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朕式观古初,灼见天命。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朕方临御之初,哀疚罔极。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究观规摹,想见风采。岂谓告终之问,在予谅暗之中。胡不百年,为之一涕。於戏!死生用舍之际,孰能违天?赠赙哀荣之文,岂不在我!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庶几有知,服我休命。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大宋皇帝敕令:我观察古初,非常透彻地见到天命。将发生十分重要的事情,会有世间少有的奇才之士诞生。他一时名震四海,学识贯穿古今;他的智慧足以通过天道,思辨足以使他的言论变为行动;卓越的文采,足以用多彩的笔法描饰世间万物;卓绝的行为,足以使四方受其影响。他运用自己的能力,在短短一年之间,就能让天下风俗为之改变。
当代的高官王安石,年少时学习孔孟学说,晚年师从于佛教(瞿昙·释迦牟尼)和老子(老聃),汇集古代《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批判百家的各种落后的观点,用新的思想教化人民。他属于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古今所没有。本来还需要看到他所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他却突然产生了隐居山林的念头。将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般洒脱。常常与渔夫和樵夫为伍,安然地与麋鹿为友。他的出仕与退隐都展现出一种雍容大度的美德,令人敬佩不已。
我刚刚登基之初,为先帝(神宗皇帝)居丧十分悲痛。十分眷恋王安石这位三朝元老,他远在长江之南的江宁。详细研究他治理国家的方略,很希望亲眼见到他的风采。哪里想到在我为先帝居丧期间听到了他亡故的消息。为什么不能够长寿百年,这让我不由地为他痛哭一场。哎呀!人的死与生上天早已安排,谁能够违背天意?对他赠送财物和谥号的敕文,难道不正是我的责任!追封为太傅列于师傅大臣的名位,使之成为儒者的一种荣耀。如果你九泉之下有知,就接受我给你的这光荣的诰命吧!
注释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朕:秦始皇以后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式:表敬语助词,无义,式观即考察之意。 古初:太古,历史刚开始的时候。
灼:显明。
灼见天命:非常透彻地见到天命。
希:同“稀”,稀有少见。
瑰玮:卓异。 瑰:珍奇。 玮:珍奇,贵重。
藻饰:修饰。 藻:文采。
风动:推动,影响。
用:因此。 期(jī)岁:一年。
靡然:随风倒下的样子。
具官:唐宋以来的公文文稿,常把应写明白的官爵品级简写为“具官”。
瞿聃(qú dān):代指佛教和道教。 瞿:瞿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 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罔罗:搜寻招致。罔同“网”。 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断以己意:以己意断(理解)之。
“糠秕百家之陈迹”二句:把各家解经的旧说视为糠秕,作出新的解释教化百姓。王安石当政时,曾设“经义局”重新注释《诗》、《书》、《周礼》,颁行天下,称为“新学”。 糠秕:米糠和瘪谷,此为意动用法,“视为糠秕”。
“属熙宁之有为”二句:指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 属:恰逢。 熙宁: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冠:居首位。
笃:深,甚。
“方需功业之成”二句:正需要王安石完成变法治国的功业,他却突然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兴致。指熙宁七年至九年两次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 遽:突然。
“浮云何有”二句:指王安石把富贵看成浮云一样与己无关,把辞去相位看成像脱掉鞋子一样容易。《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淮南子·主术》:“尧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 屣也。” 屣:鞋。
“屡争席于渔樵”二句:是写王安石归隐山林后的生活,已同渔父柴夫打成一片,安然与麋鹿相处。
进:在朝作官。 退:隐退山林。
雍容:举止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朕方临御之初”二句:是说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赵顼死,哲宗赵煦继位,居丧期间无限悲痛。 哀疚:因丧事而悲痛。古时居丧称“在疚”。 罔极:无限。
三朝之老:指王安石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此句是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邈:远。
究观:认真观察。 规摹:指王安石的变法治国方略。
告终之问:指王安石去世的消息。 问:通“闻”。
谅暗:指天子居丧。
胡:何。
於戏:同“呜呼”,悲叹之词。
用舍:进与退,即:作官与隐退。
赠赙(fù):对死者赠送礼物或称号。 哀荣之文:对死者褒奖的文字。哀荣,《论语·子张》记子贡评价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岂:难道。 岂不在我:难道不正是我的责任?
