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陈六事疏

张居正 〔明代〕
闻帝王之治天下,有大本,有急务;正心修身,建极以为臣民之表率者,图治之大本也;审几度势,更化宜民者,救时之急务也。大本虽立,而不能更化以善治,譬之琴瑟不调,不解而更张之,不可鼓也。恭惟我皇上,践祚以来,正身修德,讲学勤政,惓惓以敬天法祖为心,以节财爱民为务:图治之大本,即以立矣。但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反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臣不揣愚陋,日夜思惟,谨就今时之所宜者,条为六事,开款上请,用备圣明采择。臣又自惟,幸得以经术,遭逢圣主,备位辅弼,朝夕与同事诸臣,寅恭谐协,凡有所见,自可随事纳忠,似不必更有建白。但臣之愚昧,窃见皇上有必为之志,而渊衷静默,臣下莫能仰窥;天下有愿治之心,而旧习因仍,趋向未知所适。故敢不避形迹,披沥上陈,期于宣昭主德而齐一众志,非有他也。伏乞圣慈垂鉴,俯赐施行,天下幸甚,臣愚幸甚。计开:
一、省议论
臣闻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在于众,断在于独。汉臣申公云:“为治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臣窃见顷年以来,朝廷之间,议论太多,或一事而甲可乙否,或一人而朝由暮跖,或前后不觉背驰,或毁誉自为矛盾,是非淆于唇吻,用舍决于爱憎,政多分更,事无统纪。又每见督抚等官,初到地方,即例有条陈一疏,或漫言数事,或更置数官,文藻兢工,览者每为所眩,不曰“此人有才”,即曰“此人任事”。其实莅位之始,地方利病,岂尽周之?属官贤否,岂能洞察?不过采听于众口耳。读其辞藻,虽若灿然,究其指归,芒未有效。此其久也,或并其自言者而忘之矣。即如昨年,皇上以虏贼内犯,特敕廷臣,集议防虏之策。当其时,众言盈庭,群策毕举,今又将一年矣,其所言者,果尽举行否乎?其所行者,果有实效否乎?又如蓟镇之事,初建议者曰“吾欲云云”,当事者亦曰“吾欲云云”,曾无几何,而将不相能,士哗于伍,异论繁兴,讹言踵至,于是议罢练兵者,又纷纷矣。
臣窃以为事无全利,亦无全害,人有所长,亦有所短,要在权利害之多寡,酌长短之所宜,委任责成,庶克有济。今始则计虑未详,既以人言而遽行,终则执守靡定,又以人言而遽止,加之爱恶交攻,意见横出,谗言微中,飞语流传,寻之莫究其端,听者不胜其眩,是以人怀疑贰,动见诪张,虚旷岁时,成功难睹。语曰,“多指乱视,多言乱听!”此最当今大患也。伏望皇上自今以后,励精治理,主宰化机,扫无用之虚词,求躬行之实效。欲为一事,须审之于初,务求停当,及计虑已审,即断而行之,如唐宪宗之讨淮蔡,虽百方阻之,而终不为之摇。欲用一人,须慎之于始,务求相应,既得其人,则信而任之,如魏文侯之用乐羊,虽谤书盈箧,而终不为之动。再乞天语,叮咛部院等衙门,今后各宜仰体朝廷省事尚实之意,一切奏章,务从简切,是非可否,明白直陈,毋得彼此推诿,徒托空言。其大小臣工,亦各宜秉公持正,以诚心直道相与,以勉修职业为务,反薄归厚,尚质省文,庶治理可兴,而风俗可变也。伏乞圣裁。
二、振纪纲
臣闻人主以一身而居乎兆民之上,临制四海之广,所以能使天下皆服从其教令,整齐而不乱者,纲纪而已。纲如网之有绳,纪如丝之有总。诗曰:“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此人主太阿之柄,不可一日而倒持者也。臣窃见近年以来,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屈迁就谓之善处,法之所加,唯在于微贱,而强梗者虽坏法干纪而莫之谁何。礼之所制,反在于朝廷,而为下者或越理犯分而恬不知畏,陵替之风渐成,指臂之势难使。贾谊所谓跖戾者,深可虑也。然人情习玩已久,骤一振之,必将曰:“此拂人之情者也。”又将曰:“此务为操切者也。”臣请有以解之,夫徇情之与顺情,名虽同而实则异,振作之与操切,事若近而用则殊,盖顺情者因人情之所同欲者而施之,《大学》所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者也。若徇情则不顾理之是非,事之可否,而惟人情之是便而已。振作者谓整齐严肃,悬法以示民而使之不敢犯,孔子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者也。若操切则为严刑峻法,虐使其民而已。故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伏望皇上奋乾刚之断、普离照之明,张法纪以肃群工,揽权纲而贞百度,刑赏予夺,一归之公道而不必曲徇乎私情,政教号令,必断于宸衷而毋致纷更于浮议。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必申。仍乞敕下督察院查照嘉靖初年所宪纲事理,再加申饬。秉持公论,振扬风纪,以佐皇上明作励精之治,庶体统正,朝廷尊而下有法守矣,伏乞圣裁。
三、重诏令
臣闻君者,主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君不主令则无威,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无法,斯大乱之道也。臣看得旧规,凡各衙门章奏奉旨,有某部看了来说者,必是紧关事情、重大机务;有某部知道者,虽若稍缓,亦必合行事务,或关系各地方民情利病,该衙门自宜恭酌缓急,次第题覆。至于发自圣衷,特降敕谕者,又与泛常不同,尤宜上紧奉行,事乃无壅。盖天子之号令,譬之风霆,若风不能动而霆不能击,则造化之机滞而乾坤之用息矣。臣窃见近日以来,朝廷诏旨,多废格不行,抄到各部,既从停阁,或已题奉钦依,一切视为故纸,禁之不止,令之不从。至于应勘应报,奉旨行下者,各地方官尤属迟慢,有查勘一事而数十年不完者,文卷委积,多致沉埋,干证之人,半在鬼录,年月既远,事多失真,遂使漏网终逃。国有不伸之法,覆盆自苦,人怀不白之冤,是非何由而明?赏罚何由而当?伏望敕下部、院等衙门,凡大小事务,既奉明旨,须数日之内,即行题复,若事了然,明白易见者,即宜据理剖断,毋但诿之抚、按议处,以至耽延。其有合行议勘问奏者,亦要酌量事情缓急,道里远近,严立限期,责令上紧奏报,该部置立号簿,发记注销。如有违限不行奏报者,从实查参,坐以违制之罪,吏部即以此考其勤惰,以为贤否,然后人思尽职而事无壅滞也。伏乞圣裁。
