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记九溪十八涧

林纾 〔近现代〕
  过龙井山数里,溪色澄然迎面,九溪之北流也。溪发源于杨梅坞。余之溯溪,则自龙井始。
  溪流道万山中,山不峭而堑,踵趾错互,苍碧莫辨途径。沿溪取道,东瞥西匿,前若有阻而旋得路。水之未入溪号皆曰涧。涧以十八,数倍于九也。
  余遇涧即止。过涧之水,必有大石亘其流。水石冲激,蒲藻交舞。溪身广四五尺,浅者沮洳,由草中行;其稍深者,虽渟蓄犹见沙石。
  其山多茶树,多枫叶,多松。过小石桥,向安理寺路,石犹诡异。春箨始解,攒动岩顶,如老人晞发。怪石折迭,隐起山腹,若橱,若几,若函书状。即林表望之,滃然带云气。杜鹃作花,点缀山路;岩日翳吐。出山已亭午矣。
  时光绪己亥三月六日。同游者达县吴小村、长乐高凤岐、钱塘邵伯䌹。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过了龙井山再走几里路,一股清凉澄澈的溪流映入眼帘,这是九溪向北蜿蜒的支流,这溪水发源于杨梅坞。我沿此溪溯流而上,就是从龙井山开始的。
  溪流是流经万山之中而来的。这些山并不陡峭险峻,但是却有很多的沟壑,山脚相互交叉,树木蓊蓊郁郁,茂盛苍翠,不能分辨出上山的路途。沿着溪流找山路,看得见东边又看不见西边;前面的路似乎有阻碍,等我们走过去却又发现有路。
  所有水没有流进溪的都叫作涧,总共有十八条涧,恰是九条溪的一倍。我碰到涧就停下来,发现流过山涧的溪水,一定有大石块横阻在溪流里。流水和石块撞击,使水面的水草来往舞动。溪流宽有四五尺,水浅的地方是浅滩,水从草丛中流过去。那些稍深一点的地方,纵使积下了很深的水,也还是看得清水下的石子和沙子。
  山上有很多的茶树、枫树、松树。走过了小石桥,在通向安理寺的路上,岩石更加地怪异。春笋开始脱壳,在岩顶上聚集并随风摆动,就像是老人稀疏的头发。怪石重重叠叠,在山腰隐现,有的像橱柜,有的像桌子,有的像一匣子一匣子书的形状。向树林顶上望去,云气四起。杜鹛花正盛开,点缀着山路。太阳一时被岩石遮住,一时又露面。当我们走出山坳时,都已经是中午了。
  这次游览是在光绪二十五年三月初六。和我一起出游的,是达县人吴小村,长乐人高风歧、钱塘人邵伯䌹。
注释
九溪十八涧:在杭州龙井南,距西湖约十余公里。溪流呈“丫”字形,东支汇九条溪水,故名九溪。西支汇流成涧,以倍于“九”称十八涧,合称九溪十八涧。注入钱塘江。
龙井山: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出产名茶龙井茶。
澄然:清亮的样子。
杨梅坞:在白鹤峰下,九溪东支发源地。
堑:低下。
踵(zhǒng)趾错互:指山脚交错。踵趾,脚后跟、脚趾。错互,犹交错。
瞥:瞥现,很快地发现一下。
匿:隐没,隐藏。
亘(gèn):横贯。
蒲藻:水草。蒲,水生植物,又名香蒲。藻,水草总称。
沮洳(jù rù):地低湿。
渟(tíng)蓄:汇聚。
春箨(tuò)始解:春天新竹生长,笋壳开始脱落。箨,竹笋壳。解,脱落。
晞(xī)发:晒发使干。晞,干。
折迭:重叠。
函书:一匣子书。
林表:林梢;林墙。
滃(wěng)然:云气涌起貌。
翳(yì)吐:或隐或现;时而遮隐,时而吐现。
亭午:正午。
光绪己亥:光绪二十五年(1899)。
达县:清县名。今属四川省达川市。吴小村,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长乐:清县名,即今福建省长乐市。
高凤岐:福建长乐人,字啸桐,号媿室主人。光绪举人,官至梧州知府。
钱塘:清县名,今属浙江杭州市。
