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汉津赋

蔡邕 〔两汉〕
夫何大川之浩浩兮,洪流淼以玄清。配名位乎天汉兮,披厚土而载形。发源自乎嶓冢兮,引漾澧而东征。纳阳谷之所吐兮,兼汉沔之殊名。总畎浍之群液兮,演西土之阴精。过万山以左回兮,旋襄阳而南萦。切大别之东山兮,与江湘乎通灵。嘉清源之体势兮,澹澶湲以安流。鳞甲育其万类兮,蛟龙集以嬉游。明珠胎于灵蚌兮,夜光潜乎玄洲。杂神宝其充盈兮,岂鱼龟之足收?
于是游目骋观,南援三洲,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财运货,懋迁有无。既乃风焱萧瑟,勃焉并兴。阳侯沛以奔鹜,洪涛涌以沸腾。愿乘流以上下,穷沧浪乎三澨。覰朝宗之形兆 ,瞰洞庭之交会。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那条大河水势多么浩荡啊,漫无边际,远接苍天。名位可与天上的银河相匹配,厚土被劈开才有了这地上的汉水。它发源于西部的嶓冢山,形成了漾水、澧水,顺势奔流向东。它吸纳来自太阳出处所喷发的能量,流到东方又被冠以汉水、沔水两个美名。汇总大大小小的河流,滋润这源自西土的大河。历万山之北而向东拐啊,绕过襄阳后向南盘旋。贴着大别山的东南缘啊,与长江、洞庭神异般地相通。人们赞美这清澈的流水啊,恬静安适,潺潺流动。河中养育着万种鱼鳖啊,蛟龙也在这里栖息游戏。珍珠胎生于河中灵蚌啊,夜光明珠潜身幽深的河水。各种神奇宝物充满其中啊,丰收岂止在鱼龟?
纵目极望,这汉水南面依傍着荆徐扬三州,往北流向京都洛阳,西部控制着陇山,东又连接着长江和彭蠡湖。开发财源,运输货物,互通有无。到秋风萧瑟之时,河水猛涨,波急浪骤,奔驰而去,大浪涛天,沸腾翻滚。真想乘波驾浪于汉水之上或溯或游,一直游到沧浪之端,登上大别山之巅,观赏汉水归海之伟象,鸟瞰融合洞庭湖之美景。
注释
1.汉津:即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北部的嶓冢山,上游名漾水,东南流经陕西勉县称沔水。东经褒城,合褒水,称“汉水”,最后在今武汉入长江。
2.淼(miǎo):浩荡无际。玄清:指天空。
3.配:匹配,对应。天汉:河汉,银河。
4.披:劈开。载:开始。
5.发:一作“登”,误。嶓冢(bō zhǒng):即嶓冢山。
6.澧(lǐ):即澧水,发源于秦岭,流入渭水。
7.纳:包容。阳谷:或作“汤谷”,即“砀谷”,古代传说中太阳升起之地。
8.沔(miǎn):沔水,汉水支流。殊名:不同的名称,指汉水流经不同地段的别称。
9.总:汇集。畎浍(quǎn huì):田间用于灌溉的沟渠,这里指汉水支流。
10.演:化育。阴精:地脉,水气。
11.过:经过,一作“遇”,当非。万山: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部。左回:折而向东。《水经注·汉水》:“汉水经万山北再向东折。”
12.旋:环绕。南萦:向南流。
13.切:靠近。大别:即大别山,地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汉水流经大别山东南而入长江,故称东山。
14.江湘:长江和湘水。通灵:这里指汉水与江、湘相通。
15.嘉:嘉许,赞美。清源:清澈的源头。
16.澹:安静。澶湲(chányuán):同“潺湲”,水流舒缓的样子。
17.鳞甲:指鱼鳖之类的水中生物。万类:形容汉水中生物之多。
18.明珠:珍珠。胎:动词,孕育。
19.夜光:夜明珠。潜:深藏。玄洲:疑是“玄渊”字之误,玄渊指深水处。
20.神宝:指汉水所产之奇珍异宝。
21.援:援引,连接。三州:指徐州、扬州、荆州。
22.集:汇集。京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23.陇坻(lǒng dǐ):又称“陇坂”,即陇山。地跨今陕西陇县与甘肃平凉,古代为出陕要道,地势险要。
24.江湖:长江和彭蠡湖,这里指汉水入长江而东汇入彭蠡湖。
25.导:流通。
26.懋(mào)迁:贸易。懋,通“贸”。
27.焱(biāo):通“飚”,暴风,飓风。
28.勃焉:即“勃然”,狂暴的样子。
29.阳侯:传说中的波涛之神。沛(pèi):强劲。
30.沧浪:即沧浪之水,指汉水流经湖北段。《尚书·禹贡》云:“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胡渭《禹贡锥指》云:“沧浪者,汉水之色。”三澨(shì):水名,在湖北境内。
31.覰(qù):同“觑”,观看。朝宗:诸侯朝见天子,这里指百川汇入大江的样子。《周礼·春官·大宗伯》注曰:“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南宋王十朋《登黄鹤楼》:“江汉西来于此会,朝宗东去不需分。”清嘉庆《汉阳县志》曰:“江水、汉水其流湍急,又合为一,共赴海也。犹诸侯之同心尊天子而朝事之。”形兆:形状和气势。
32.瞰(kàn):从高处向下俯视。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山海经》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尚书·禹贡》曰:“嶓冢道漾,东流为汉。”汉水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对汉江流域的经营与对江汉的歌咏,可以远溯先秦。《诗经·大雅·江汉》云:“江汉汤汤,武夫洸洸。”《诗经·小雅·四月》亦云:“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写出了其独具之气势。早在周代,即注重对汉水流域的开发。《诗经·周南·汉广》毛传曰:“文王之化,被乎南国,王化行于江汉之域。”受上述传统思想的影响,作者创作此赋以歌咏江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此赋分三层。第一层从开篇至“澹澶湲以安流”,主要写汉水得天地之造化而成其形势,发源蟠冢,博纳众流,名兼众善,左回南萦,最终通乎江湘的浩荡气势,体现出汉水的第一大特征:源远流长。第二层从“鳞甲育其万类”至“懋迁有无”,在这一层里,作者一改大赋铺张扬厉的手法,由“鳞甲育其万类”的总括和“明珠”、“夜光”的典型描绘,突出了汉水中的物产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珠宝珍怪,无奇不有,体现出汉水的第二大特征:水产丰厚。又写汉水与江湘相通,四方辐辏,可以通天下之财货,是所经之地重要的经济命脉。第二段为第三层,虽是虚写,但与第一层形成呼应。其中,前七句先是上下南北的对举,说明了汉水具有连络南北、勾通上下的作用,同时又有贸易往来、互通有无的功用。整一层以这些质朴而明朗的文字体现出汉水的第三大特征:功用巨大。后八句从不同的视角描绘汉水势态的壮美。正面而观,风起波涌,汹涌澎湃,洪涛沸腾,骇浪滔天;纵横上下,畅流无碍,穷尽水边,吸纳万川;远眺又可见到汇合长江奔向大海的势态,交汇洞庭形成浩渺的境界。体现出汉水的第四大特征:水势壮观。
全赋紧扣汉水起源、流向及入江行程来写,叙述条理清楚,气势逼人,在写法上以简洁生动见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蔡邕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您可能感兴趣...
  • 翠鸟诗

