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冯至 〔近现代〕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的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纠错
创作背景
纠错
此诗是冯至早期抒情诗的名篇,写于1926年,对当时激情宣泄的“五四”诗歌是一种反拨。作为一个接受了“五四”现代意识的时代青年,他有着美好的理想,然而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使冯至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索之中,并将其渗透到此诗的内容与形式之中。
据说作者当时是看了一幅画,他根据这幅画写了这首诗。此诗后被收录于作者1927年4月北新书局出版的《昨日之歌》诗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吟咏爱情的寂寞的诗作,在《蛇》这首诗中,作者一改人们心目中蛇的原形,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作者日后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主要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青春是美好的,但往往也是寂寞的甚或是苦闷的,因而这样的诗对年轻的读者会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但是对于自己的早期诗作,冯至后来并不满意。冯至在解放后写的《冯至诗文选集·序》里曾这样说:“诗里抒写的是狭窄的情感、个人的哀愁,如果说它们还有些许意义,那就是从这里边还看得出‘五四(即五四运动)’以后一部分青年的苦闷”。不过,这已道出了《蛇》这样的诗的意义。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一大特色就是它奇特而幽深的比喻:诗人将暗恋之思说成是“寂寞”,并将其比喻成“蛇”,其想象是奇特的。诗人不仅用“蛇”来比喻自己的寂寞,在接下来还说“它是我忠诚的伴侣”,这不仅表达了某种感激之情,而且还暗示出寂寞之深;而诗人的寂寞是和一种热烈而又默默的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未经表达的爱,也就是人们说的“单相思”。单相思很伟大,因为它培养了想象力。
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
第二节写“蛇”的“乡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蛇与秀发的关系一般会让人们想起古希腊美妙的神话,有着姣人可爱面容的美杜莎,其秀发上却是无数吐着红信的毒蛇,见到她真实面容的人瞬间化为石头,美与恶的合体之神是非常令人神奇的。或许冯至的蛇与秀发的想象也受到此神话的启示吧。
诗的最后一节写“蛇”的归来,用“月影”的比喻,不仅写出了蛇的轻盈、迅捷,也写出了它的灵性,“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这样,从诗一开始的“你万一梦到它时”又回到了对方的梦,全诗就这样写出了一种“互梦”:“蛇”梦到了那“茂密的草原”,而对方也梦到了这条“蛇”;更为奇异的是“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诗写到这里,由朦胧的情调和奇异的想象落脚到一个具体的意象,色调也一下子加重了。请注意用在这里的“绯红”,人们很难设想它置换成“蓝色”“白色”甚或“红色”,因为它恰好传达出全诗那种浓郁的羞涩的情感色调。读了这首诗,人们不仅感到作者的内向,也深深感到了梦到这条蛇的“她”的羞涩。“绯红”,恰好是一种羞涩的色调。
的确,“用浓重的色彩和阴影来表达出一种沉郁的气氛,使人读后长久为这种气氛所萦绕”,这就是《蛇》这首诗给人们的感受。它写出了无言的寂寞,也写出了爱的深沉;它有着奇异的想象,也刻画下它投下的浓重阴影。据诗人说,他是看到一幅衔着一朵红花的蛇的木刻画后写下这首诗的。但是,这只是对他全部生活的一个触动。从一幅画到一首诗,这中间仍有着许多难以言传的秘密。
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它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美意境,又在表现手法上创造性地融合了象征派诗歌的一些要素,使这首爱情诗饱含着象征性和诗意。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式,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带给读者的是柔情、是爱、是美。
展开阅读全文 ∨
冯至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出生于河北涿州,原名冯承植,字君培,中共党员,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冯至于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教于哈尔滨第一中...
您可能感兴趣...
  • 蚕马

    一溪旁开遍了红花,天边染上了春霞,我的心里燃起火焰,我悄悄地走到她的窗前,我说,姑娘啊,蚕儿正在初眠,你的情怀可曾觉得疲倦?只要你 ...

    644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