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瑯琊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旨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郄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楔之礼é。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特出。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本,终无及者。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谘议彦祖之孙,卢陵王胄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
与兄孝宾俱舍家人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
精勤此艺。尝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发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水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辨才。辨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玄孙,博学工文,琴弃书画,皆臻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辨才尝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知此书,知在辨才之所,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赍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辨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常获见。自禅师丧后,游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
既而不获,遂放归赵中。后更推究,不离辨才之处。又敕追辨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暮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必获。”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
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阳,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辨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
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
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三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诗。辨才探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萧翼探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若叶空飘。”
妍媸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辨才曰:“檀越间即更来。”
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
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
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
翼曰:“何帖?”
辨才曰:“《兰亭》。”
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
辨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付授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
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颣!”
曰:“果是响拓书也。”
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
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是御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
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辨才。辨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史须见。”
及才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已得矣,故唤师来作别!”
辨才闻语便绝,良久始苏。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
太宗大悦,以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招拜翼为员外郎,加五品,赐银瓶一,金缕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祕吝,俄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便敕越州支给。辨才不敢将入己用,乃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啜粥,岁余乃卒。
帝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
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
后随仙驾人玄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随牒适越,汛巨海,登会稽,探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征。其辨才弟子元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佺期为桓玄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瑒之族。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焉。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六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
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
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恩忽临,沈疴顿减,辄题卷未,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兰亭》法帖之文,是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瑯琊人王羲之(字逸少)所书写的一帖诗集之序。王羲之是当时世家大族王家的贵公子,也是潇洒不拘名重一时的贤人雅士。喜好游山玩水,特别擅长草隶。
东晋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因在会稽山阴做官,便与同好相约共聚兰亭,欢度一年一度的「祓禊」之礼。与会的人有山西太原人孙统(字承公)、孙绰(字兴公),四川广汉人王彬之(字道生),河南陈郡人谢安(字安石),山东高平人郗昙(字重熙),山西太原人王蕴(字叔仁),释僧支遁(字道林),及他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等共42人。
(王羲之)持笔为《兰亭诗集》作序,趁着酒酣兴致来临,一挥而就。书写所用的是蚕茧纸和鼠须笔。(写完后的文字)遒美劲健,绝代特出。一共28列324字,重复的字,均造别体(以免字形同一)。其中「之」字出现次数最多,大约有二十几个,(但是它们的用笔都)变转各异,终究没有相同混一(字形)。当时大概有神力相助吧!等到酒醒恢复过来(羲之想要再书一次,看看能不能与向《序》媲美),几天后王羲之刻意重新书写了数十本,最终也没有一本赶得上之前的神作。王羲之自己也非常珍爱宝重这帖《兰亭集序》,留传交付给子孙承继掌管。一直传到七世孙智永和尚。
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安西成王的谘议参军王彦祖的孙子,庐陵王的胄曹参军王昱的儿子,陈郡谢少卿的外孙。与哥哥王孝宾一起弃家遁入空门,俗称永禅师。智永能够继承王氏家学(书法),专心精勤于此艺。常在永欣寺阁楼上练习书法。在这期间,智永所写坏的笔头,都全部放进大竹箱里。一个竹箱子可以装一石左右,(没想到最后写坏的笔头竟)装满整整五箱。前后凡三十年,他在阁楼上共写得真草《千字文帖》八百馀本,浙江东面诸佛寺各放一本。现在幸存下来的书帖,仍然值数万钱。
智永的哥哥王孝宾后改名惠欣。兄弟俩刚刚剃度出家时,住在会稽的嘉祥寺里,此处即王羲之当年的旧宅所在之地。后来因为这个地方扫墓近便(怕被尘俗打扰),智永就迁移了此寺。并把自王羲之的坟墓到王羲之叔叔王荟的坟墓以下的墓地,均移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
梁武帝萧衍以惠欣、智永二人都能尊崇佛教,故敕名所居之寺为永欣寺,具体始末见《会稽志》。智永临写书帖的阁楼,至今尚存。智永禅师活了近百岁才去世,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及藏品全都交付给了弟子辩才。
辩才俗姓袁,南朝梁司空袁昂的长孙。博学工文,琴棋书画,均臻至妙境。每次临摹智永的法帖,人不能辨识,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辩才曾经在卧室房间的伏梁上,特地凿开一个暗柜,用来珍藏王羲之的《兰亭序》法帖。爱惜其贵重,超过智永在时。
至贞观中,唐太宗借助执政后的闲暇时间,专心于玩赏书帖。(为了)临摹王羲之的真草书帖,出重金购求王氏书帖备尽,只差《兰亭》法帖。不久获知此帖在释僧辩才那里,乃颁布诏令召辩才入皇宫佛道场供养,恩赐优厚。数日后,在不经意的谈话间,太宗问及《兰亭》法帖一事。太宗趁机循循善诱,想尽话题,无所不至。
辩才坚定地宣称,以前侍奉先师智永时,确实看到过;但是自从智永去世后,屡经丧乱,坠失不知其所在。
太宗在这短时间内未能套得《兰亭》法帖的消息,(看着辩才十分肯定的样子只好下令)放辩才归越中。
唐太宗事后再次推究,(觉得此事可疑,《兰亭序》这么宝贵的法帖,又不是什么大宗物品)肯定还在辩才手上。遂再次下诏将辩才召回皇宫,再度询问《兰亭》的消息。如此者三次,辩才始终守口如瓶吝惜而不肯交出《兰亭》法帖。
太宗只好对身边的侍臣们说:「王羲之的书帖,朕所偏爱的宝贝。在众多的真迹之中,《兰亭》洵为第一。欲见此帖,日思夜想,寝食难安。辩才已经处于人生暮年,此帖对于他来说几乎已无任何用处。你们谁能替朕找来一个智谋之士,让他设计取来《兰亭》法帖?」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曰:「(臣知道一人),监察御史萧翼,梁元帝的曾孙。今籍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以充当此任,他一定能取来《兰亭》法帖。」