四、核名实
臣闻人主之所以驭其臣者,赏罚用舍而已。欲用舍赏罚之当,在于综核名实而已,臣每见朝廷欲用一人当事者,辄有乏才之叹。窃以为古今人才,不甚相远,人主操用舍予夺之权,以奔走天下之士,何求而不得,而曰“世无才焉”!臣不信也。惟名实之不核,拣择之不精,所用非其所急,所取非其所求,则士之爵禄不重,而人怀侥幸之心,牛骥以并驾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才恶得而不乏,事恶得而有济哉!臣请略言其概。夫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今用人则不然,称人之才,不必试之而以事,任之以事,不必更考其成,及至贲事之时,又未必明正其罪。椎鲁少文者以,无用见议,而大言不当者,以虚声窃誉;倜傥沆直者,以忤时难合,而脂韦逢迎者以巧宦易容;其才虽可用也,或以卑微而轻忽之,其才本无取也或以名高而尊礼之;或因一事之善而终身借之以为资,或以一动之差而众口訾之以为病。加以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资格太拘,毁誉失实。且近来又有一种风尚,士大夫务为声称,舍其职业而出位是思,建白条陈连篇累牍,至核其本等职业,反属茫昧。主钱榖者不对出纳之数,司刑名者未谙律例之文,官守既失,事何由举,凡此皆所谓名与实爽者也。如此则真才实能之士何由得进,而百官有司之职何由得举哉。故臣妄以为,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如得其道则举天下之士,唯上之所欲为无不应者。臣愿皇上慎重名器,爱惜爵赏,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有功于国家,即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于国家,虽颦睨之微,敝袴之贱,亦勿轻予。仍乞敕下吏部严课之法,审名实之归,遵照祖宗旧制,凡京宫及外官三六年考满,毋得概引复职,滥给恩典,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以为殿最,若其功过未大显著,未可遂行黜涉者,乞将诰敕勋阶等项酌量裁与,稍加差等,以示激劝。至于用舍进退,一以功实为准,毋徙眩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节。在京各衙门佐贰官,须量之才器之所宜者授之,平居则使之讲究职业,赞佐长官,如长官有缺即以佐贰代之,不必另索其属官,有谙练故事,尽心官守者,九年任满亦照吏部升授京职,高者即转本衙门堂上官,小九卿堂官,品级相同者,不必更相调用,各处巡抚官果于地方相宜久者,或就彼加秩,不必又迁他省,布按二司官如参议久者即可迁参政,从事久者即可升副使,不必互转数易以滋劳扰,如此则人有专职,事可责成,而人才亦不患其缺失矣,此外如臣言有未尽者,亦乞敕下该部,悉心请求条列具奏。伏乞圣裁。
五、固邦本
臣闻帝王之治,欲攘外者必先安内,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自古极治之时,不能无夷狄盗贼之患,唯百姓安乐,家给人足,则虽有外患而邦本深固,自可无虞,唯是百姓愁苦思乱,民不聊生,然后夷狄盗贼乘之而起。盖安民可以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其势然也。恭惟皇上嗣登大宝,首下蠲恤之诏,黎元忻忻,方切更生。独昨岁以元年,蠲赋一半,国用不足,又边费重大,内帑空乏,不得已差四御史分道督赋,三督御史清理屯监,皆一时权宜以佐国用之急。而人遂有苦其搜刮者,臣近日访之外论,皆称不便,缘各御史差出,目见百姓穷苦亦无别法,清查止将官库所储,尽行催解。以致各省库藏空虚,水旱灾伤视民之死而不能赈,两广用兵供饷百出而不能支,是国用未充而元气已耗矣。臣窃以为天之生财,在官在民,止有此数,譬之于人,禀赋强弱自有定分,善养生者唯樽节爱惜,不以嗜欲戕之,亦皆足以却病而延寿。昔汉昭帝承武帝多事之后,海内虚耗,霍光佐之节俭省用,与民休息,行之数年,百姓阜安,国用遂足。然则与其设法征求,索之于有限之数以病民,孰若加意省俭,取之于自足之中以厚下乎。仰惟皇上即位以来,凡诸斋蘸土木淫侈之费悉行停革,虽大禹之克勤克俭不是过矣,然臣窃以为,矫枉必须过正,当民穷财尽之时,若不痛加省节,恐不能救也。伏望皇上轸念民穷,加惠邦本,于凡不急工程,无益征办,一切停免,敦尚俭素以为天下先。仍乞敕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惟以守巳端洁,实心爱民乃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薄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干局止于中考,其贪污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自行输纳,完日发遣发落,不但惩贪,亦可以为实边之一助,再乞敕下户部,悉心讲求财用之所以日匮者,其弊何在,今欲措理其道何由,今俗侈糜,官民服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恃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内之官府造作,侵欺冒破,奸徒罔利,有名无实,各衙门在官钱粮,漫无稽查,假公济私,官吏滋弊。凡此耗财病民之大者,若求其害财者而去之,则亦何必索之于穷困之民,以自耗国家之元气乎。前项催督御史事完之后,宜即令回京,此后不必再差,重为地方之病。其屯监各差都御史,应否取回别用。但责成于该管抚按使之悉心清理,亦乞敕下该部从长计议,具奏定夺,以后上下唯务清心省事,安静不扰,庶民生可遂而邦本获宁也,伏乞圣裁。
