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初从刘聚为盗,察聚终无成,归太祖于和阳。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自请为前锋。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渡江,事我未晚也。”及兵薄牛渚矶,元兵陈矶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飞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诸将乘之,遂拔采石,进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进总管都督。
时将士妻子辎重皆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复以舟师袭据采石,道中梗。太祖自将攻之,遣遇春多张疑兵分敌势。战既合,遇春操轻舸,冲海牙舟为二。左右纵击,大败之,尽得其舟。江路复通。寻命守溧阳,从攻集庆,功最。从元帅徐达取镇江,进取常州。吴兵围达于牛塘,遇春往援,破解之,擒其将,进统军大元帅。克常州,迁中翼大元帅。从达攻宁国,中流矢,裹创斗,克之。别取马驼沙,以舟师攻池州,下之,进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从取婺州,转同佥枢密院事,守婺。移兵围衢州,以奇兵突入南门瓮城,毁其战具,急攻之,遂下,得甲士万人,进佥枢密院事。攻杭州,失利,召还应天。从达拔赵普胜之水寨,从守池州,大破汉兵于九华山下,语具《达传》。
友谅薄龙湾,遇春以五翼军设伏,大破之,遂复太平,功最。太祖追友谅于江州,命遇春留守,用法严,军民肃然无敢犯,进行省参知政事。从取安庆。汉军出江游徼,遇春击之,皆反走,乘胜取江州。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其将李伯升解围遁。命甓安庆城。
先是,太祖所任将帅最著者,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遇春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至是骄蹇有异志,与参政赵继祖谋伏兵为变。事觉,太祖欲宥荣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义不与共生。”太祖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以是益爱重遇春。
池州帅罗友贤据神山寨,通张士诚,遇春破斩之。从援安丰。比至,吕珍已陷其城,杀刘福通,闻大军至,盛兵拒守。太祖左右军皆败,遇春横击其阵,三战三破之,俘获士马无算。遂从达围庐州。城将下,陈友谅围洪都,召还。会师伐汉,遇于彭蠡之康郎山。汉军舟大,乘上流,锋锐甚。遇春偕诸将大战,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浅,几殆。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而遇春舟复胶于浅。有败舟顺流下,触遇春舟乃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友谅不敢复战。诸将以汉军尚强,欲纵之去,遇春独无言。比出湖口,诸将欲放舟东下,太祖命扼上流。遇春乃溯江而上,诸将从之。友谅穷蹙,以百艘突围。诸将邀击之,汉军遂大溃,友谅死。师还,第功最,赉金帛土田甚厚。从围武昌,太祖还应天,留遇春督军困之。
明年,太祖即吴王位,进遇春平章政事。太祖复视师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来援。遇春乘其未集,急击擒之。城中由是气夺,陈理遂降,尽取荆、湖地。从左相国达取庐州,别将兵略定临江之沙坑、麻岭、牛陂诸寨,擒伪知州邓克明,遂下吉安。围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太祖使使谕遇春:“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于是遇春浚壕立栅以困之。顿兵六月,天瑞力尽乃降,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遇春遂因兵威谕降南雄、韶州,还定安陆、襄阳。复从徐达克泰州,败士诚援兵,督水军壁海安壩以遏之。
