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柴桑的陶渊明已经离去千年,数量很多的细菊依旧朵朵浑圆。
人们都爱那花色鲜明映照着秋天的景色,又怎能忍心看到它的蕊瓣零乱,偃卧在稀疏的野烟之中。
在这片荒废的园畦,残断的田垅,野菊在初霜之后便盛开;伴着飞舞的瘦蝶,鸣唱的寒蝉,它怒放在夕阳之前。
我只担忧春天的花丛高傲无知,竟嗤笑野菊的姗姗迟放,因此写下这咏菊的诗篇,实是为抒发它清幽的娇妍。
注释
座主座主,旧时考中进士的文人对主考官的称呼。在元好问于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考中进士以及金哀宗正大元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时,赵秉文分别为主考官和监试官,对元极为赏识,曾称元的诗是“少陵(杜甫)以来无此作也”。
闲闲公:指金代文学家赵秉文,因其号闲闲居士故尊称。
柴桑人:指东晋诗人陶渊明。柴桑,古县名,在今江西九江西南,是陶渊明的故乡。
斑斑:原指斑点众多的样子,此处指菊花一点一点数量很多。
共(gòng):相同,一样。
争教:怎叫,怎能让。争,同“怎”。
狼藉:杂乱的样子。
踈(shū):通“疏”,稀疏。
畦(qí):菜地。
寒螀(jiāng):蝉的一种,又叫寒蝉、寒蜩(tiáo)。
晚景:黄昏时的日影。景,通“影”。
春丛:春天的花丛。
端:真正,确实。
发:阐发,表现。
幽妍:幽深之美。
“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两句以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起笔,在一种天地悠悠的岁月感中注人了古今爱菊的归隐者传承不息的精神意绪。同时,显示出今日归隐者高洁的志趣与理想。
“共爱鲜明照秋色,争教狼藉卧踈烟。”两句是诗人在一声感叹中点出了古今归隐士人的共同志趣。上句“鲜明”、“照”等暖色调的词语与下句“疏烟”、‘狼藉”等冷色调的词语对比强烈,在貌似矛盾的感情色彩中,隐含的却是古今爱菊之人共同的人生志趣。
“荒畦断垄新霜后,瘦蝶寒螀晚景前。”两句将上一句抒发的感慨进一步引申开来,菊花开放是在“荒畦断垅”的环境里,在西风落叶的“新霜后”,夕阳馀晖的“晚景前”,且有“瘦蝶寒盘”相伴。写景设色,处处突出一个“野”。这样不仅显示出菊花暗香幽发的野性美,而且借此表达出爱菊的归隐者孤傲脱俗的志趣与超然世外的风范。
“只恐春丛笑迟暮,题诗端为发幽妍。”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点明了诗作意旨。菊花不是在鸟语花香、暖意融融的春天盛开,而是在寒蝉凄切、万物凋谢的秋日开放;也不是在丽苑名园里被人护养,而是在荒野僻壤中自在地成长,这种幽深傲岸、孤芳自赏的品格极其符合归隐者的志趣。同处乱世,东晋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的咏菊志趣中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自然、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而元好问在此诗中却是借咏野菊表达一种虽身处乱世但依然保全名节的人格操守。
-
野菊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 6
-
野菊
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敢霜栽近御筵。...
- 4
-
野菊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 4
-
客意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见归途。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 90
-
四哀诗·李钦叔
赤县神州坐陆沈,金汤非粟祸侵寻。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
- 314
-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其五
五云宫阙露盘秋,银汉无声桂树稠。复道渐看连上苑,戈船仍拟下扬州。曲中青冢传新怨,梦里华胥失旧游。去去江南庾开府,凤凰楼畔莫回头。...
- 306
-
赤壁图
马蹄一蹴荆门空,鼓声怒与江流东。曹瞒老去不解事,误认孙郎作阿琮。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 疾雷破山出大火,旗帜北卷天为红。至今图画见赤壁,仿佛烧虏留遗踪。令人长忆眉山公,载酒夜俯冯夷宫。 事殊兴极忧思集,天澹云闲今古同。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今谁是出群雄?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
- 41
-
西园
兴定庚辰八月中作西园老树摇清秋,画船载酒芳华游。登山临水祛烦忧,物色无端生暮愁。百年此地旃车发,易水迢迢雁行没。梁门回望绣成堆,满 ...
- 388
-
永遇乐·绝壁孤云
绝壁孤云,冷泉高竹,茅舍相望。留滞三年,相思千里,归梦风烟上。天公老大,依然儿戏,困我世间羁鞅。此身似、扁舟一叶,浩浩拍天风浪。 中台黄散,官仓红腐,换得尘容俗状。枕上哦诗,梦中得句,笑了还惆怅。可怜满镜,星星白发,中有利名千丈。问何时、有酒如川,自歌自放?...
- 874
-
沁园春·除夕
《沁园春·除夕》是金末元初元好问写的一首词。此词写自己的“贫”和“穷”全用故事,写文学生活则用典抒胸怀,隽语盈篇,可算精明之作。...
- 108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