六、饬武备
臣惟当今之事,其可虑者,莫重于边防,庙堂之上,所当日夜图画者,亦莫急于边防。迩年以来虏患日深,边事久废,比者屡蒙圣谕,严饬边臣,人心思奋,一时督抚将领等官,颇称得人,目前守御似亦略备矣。然臣以为,虏如禽兽然,不一创之,其患不止,但战乃危事,未可易言,应从容审图,以计胜之耳。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而其机要所在,惟在皇上赫然奋发,先定圣志,圣志定,而怀忠蕴谋之士得效于前矣,今谭者皆曰吾兵不多,食不足,将帅不得其人,臣以为此三者皆不足患也。夫兵不患少而患弱,今军伍虽缺,而粮籍具存,若能按籍征求,清查影占,随宜募补着实训练,何患无兵。捐无用不急之费,并其财力以抚养战斗之士,何患无财。悬重赏以劝有功,宽文法以伸将权,则忠勇之夫孰不思奋,有何患于无将。臣之所患,独患中国无奋发励激之志,因循怠玩,姑务偷安,则虽有兵食良将,亦恐不能有为耳。故臣愿皇上急先自治之图,坚定必为之志,属任谋臣,修举实政,不求近功,不忘有事,熟计而审行之,不出五年,虏可图矣。至于目前自守之策,莫要于选择边吏,团练乡兵,并守墩堡,令民收保,时简精锐,出其空虚以制之。虏即入犯,亦可不至大失。此数者,昨虽已经阁部议行,臣犹恐人心玩遏日久,尚以虚文塞责。伏乞敕下兵部,申饬各编督抚,务将边事着实举行,俟秋防毕日,严查有无实效,大行赏罚。庶沿边诸郡,在在有备而虏不敢窥视也。再照祖宗时,京营之兵数十万,今虽不足,尚可得八九万人,若使训练有方,亦岂尽皆无用?但士骄惰,法令难行,虽春秋操练,徒具文耳。臣考之古礼,及我祖宗故事,俱有大阅之礼,以细武事而戒不虞。今京城内外,守备单弱,臣常以为忧。伏乞敕下戎政大臣,申严军政,设法训练,每岁或间岁季冬农隙之时,恭请圣驾亲临校阅。一以试将官之能否,一以观军士之勇怯,有技精艺熟者,分别赏赍,老弱不堪者,即行汰易。如此,不惟使辇觳之下,常有数万精兵,得居重而驭轻之道,且此一举动,传之远近,皆知皇上加意武备,整饬戎事,亦足以伐狂虏之谋,销未萌之患,诚转弱为强之一机也。伏乞圣裁。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听说帝王治理天下,有根本,有急务。正心修身,登基作为万民的表率,这是想办法治理国家的根本。审时度势,改革使民众安定,这是匡救时弊的急务。根本虽然已立下,然后却不能改革以良好的治理,就像琴瑟不调,不解开而更换琴弦,则无法奏乐。称颂我皇上,登基以来,正身修德,讲学勤政,念念以敬畏上天、效法祖宗为心,以节约钱财、体爱百姓为务:治理国家的根本已经立下了。但近来在风俗人情上,累积了很多习俗,生出了很多弊病,有颓废萎靡不振作的趋势,有积重难返的苗头,这不稍加改革变化,恐怕无以更新天下人的耳目,统一天下人的心志。臣不考虑自己的愚陋,日夜思虑,谨就适应当今时期的六件事列出来向圣上请示,以备皇上采纳选择。臣又自己思量,幸好得到了经典和方法,遇到了圣明的君主,充个数进行辅佐,早晨晚上与同事诸臣,恭敬和谐,凡是看见什么,都可以随着公务献纳忠心,似乎不必更有建议主张。但臣很愚昧,看见皇上有必要作为的志向,有源深的胸怀静默不语,臣下不能仰视;天下都有愿意有良好治理之盛世的心愿,而旧习俗因循如以往,不知道最终会怎样。所以敢不避举动,畅所欲言的陈述,只是期望宣扬圣上的大德而让众人都有一样的心志,没有别的。俯伏乞求圣上仁慈地垂顾鉴察,赐下命令施行,天下都值得庆幸,臣子值得庆幸。逐项开列:
一、省议论
臣听说天下的事儿,考虑贵在详尽,实行贵在努力,谋划在于众人,决断在于独立。汉臣申公说:“治理不在于多言,而在于实行得如何。”臣看见近年以来,朝廷之间,议论太多,或者在一件事儿上,甲说这事儿可以,乙说这事儿不成;或者对于一个人,早晨将他称颂为伯夷,晚上把他贬低为盗跖;或者前后相违背,或者诋毁、赞誉自相矛盾,是非混淆于唇舌,任用舍弃取决于喜爱或恨恶,政事很多都非常纷乱且变来变去、没有条理。还有就是每当看见总督、巡抚等官员,刚到一个地儿,就按照惯例上折子,或者随便地说些事儿,或者换掉一些官员,文辞上攀比自己的事工,看的人每次都被他的言语迷乱,不是说“这人有才能”,就是说“这人能担任大事”。其实刚刚到任,地方上的优点和弊病,怎么会都知道呢?下属官员是否贤能,怎么能都洞察呢?不过是收集听取于众人之口罢了。读他的文字辞藻,虽然好像很华丽,探究他文章的主旨却模模糊糊没什么效用。时间一长,可能连他自己说的什么都忘了。就像去年,皇上以胡虏外贼内犯的事情,特命朝廷官员共同商议防御胡虏的对策。当时大家的言论充满了朝廷,各种对策都提了出来,到如今都快一年了,他们说的那些真的都施行了吗?所施行的,真的有实际效果吗?又比如蓟镇的事情,最开始的建议者说“我要怎样怎样”,当事人也说“我要怎样怎样”。多少时候,为将的不亲睦,做士兵的军队里喧哗,各种论调都出来了,错误的言论接踵而至,于是议论完了去练兵的人,又乱七八糟的了。