其秋拜副将军,伐吴。败吴军于太湖,于毗山,于三里桥,遂薄湖州。士诚遣兵来援,屯于旧馆,出大军后。遇春将奇兵由大全港营东阡,更出其后。敌出精卒搏战,奋击破之。袭其右丞徐义于平望,尽燔其赤龙船,复败之于乌镇,逐北至升山,破其水陆寨,悉俘旧馆兵,湖州遂下。进围平江,军虎丘。士诚潜师趋遇春,遇春与战北濠,破之,几获士诚。久之,诸将破葑门,遇春亦破阊门以入,吴平。进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复拜副将军,与大将军达帅兵北征。帝亲谕曰:“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遇春拜谢。既行,以遇春兼太子少保,从下山东诸郡,取汴梁,进攻河南。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木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邑以次下。谒帝于汴梁,遂与大将军下河北诸郡。先驱取德州,将舟师并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克通州,遂入元都。别下保定、河间、真定。
与大将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来援。遇春言于达曰:“我骑兵虽集,步卒未至,骤与战必多杀伤,夜劫之可得志。”达曰:“善。”会扩廓部将豁鼻马来约降,且请为内应,乃选精骑夜衔枚往袭。扩廓方燃烛治军书,仓卒不知所出,跣一足,乘孱马,以十八骑走大同。豁鼻马降,得甲士四万,遂克太原。遇春追扩廓至忻州而还。诏改遇春左副将军,居右副将军冯胜上。北取大同,转徇河东,下奉元路,与胜军合,西拔凤翔。
会元将也速攻通州,诏遇春还备,以平章李文忠副之,帅步骑九万,发北平,径会州,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攻大兴州,分千骑为八伏。守将夜遁,尽擒之,遂拔开平。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长于大将军达二岁,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一时名将称徐、常。遇春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又称“常十万”云。
遇春从弟荣,积功为指挥同知,从李文忠出塞,战死胪朐河。遇春二子,茂、升。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相貌奇伟,勇力绝人,长臂善射。开始跟随刘聚为盗贼,后来发觉刘聚终将无所作为,便在和阳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还未到和阳时,常遇春因困倦躺卧田间,梦见有一神人披甲拥盾在叫他“:起来,起来,主君到了。”常遇春从梦中惊醒,而朱元璋正好经过,常遇春当即迎拜,当时是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由于尚无寸功,常遇春自请为前锋。朱元璋说道“:你只不过是因为饥饿来寻找食物,我怎么能将你留下呢?”常遇春仍坚决请求。朱元璋便说道“:等到渡江之后,你再来为我效力也不迟呀?”等到朱元璋军队进逼牛渚矶,元兵列阵矶上,朱元璋军船离岸三丈多,没人能登上岸。常遇春飞舟而至,朱元璋命他向前冲击,常遇春领命,挥戈直冲向前。敌兵抓住他的戈,常遇春乘势一跃,跳上石矶,大声喊叫冲入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诸将乘胜上岸攻击,于是攻克采石,攻取太平。常遇春被授以总管府先锋,晋升为总管都督。