太宗遂召见萧翼,萧翼答曰:「如果作公使(以官方的名义前往索取),按常理显然是不能得到的;臣请以私人名义前往拜访辩才(以骗取此帖)。但需要皇上所藏的王氏父子法帖数通。」太宗依言给予萧翼数通二王法帖。
萧翼于是将官帽官服褪去(隐藏身份),赶至洛阳,坐着商人的船南下至越州。(到了辩才居住点附近)又换上一袭黄衫,既宽又长,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潦倒,一副山东书生的形象。傍晚进入寺庙,沿着走廊边走边欣赏墙上的壁画。经过辩才居住的院子时,故意停在了门前。
辩才看见远处的萧翼,便问道:「施主是何方人士?」萧翼趁此上前,施礼道:「弟子是北方人,来到这里卖蚕种。经过这里顺便纵观一番,没想到能有幸遇见大师。」寒暄完毕,颇为投机。
辩才于是邀请萧翼进入房内。两人相与下棋弹琴,投壶饮酒,玩握槊博戏,谈说文史,若合一契,宾主尽欢。辩才感慨道:「萧施主与贫僧一见如故,今后就不要见外了。」于是便邀请萧翼留下来过夜。辩才又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招待萧翼。缸面,是江东地区的叫法,河北地区则称瓮头,意谓刚刚酿熟的酒。
酒酣宴乐之后,辩才请萧翼赋诗助兴。辩才选得「来」字韵,作诗曰: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选得「招」字韵,作诗曰: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
谁怜失群翼,长苦叶空飘。
两诗妍媸略同,高山流水,彼此唱和,遗憾相知太晚。欢度通宵,萧翼第二天才离去(没有刻意逗留)。辩才意犹未尽叮嘱道:「萧施主记得有空再来呀!」
萧翼此后便常带酒而来,酒酣赋诗,如此者数次。两人以饮酒赋诗(论文谈艺)为淡如水式的交往,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萧翼并没有急切谈及《兰亭》法帖),不再秉持僧俗之别。
就这样过了半月左右,萧翼借机向辩才展示梁元帝的亲笔画作《职贡图》。一番玩赏后,辩才赞叹不已。于是两人顺势便论及起书画之事来。
萧翼自然而然地说道:「弟子的先辈们,家传王氏父子的楷书法与墨宝,我因此自小便沉迷熟识二王法帖,现在就随身带着数帖。」辩才欣然邀请道:「萧施主明日可携来共同把玩。」
萧翼按期而来,拿出二王法帖展示给辩才。辩才仔细鉴赏了一遍,叹息道:「确实是真迹,但却不是写得最好的真迹。贫僧有一真迹,艺术成就超过其他法帖。」
萧翼假装追问道:「请问是哪一幅墨宝?」
辩才曰:「《兰亭序》!」
萧翼假装一副不相信的样子,笑道:「数经改朝换代,兵燹之灾,真迹恐怕早已湮灭无存了吧?一定是后人的摹本伪作!」
辩才解释道:「仙师智永在时,异常珍重宝惜此帖,在去世之际,亲自把它交付给我。我亲历此次交接,怎么可能是假的!你若不信,可明日前来一观!」
等第二天萧翼来到时,辩才就从屋梁上的暗柜里把珍藏的《兰亭序》拿出来,萧翼装模作样鉴赏完毕后,故意吃毛求疵、信口雌黄,刁难道:「(这不是真迹)果然只是响搨复制本而已!」(两人继续争论,谁也不能说服对方)终未达成一致共识。
自从把《兰亭序》法帖拿出来展示之后,辩才就不再把此帖安放在伏梁上的暗柜里了。加上萧翼留下的其他二王墨宝,辩才把它们(像普通书法作品一样)随意放在几案之间。
辩才此时已经八十余岁了,仍然每日在窗下临摹法帖数遍,他对书法的爱好之情之深之诚由此可见一斑。
而萧翼此后也像往常一样多次前来辩才处,寺院的仆僮弟子们也不再怀疑萧翼是别有用心的。
后来辩才外出前往灵汜桥南严迁的家里化缘,萧翼趁机来到辩才住处,对旁边的弟子们说:「我遗漏一物放在这里(现在来取,可否帮我把门打开)。」童子们(也没多想)就替他给门打开了,萧翼终于成功在案上取得《兰亭》法帖,并取回太宗交给他的其他二王书帖。
(萧翼拿到后)急赴永安驿,向驿长凌愬表明道:「我是监察御史萧翼,奉命来此(获取《兰亭》真迹)。我手上有太宗亲笔书写的诏令,可以报给你的都督使其知晓。」都督齐善行听到后,连忙驱车赶过来拜见萧翼。
萧翼于是宣示太宗法旨,告知事情的全部经过。齐善行了解后,连忙派遣走使小吏前去召见辩才。辩才此时仍在严迁家而未回寺,突然收到上级命令,但却不知有何缘由。善行又派遣散直向辩才传达:「侍御史要见你。」等到辩才赶来,见到所谓的御史时,才发现这御史竟然就是那个与自己把酒畅谈的萧施主。
萧翼解释道:「卑职奉圣上命前来获取《兰亭》法帖,现在如愿得到了,所以召唤禅师来专门告别(并说明缘由)。」
辩才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气极而倒,过了一会儿才恢复过来。萧翼则拿着《兰亭序》真迹急驰离开永安驿前往长安复命。萧翼回到京城后,连忙向唐太宗上奏(报告喜讯)。太宗非常高兴,因房玄龄荐人有功,赏赐锦彩千段。
而获得直接功劳的萧翼则被提拔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赏赐若干珠宝,赠皇宫内养的良马两匹、并加上精美的宝装与鞍辔,赏赐庄宅各一区。
太宗刚开始很生气(辩才竟然敢欺骗自己这个九五至尊),隐瞒吝惜不肯将《兰亭》法帖献给他。(本来准备处罚他的)但因其年老,(且《兰亭》真迹已到手)就不忍心再另行追加刑法了。
几个月后,太宗仍然下令赏赐辩才锦帛三千段、粮食谷物三千石,让越州当地政府支付。
辩才(心有愧疚)不敢将这些赐物归于个人所有,就把它们用来新造三层佛塔。此塔非常精美华丽,至今还存在。
辩才因为悸病,勉强进食,不能吃粗谷干粮,只能喝粥,岁馀就去世了。
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尤其宝藏《兰亭》法帖,遂命令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自搨摹数本,用来赏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生病,亲临玉华宫含风殿。在驾崩之前,对高宗说:「我想向你求得一物。你是一个孝顺的儿子,难道忍心违背为父最后的遗愿吗?你意下如何?」
高宗哽咽,涕泗横流,恭敬地听着太宗的吩咐,遵从了他的遗命。太宗接着说道:「我想要的是王羲之的《兰亭》真迹,把它给我,让它陪我而去。」
等到太宗仙去,什么也没留下;朝廷上下的重要官员都前来恭送先帝。太宗应该是跟着仙人前往天宫了吧!