臣以为一件事儿没有全是坏处的,也没有全是好处的,一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重要的是权衡利害的多寡,酌量长短的适宜,委任他们使其各自负责,使他们互相帮助互相补足。开始的时候计划思虑还没有详尽就因人们说的话而急忙施行,到后来则不能坚定的持守,又因为别人说的话而急忙停止,加上由于喜爱或厌恶互相攻击,各种意见横出,谗言委婉刺中,飞语流传耳畔,找都找不到来源,听的人无法胜过这些的迷乱,所以人都因怀疑而生了异心,时不时看见欺诳诈惑,白白的浪费年岁,看不见成功的希望。话说,“指点议论的多了会扰乱人的审察判断能力!”这是当今最大的弊患。俯伏期望皇上从今以后,振奋精神治理国家,主宰变化的枢机,扫除无用的虚浮言辞,力求身体力行的实际果效。要做一件事儿,必须在开始的时候审察,务必追求妥当,计划思虑已审察好,就果断的施行,就像唐宪忠讨伐淮蔡,虽然各方都阻止他这样做,然而却一直都没有被他们所摇晃。要任用一个人,必须在开始的时候审慎,务必追求与职位相应,既然得到了这个人,就相信并任用他,就像魏文侯任用乐羊,虽然参他的谤书装满了箱子,然而却一直不为所动。再请皇上下诏叮嘱部院等衙门,今后各自应该体贴朝廷一切简化、崇尚务实的心意,所有奏章,务必按照简明扼要的原则写,无论是正确错误还是可以不可以,明明白白的直接说,不要彼此推脱净说空洞的虚言。他们的大小臣工,也应该各自秉持公义,持守正理,以诚心正道彼此相处,以勤勉修习分内之事为要务,从刻薄改变为厚道,追求实质省去繁文,则各种治理可以复兴,风俗可以变化。跪伏乞求圣上裁定。
二、振纪纲
我听说君主管理他的臣子,就是奖励与惩罚、任用与舍弃罢了。想要找到任用舍弃奖赏惩罚的平衡点,在于综核名实罢了。我每当看见朝廷想任用一个人的做事的时候,(吏部)就要感叹缺乏人才。我个人认为古往今来的人才(人数与水平)相差不远。君主使用着任用、舍弃、给予(权利)、夺走(权利)的大权,来驱使天下的有才之士,(若是这样)什么样的人才得不到?而说“世界上没有贤才啊!”我并不相信。这只是因为名声与实际未能用心考核,选择人才没有仔细选择精英,所用的(人才)并非用在了急需的地方,(对于人才)他们取得的不是他们想要的,这样,士人的爵禄并不丰厚,而一些官员心怀侥幸,牛与千里马一起拉同一辆车,二者都会疲惫不堪,滥竽充数的人混在乐队中一起演奏根本难辨工拙,(朝堂之上)才子与愚人都不缺少,政事怎么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请求简略的概述一下。就像武器一定要试一下才能知道它是锋利还是滞钝,马一定要骑过才能知道它是劣马还是好马。可现在用人就不是这样的,说这个人有才,不去用处理一定的事务去试验他,把政事交给他,不去再考核一下他办事的成果,到了事情败坏的时候,又未必可以明确的证实他的罪过。质朴老实的,被讥讽为无用,而大言无当的,凭虚张声势窃取名誉;超群脱众的,被说成不合时宜,溜须拍马一味奉承的则用假象欺世盗名。有的人虽有可以被委以重任的才干,却因为身份卑微而被忽视,淹没在茫茫人海中,而才学平庸的却因为有虚名而备受尊重。有的人只做好了一件事就将它作为终身炫耀的资本,有的人只做错了一件事就终生在众人的议论指责中度过。更严重的是,官员任职期太短,(朝廷)不追求(官员的)政绩。更调过于频繁,转任实在太快,对待干部拘泥于讲资格,因而对他的诋毁赞誉都未必与事实相符。而且最近又有一种风气,士大夫一定声称,放下他的本职工作,而想一些他人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是多思多虑,建议与上书连篇累牍,但看他的本职工作,反而感到迷茫而不知所云。主管钱粮的官员不核对出钱放粮的数量,管理刑罚的官员不知道法律条文,官员不恪守自己的本职工作,事情怎么能做成?凡是此类都可以说是名不副实的。都像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怎么能升迁,而文武百官各司其职的场面怎么能看得到?所以我浅薄愚妄的以为,世上不缺少有才之士,而是缺少任用有才之士的方法。若能掌握这个方法,天下贤才任皇上挑选,皇上只要想要就能挑出适用的。我希望皇上您能慎重任用人才,重视爵位与赏赐的的合理度,用人一定要仔细考核他的成绩,任命必须看准了人才,对江山社稷的有功之臣,哪怕是千金之赏封侯之印都不要吝惜,无功于国的人,哪怕一个微笑,一件破衣都不能轻易赏赐。还要乞求陛下能够命令吏部,严格考课之法,务求名副其实。依照祖宗旧例,凡是京官三年期满,地方官六年期满,都不可以随便连任,滥施恩典。(吏部)必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的评语,作为考核储备,如果功过不显著,不至于进行赏罚的,乞求将诰命、敕令、勋爵、阶品这些斟酌考量之后给与,稍稍做一些变动,表示激励或劝勉。至于用舍进退,统一以功实为标准,不要被声名迷惑,不要全都拘泥于身份地位,不要因外界的诋毁或者赞誉而动摇,不要掺杂自己的主观好恶, 不要凭一件功绩概括他的一生,不要因一件过错忽视他的大节。在京城各个衙门的副职,必须量才录用,平时他应该恪尽职守辅佐长官,长官一旦空缺,就要用副职补上,不必另找其他官员,办事明理老练,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九年任满也应由吏部主管着授予京官之职,级别高的可转任本部的司级,副部,其他较低品级的可以直接调用,各处巡抚在这个地方治理的很好,时间久了就在这个地方增加俸禄,不必要再调到其他省了。分予审查主管官员,就像做参议的久了可以升迁为参政,从事久了可以升为副使,不必在各部辗转徒增麻烦,如此这般,官员有专门的部门职业,事情可以要求成功,而且也不必担心人才的缺失了。除此之外有我没有说到的部分,也请皇上在主管部门下敕令,悉心请求(让相关部门)分条陈事。跪伏乞求圣上裁定。
三、重诏令
