强得多。“乘云”以下八句,运用《离骚》般新奇的想象,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至人、达士的自由境界。最后诗人总括地说,在“六合”(天地四方)之内,对于至人、达士来说,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要什么就有什么,人世间的事都是渺不足道尽可抛弃的,无须为之感到困厄或奔走攒营。诗先以飞鸟、蜕蝉、腾蛇、神龙起兴,继以“至人能变”两句喝断,转而展开对至人、达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描写,想象神奇,末尾拄笔而问:“人事可遗,何为局促?”全诗极具气势。诗人倾诉的是超脱世事,放浪形骸于天地之间的言辞,而内心滚动着的则是对现实的愤懑。
在第二首诗里,诗人对世所尊崇的一切明确表示否定的态度,从而突出“至要在我”的人生之道。和第一首写法不同,第二首开笔就直发议论。诗人说,至人达士所选择的大道是很坦荡的,可是能识得此中奥妙的有几个人呢?他认为“任意”和“适物”是最为重要的。“任意”就是率性而为,无是非之牵挂;“适物”就是顺应外物的变化,无所谓可与不可的问题。可是观察古往今来的人,大都为名利所牵扯着,就像雕镂的琐纹那样弯曲不得展开。他们千愁百虑,却就不知道人生至关重要的是保存自我。所以诗人强烈地呼喊“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不要把“百虑”挂在心里。对于世人所崇奉的“五经”、“风雅”、“百家”,他认为一概可以叛散,可以灭弃,可以付之以火,全部烧掉。诗人竟然要摧毁名教,否定各种经典,思想之大胆,语言之激烈,确是罕见。既然这些都可置之不顾,那“至要”的“我”又该怎样呢?诗人认为应该优游自娱,“抗志山西”,“游心海左”。要以“元气为舟”,要用“微风为柁”。这些巧妙的比喻,极力地体现出诗人追求心旷神怡的意志。他以“太清”(天体、宇宙)作为活动的空间,强调要纵意尽情地“容冶”(纡徐从容地遨游)。这不用说是老庄所构想的虚无清净的境界。全诗大胆放言,风神刚拔,不拘典雅,一扫当时四言诗中所常见的无病呻吟的弊端。
在这两首见志诗中,仲长统思绪连翩,想象缤纷,斥名教,向老庄,求隐身山野以优游自娱,反映着当时一部分士人向道的心态。
在第二首诗里,诗人对世所尊崇的一切明确表示否定的态度,从而突出“至要在我”的人生之道。和第一首写法不同,第二首开笔就直发议论。诗人说,至人达士所选择的大道是很坦荡的,可是能识得此中奥妙的有几个人呢?他认为“任意”和“适物”是最为重要的。“任意”就是率性而为,无是非之牵挂;“适物”就是顺应外物的变化,无所谓可与不可的问题。可是观察古往今来的人,大都为名利所牵扯着,就像雕镂的琐纹那样弯曲不得展开。他们千愁百虑,却就不知道人生至关重要的是保存自我。所以诗人强烈地呼喊“寄愁天上,埋忧地下”,不要把“百虑”挂在心里。对于世人所崇奉的“五经”、“风雅”、“百家”,他认为一概可以叛散,可以灭弃,可以付之以火,全部烧掉。诗人竟然要摧毁名教,否定各种经典,思想之大胆,语言之激烈,确是罕见。既然这些都可置之不顾,那“至要”的“我”又该怎样呢?诗人认为应该优游自娱,“抗志山西”,“游心海左”。要以“元气为舟”,要用“微风为柁”。这些巧妙的比喻,极力地体现出诗人追求心旷神怡的意志。他以“太清”(天体、宇宙)作为活动的空间,强调要纵意尽情地“容冶”(纡徐从容地遨游)。这不用说是老庄所构想的虚无清净的境界。全诗大胆放言,风神刚拔,不拘典雅,一扫当时四言诗中所常见的无病呻吟的弊端。
在这两首见志诗中,仲长统思绪连翩,想象缤纷,斥名教,向老庄,求隐身山野以优游自娱,反映着当时一部分士人向道的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