现今赵模等所响搨的摹本,还存在的,一本仍值数万钱。次级的民间书家摹本,也很稀少。《兰亭》法帖是当之无愧的绝代珍宝,很难再见了。
我曾任左千牛将军时,拿着委任书前往越州。泛过大海,登上会稽,探寻夏禹藏书之处,以访求珍本奇书。(这里的)名僧高士,明显比其他郡更多。果然如虞预所著的《会稽典录》一样,此地人物不绝,是真实且有证据的。
辩才的弟子玄素,俗姓杨,陕西华阴人,汉太尉杨震的后代。六代祖杨佺期被桓玄所杀害,子孙因而避难,流离至江东地区,稳定下来后即入籍山阴,即我的外祖父母的近亲,现今殿中侍御史杨玚的族人。
武后长安三年(703),玄素已经九十三岁,不过视力听力都没有衰退,仍然居住在永欣寺智永当初住的地方。他亲口告诉我《兰亭》法帖被骗的始末经过。
我姑且以闲居之余暇,略微疏理事情始末,希望将来的君子,能知道留藏在我心里的这个故事。写完后我把它交给了何永、何明、何温、何超等四兄弟。将来对《兰亭》法帖、故事感兴趣的人,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事情经过,让真相不致被隐藏而遗失。
写于玄宗开元二年(714),暮春三月三日上巳节。有感于前代兰亭雅集故实,遂撰此《〈兰亭〉始末记》。
玄宗闲暇之馀,留心于书法艺术,作品水准已超过不少前代圣手,于前代作品则偏爱《兰亭》法帖。
我开元十年(722)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受圣上恩准可回京扫墓。到达长安后,圣上欲寻问我获得《兰亭》法帖故实的经过(辩才弟子玄素曾亲口告诉何延之此篇所记之故事)。然而臣因不幸生病,不能亲自前往朝廷面见圣上,遂派遣我的儿子——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何永,拿着写本上呈圣上。
玄宗得到后,即于日曜门宣敕,赏赐何永皇家所制绢三十匹。
于是我们一家便享受着圣上的恩泽,异常自豪。周围邻里知道了都赶来祝贺、交结,如此荣光羡煞旁人。
臣既惶恐又恭敬地接受了圣上的嘉奖,伏在枕上又暗自高兴。皇恩忽降,久病突然好了起来。
(如此光耀门楣的事必须记录下来)于是就题在卷末,以示后代。
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兰亭》法帖之文,是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瑯琊人王羲之(字逸少)所书写的一帖诗集之序。王羲之是当时世家大族王家的贵公子,也是潇洒不拘名重一时的贤人雅士。喜好游山玩水,特别擅长草隶。
东晋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因在会稽山阴做官,便与同好相约共聚兰亭,欢度一年一度的「祓禊」之礼。与会的人有山西太原人孙统(字承公)、孙绰(字兴公),四川广汉人王彬之(字道生),河南陈郡人谢安(字安石),山东高平人郗昙(字重熙),山西太原人王蕴(字叔仁),释僧支遁(字道林),及他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等共42人。
(王羲之)持笔为《兰亭诗集》作序,趁着酒酣兴致来临,一挥而就。书写所用的是蚕茧纸和鼠须笔。(写完后的文字)遒美劲健,绝代特出。一共28列324字,重复的字,均造别体(以免字形同一)。其中「之」字出现次数最多,大约有二十几个,(但是它们的用笔都)变转各异,终究没有相同混一(字形)。当时大概有神力相助吧!等到酒醒恢复过来(羲之想要再书一次,看看能不能与向《序》媲美),几天后王羲之刻意重新书写了数十本,最终也没有一本赶得上之前的神作。王羲之自己也非常珍爱宝重这帖《兰亭集序》,留传交付给子孙承继掌管。一直传到七世孙智永和尚。
