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四友赞

薛涛 〔唐代〕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
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用笔锋在砚腹中浸润着墨汁,打湿了毛笔的尖部。
引笔书写,吐露黑色的墨汁,书写在纸上,成就了君子文章。
注释
①四友:当指文房四宝,四句分述砚、笔、墨、纸。
②润色先生:《辞源》注为砚之别称,所据即《清异录·夫妇》。
③濡(rú):沾湿。藏锋都尉:当是笔的代称。
④书媒:当为墨之代称。黯黯:深黑色。
⑤文亩:《汉语大词典》注为纸之别称。休休:安闲自得,乐而有节。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据五代宋初陶谷《清异录》记载:元和四年(809年)夏,蜀多文妇,亦风土所致。元微之素闻薛涛名,因奉使使见焉,微之矜持笔砚,涛走笔作《四友赞》,微之惊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四友赞》是唐代女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首见于五代时期陶谷的《清异录》。作者分别用四句写了砚、笔、墨、纸,生动而形象。也有学者考证说,是薛涛和元稹初见时,薛涛用四友分别描写了元稹的形象和行为的戏作。《四友赞》的艺术特征是写实,体现了薛涛咏物言志,才情卓绝的个性特点。
“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前两句分别以被描写者的肚腹、头颅为描写对象,形象地抓住其主要生理特征。其第一句是说其腹如砚,可见当时元稹才三十几岁就大腹便便。第二句是说其头如藏锋的毛笔,即秃顶。正如元稹在《寄隐客》中说:“我年三十二,鬓有八九丝。”若以其头作笔,就像是秃笔,写出的字迹自然没有,也不可能有锋的出现。
“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后两句抓住描写对象读书、著文时的面部表情和行为特点来描写。其意为,手持书卷,读书思考表情冷漠,似乎沮丧。在纸上著文时,口中嘘气不止。
整诗形象地描写了主人公独特的外部特征,及其在读、写时的不同表情,把第一时间的元稹写得活灵活现,从而将一个唐代文人的典型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
综观整诗很容易看出,其第一句是七个字,而最后一句有六个字。所以,此诗算不上中规中矩的七绝。如果将第一句中的“之”字去掉成为一首六言诗。这在五、七言绝、律盛行的有唐一代则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是,薛涛在前两句中分别加一“之”字,在后两句均以叠字结尾,读起来朗朗上口,丝毫没有别扭的感觉。故说,薛涛此作是以形式适应于内容的需要随时加以调整的典型体现。另外,该诗每联分别由一个词组打头。前两句即由“磨”“濡”分别打头。其意为“研磨浸渍”。后两句由“引”“入”二字打头,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引狼入室”这句成语。由此可见,薛涛对元稹原本就没有什么好印象。从描写效果上看,此诗作为元稹的一幅画像,从性质上说略带贬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