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见村楼记

归有光 〔明代〕
  昆山治城之隍,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堙,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人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
  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阈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余闻过之,延实为具饭。念营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耆,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怅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帐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感乎?中丞自幼携策人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
  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延实既不能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早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昆山县城的城壕,有人说就是古代的娄江,但是娄江已经湮没,把城壕说成是娄江,不一定是正确的。吴淞江从太湖西面流过来,往北流好似要流进昆山县城,在距县城二十里的地方,好似要环抱县城,又好似要拐过县城,因此往东南方向流入大海。在吴淞江将要向南拐弯的地方,向着相反的方向拐弯分出来新洋江,在新洋江以东几里路的地方,有个村子叫罗巷村,我的已故朋友李中丞的祖先便住在这个村子里,所以李中丞自号罗村。
李中丞离家在外作官二十多年,他的小儿子延实,出生在江西南昌的官署。之后每次官职变迁,延实都跟在他的身边。李中丞在东兖、汴、楚境内先后做过官,延实自泰山、嵩山、衡山以至潇湘、洞庭沿岸,没有不熟悉的,只是对于罗巷村,有生以来还不明白。李中丞去世以后,延实在县城东南门以内的金潼港选择了一块地方住了下来,有座楼房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城门之上,往前能俯视隍水,远望三面都是吴淞江流域,塘浦纵横交织,田埂如同图画,乡村集市远近辉映。延实每天在楼上洒扫、焚香,在里边读书,并给这座楼命名为“见村”。
近来我前去拜访他,延实为我准备了饭。想起从前和李中丞交游,我们时常到被称作南楼的他的旧宅去,在一块喝酒、评论文章,转瞬之间,二十四年过去了,没想到我和李中丞竟已成了隔世之人。现今独自面对他的幼子吃饭,不禁怅惘、悲伤了好长时间。县城之外有一座桥,我时常和李中丞一起走出城郭,拜访老朋友方思曾,有时方思曾不在家,我便和李中丞一起靠在桥栏杆上,时常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才怅然若失地返回城中。现今李中丞、方思曾两个人都死了,而延实的楼,就是方思曾的旧屋,现今见到见村楼,我能没有感触吗?李中丞从小携带书本进入县城,往来上坟以及过年过节的时候,到效外嬉戏游玩,所走过的路,我都能用手指出来。孔子小的时候,不知道父亲埋葬在什么地方,挽父的母亲清楚,告诉了孔子。我可以成为挽父的母亲那样的人吗?
延实既能不忘记自己的先人,又依依不舍地思念本源,恭恭敬敬地感怀乡里,凄凄惨惨地伤感霜露降下,不忘祭祀、悼念先人。从古至今,大臣的后代过早成为孤儿而能自我建树的,史书传记当中多有这样的人,至于延实,全在他努力而已。
注释
1.隍:元水之护城河。
2.娄江:又名下江,亦称刘河,俗作浏河。源出太湖,流至昆山县后入长江。
3.湮:没。
4.吴淞江:又名苏州河。源出太湖,流至上海后,合黄浦江入海。
5.李中丞:名宪卿,字廉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故称中丞。
6.江右:旧称今江西省为江右。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李宪卿曾为江西布政司左参议,延实生于江西,故云。
7.东兖、汴、楚:指今山东、河南、湖北等省。
8.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指今山东省的泰山,河南省的嵩山,江西省的庐山,湖南省的衡山、潇江、湘江、洞庭湖。
9.谢世:逝世。
10.城闉(yīn):城门。《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陈奂传疏:“闉即城门也。”
11.方曾思:名元儒,后改名钦儒。官至侍卿,以忤权贵罢归。
12.术径:道路。术,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术。”注云:“术,道也。”
13.“孔子”二句:《史记·孔子世家》:“丘生而叙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14.水木之思:想到本源。
15.桑梓:故乡。《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注:“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后世遂以为故乡之称。
16.“怆然”句:《礼记·祭议》:“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怆之心。”以上数句言延实能不忘先人,不忘根源,不忘故乡,不忘祭祀、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见村楼记》是归有光杂记类散文中的名篇,它将浓烈的友朋存亡之感寄托于简洁而富于变化的记述之中,表现出作者散文的特色。全文分四节。第一节介绍“罗村”之号的由来,表现对亡友的怀念。记叙方式从城隍与娄江的瓜葛一下推到吴淞江,再逐步收缩到新洋江,到罗巷村,点明亡友李宪卿不忘先世所居而以“罗村”为号。这里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归有光留心三吴水利,对河流今昔变迁及整治方案多有发明,昆山是水网地带,村落多与水为缘,所以叙述罗巷村的位置从吴淞江到新洋江,历历如见。对城隍和娄江的关系,作者说得极有分寸,既用“或曰”引出“即古娄江”之说,又用“未必然也”有理有节地加以否定,这是一;二是强调亡友取号不忘先世之美德,这是贯串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从题目看,点出”见村楼”中的“村”字。第二节交代见村楼的得名。它先从延实跟随李宪卿历览通都巨邑名山大川来写,反衬不识祖居地罗巷村之遗憾,因此名楼曰见村以为纪念,这为最后表扬和勉励延实发扬祖德作伏笔。作者写见村楼之所见,有机地把第一节城隍、吴淞江包括进去而又用“塘埔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几句加以点染,不是简单地回应前文。这一节在交代题目中的“见村楼”的同时,对延实为人的情趣也略加透露。见村楼实际是延实的书斋。第三节写作者到见村楼的感想。作者先从“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的眼前情事,想起二十多年和延实之父交往的情景。从李延实又引出另一友人方思曾,而见村楼实即方氏的故庐。言外方氏已经式微,连故居都已易主,比之李宪卿之有子能读书差之远矣。但这种感慨如果直露说明了反而乏味,用“余能无感乎”笼统一句,不蔓不枝,引人深思,更为有味。李延实虽然名楼曰见村,以寄不忘祖泽的深思,但对罗巷村的道路环境,特别是父亲经行之地一无所知,而作者凭几十年的交情,对宪卿“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可以为延实提供情况,而用挽父之母事作比尤为贴切。这里表面只讲的“经行术径”实际包含李宪卿的成长道路,学术为人等等,表明自己愿意向李延实详尽介绍他父亲的一切,但用“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说得委婉,启发李延实的思考。最后一节作为全文的总结,用表扬的口吻引出对延实的勉励,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
这篇文章从伦理角度看,是以朋友之义为线索,由朋友之存殁死生之感写到对朋友之子的恳切希望,这是一望便知的。李宪卿取号罗村,不忘先世,李延实楼名见村,也为纪念先世。作者表扬李延实能“不忘其先人”勉励他学习史传中“大臣子孙早孤而自树”。所以作者怀念亡友,教育故人幼子,是以“不忘先世”的孝道为内容的。这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这样的立意是符合“言有物”“文以载道”的要求的。从取材角度看,他只写楼。上之所见和己之所感,楼的建筑本身只字未提,而只交代“即方氏之故庐”,这是紧紧围绕立意来的。
在语言方面,这是标准的唐宋派散文,基本是散句,但在散行中偶有排句如“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是有意造得整齐,和全篇散行对照又多一错综之美。文字的抒情气氛很浓,除了“悲怅”“怅然”这些词语外,善于用语气助词互相映照,也是一个特点,如“余能无感乎”“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两个“乎”字句相映成趣。而结尾三个“然”字的排比之后着一“矣”字,都增加感情的分量,如果换个句法,换个虚字,其抒情效果就大为减色。短句长句相错综,借用整齐句插入散句之中,善用抒情语气词,使文章一唱三叹,这是欧阳修的拿手好戏,这篇文章可以说深得欧阳修散文的神髓,耐人涵咏,愈久而真味愈出。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归有光的同乡好友李宪卿游宦二十余年,周历南北,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当年李宪卿在家的时候,归有光常与他饮酒论文,结伴访友,相处非常亲密。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李宪卿已经谢世,归有光同李宪卿的儿子延实仍交往很多。李家原来住在昆山乡下的罗港村,李宪卿谢世后,李延实就迁居昆山城里去了。那里有一座楼房,是李延实的读书之处,可以望见城外的村墟田野,美不胜收,因而他把那座楼命名为见村楼。再度重逢,睹物思人,归有光就为李延实这座读书的楼房写一篇记,这就是该文的缘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见村楼记》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先写罗巷村的宏观环境,引出李宪卿,初现作者的故人之思。接着以李宪卿的宦游引出李延实的经历,交代了李宪卿的漂萍生活,同时也指出了李延实尽管游历四方但是昧于乡关的事实;然后以李宪卿去世,延实息影昆山、焚香读书的情节引出见村楼,描写见村楼所见和延实读书的情景,为后文鼓励延实“蚤孤而自树”张本;第三段写自己偶尔拜访见村楼,回忆当年与李宪卿访友不遇的细事、居所易主的现实和对宪卿“经行术径”的熟悉,发出了“予可以为挽父之母”的感慨,表达对李、方两位故人的深切怀念和人生无常、不胜怆然的感慨。文章环环相扣,行文摇曳生姿。
展开阅读全文 ∨
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明代官员、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汉族,江苏昆山人。嘉靖十九年举人。会试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60岁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与修《世宗实录》,卒于南京。归有光与唐顺之、王慎中两人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由于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极深造诣,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
您可能感兴趣...
  • 归程小记