我听说君主是掌管法令的人,臣子是执行君主的法令并且把它传到百姓之中的人。君主不掌管法令就没有威信,臣子不能执行君主的法令并传达到百姓之中就没有制度,这是会导致很大混乱的方法。我翻看以前的法度,发现凡是各个衙门递送的奏折,中央部门审阅之后前来(向皇帝)说明的,一定是紧急关键的事情,重要的事务。中央部门知晓的事情,即使可以稍微迟一些,也一定要符合处理事情的准则。有些关系到各自地方的百姓生活的好坏,这个部门应该自己去衡量考虑事情的重要与否,依照这个顺序向君主递呈文书。另外有君主出于内心,特意传下旨意的事情,又和平时的不一样,更应该提升到首位来依旨执行,确保事情不会堆积到一起。君主的命令,就要像风和雷霆一样,如果风不能够刮动或者雷霆不能够击落下来,那么创造化育的时机就会停滞下来,天地的作用就会停止。我发现最近一段时间,朝廷下发的命令诏书,大多废弃不再推行,抄写到各部门,就任凭它停留耽搁。或者已经写上遵从君主依准,全部当做旧纸,禁止的不能够停止,法令不能够执行。依照下达的行文的旨意,应该判决和汇报的事,各个地方的官员特别迟缓怠慢,有数十年调查一件事却完不成的,档案累积堆杂,多数都被淹没掉,和证据相关的人,多数都已经死去,时间已经很久远,事情大多都失去了真相,就让犯人最终逃脱法网。国家有不能实行的法律,无处申诉的沉冤说给自己,百姓心中藏着不能洗刷的冤屈,对错凭靠什么明晓?赏罚凭靠什么恰当?希望您命令下属部、院等部门,凡是大小事情,已经接受了命令,需要在几天之内,立刻做出回复,如果明白清楚,很容易了解的事情,就应该根据法律分析判决,不要只是推诿对待,依照商议来处理,最后导致事情耽搁延误。其中有需要一起进行商议、判别、考察、向君主上书汇报旳事,根据路途远及,严格确立下限定日期,指令他们加紧向君主说明报告,这个部门设置登记簿对事情进行记录注销,如果有超出限定日期而不进行报告的人,依照事实调查参劾,治他违反规定的罪名。吏部就按照这个考察官员是否懈怠懒惰,把它作为是否贤能的判断标准,这样众人想着尽到自己职责,然后事情不会拥堵停滞。跪伏乞求圣上裁定。
四、核名实
我听说君主管理他的臣子,就是奖励与惩罚、任用与舍弃罢了。想要找到任用舍弃奖赏惩罚的平衡点,在于综核名实罢了。我每当看见朝廷想任用一个人的做事的时候,(吏部)就要感叹缺乏人才。我个人认为古往今来的人才(人数与水平)相差不远。君主使用着任用、舍弃、给予(权利)、夺走(权利)的大权,来驱使天下的有才之士,(若是这样)什么样的人才得不到?而说“世界上没有贤才啊!”我并不相信。这只是因为名声与实际未能用心考核,选择人才没有仔细选择精英,所用的(人才)并非用在了急需的地方,(对于人才)他们取得的不是他们想要的,这样,士人的爵禄并不丰厚,而一些官员心怀侥幸,牛与千里马一起拉同一辆车,二者都会疲惫不堪,滥竽充数的人混在乐队中一起演奏根本难辨工拙,(朝堂之上)才子与愚人都不缺少,政事怎么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请求简略的概述一下。就像武器一定要试一下才能知道它是锋利还是滞钝,马一定要骑过才能知道它是劣马还是好马。可现在用人就不是这样的,说这个人有才,不去用处理一定的事务去试验他,把政事交给他,不去再考核一下他办事的成果,到了事情败坏的时候,又未必可以明确的证实他的罪过。质朴老实的,被讥讽为无用,而大言无当的,凭虚张声势窃取名誉;超群脱众的,被说成不合时宜,溜须拍马一味奉承的则用假象欺世盗名。有的人虽有可以被委以重任的才干,却因为身份卑微而被忽视,淹没在茫茫人海中,而才学平庸的却因为有虚名而备受尊重。有的人只做好了一件事就将它作为终身炫耀的资本,有的人只做错了一件事就终生在众人的议论指责中度过。更严重的是,官员任职期太短,(朝廷)不追求(官员的)政绩。更调过于频繁,转任实在太快,对待干部拘泥于讲资格,因而对他的诋毁赞誉都未必与事实相符。而且最近又有一种风气,士大夫一定声称,放下他的本职工作,而想一些他人工作范围内的事情是多思多虑,建议与上书连篇累牍,但看他的本职工作,反而感到迷茫而不知所云。主管钱粮的官员不核对出钱放粮的数量,管理刑罚的官员不知道法律条文,官员不恪守自己的本职工作,事情怎么能做成?凡是此类都可以说是名不副实的。都像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怎么能升迁,而文武百官各司其职的场面怎么能看得到?所以我浅薄愚妄的以为,世上不缺少有才之士,而是缺少任用有才之士的方法。若能掌握这个方法,天下贤才任皇上挑选,皇上只要想要就能挑出适用的。我希望皇上您能慎重任用人才,重视爵位与赏赐的的合理度,用人一定要仔细考核他的成绩,任命必须看准了人才,对江山社稷的有功之臣,哪怕是千金之赏封侯之印都不要吝惜,无功于国的人,哪怕一个微笑,一件破衣都不能轻易赏赐。还要乞求陛下能够命令吏部,严格考课之法,务求名副其实。依照祖宗旧例,凡是京官三年期满,地方官六年期满,都不可以随便连任,滥施恩典。(吏部)必须明白开具“称职”“平常”“不称职”的评语,作为考核储备,如果功过不显著,不至于进行赏罚的,乞求将诰命、敕令、勋爵、阶品这些斟酌考量之后给与,稍稍做一些变动,表示激励或劝勉。至于用舍进退,统一以功实为标准,不要被声名迷惑,不要全都拘泥于身份地位,不要因外界的诋毁或者赞誉而动摇,不要掺杂自己的主观好恶, 不要凭一件功绩概括他的一生,不要因一件过错忽视他的大节。在京城各个衙门的副职,必须量才录用,平时他应该恪尽职守辅佐长官,长官一旦空缺,就要用副职补上,不必另找其他官员,办事明理老练,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九年任满也应由吏部主管着授予京官之职,级别高的可转任本部的司级,副部,其他较低品级的可以直接调用,各处巡抚在这个地方治理的很好,时间久了就在这个地方增加俸禄,不必要再调到其他省了。分予审查主管官员,就像做参议的久了可以升迁为参政,从事久了可以升为副使,不必在各部辗转徒增麻烦,如此这般,官员有专门的部门职业,事情可以要求成功,而且也不必担心人才的缺失了。除此之外有我没有说到的部分,也请皇上在主管部门下敕令,悉心请求(让相关部门)分条陈事。跪伏乞求圣上裁定。
五、固邦本