当时,朱元璋将士的妻子儿女及辎重都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再次以水师袭据采石,使朱元璋军回和州的道路中途被阻。朱元璋亲自率军进攻,派常遇春到处布兵迷惑敌人,分散敌人的兵力。两军会合后,常遇春操纵轻舟,将海牙的船队一分为二,然后从左右两侧猛攻,将其大败,尽获其船,江路重新畅通无阻。随即汤和受命驻守溧阳,跟随朱元璋进攻集庆,功劳最大。后随元帅徐达攻取镇江,进取常州。吴兵将徐达围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去援救,破敌解围,擒获敌将,晋升为统军大元帅。攻克常州,升为中翼大元帅。又随徐达进攻宁国,被飞箭射中,他裹住伤口之后坚持战斗,攻克宁国。另外攻取马驼沙,以水师攻取池州,晋升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又随徐达攻取婺州,转任同佥枢密院事,驻守婺州。常遇春调兵围攻衢州,首先派奇兵突入围绕南门外的小城,毁掉敌人的战具,然后发动猛攻,将城攻破,俘获披甲之士万人,晋升为佥枢密院事。常遇春率军进攻常州,战斗失利,应召返回应天。跟随徐达攻取赵普胜的水寨,随守池州,大破陈友谅兵于九华山下,这些都记载于《徐达传》里。
陈友谅进逼龙湾,常遇春以五路军设下埋伏,大破陈友谅军,收复太平,功劳最大。朱元璋率军追击陈友谅至江州,命常遇春留守,他执法严格,城中军民井然守序,不敢有所冒犯,又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并随攻安庆,汉军出江四处拦截,常遇春率军出击,汉军慌忙调头逃跑,汤和等乘胜攻取江州,然后还守龙湾,兵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敌将李伯升突围逃走。常遇春军受命加固安庆城。
在此之前,朱元璋所任用的将帅中功劳最大的,要数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常遇春三人。而邵荣尤其是一位善战、有经验的老将,这时他已非常骄横,并有异心,与参政赵继祖图谋设伏兵发动兵变。事情败露之后,朱元璋想赦免邵荣的死罪,常遇春秉直说道:“为人之臣有了谋反的罪名,还有什么可以原谅的呢?我决不与其共生。”朱元璋于是赐邵荣喝酒,流着眼泪将其处死,因为这件事,朱元璋更加偏爱倚重常遇春。
池州守将罗友贤占据神山寨,私通张士诚,常遇春将其打败并斩首。又跟随朱元璋援救安丰,等到常遇春率军到达时,吕珍已经攻陷安丰,杀死刘福通,听说大军到来,便率强兵扼守,朱元璋左右军都进攻失败,常遇春横击敌阵,三战三捷,俘获士兵、马匹无数。然后跟随徐达围攻庐州。城将攻破时,陈友谅围攻洪都,常遇春应召返回。会师伐汉,与汉军在彭蠡的康郎山遭遇,汉军船大,又处于上流,前锋非常强大。常遇春协同诸将投入大战,呼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直冲朱元璋的指挥船,船已搁浅,朱元璋处境非常危险。常遇春射中张定边,朱元璋的船才得以脱险,而常遇春的船却又搁浅。这时,有一只坏船顺流而下,碰撞常遇春的船只,这才得以离开浅滩。转战三日,放火烧毁汉军船只,湖水因此变成了红色,陈友谅不敢再战。诸将认为汉军兵力仍然较强,想放他们离开,唯独常遇春不说话。等到船出湖口时,诸将正要放船东下,朱元璋却命令扼住上游。常遇春便溯江而上,诸将跟随其后。陈友谅走投无路,率百船突围。诸将半路拦截敌军,汉军于是分崩瓦解,陈友谅死。还师之后,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赏赐给他很多黄金、布帛、田地。攻武昌时,朱元璋返回应天,命常遇春留下督军围困武昌。