邵伯䌹(jiǒng):作者友人,生平不详。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九溪十八涧在杭州市西湖龙井南,流水潺潺,万壑争流,峰峦叠翠,山色葱茏,为西湖名景之一。当时作者屡次上京应礼部试,均不第,因此到杭州任东城讲舍讲席。文章为作者光绪二十五年(1899)与友人同游后所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是一篇语言隽秀,意境清新明丽的游记散文,作者以不到三百字的篇幅,巧妙地将九溪十八涧的蜿蜒山水、溪涧交错的自然风貌,以及那“水石冲激”的潺潺流水和“春箨始解”的勃勃生机,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除去开篇与结尾的引领与总结,真正的游记内容集中于中间三段。第二段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九溪十八涧的地理概貌,那里的山峦虽不陡峭却深邃,峰峦叠嶂、错落有致;溪水则穿行于万山之间,时而东闪西躲,神秘莫测。游览的路径则显得苍翠碧绿,难以辨认,唯有沿溪而行,虽时有阻碍却总能觅得新的路途。这种“山重水复”的景象,恰似宋代诗人陆游笔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意境。
  第三、四两段则是对景物进行了更为具体的描绘。第三段聚焦于溪水,近观之下,水石相激,蒲藻随风摇曳,溪身宽窄不一,浅处湿润,深处则清澈见底,沙石可见。仿佛作者正俯身凝视,水流几乎沾湿了脚下的麻履,细腻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第四段则转向远处的山景,春日的阳光开始消融岩石上的积雪,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巧手在山腹间雕琢出的橱、几、函书。远望之下,林木掩映,山间云雾缭绕,宛如一幅精美的山水画。作者巧妙地以近水远山为构图,水为近景,山为衬托,共同构成了一幅山水俱佳的美丽画卷。
  在选词炼字方面,作者同样展现出了深厚的功底。在全篇的景物记述中,作者是一直把自己的身形摆入中间的,他记叙了他游这些景物的全过程。但是,他却没有花费更多笔墨记述行止、跋涉,而是选择了一些很恰当的词汇,在描绘景物之中,竟把游人的行影踪迹带了出来。如文章一开始,“余之溯溪”,一“溯”字,交待了逆流而寻的情况。进山之后,没写跋涉曲折,而描绘溪流时以一“瞥”一“匿”,这就既写出溪流的掩映弯流情形,也写出游人不断地行程变化。游览山景时,没写游人如何过能越林,而只用“岩日翳吐”四字,就把人物活动表现出来。山岩是不会移动的,午日虽然飘移而人们难以在瞬间觉察。作者在这里利用对客观景物描绘,而绝妙地带出来了游人的身影行踪,这种驾驭语言的能力,十分精到。
展开阅读全文 ∨
林纾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您可能感兴趣...
  • 记超山梅花

    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 ...

    270
  • 湖心泛月记

    《湖心泛月记》是清代文学家林纾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意蕴幽远的散文诗。全篇以游踪为线索,以所见所闻所感为主体,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上升到对人生境界的理性思考。结构上,以前后箫声贯穿全文,衔接巧妙。这篇散文描写景物真切生动,含有诗意。...

    932
  • 湖之鱼

    《湖之鱼》是清代文学家林纾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在湖边观察小鱼争食的情景引发对现实人生的感触,最初群鱼争喋,继而不食,而远离“寻丈之外”,争喋如故,作者由此感悟出是鱼避钓者所致;进而指出“名利之薮,独无钓乎”,告诫人们,不能为名利所惑,否则只能如“鱼图食而并吞钩”,最终将受其害。文章短小,构思新巧,寓理于事,喻意深刻,富有教益。...

    567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