我听说帝王的治理,想要抵御外敌一定要先安定内部。书上说人民是一国之本,根基牢固了国家才会安定。自古以来(王朝)最盛时,虽然不能说没有夷狄盗贼的祸患。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家家户户(的钱粮)供给足够,那么即使有外敌进犯但国家根基深厚,自然不用担心。但若百姓忧愁困苦想要生变,民不聊生,此时夷狄盗贼趁虚而入。大概安居乐业的百姓喜欢仁义,生活不好的老百姓容易为非作歹,这是必然的。皇上刚刚即位,首先下了免除赋役赈济饥贫的诏令,黎民百姓欣喜兴旺,将要急切的开始新的生活。去年因为是元年,国家减少一半的赋税,结果国用不足,边防开支又大,国库空虚,不得已派四个御史分道监督收税,三位督御史清查整理仓库,这虽然是补缺国用的权益之计,但有的百姓受不了这种搜刮,我近日听取了地方官的议论,都说这事情很难办,因为各位御史作为钦差出去了,亲眼目睹百姓的穷苦,又没有另外的办法(收到这么多赋税),只好把地方的官库储存调到京城以备国用。这导致了各省省库空虚,遇到水灾旱灾,眼睁睁的看着百姓冻饿至死却无法赈济,两广的军队提供的粮饷支出很多(国家)却无法支持,这是因为国用没有充实但元气已经被消耗很多了。我个人认为国家的生财之道,既在于官员又在于民众,只有掌握这种方法(找到官需民需的平衡点)才可以。就好比说一个人,禀性天赋的强弱自有定数,善于养生的人会约束自己爱惜自己,不因为嗜好与欲望伤害自己的身体,这些都足够祛病延寿了。往昔汉昭帝即位之时,承接汉武帝年间的多事之后,国家损耗严重。霍光辅佐他用节俭省用的方法,让民众休养生息,施行几年之后,百姓安居乐业,国用于是就足够了。然而与其想方设法征求赋税,向存粮有限的百姓征税来使百姓劳苦挨饿,怎能比得上留意省俭,在自己的生活合理开支可以维持的情况下对百姓更宽厚一些呢?皇上即位以来,凡是那些斋蘸仪式,大兴土木之类的奢侈而不必要的开支都停止中断了。即便是大禹那样的克勤克俭都不过如此。可是我认为矫正错误一定要超过一定的限度(指这件事情的紧迫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矫枉过正),否则在人民穷困,国家财富消耗殆尽的时候,如果不立即坚定的节省,恐怕就无药可救了。跪请皇上轸怀人民的困难,加固国之根本,凡是不急的工程,没有益处的大肆征办,一切都应停止。您自己则应该崇尚节俭。为天下先。还要乞求陛下下令吏部,谨慎的考虑有才干的官吏,让他们善待黎民百姓。考察(这个地方的)太守、县令是否贤德,要将严于律己,公正廉洁与实心爱民纳入考量范围,做得好的作为“上考”(就是称职的意思),尽快给予升迁。那些善于巴结上司,企图升官却对治理百姓没有政绩的,即便有才也最多只能给个“中考”,那些贪污显著的,严格限制追赃,并发配到各边疆管制,自行退赃,退赃完毕后再进行处置。这不但可以惩罚贪官,又可以作为一种充实边疆的方法。再求一道下发到户部的敕令,让他们反思为什么每天都说、在思考财用却依然难以改变国库亏空的现实,这些弊端在哪?现在的新举措根据的是什么原则?当今世风奢侈糜烂,官民穿华服,造豪宅都没有什么限制。再加上豪强兼并土地,赋税不公,偷税漏税(花分:花分钱粮。诡寄:将自己的田地伪报到他人名下),依仗强势不缴纳田粮,将田赋征粮的重担压在普通百姓身上,再加上地方官弄虚作假,欺负贫苦弱小的民众,奸人渔利,有名无实。各个衙门的金库里的钱粮,无从调查。假公济私盛行,官吏便容易滋生贪污的心思。上述这些都是严重耗财穷民的事实。如果能严厉追查那些私吞国家财产的官员并严惩他们,又何必求索于穷困之民、而消耗国家的元气呢?第一件事,让督御史尽快处理完后就应该令他们回京,此后不应该再有差池,让它重新成为地方的弊病。这些地方的屯监都要派都御使调查,是否应该调回重新安排做其他事。但是指定这个地方的巡抚、巡按细心清查打理这件事情,也请陛下下令户部从长计议,具体上奏,再行定夺。这样之后上下一心只求心境清净,政事杂务简省,安静行事不扰民生,于是黎民便可以休养生息,国家大本便可以获得安宁了。跪伏乞求圣上裁定。
六、饬武备
我认为值得考虑的当今之事里,边防问题最为重要。朝堂之上,这些所应该日夜思虑,谋划的事情,也是边防问题最为紧急。近年来虏贼进犯越来越严重。而边防问题已经荒废了很久。近年来常常因为圣上的诏令,严格管理边防将领,人们心里都要奋发图强。在这时,督、抚将领等官员,都自豪的说得到了人才,而防御措施似乎也已经完备了。但是我认为,敌人就像禽兽一样,如果不重创他们,他们的的入侵行为不会停止。但是打仗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不能轻易下断言,应当理智的考虑图谋,用计策战胜他们。现在的上策莫过于自行治理了,而它的玄机要领所在,就是皇上您能够奋发图强,先定了圣上的志向。您的目标确定了,那些忠诚有谋略的士人就可以为您效劳。现在说起这件事的人都说我朝兵马不多,粮草不足,没有适合做将帅的人才。我认为这三者都不足为患。士兵不怕少而是怕弱。而现在士兵的队伍虽然不多,但是各地的籍贯国家都有,如果能够按着籍贯征兵,查清冒认的现象,随后应该补充军伍,实打实的训练,又怎会害怕没有兵呢?节省下来那些没有用不急需的费用,合并到军费中培养那些能征善战的军队,又怎会害怕没有钱呢?重金悬赏有军功的士人,放宽对文化的限制,伸张将领的权力,那么那些忠勇的人又怎么会不努力进取,我们又怎么会害怕没有将领呢?我所害怕的,就是害怕中原众人没有奋发激励的志向,像以前一样懈怠,玩忽职守,暂且追求苟安。这样哪怕有充裕的钱粮与优秀的将领,恐怕也难以加强边防。所以我希望皇上能够先定下管理的目标与谋划,坚定一定要去完成它的志向,任用有智谋的臣子,恢复实政,不贪图急切的成功,不遗忘应做的事情,拥有成熟的计划,并一步一步谨慎的实行它,不超过五年就不会有边境的盗贼侵犯了。至于说当前防守的措施,没有比选择边官将领,团练乡兵,并防卫墩堡(报警台和堡垒),让民众一起防卫堡垒,在这时选择精锐的士兵,在他们没有防范的时候制服他们。就算盗贼入侵,也不至于有太大的损失。这些建议虽然昨天已经在内阁讨论过它的实行,但我依然害怕人心懈怠的时间太久,并以一纸空谈搪塞过去。跪伏请求陛下向兵部下一道敕令,让他们整顿管理各边境督抚,一定要让边关军务实实在在的兴起。等到了秋防结束的时候,要严查有没有实际效果,并大行赏罚。这样边境的各群,就得到了很好的防备,这样外来的盗寇不敢再窥视以等候时机侵略了。