    《翠鸟》是东汉末年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以翠鸟为依托,用拟人手法寄寓心意,表达了诗人在争权夺利、相互攻击时的忧心忡忡心态以及他遭遇迫害,幸脱罗网的心情。全诗以物喻人,借鸟言情,含蓄隽永,自然贴切。...

    20
  • 述行赋

      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蔡邕时年27岁。宦官徐璜、左悺等打着朝廷的旗号,召他进京。迫不得已,作者怀着矛盾的心情,由陈留赴洛阳。行走到偃师,便称病借故而归。此赋便是对这段行程经历的叙写。...

    10
  • 笔赋

    序曰:昔苍颉创业,翰墨作用,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则宪者,莫先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弗可尚矣。赋曰:惟其翰之所生, ...

    45
  • 女训

    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 ...

    61
  • 笔论

    《笔论》开篇就提出“书者,散也”的著名论断,论述了书法抒发情怀的艺术本质 ,以及书家创作时应有的精神状态。随后则论及书法作品应取法、表现大自然中各种生动、美好的物象,强调书法艺术应讲求形象美,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821
  •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 ...

    721
  • 篆势

    鸟遗迹,皇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为真。形要妙,巧入神。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 ...

    1003
  • 劝学篇

    人无贵贱,道在者尊。〈《文选‧潘岳前居赋注。》〉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砺,就其锋铓。〈《御览》七百六十七。〉明珠不莹,不发其光 ...

    442
  • 郭有道碑文

    《郭有道碑文》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为当时名士郭泰所写的悼词碑文。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八》。...

    526
  • 陈太丘碑文

    《陈太丘碑文》东汉蔡邕公元186年为当时名士陈寔创作的一篇墓志碑文。收录于《蔡中郎集》。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五十八》。...

    996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