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湖之鱼

林纾 〔清代〕
  林子啜茗于湖滨之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其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我坐在湖边上的茶馆里喝茶,四垂的柳条遮蔽着窗口,一汪湖水,深苍碧绿,犹如染过一般,百余条小鱼正汇聚在窗下的水面。
将豆豉嚼碎朝水面唾去,鱼儿纷纷争着抢食,以此作乐,然而一边争食一边又游开了,一直觅食而不走的,只不过三四条而已。我再嚼食唾下,碎豆豉沉入水底,粘结在水草根上,鱼也不再去食它了。起先以为鱼的离去是因为都吃饱了的缘故。可离窗口一丈左右的地方,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不住地晃动着,那些小鱼如先前一样,又在争食其它东西。
我顿时想到钓鱼的人在垂下鱼钩之际,必定先以鱼饵为引诱,鱼儿要想吃食,便同时吞下钓钩。时间久了,鱼儿便知道,凡是有饵食的地方多半有钓钩。然而,那名利汇聚之所,难道没有别一种“钓钩”么?如果不趁着他人频频下食的时机而及时逃走,能够脱钩而远逸他方的又能有几个人呢?
注释
1.林子:林纾自称。啜茗:饮茶。啜,饮。肆:店铺。
2.黯碧:黯,深黑。黯碧指深青绿色。
3.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
4.争喋(zhá):聚食貌。喋,口开合;吃。
5.葑(fēng)草:菰等水生植物及水草。葑,菰根,即茭白根。
6.寻丈:约一丈左右。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7.薮(sǒu):湖泽。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据《畏庐文集·西湖诗序》载:“光绪壬辰,余归自京师,取道沪上,舟行二日至杭州,留湖上六日。”可见此文写于光绪十八年(1892)。作者由观看群鱼之争喋湖上、图食吞钩的情景,进而联想到人世间追逐名利之徒,整日为名缰利索所羁绊,正与鱼类为饵食所引诱而吞下钓钩相类,因此创作了此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湖滨啜茗,柳下观鱼,本是游湖者怡然自得的一刻,作者却借鱼喻人,由自然及社会,发了一通感慨。
作者面临碧水丛柳,见湖中小鱼聚集,顿生戏鱼之心,随着作者吐出豆脯,马上观赏到群鱼争喋的湖景。游客喂鱼以取乐,本是人之常情;群鱼见饵而争食,亦为鱼之天性。作者平平叙来,笔下的鱼群并无反常之举。百数之鱼,在争抢了一阵后,存者只剩三四,甚而不再食豆脯,听任作者唾之于“葑草之上”。文章至此,出现了波澜,鱼有点儿反常了。出于粗浅的观察,作者起初还以常人之心度群鱼之腹,认为“逝者”都吃饱了。然而,这群鱼仅在“寻丈之外”,“争喋他物如故”,笔锋再一折,否定了作者刚才的认定,群鱼并非吃饱,实为易地而食。由于疑团仍不得解,这就引发了作者的进一步思索。
经过作者的一番观察推断,对鱼群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个中原委终被悟出:人们往往利用鱼的“贪饵吞钩”这致命弱点来使鱼成美食,鱼不恋食一处,正是它们保持警觉的策略。鱼争食,是为免饥;鱼逝去,是为避祸。两种行为的目的全在求生。自然界的鱼在遭人类暗算的境况下,选择了易地而食的两全之法。作者感悟之前所表露的不解与惊奇,正是不知鱼的缘故。
反顾人世间,名利正如钓饵,引诱众人竞以逐之,作者深谙“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于利”的儒训,趋利舍义,必然如同爱饵衔钩之鱼,失去君子安身立命之本。作者以鱼为鉴,提醒君子们早作藏身之计,以免上名利之钩,因为“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就难以“脱钩而逝”了。作者虽未明说“下食”者为谁,实暗指仗势以售其私的权贵们,已尽在不言中了。作者由知鱼进而知世,巧妙地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并与本人的生活体验相合。林纾光绪八年(1882)中举后,即不求进身之阶,自觉“宦情早淡岂无因,乱世诚难贡此身”(《七十自寿诗》),断然回绝袁世凯、段祺瑞等“下食”者的招聘,在名利面前,拒不受饵。
《湖之鱼》描述湖滨观鱼一景,通过设疑与解疑,溶进作者的主观感受,以具体可感的形象来点明道理,充满了天趣。虽然本来一幅游湖戏鱼图,生发出对世态的联想,很有点煞风景,但作者对社会的丑恶现象作了淡化处理,使之不致与美妙的自然景象产生太大的反差。
展开阅读全文 ∨
林纾
林纾(1852~1924年),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官教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曾创办“苍霞精舍”——今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著畏庐文集、诗集、春觉斋题画跋及小说笔记等。
您可能感兴趣...
  • 记九溪十八涧

      《记九溪十八涧》是林纾创作的一篇散文,记述了作者游览杭州九溪十八涧的情景。全文以游踪为线索,沿溪而行,紧扣九溪十八涧自然景观的奇绝特征,通过对奇山怪石等自然景物的描摹,再现了九溪十八涧溪涧交错、山石巧怪、树动花摇的怡人景色。文章从细处着笔,动静结合,景物描写生动有致;寓情于景,趣意盎然,语言洗练,清新脱俗。...

    730
  • 记超山梅花

    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 ...

    270
  • 湖心泛月记

    《湖心泛月记》是清代文学家林纾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意蕴幽远的散文诗。全篇以游踪为线索,以所见所闻所感为主体,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上升到对人生境界的理性思考。结构上,以前后箫声贯穿全文,衔接巧妙。这篇散文描写景物真切生动,含有诗意。...

    932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