在依照祖宗辈的旧例,京城的管制军队里有几十万。现在虽然没有那么多,但也有八九万人,如果让他们都变成训练有方的军队,那有怎么会都没有用处呢?只是士兵骄傲懒惰,法令难以实施,即使春秋操练,都只是有表面文章罢了。我考察古代礼制,还有明朝祖宗辈的旧例,都有举行大阅兵的礼制,以此来仔细的整顿军务,防备意外的出现。现在京城内外,守备单薄,我经常会忧虑这件事情。跪伏请求向戎政大臣下一道敕令,严明军法,设法训练,每年或者是每两年的冬农隙季节(大约3,4月时),请陛下亲自来检查考验军队,一是来检查将官是否贤能,二来看士兵是勇敢还是怯弱。有技艺高超娴熟的,要分别赏赐钱粮,老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人进行淘汰更替。这样皇帝麾下就会常有几万精兵,能够掌握兵权并以之来控制政权,而且这一项举动流传下去,皇上着意于武力防备,整顿军事的事情就会远近皆知。这也可以讨伐外来盗寇,消除还未萌生的祸患,是转弱为强的一个机会。跪伏乞求圣上裁定。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在被视为改革纲领的《陈六事疏》中,张居正引用了《尚书》里那句为人熟知的“民为邦本,本周邦宁”,提出了“固邦本”的政治目标。在另外的章奏、书信中,他多次表述“致理之道,惟在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察吏治”一类的观点。
某些论者据此断言张居正继承和发展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十分正确的。在传统政治结构中,处于底层的小民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他们的疾苦只能被动地由官员们察知,即使贪官污吏们的压榨超过极限也无处申诉,起义是他们表达愤怒的惟一方式,正如张居正在评论两广起义频仍的原因时所指出的,“非民之好乱,本于吏治不清,贪官为害耳”。
这样,就由安民的政治目标推导出“吏治”问题。在张居正看来,人君驾驭官员的手段无非是“赏、罚、用、舍”四字,“欲用舍赏罚之当,在于综核名实而已”。综核名实是张居正政治思想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基本内涵是根据实际政务考课官员,即“一以功虚为准,毋徒眩于声名,毋尽拘于资格,毋摇之以毁誉,毋杂之以爱憎,毋以一事概其平生,毋以一眚掩其大节”。几个“毋”概括了明代铨政的主要弊端。与实政思想相联系,张居正特别批评了“士大夫务为声名,舍其职业,出位是思”的习气。
不过,综核名实主要是解决官僚体制中人的素质和使用问题,与此相关的还有制度本身的“信息沟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张居正提出了“重诏令”的建议。他认为,“君者,主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君不主令则无威,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无法,斯大乱之道也”。这项建议包含着两个方面,即立威与立法。为了纠正业已存在的“无法”现象,张居正要求凡已奉旨施行之事,应“严立限期,责令上紧奏报”,有关部门也应“置立号簿,登记注销,如有违限不行奏报者,从实查参,坐以违制之罪”。这是“考成法”的初步设想,在张居正柄政之后发展成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体系。
关于立威的问题,《陈六事疏》中没有详论。张居正于嘉靖二十八年(1546)奏上的《论时政疏》予以把握。在这份奏疏中,张居正以人的身体类比朝政,认为“人之所恃以生者,血气而已”,“一或壅阏,则血气不能升降,而臃肿痿痹之患生矣”。他指出,世宗“所与居者独宦官宫妾”,已八九年不接见群臣,上下暌违,是“血气壅阏之病”。正是由于这一病根,才导致“臃肿痿痹之病乘间而起”,具体说来,其大者有五:“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瘝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匮”。从两份奏疏的阐述来看,张居正关心的不仅是君主的绝对权威,而尤注重君主和官僚机构之间的沟通渠道的畅通。
他引用《诗经》中“勉勉我王,纲纪四方”这句话,说明“纪纲”正是人主“使天下皆服从其教令,整齐而不乱”的总枢纽。“纪纲不肃,法度不行”,则“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矫正此弊只有“振纪纲”一途。为了回击他的观点所可能受到的指责,张居正特别论述了“顺情”与“徇情”、“振作”与“操切”的区别,主张“情可顺而不可徇,法宜严而不宜猛”,希望皇帝“张法纪以肃群工”,“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必申”。
