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吴氏浩然堂记

苏辙 〔宋代〕
  新喻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濊淫溢,充塞坑谷。然后滂洋东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尝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为易勇,不为险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以为能浩然矣乎?”
  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新喻的吴君,有志于学习,诗写的很好,家乡有山有林,生活很有乐趣,所以隐居,不求做官,家里的厅堂取名为“浩然”,吴君说:“孟子,是我的老师,他说:‘我善于蓄养我的浩然之气。’我私下里很喜欢这句话,但是不明白这话的意思,请您为我说说孟子这样说的缘故。”
我回答他说:“先生住在江边,曾经观察过大江吗?秋雨按时到来,大大小小的河沟里的水都满了,所有的水流都向前流去,汇合成一条大江。江水又深又广,充满了山谷。然后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淹没了江中沙洲,淹上了丘陵,肆无忌惮地向前流去,遇到树木树木折断,遇到石头石头掉落,浩浩荡荡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挡它。先生您曾经试着考究它,它为什么能这样浩浩荡荡呢?水不要求自己很深,也不想往前流动,遇到高的地方就积聚起来不往前流,遇到低的地方就往下流,它忘掉自己,只是顺应着物体而变化,不因为河道平坦而显示自己的勇猛,也不因为河道险阻而表现得胆怯。所以它浩浩荡荡地流到大海。古代的君子,平时蓄养自己的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充足,不用依靠外物,心中充满了浩然之气,与天地共存亡。静止的时候没有人能猜测他的内心,行动的时候没有人能阻挡他。富贵不能使他迷失了自己,贫贱不会使他担忧。身陷夷狄身处患难不能使他屈服,面临生死得失不能使他恐惧,他的内心大概没有什么时候不充满浩然之气的。所以说:‘那种气,是最大最刚的,用正直的品德来涵养它,就会充满天地。’今天我将到您的浩然堂来,举杯向您敬酒,击打着桌子歌咏,精神徜徉于万物之外,您真的以为我能有浩然之气吗?”
注释:
①浍kuài:田间水沟。
②发:出发。
③汪濊huì:深广。
④淫溢:放纵,恣肆。
⑤滂洋:众多而广大。
⑥乘:登,升。
⑦渟tíng:水积聚不流。
⑧放乎:放:至。
⑨槁木:已经死亡干枯的树木。
⑩信:确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本文是苏辙应朋友吴君之邀为其书房“浩然堂”写的题记。
文章第一段说明苏辙写堂记的原因: 吴君有志于学习而擅长诗作,隐居于家中,游乐于山林之中,因喜欢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将其书房取名为“浩然堂”,并请本文的作者为他讲解其中的深刻含义。
第二段,通过描写浩荡的江水及探寻其成因,表现了人应当进行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的中心思想。
作者从吴君熟悉的江水写起,雨季时江水浩浩荡荡,充满了大小沟渠,“秋雨时至”,出自《庄子·秋水》中的“秋水时至”,庄子用的是周历,周历的秋是夏历的夏。因此,“秋雨时至”是指雨季汛期雨水按时到来。汛期到来,雨水量大且密,一时间充满了山沟谷壑,又都顺着沟渠汇为江水,暴涨的江水到处漫溢,“蔑洲渚,乘丘陵”,“蔑”,淹没的意思。“乘”,登的意思,淹没洲渚,漫上岗坡,一个由上而下的势态,一个由下及上的动态,显现出江水奔腾向前的雄伟气势,江水所到之处“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荡之水有谁能抵挡得住呢?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由浩淼的水势探转到其形成的缘由。“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因物,不为易勇,不为崄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真可谓无欲则刚,正因为水流不求于表现奔腾之势,无意于作出勇敢之举,因其自然,顺其发展,结果沿着沟渠,顺着地势汇集成浩浩荡荡的江水涌向大海。写到这里,作者的笔锋回到了吴君提的“浩然之气”的问题,以浩荡奔流的江水来说明孟子所提出的浩然之气。“古之君子平居以养
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中其潢漾,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君子的心胸应像天地那样深广,那样沉稳,不为富贵所动,不为贫贱所扰,不为患难所屈服,不为生死、毁誉、得失所吓倒。这就是浩然之气。在这段的结尾,作者写到“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以为能浩然乎?”在远离官场以外,举杯对饮,击木而歌,顺着人的情趣而逍遥自在,不就能做到博大刚强,具有浩然之气了吗。
苏辙是提倡“养气”说的著名散文家,在他19岁写给《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曾系统地论述了如何培养浩然之气问题。他认为“气可以养而致”,并以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说明孟子的文章宽厚宏博,充溢于天地之间,正是和他的“气”——修养相统一的。在本文中,作者对他的“养气”说做了新的补充,探寻了浩然之气养成的原因:无所求,无所图,“忘己而因物”,“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
这篇文章是篇议论抒情文,作者将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把深挚的情感融合在生动的景物描写中,寓情于景,寓情于论。
整篇文章错落奔放,“数百言中有千万言不尽之势”,写江水的浩荡之势,奔流之态,形象生动,语言明快。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力的重点放到了写景部分,句式长短参差,间有对仗排偶,写出了水势的壮阔意境。如“蔑洲渚,乘邱陵”,一上一下,一俯一仰,六个字就把奔腾而来的汹涌水势描绘在人们眼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对仗工整,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石崩树倒”,更显现出水的肆意奔腾。“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一静一动,静动陪衬对比,更显现出水势的浩然壮阔。这些描写也为在议论部分集中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辙文章的特点:风格豪放,气势疏荡,在汪洋淡泊之中有骏马蹈厉的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
您可能感兴趣...
  • 赤壁怀古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1
  • 上刘长安书

    《上刘长安书》是苏辙写给刘敞的书信。刘敞所知的永兴军治所在长安,因此苏辙尊称其为刘长安。刘敞学识渊博、时名满天下,苏辙则刚应制科试,属于后学,遂写此信求荐见。...

    346
  • 为兄轼下狱上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在其兄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逮捕入狱后写给宋神宗的一封信。...

    701
  • 黄楼赋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 ...

    892
  • 唐论

    《唐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政论文。该文论述一般历史现象,全文只有“唐太宗”三字及唐,而论唐又实际上是在论宋,是为宋王朝开救弊的药方。落笔甚远而紧扣中心,在短短的篇幅中,言在彼而意在此,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497
  • 遗老斋绝句十二首·其六

    久无叩门声,剥啄问何故。田中有人至,昨夜盈尺雨。...

    8
  • 赋园中所有十首

    萱草朝始开,呀然黄鹄觜。仰吸日出光,口中烂如绮。纤纤吐须鬣,冉冉随风哆。朝阳未上轩,粲粲幽闲女。美女生山谷,不解歌与舞。君看野草花,可以解忧悴。寒地竹不生,虽生常若病。劚根种幽砌,开叶何已猛。婵娟冰雪姿,散乱风日影。繁华见孤淡,一个敌千顷。令人忆江上,森耸缘崖劲。无风箨自飘,策策鸣荒迳。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1
  • 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3
  • 东轩记

      这篇散文作者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这年,在苏东坡贬滴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的同时,作者因牵连罪被贬往江西药州(今江西高安县)。当时正遇洪水泛滥,于是借部使者府开辟“东轩”,作为休息的地方。作者此时政治失意、生活烦乱,于是写下这篇散文抒发心中的郁闷。...

    479
  • 三国论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恃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 ...

    103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