第二年,朱元璋即吴王位,晋升常遇春为平章政事。朱元璋又派兵进攻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阳来援,常遇春乘其还未会合,迅速进攻,将张必先擒获。城中士气尽失,陈理投降,常遇春尽取荆、湖之地。然后随左相国徐达攻取庐州,另外率军平定临江的沙坑、麻岭、牛陂等寨,擒获伪知州邓克明,攻下吉安。围攻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朱元璋派使者告诫常遇春:“攻克此城时,不要多杀人。如果获得了地盘,却没有老百姓,那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常遇春疏通壕沟,设立栅栏,围攻赣州,屯兵六个月,熊天瑞兵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果然不杀他。朱元璋大为高兴,赐信褒奖勉励。常遇春于是凭借军威招降了南雄、韶州,回军时又平定安陆、襄阳。又随徐达攻克泰州,打败张士诚的援兵,督促水军在海安坝建造围墙阻拦敌军。
同年秋天,常遇春被授为副将军,率军伐吴。在太湖、毗山、三里桥打败吴军,进逼湖州。张士诚派兵来援,驻扎旧馆,出现在常遇春大军之后。常遇春率奇兵由大全港扎营东阡,更处于张士诚援兵之后。敌人派出精兵出击,常遇春率军奋力攻击,将敌兵打败。在平望袭击其右丞徐义,将其赤龙船全部烧毁,又败之于乌镇,向北追击至升山,攻破其水陆寨,将旧馆援兵全部俘获,湖州遂被攻下。进而围攻平江,驻军虎丘。张士诚偷偷率军靠近常遇春,常遇春与其战于北濠,将其打败,几乎俘获张士诚。时间一久,诸将攻破葑门,常遇春也攻破阊门进入平江,吴地平定。常遇春晋升为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为鄂国公。
常遇春又被授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率兵北征。皇帝亲自嘱咐他:“面对百万之众,击溃敌人精锐部队,攻陷敌人的坚固阵地,无人能比得上副将军。我不担心你不能打胜,而担心你轻战。你身为大将,好与兵卒角斗,这尤其不是我所期望的。”常遇春跪下拜谢。出发之后,以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随攻山东诸郡后,又攻取汴梁,进取河南。元兵五万军队陈兵洛水之北,常遇春单骑冲向敌阵,敌人二十多名骑兵手持长矛一齐刺向常遇春,而常遇春一箭将其前锋射死,大叫一声冲入敌阵,麾下壮士也跟随他向前冲去。敌兵大溃,常遇春追奔五十余里。降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县依次被攻下。常遇春到汴梁谒见皇帝后,与大将军徐达一起攻下河北诸郡。先锋攻取德州后,常遇春率水师沿黄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攻克通州,于是进入元都。另外攻下保定、河间、真定。
常遇春与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前来救援。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虽然已经聚集,但步兵还未赶到,突然与敌人发生战斗,一定会死伤很多,只有趁夜攻打才能获胜。”徐达说道“:你说得对。”这时正好扩廓的部将豁鼻马前来约定投降之事,便暂且请他作为内应,挑选精锐骑兵口含木片,悄悄出发去袭击敌人。扩廓当时正点着蜡烛学习军书,仓促之间不知所措,赤着一只脚,骑上一匹瘦弱的马,率领十八名骑兵逃往大同。豁鼻马投降,常遇春获得四万披甲之士,攻克太原。常遇春追击扩廓到忻州之后才返回。朱元璋下诏改常遇春为左副将军,位居右副将军冯胜之上。然后向北攻取大同,转而巡行河东,攻下奉元路,与冯胜军会合,向西攻占凤翔。
恰遇元将也速进攻通州,朱元璋下诏常遇春回军守备,让平章李文忠帮助他,率步骑九万,从北平出发,取道会州,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一步进攻大兴州,将一千名骑兵分别埋伏八处。当大兴州守将趁夜逃跑时,常遇春将他们全部擒获,于是攻克开平。元帝向北逃走,常遇春追奔数百里,俘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以及敌人子女、宝货等物。常遇春率军返回,临时驻扎在柳河川时,暴病而死,年仅四十岁。朱元璋知道后,大惊,十分悲痛。在龙江举行葬礼,太祖亲自出奠,并命礼官就天子为大臣主持葬礼之事进行商议,商议结果上报太祖,沿用宋太祖追悼韩王赵普的先例。太祖下诏说“:可以。”赐葬于钟山平地,赐给金银器物九十件随葬墓中。赠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常遇春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都位列第二。