通过从“固邦本”到“振纪纲”的逻辑序列,社会矛盾的根本症结已经找到,从而也就明确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针。但是,还有一些妨碍施政的因素需要排除,在张居正看来,为害最大的便是“议论”。他指出,“顷年以来,朝廷之间议论太多,或一事而甲可乙否,或一人而朝由暮跖,或前后不觉背驰,或毁誉自为矛盾,是非淆于唇吻,用舍决于爱憎,政多纷更,事无统纪”,“此最当今大患也”。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他从小颖敏绝伦,胸有大志,加上他的矻矻不倦,因此学业进展很快。他十三岁时写的文章就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垂青,顾璘夸他有“将相才”。张居正十六岁中举,顾璘又解犀带相赠。他二十岁赴京会试下第,二十三岁再试成功,中二甲进士,改庶吉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作为“储相”的庶吉士的生活是一种练习办事的清闲生活,但张居正此时却不清闲。他慨然以天下为己任,认真地研究国家的典章制度,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讨治国的方法,从而为他后来的执政奠定了基础。三年后,他授翰林院编修,以后又任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和裕王结下了密切的关系。再升任侍讲学士,领翰林院事。这段期间,他一直在做积极的准备。他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观心情,等待着脱颖而出的一天。
嘉靖四十五年,世宗逝世,裕王即位,是为穆宗。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被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大政。他入阁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和当时的首辅徐阶共同起草了世宗的遗诏,在遗诏中“尽反时政之不便者”,纠正了世宗时期的诸多弊政,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欢迎。
中期的明朝,早已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而呈现出一派式微的景象:政治上吏治腐败,弊端丛集;经济上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内部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边患丛生,险象迭至,南有倭寇肆虐,北有蒙古逞威。鉴于此,张居正在入阁的第二年,就上了千字的《陈六事疏》,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全面地提出了整顿朝政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既切中时弊,也切实可行。但穆宗毕竟不是明君英主,你言之谆谆,他听之藐藐,并不准备付诸实施。穆宗的冷漠,并没有熄灭张居正的热情,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张居正以七品芝麻官的身份给当时的皇帝上了一封《论时政疏》,指出了当时宗亲骄横、财用匮乏、官吏因循守旧等五条政治弊端。当时的皇帝是被海瑞称为“家家皆净而无财用”的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最不喜欢听批评意见,不过七品的编修惹不起天子找麻烦的兴趣,他也就比当时说真话的海瑞幸运多了,但上奏的信却石沉大海。张居正感叹现在的乱世“非得磊落奇伟之人,大破常格”,否则不足以消弭天下的灾祸。然而“世虽有此,人未必知,即知之未必用”,唉!人们不一定有这样的见识,有这样见识的人也未必能得到重用。知音难求,他很苦恼。32岁的年纪,正值人生的最佳时机,却无法施展纵横,郁闷之心可想而知,但他没象屈原一样为理想而死,他伺机而动,回家读书,又读了6年!再入朝后,官运出奇的好,官职一升再升,到了隆庆元年二月,已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是正三品的官,关键的是作为大学士,可以入阁议事,也就是进入权力核心。两个月后升为“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这是正二品的大官,且是礼部的一把手了。几个月后,他给穆宗皇帝上了《陈六事疏》。所谓六事: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穆宗一一准行。所言六事可谓切中时弊,体现了张的治国主张与改革理想。
明朝的晚期为张居正纵横捭阖提供了绝佳的舞台,此时的张居正虽已入阁,却并未大权独揽,《陈六事疏》只是他几年后新政改革的晨曲。5年后,穆宗帝病逝,他的学生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史称神宗。新皇帝对张居正言听计从,尊敬有加,言必称“先生”,经过一番政治较量,张居正成为首辅,位极人臣,万历新政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明朝气象为之一新,内忧外患一时缓解。
展开阅读全文 ∨
张居正
(1525—1582)湖广江陵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编修。严嵩、徐阶均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嵩为首辅,倾心委之。隆庆元年引之入阁。阶致仕,居正与司礼监李芳谋,引拱入阁。同定封俺答事,北边遂得安宁。此后渐生嫌隙,神宗时与司礼监冯保谋,逐拱,遂为首辅。神宗即位时年幼,小有过失,慈圣太后即责云:“使张先生闻,奈何?”及帝渐长,心厌之。卒,谥文忠。未几...
您可能感兴趣...
  • 论时政疏

      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  臣 ...

    747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