宠:使荣耀。 师臣之位:太傅官位。
蔚:使盛大、荟萃。
庶几:表期望。
服我休命:接受我给你的光荣的诏命。服:接受。 休命:美善的命令。
大宋皇帝敕令:我观察古初,非常透彻地见到天命。将发生十分重要的事情,会有世间少有的奇才之士诞生。他一时名震四海,学识贯穿古今;他的智慧足以通过天道,思辨足以使他的言论变为行动;卓越的文采,足以用多彩的笔法描饰世间万物;卓绝的行为,足以使四方受其影响。他运用自己的能力,在短短一年之间,就能让天下风俗为之改变。
当代的高官王安石,年少时学习孔孟学说,晚年师从于佛教(瞿昙·释迦牟尼)和老子(老聃),汇集古代《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批判百家的各种落后的观点,用新的思想教化人民。他属于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古今所没有。本来还需要看到他所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他却突然产生了隐居山林的念头。将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般洒脱。常常与渔夫和樵夫为伍,安然地与麋鹿为友。他的出仕与退隐都展现出一种雍容大度的美德,令人敬佩不已。
我刚刚登基之初,为先帝(神宗皇帝)居丧十分悲痛。十分眷恋王安石这位三朝元老,他远在长江之南的江宁。详细研究他治理国家的方略,很希望亲眼见到他的风采。哪里想到在我为先帝居丧期间听到了他亡故的消息。为什么不能够长寿百年,这让我不由地为他痛哭一场。哎呀!人的死与生上天早已安排,谁能够违背天意?对他赠送财物和谥号的敕文,难道不正是我的责任!追封为太傅列于师傅大臣的名位,使之成为儒者的一种荣耀。如果你九泉之下有知,就接受我给你的这光荣的诰命吧!
注释
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朕:秦始皇以后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式:表敬语助词,无义,式观即考察之意。 古初:太古,历史刚开始的时候。
灼:显明。
灼见天命:非常透彻地见到天命。
希:同“稀”,稀有少见。
瑰玮:卓异。 瑰:珍奇。 玮:珍奇,贵重。
藻饰:修饰。 藻:文采。
风动:推动,影响。
用:因此。 期(jī)岁:一年。
靡然:随风倒下的样子。
具官:唐宋以来的公文文稿,常把应写明白的官爵品级简写为“具官”。
瞿聃(qú dān):代指佛教和道教。 瞿:瞿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姓。 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罔罗:搜寻招致。罔同“网”。 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断以己意:以己意断(理解)之。
“糠秕百家之陈迹”二句:把各家解经的旧说视为糠秕,作出新的解释教化百姓。王安石当政时,曾设“经义局”重新注释《诗》、《书》、《周礼》,颁行天下,称为“新学”。 糠秕:米糠和瘪谷,此为意动用法,“视为糠秕”。
“属熙宁之有为”二句:指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 属:恰逢。 熙宁: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冠:居首位。
笃:深,甚。
“方需功业之成”二句:正需要王安石完成变法治国的功业,他却突然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兴致。指熙宁七年至九年两次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 遽:突然。
“浮云何有”二句:指王安石把富贵看成浮云一样与己无关,把辞去相位看成像脱掉鞋子一样容易。《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淮南子·主术》:“尧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 屣也。” 屣:鞋。
“屡争席于渔樵”二句:是写王安石归隐山林后的生活,已同渔父柴夫打成一片,安然与麋鹿相处。
进:在朝作官。 退:隐退山林。
雍容:举止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朕方临御之初”二句:是说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赵顼死,哲宗赵煦继位,居丧期间无限悲痛。 哀疚:因丧事而悲痛。古时居丧称“在疚”。 罔极:无限。
三朝之老:指王安石历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此句是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邈:远。
究观:认真观察。 规摹:指王安石的变法治国方略。
告终之问:指王安石去世的消息。 问:通“闻”。
谅暗:指天子居丧。
胡:何。
於戏:同“呜呼”,悲叹之词。
用舍:进与退,即:作官与隐退。
赠赙(fù):对死者赠送礼物或称号。 哀荣之文:对死者褒奖的文字。哀荣,《论语·子张》记子贡评价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岂:难道。 岂不在我:难道不正是我的责任?