智永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安西成王的谘议参军王彦祖的孙子,庐陵王的胄曹参军王昱的儿子,陈郡谢少卿的外孙。与哥哥王孝宾一起弃家遁入空门,俗称永禅师。智永能够继承王氏家学(书法),专心精勤于此艺。常在永欣寺阁楼上练习书法。在这期间,智永所写坏的笔头,都全部放进大竹箱里。一个竹箱子可以装一石左右,(没想到最后写坏的笔头竟)装满整整五箱。前后凡三十年,他在阁楼上共写得真草《千字文帖》八百馀本,浙江东面诸佛寺各放一本。现在幸存下来的书帖,仍然值数万钱。
智永的哥哥王孝宾后改名惠欣。兄弟俩刚刚剃度出家时,住在会稽的嘉祥寺里,此处即王羲之当年的旧宅所在之地。后来因为这个地方扫墓近便(怕被尘俗打扰),智永就迁移了此寺。并把自王羲之的坟墓到王羲之叔叔王荟的坟墓以下的墓地,均移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
梁武帝萧衍以惠欣、智永二人都能尊崇佛教,故敕名所居之寺为永欣寺,具体始末见《会稽志》。智永临写书帖的阁楼,至今尚存。智永禅师活了近百岁才去世,他留下的书法作品及藏品全都交付给了弟子辩才。
辩才俗姓袁,南朝梁司空袁昂的长孙。博学工文,琴棋书画,均臻至妙境。每次临摹智永的法帖,人不能辨识,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辩才曾经在卧室房间的伏梁上,特地凿开一个暗柜,用来珍藏王羲之的《兰亭序》法帖。爱惜其贵重,超过智永在时。
至贞观中,唐太宗借助执政后的闲暇时间,专心于玩赏书帖。(为了)临摹王羲之的真草书帖,出重金购求王氏书帖备尽,只差《兰亭》法帖。不久获知此帖在释僧辩才那里,乃颁布诏令召辩才入皇宫佛道场供养,恩赐优厚。数日后,在不经意的谈话间,太宗问及《兰亭》法帖一事。太宗趁机循循善诱,想尽话题,无所不至。
辩才坚定地宣称,以前侍奉先师智永时,确实看到过;但是自从智永去世后,屡经丧乱,坠失不知其所在。
太宗在这短时间内未能套得《兰亭》法帖的消息,(看着辩才十分肯定的样子只好下令)放辩才归越中。
唐太宗事后再次推究,(觉得此事可疑,《兰亭序》这么宝贵的法帖,又不是什么大宗物品)肯定还在辩才手上。遂再次下诏将辩才召回皇宫,再度询问《兰亭》的消息。如此者三次,辩才始终守口如瓶吝惜而不肯交出《兰亭》法帖。
太宗只好对身边的侍臣们说:「王羲之的书帖,朕所偏爱的宝贝。在众多的真迹之中,《兰亭》洵为第一。欲见此帖,日思夜想,寝食难安。辩才已经处于人生暮年,此帖对于他来说几乎已无任何用处。你们谁能替朕找来一个智谋之士,让他设计取来《兰亭》法帖?」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上奏曰:「(臣知道一人),监察御史萧翼,梁元帝的曾孙。今籍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以充当此任,他一定能取来《兰亭》法帖。」
太宗遂召见萧翼,萧翼答曰:「如果作公使(以官方的名义前往索取),按常理显然是不能得到的;臣请以私人名义前往拜访辩才(以骗取此帖)。但需要皇上所藏的王氏父子法帖数通。」太宗依言给予萧翼数通二王法帖。
萧翼于是将官帽官服褪去(隐藏身份),赶至洛阳,坐着商人的船南下至越州。(到了辩才居住点附近)又换上一袭黄衫,既宽又长,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潦倒,一副山东书生的形象。傍晚进入寺庙,沿着走廊边走边欣赏墙上的壁画。经过辩才居住的院子时,故意停在了门前。
辩才看见远处的萧翼,便问道:「施主是何方人士?」萧翼趁此上前,施礼道:「弟子是北方人,来到这里卖蚕种。经过这里顺便纵观一番,没想到能有幸遇见大师。」寒暄完毕,颇为投机。