常遇春性情深沉、勇猛、果敢,善于爱抚士兵,冲锋陷阵,从未吃过败仗。虽然没有学过典籍史书,但他用兵打仗却总是与古代兵书相符合。他比大将军徐达大二岁,屡次跟随徐达率军征讨,都非常认真地听从徐达的指挥,当时的名将首推徐、常二人。常遇春曾经自称能统领十万人马,横行天下,军中将士又称他为“常十万”。
常遇春的堂弟常荣,多次立功,升为指挥同知,跟随李文忠出塞,战死于胪朐河。常遇春有二子:常茂、常升。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相貌奇伟,勇力绝人,长臂善射。开始跟随刘聚为盗贼,后来发觉刘聚终将无所作为,便在和阳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还未到和阳时,常遇春因困倦躺卧田间,梦见有一神人披甲拥盾在叫他“:起来,起来,主君到了。”常遇春从梦中惊醒,而朱元璋正好经过,常遇春当即迎拜,当时是至正十五年(1355)四月。由于尚无寸功,常遇春自请为前锋。朱元璋说道“:你只不过是因为饥饿来寻找食物,我怎么能将你留下呢?”常遇春仍坚决请求。朱元璋便说道“:等到渡江之后,你再来为我效力也不迟呀?”等到朱元璋军队进逼牛渚矶,元兵列阵矶上,朱元璋军船离岸三丈多,没人能登上岸。常遇春飞舟而至,朱元璋命他向前冲击,常遇春领命,挥戈直冲向前。敌兵抓住他的戈,常遇春乘势一跃,跳上石矶,大声喊叫冲入敌阵,元军望风而逃。诸将乘胜上岸攻击,于是攻克采石,攻取太平。常遇春被授以总管府先锋,晋升为总管都督。
当时,朱元璋将士的妻子儿女及辎重都在和州,元中丞蛮子海牙再次以水师袭据采石,使朱元璋军回和州的道路中途被阻。朱元璋亲自率军进攻,派常遇春到处布兵迷惑敌人,分散敌人的兵力。两军会合后,常遇春操纵轻舟,将海牙的船队一分为二,然后从左右两侧猛攻,将其大败,尽获其船,江路重新畅通无阻。随即汤和受命驻守溧阳,跟随朱元璋进攻集庆,功劳最大。后随元帅徐达攻取镇江,进取常州。吴兵将徐达围困在牛塘,常遇春前去援救,破敌解围,擒获敌将,晋升为统军大元帅。攻克常州,升为中翼大元帅。又随徐达进攻宁国,被飞箭射中,他裹住伤口之后坚持战斗,攻克宁国。另外攻取马驼沙,以水师攻取池州,晋升为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又随徐达攻取婺州,转任同佥枢密院事,驻守婺州。常遇春调兵围攻衢州,首先派奇兵突入围绕南门外的小城,毁掉敌人的战具,然后发动猛攻,将城攻破,俘获披甲之士万人,晋升为佥枢密院事。常遇春率军进攻常州,战斗失利,应召返回应天。跟随徐达攻取赵普胜的水寨,随守池州,大破陈友谅兵于九华山下,这些都记载于《徐达传》里。
陈友谅进逼龙湾,常遇春以五路军设下埋伏,大破陈友谅军,收复太平,功劳最大。朱元璋率军追击陈友谅至江州,命常遇春留守,他执法严格,城中军民井然守序,不敢有所冒犯,又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并随攻安庆,汉军出江四处拦截,常遇春率军出击,汉军慌忙调头逃跑,汤和等乘胜攻取江州,然后还守龙湾,兵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敌将李伯升突围逃走。常遇春军受命加固安庆城。
在此之前,朱元璋所任用的将帅中功劳最大的,要数平章邵荣、右丞徐达与常遇春三人。而邵荣尤其是一位善战、有经验的老将,这时他已非常骄横,并有异心,与参政赵继祖图谋设伏兵发动兵变。事情败露之后,朱元璋想赦免邵荣的死罪,常遇春秉直说道:“为人之臣有了谋反的罪名,还有什么可以原谅的呢?我决不与其共生。”朱元璋于是赐邵荣喝酒,流着眼泪将其处死,因为这件事,朱元璋更加偏爱倚重常遇春。