宠:使荣耀。 师臣之位:太傅官位。
蔚:使盛大、荟萃。
庶几:表期望。
服我休命:接受我给你的光荣的诏命。服:接受。 休命:美善的命令。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元丰八年(1085),神宗病逝,哲宗即位改元祐,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新法遭到猛烈的抨击和逐一废除。四月,王安石病逝金陵,司马光写信给吕公著说:“褒恤之典,不可不厚。” 特追赠太傅。五月东坡奉令草制(皇帝的诏书叫“制”。中书舍人或为皇帝起草公文书,叫做“草制”)。
苏轼和王安石,在如何改革政治,如何振兴宋王朝的策略上,他们的观点是不一致。因为这样,苏轼反对变法遭到残酷打击。元丰八年,神宗一死,哲宗年幼即位,由高太后管理国政,政治情况发生巨变。
反新法派的司马光、吕公著,刘挚等重新执政之后,新法废除略尽,新法派重要人物被认作“奸邪”,而先后受到贬斥。写作此文,正是苏轼刚由登州召回朝廷不久。
苏轼和王安石,在如何改革政治,如何振兴宋王朝的策略上,他们的观点是不一致。因为这样,苏轼反对变法遭到残酷打击。元丰八年,神宗一死,哲宗年幼即位,由高太后管理国政,政治情况发生巨变。
反新法派的司马光、吕公著,刘挚等重新执政之后,新法废除略尽,新法派重要人物被认作“奸邪”,而先后受到贬斥。写作此文,正是苏轼刚由登州召回朝廷不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苏轼在写此文时,是在经受新党压制多年后青云直上的时候,正值旧党当政,是作为旧党中的一员大吏而起草这份文件的,但他没有以旧党的口吻全盘否定王安石,而是公正地评价了王安石,对他的事业、学术、文章表现了高度的理解与推崇。
此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全面概括了王安石一生的伟业功绩。这里的“敕”,通常是指告诫或嘱咐,这里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苏轼是代帝草诏,即用皇帝的口吻来表达。式,语助词。太初,远古。灼,明显。这句话表现出封建的“宿命论”。“非常之大事”,指王安石变法。“希世之异人”,指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以下从“名”、“学”、“智”、“辩”、“文”、“行”(品德)、“用”(被皇帝所用,指王安石拜相)七个方面,总结全段,概括了王安石一生的业绩。特别是最后一句,“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不到一年时间,新法风行全国,一洗旧俗,简直是对新法的颂歌。
第二段,写王安石“进退之美”。可分两层,从“方需功业之成”以前分开。第一层写王安石学成而进。先从“少学”写起,写出他多师善学,化古书为己意,且能推陈出新,用于民众。学成而进,拜相而深受皇上信任。第二层写功未成而思退。隐含变法中的险阻曲折。王安石曾两次罢相,能上能下,泰然自若,充分表现出王安石进、退相安的美德。“浮云何有”,典出《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比喻王安石把荣华富贵看成浮云,与己无关,任其飘散,而不去孜孜以求地紧紧追逐。“脱屣如遗”,典出《淮南子·主术》:“尧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脱屣(鞋子)也。”这里借尧舜的故事说明王安石罢去相位好象脱掉鞋子一样容易而毫不可惜。这说明王安石并不贪恋高官厚禄。那班死抓权势不放的“官迷”以及“蹲着茅坑不拉屎”的尸位素餐者,与王安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三段,写“临御方初”的新皇帝不忘老臣,特赠太傅。前两段是就王安石来说的,这一段笔锋一转,是从皇帝这个角度来说的。这一段也分两层,从“於戏”之前分开,前一层写皇帝不忘老臣。哲宗初登皇位,正在哀痛父母恩德之时,又遇老臣告终,含有哀痛之中又遇哀痛之意。罔极,指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无穷无尽。谅暗,指天子居丧.一般人的居丧叫“在疚”。第二层写追赠太傅。先从感叹开头,“於戏”,等于说“呜呼”,表示悲哀的感叹词,接着说生死在天,而给死者以文字褒奖,权力却在于皇帝自己。意即可以行使皇权,对王安石加封。写到这里,已经水到渠成,最后自然而然地宣布:追封王安石为太傅。到此嘎然而止,文章自然结束。