辩才于是邀请萧翼进入房内。两人相与下棋弹琴,投壶饮酒,玩握槊博戏,谈说文史,若合一契,宾主尽欢。辩才感慨道:「萧施主与贫僧一见如故,今后就不要见外了。」于是便邀请萧翼留下来过夜。辩才又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招待萧翼。缸面,是江东地区的叫法,河北地区则称瓮头,意谓刚刚酿熟的酒。
酒酣宴乐之后,辩才请萧翼赋诗助兴。辩才选得「来」字韵,作诗曰: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选得「招」字韵,作诗曰:
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
谁怜失群翼,长苦叶空飘。
两诗妍媸略同,高山流水,彼此唱和,遗憾相知太晚。欢度通宵,萧翼第二天才离去(没有刻意逗留)。辩才意犹未尽叮嘱道:「萧施主记得有空再来呀!」
萧翼此后便常带酒而来,酒酣赋诗,如此者数次。两人以饮酒赋诗(论文谈艺)为淡如水式的交往,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萧翼并没有急切谈及《兰亭》法帖),不再秉持僧俗之别。
就这样过了半月左右,萧翼借机向辩才展示梁元帝的亲笔画作《职贡图》。一番玩赏后,辩才赞叹不已。于是两人顺势便论及起书画之事来。
萧翼自然而然地说道:「弟子的先辈们,家传王氏父子的楷书法与墨宝,我因此自小便沉迷熟识二王法帖,现在就随身带着数帖。」辩才欣然邀请道:「萧施主明日可携来共同把玩。」
萧翼按期而来,拿出二王法帖展示给辩才。辩才仔细鉴赏了一遍,叹息道:「确实是真迹,但却不是写得最好的真迹。贫僧有一真迹,艺术成就超过其他法帖。」
萧翼假装追问道:「请问是哪一幅墨宝?」
辩才曰:「《兰亭序》!」
萧翼假装一副不相信的样子,笑道:「数经改朝换代,兵燹之灾,真迹恐怕早已湮灭无存了吧?一定是后人的摹本伪作!」
辩才解释道:「仙师智永在时,异常珍重宝惜此帖,在去世之际,亲自把它交付给我。我亲历此次交接,怎么可能是假的!你若不信,可明日前来一观!」
等第二天萧翼来到时,辩才就从屋梁上的暗柜里把珍藏的《兰亭序》拿出来,萧翼装模作样鉴赏完毕后,故意吃毛求疵、信口雌黄,刁难道:「(这不是真迹)果然只是响搨复制本而已!」(两人继续争论,谁也不能说服对方)终未达成一致共识。
自从把《兰亭序》法帖拿出来展示之后,辩才就不再把此帖安放在伏梁上的暗柜里了。加上萧翼留下的其他二王墨宝,辩才把它们(像普通书法作品一样)随意放在几案之间。
辩才此时已经八十余岁了,仍然每日在窗下临摹法帖数遍,他对书法的爱好之情之深之诚由此可见一斑。
而萧翼此后也像往常一样多次前来辩才处,寺院的仆僮弟子们也不再怀疑萧翼是别有用心的。
后来辩才外出前往灵汜桥南严迁的家里化缘,萧翼趁机来到辩才住处,对旁边的弟子们说:「我遗漏一物放在这里(现在来取,可否帮我把门打开)。」童子们(也没多想)就替他给门打开了,萧翼终于成功在案上取得《兰亭》法帖,并取回太宗交给他的其他二王书帖。
(萧翼拿到后)急赴永安驿,向驿长凌愬表明道:「我是监察御史萧翼,奉命来此(获取《兰亭》真迹)。我手上有太宗亲笔书写的诏令,可以报给你的都督使其知晓。」都督齐善行听到后,连忙驱车赶过来拜见萧翼。
萧翼于是宣示太宗法旨,告知事情的全部经过。齐善行了解后,连忙派遣走使小吏前去召见辩才。辩才此时仍在严迁家而未回寺,突然收到上级命令,但却不知有何缘由。善行又派遣散直向辩才传达:「侍御史要见你。」等到辩才赶来,见到所谓的御史时,才发现这御史竟然就是那个与自己把酒畅谈的萧施主。
萧翼解释道:「卑职奉圣上命前来获取《兰亭》法帖,现在如愿得到了,所以召唤禅师来专门告别(并说明缘由)。」
辩才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气极而倒,过了一会儿才恢复过来。萧翼则拿着《兰亭序》真迹急驰离开永安驿前往长安复命。萧翼回到京城后,连忙向唐太宗上奏(报告喜讯)。太宗非常高兴,因房玄龄荐人有功,赏赐锦彩千段。