池州守将罗友贤占据神山寨,私通张士诚,常遇春将其打败并斩首。又跟随朱元璋援救安丰,等到常遇春率军到达时,吕珍已经攻陷安丰,杀死刘福通,听说大军到来,便率强兵扼守,朱元璋左右军都进攻失败,常遇春横击敌阵,三战三捷,俘获士兵、马匹无数。然后跟随徐达围攻庐州。城将攻破时,陈友谅围攻洪都,常遇春应召返回。会师伐汉,与汉军在彭蠡的康郎山遭遇,汉军船大,又处于上流,前锋非常强大。常遇春协同诸将投入大战,呼声震天动地,无不以一当百。陈友谅的骁将张定边直冲朱元璋的指挥船,船已搁浅,朱元璋处境非常危险。常遇春射中张定边,朱元璋的船才得以脱险,而常遇春的船却又搁浅。这时,有一只坏船顺流而下,碰撞常遇春的船只,这才得以离开浅滩。转战三日,放火烧毁汉军船只,湖水因此变成了红色,陈友谅不敢再战。诸将认为汉军兵力仍然较强,想放他们离开,唯独常遇春不说话。等到船出湖口时,诸将正要放船东下,朱元璋却命令扼住上游。常遇春便溯江而上,诸将跟随其后。陈友谅走投无路,率百船突围。诸将半路拦截敌军,汉军于是分崩瓦解,陈友谅死。还师之后,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赏赐给他很多黄金、布帛、田地。攻武昌时,朱元璋返回应天,命常遇春留下督军围困武昌。
第二年,朱元璋即吴王位,晋升常遇春为平章政事。朱元璋又派兵进攻武昌,汉丞相张必先自岳阳来援,常遇春乘其还未会合,迅速进攻,将张必先擒获。城中士气尽失,陈理投降,常遇春尽取荆、湖之地。然后随左相国徐达攻取庐州,另外率军平定临江的沙坑、麻岭、牛陂等寨,擒获伪知州邓克明,攻下吉安。围攻赣州,熊天瑞固守不下。朱元璋派使者告诫常遇春:“攻克此城时,不要多杀人。如果获得了地盘,却没有老百姓,那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常遇春疏通壕沟,设立栅栏,围攻赣州,屯兵六个月,熊天瑞兵力耗尽,于是投降,常遇春果然不杀他。朱元璋大为高兴,赐信褒奖勉励。常遇春于是凭借军威招降了南雄、韶州,回军时又平定安陆、襄阳。又随徐达攻克泰州,打败张士诚的援兵,督促水军在海安坝建造围墙阻拦敌军。
同年秋天,常遇春被授为副将军,率军伐吴。在太湖、毗山、三里桥打败吴军,进逼湖州。张士诚派兵来援,驻扎旧馆,出现在常遇春大军之后。常遇春率奇兵由大全港扎营东阡,更处于张士诚援兵之后。敌人派出精兵出击,常遇春率军奋力攻击,将敌兵打败。在平望袭击其右丞徐义,将其赤龙船全部烧毁,又败之于乌镇,向北追击至升山,攻破其水陆寨,将旧馆援兵全部俘获,湖州遂被攻下。进而围攻平江,驻军虎丘。张士诚偷偷率军靠近常遇春,常遇春与其战于北濠,将其打败,几乎俘获张士诚。时间一久,诸将攻破葑门,常遇春也攻破阊门进入平江,吴地平定。常遇春晋升为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为鄂国公。
常遇春又被授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率兵北征。皇帝亲自嘱咐他:“面对百万之众,击溃敌人精锐部队,攻陷敌人的坚固阵地,无人能比得上副将军。我不担心你不能打胜,而担心你轻战。你身为大将,好与兵卒角斗,这尤其不是我所期望的。”常遇春跪下拜谢。出发之后,以常遇春兼太子少保,随攻山东诸郡后,又攻取汴梁,进取河南。元兵五万军队陈兵洛水之北,常遇春单骑冲向敌阵,敌人二十多名骑兵手持长矛一齐刺向常遇春,而常遇春一箭将其前锋射死,大叫一声冲入敌阵,麾下壮士也跟随他向前冲去。敌兵大溃,常遇春追奔五十余里。降服梁王阿鲁温,河南郡县依次被攻下。常遇春到汴梁谒见皇帝后,与大将军徐达一起攻下河北诸郡。先锋攻取德州后,常遇春率水师沿黄河而进,破元兵于河西务,攻克通州,于是进入元都。另外攻下保定、河间、真定。
常遇春与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太原,扩廓帖木儿前来救援。常遇春对徐达说“:我军骑兵虽然已经聚集,但步兵还未赶到,突然与敌人发生战斗,一定会死伤很多,只有趁夜攻打才能获胜。”徐达说道“:你说得对。”这时正好扩廓的部将豁鼻马前来约定投降之事,便暂且请他作为内应,挑选精锐骑兵口含木片,悄悄出发去袭击敌人。扩廓当时正点着蜡烛学习军书,仓促之间不知所措,赤着一只脚,骑上一匹瘦弱的马,率领十八名骑兵逃往大同。豁鼻马投降,常遇春获得四万披甲之士,攻克太原。常遇春追击扩廓到忻州之后才返回。朱元璋下诏改常遇春为左副将军,位居右副将军冯胜之上。然后向北攻取大同,转而巡行河东,攻下奉元路,与冯胜军会合,向西攻占凤翔。
