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锡饧不辨

陆以湉 〔清代〕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酬应不暇。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选自《冷庐医话》)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大夫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那个名医)跑了上去告诉那个人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大夫是什么缘故,大夫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庸医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注释
明:明朝。
尝:曾经。
术:技术。
效:有效果。
辄(zhé)效:就见效。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求:上门求诊的人。
酬应:接待。
溢:满。
暇:空闲。
既:已经。
去:离开。
临:等到。
异:对……感到奇怪。
问:询问。
尔:同“耳”,罢了。
殊:竟。
乃:是。
饧(táng):同“糖”。
嗟(jiē)乎:唉,叹词。
庸(yōng):平庸,此指医术不高。
妄谓:胡说。
熟谙(ān):熟悉。
大抵:大都。
甚:非常。
妄谓:胡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个故事不仅引人发笑,更启人深思。讽刺一些不高明的医生。它说明了读文言文时“识字”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医生分不清医书的锡、饧,轻则影响医疗效果,重则伤及性命;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对识字、辨字决不能掉以轻心、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自以为是,不然也很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在学习和工作中造成失误。本文还讽刺了那些盲目从众,听信传言,去看庸医的百姓。
展开阅读全文 ∨
陆以湉
(1801—1865)浙江桐乡人,字敬安,号定圃。道光十六年进士。曾任杭州教授。咸丰间,避太平军,辞官回乡,后移居上海,李鸿章聘为忠义局董事。博雅通医。有《冷庐杂识》、《苏庐偶笔》、《冷庐医话》等。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