而获得直接功劳的萧翼则被提拔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赏赐若干珠宝,赠皇宫内养的良马两匹、并加上精美的宝装与鞍辔,赏赐庄宅各一区。
太宗刚开始很生气(辩才竟然敢欺骗自己这个九五至尊),隐瞒吝惜不肯将《兰亭》法帖献给他。(本来准备处罚他的)但因其年老,(且《兰亭》真迹已到手)就不忍心再另行追加刑法了。
几个月后,太宗仍然下令赏赐辩才锦帛三千段、粮食谷物三千石,让越州当地政府支付。
辩才(心有愧疚)不敢将这些赐物归于个人所有,就把它们用来新造三层佛塔。此塔非常精美华丽,至今还存在。
辩才因为悸病,勉强进食,不能吃粗谷干粮,只能喝粥,岁馀就去世了。
太宗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尤其宝藏《兰亭》法帖,遂命令供奉搨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自搨摹数本,用来赏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生病,亲临玉华宫含风殿。在驾崩之前,对高宗说:「我想向你求得一物。你是一个孝顺的儿子,难道忍心违背为父最后的遗愿吗?你意下如何?」
高宗哽咽,涕泗横流,恭敬地听着太宗的吩咐,遵从了他的遗命。太宗接着说道:「我想要的是王羲之的《兰亭》真迹,把它给我,让它陪我而去。」
等到太宗仙去,什么也没留下;朝廷上下的重要官员都前来恭送先帝。太宗应该是跟着仙人前往天宫了吧!
现今赵模等所响搨的摹本,还存在的,一本仍值数万钱。次级的民间书家摹本,也很稀少。《兰亭》法帖是当之无愧的绝代珍宝,很难再见了。
我曾任左千牛将军时,拿着委任书前往越州。泛过大海,登上会稽,探寻夏禹藏书之处,以访求珍本奇书。(这里的)名僧高士,明显比其他郡更多。果然如虞预所著的《会稽典录》一样,此地人物不绝,是真实且有证据的。
辩才的弟子玄素,俗姓杨,陕西华阴人,汉太尉杨震的后代。六代祖杨佺期被桓玄所杀害,子孙因而避难,流离至江东地区,稳定下来后即入籍山阴,即我的外祖父母的近亲,现今殿中侍御史杨玚的族人。
武后长安三年(703),玄素已经九十三岁,不过视力听力都没有衰退,仍然居住在永欣寺智永当初住的地方。他亲口告诉我《兰亭》法帖被骗的始末经过。
我姑且以闲居之余暇,略微疏理事情始末,希望将来的君子,能知道留藏在我心里的这个故事。写完后我把它交给了何永、何明、何温、何超等四兄弟。将来对《兰亭》法帖、故事感兴趣的人,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事情经过,让真相不致被隐藏而遗失。
写于玄宗开元二年(714),暮春三月三日上巳节。有感于前代兰亭雅集故实,遂撰此《〈兰亭〉始末记》。
玄宗闲暇之馀,留心于书法艺术,作品水准已超过不少前代圣手,于前代作品则偏爱《兰亭》法帖。
我开元十年(722)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受圣上恩准可回京扫墓。到达长安后,圣上欲寻问我获得《兰亭》法帖故实的经过(辩才弟子玄素曾亲口告诉何延之此篇所记之故事)。然而臣因不幸生病,不能亲自前往朝廷面见圣上,遂派遣我的儿子——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何永,拿着写本上呈圣上。
玄宗得到后,即于日曜门宣敕,赏赐何永皇家所制绢三十匹。
于是我们一家便享受着圣上的恩泽,异常自豪。周围邻里知道了都赶来祝贺、交结,如此荣光羡煞旁人。
臣既惶恐又恭敬地接受了圣上的嘉奖,伏在枕上又暗自高兴。皇恩忽降,久病突然好了起来。
(如此光耀门楣的事必须记录下来)于是就题在卷末,以示后代。
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