恰遇元将也速进攻通州,朱元璋下诏常遇春回军守备,让平章李文忠帮助他,率步骑九万,从北平出发,取道会州,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进一步进攻大兴州,将一千名骑兵分别埋伏八处。当大兴州守将趁夜逃跑时,常遇春将他们全部擒获,于是攻克开平。元帝向北逃走,常遇春追奔数百里,俘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以及敌人子女、宝货等物。常遇春率军返回,临时驻扎在柳河川时,暴病而死,年仅四十岁。朱元璋知道后,大惊,十分悲痛。在龙江举行葬礼,太祖亲自出奠,并命礼官就天子为大臣主持葬礼之事进行商议,商议结果上报太祖,沿用宋太祖追悼韩王赵普的先例。太祖下诏说“:可以。”赐葬于钟山平地,赐给金银器物九十件随葬墓中。赠封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常遇春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都位列第二。
常遇春性情深沉、勇猛、果敢,善于爱抚士兵,冲锋陷阵,从未吃过败仗。虽然没有学过典籍史书,但他用兵打仗却总是与古代兵书相符合。他比大将军徐达大二岁,屡次跟随徐达率军征讨,都非常认真地听从徐达的指挥,当时的名将首推徐、常二人。常遇春曾经自称能统领十万人马,横行天下,军中将士又称他为“常十万”。
常遇春的堂弟常荣,多次立功,升为指挥同知,跟随李文忠出塞,战死于胪朐河。常遇春有二子:常茂、常升。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明史·唐顺之传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顺之生有异禀,束发即洽贯群籍。年二十三,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 ...
- 314
-
明史·郭子兴传
郭子兴,其先曹州人。父郭公,少以日者术游定远,言祸福辄中。邑富人有瞽女无所归,郭公乃娶之,家日益饶。生三子,子兴其仲出。始生,郭公 ...
- 915
-
明史·韩林儿传
韩林儿,栾城人,或言李氏子也。其先世以白莲会烧香惑众,谪徙永年。元末,林儿父山童鼓妖言,谓天下当大乱,弥勒佛下生。河南、江、淮间愚 ...
- 540
-
明史·陈友谅传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 ...
- 920
-
明史·张士诚传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 ...
- 531
-
明史·方国珍传
方国珍,黄岩人。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世以贩盐浮海为业。元至正八年,有蔡乱头者,行剽海上,有司发兵捕之。国珍怨家告其通寇。 ...
- 460
-
明史·徐达传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太祖之为郭子兴部帅也,达时年二十二,往从之,一见语合。及太祖南略定远, ...
- 321
-
明史·李文忠传
李文忠 邓愈 汤和 沐英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 ...
- 765
-
明史·邓愈传
邓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顺兴,据临濠,与元兵战死,兄友隆代之,复病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 ...
- 151
-
明史·汤和传
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 ...
- 125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