此文层次清晰,布局得体,比喻形象,语句流畅,虽用韵语骈体,但已骈散结合,可以说基本上散文化了,所以并不艰涩难懂。此外,本文短小精悍。把王安石一生的业绩融入几百字的小文之中,显示出苏轼高度的概括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王安石一生的业绩很多,不可能全写,只有下一番选择材料的功夫了,所以说“重点选材”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此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全面概括了王安石一生的伟业功绩。这里的“敕”,通常是指告诫或嘱咐,这里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苏轼是代帝草诏,即用皇帝的口吻来表达。式,语助词。太初,远古。灼,明显。这句话表现出封建的“宿命论”。“非常之大事”,指王安石变法。“希世之异人”,指推行新法的王安石。以下从“名”、“学”、“智”、“辩”、“文”、“行”(品德)、“用”(被皇帝所用,指王安石拜相)七个方面,总结全段,概括了王安石一生的业绩。特别是最后一句,“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不到一年时间,新法风行全国,一洗旧俗,简直是对新法的颂歌。
第二段,写王安石“进退之美”。可分两层,从“方需功业之成”以前分开。第一层写王安石学成而进。先从“少学”写起,写出他多师善学,化古书为己意,且能推陈出新,用于民众。学成而进,拜相而深受皇上信任。第二层写功未成而思退。隐含变法中的险阻曲折。王安石曾两次罢相,能上能下,泰然自若,充分表现出王安石进、退相安的美德。“浮云何有”,典出《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比喻王安石把荣华富贵看成浮云,与己无关,任其飘散,而不去孜孜以求地紧紧追逐。“脱屣如遗”,典出《淮南子·主术》:“尧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脱屣(鞋子)也。”这里借尧舜的故事说明王安石罢去相位好象脱掉鞋子一样容易而毫不可惜。这说明王安石并不贪恋高官厚禄。那班死抓权势不放的“官迷”以及“蹲着茅坑不拉屎”的尸位素餐者,与王安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三段,写“临御方初”的新皇帝不忘老臣,特赠太傅。前两段是就王安石来说的,这一段笔锋一转,是从皇帝这个角度来说的。这一段也分两层,从“於戏”之前分开,前一层写皇帝不忘老臣。哲宗初登皇位,正在哀痛父母恩德之时,又遇老臣告终,含有哀痛之中又遇哀痛之意。罔极,指父母对子女的恩德无穷无尽。谅暗,指天子居丧.一般人的居丧叫“在疚”。第二层写追赠太傅。先从感叹开头,“於戏”,等于说“呜呼”,表示悲哀的感叹词,接着说生死在天,而给死者以文字褒奖,权力却在于皇帝自己。意即可以行使皇权,对王安石加封。写到这里,已经水到渠成,最后自然而然地宣布:追封王安石为太傅。到此嘎然而止,文章自然结束。
此文层次清晰,布局得体,比喻形象,语句流畅,虽用韵语骈体,但已骈散结合,可以说基本上散文化了,所以并不艰涩难懂。此外,本文短小精悍。把王安石一生的业绩融入几百字的小文之中,显示出苏轼高度的概括能力。从另一个角度说,王安石一生的业绩很多,不可能全写,只有下一番选择材料的功夫了,所以说“重点选材”也是本文的特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
- 350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 ...
- 306
-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7
-
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 4
-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 ...
- 3
-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 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 4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4
-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 7
-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6
-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 3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