      予每北上,常翛然独往来,一与人同,未免屈意以狥之,殊非其性,杜子美诗: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子美真可语也。昨自瓜洲渡江,四顾 ...

    364
  • 遂初堂记

      宋尤文简公,尝爱孙兴公《遂初赋》,而以遂初名其堂。崇陵书扁赐之。在今无锡九龙山之下。公十四世孙质,字叔野,求其遗址,而莫知所在 ...

    838
  • 书斋铭

      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无何,同志者亦稍稍来集, ...

    988
  • 吴山图记

    《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应同年好友魏用晦请托所作的应酬文章。作者的朋友魏用晦曾任吴县县令,调离时,吴人作《吴山图》以赠。三年后,魏用晦向作者出示此图,亦请他作一篇记,作者即撰此文。...

    2
  • 祭外姑文

      昔吾亡妻,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知夫人之能教也。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 ...

    739
  • 沧浪亭记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17
  • 宝界山居记

      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 ...

    244
  •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0
  • 寒花葬志

      寒花是归有光亡妻魏氏的婢女,来到归家的时候,只有十岁。五年后,魏夫人去世。又过了四年,即公元1537年(明世宗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寒花去世,于是归有光为她写下了这篇葬志。...

    238
  • 先妣事略

      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嫁到归家,十八岁生下他,二十六岁去世,当时归有光只八岁。十六年后,归有光二十四岁,已娶妻生子,可能出于养儿更知父母恩的原因,这篇怀念母亲之作就是在这时写的。...

    614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