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丝曲倩红儿谱,萧然半壁惊秋雨,曲罢髻鬟偏。风姿真可怜。
须髯浑似戟,时作簪花剧。背立讶卿卿,知卿无那情。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夕阳,白云,青山,兰舟,冠盖满京华。你的《乌丝词》,你用清贫的唇齿来吟咏。一曲吟罢,惊得唐诗宋词里的秋雨,落向了天空。玉箫声声,你的歌女,发髻都是平平仄仄的。她的身影,如风拂杨柳,月照梨花。
你的根根胡须,都是江湖豪客。醉酒后,你喜欢头戴红花,又是妙词一阕。那个秋波盈盈的女子,此刻正背对着你。她一回眸,你的柔情,便永远没有最后一缕。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是唐代教坊曲名,始于唐宣宗大中初年(公元850年左右)。
⑵陈其年:即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文人。
⑶题照:在画像上题词。
⑷乌丝:指陈其年之作《乌丝词》,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七年(1668),其年居京华时所填之词,结集为《乌丝词》,誉满天下,为人称赏。
⑸红儿:杜红儿,唐代名妓,后泛指歌妓。此处是借指其年身边的歌女。
⑹萧然:荒凉冷落的样子。
⑺髻(jì)鬟(huán):妇女的一种发式。
⑻须髯(rán):陈维崧别号。《清史稿》载: “维崧清多髯,海内称陈髯。”
⑼簪(zān)花剧:一种娱乐方式,将簪花置头上以玩耍取乐。
⑽讶:惊讶之意。
⑾卿(qīng)卿:关系亲昵之人的一种戏谑称谓。
⑿无那(nuò)情:无限情。南唐李煜《一斛珠》: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睡。”
夕阳,白云,青山,兰舟,冠盖满京华。你的《乌丝词》,你用清贫的唇齿来吟咏。一曲吟罢,惊得唐诗宋词里的秋雨,落向了天空。玉箫声声,你的歌女,发髻都是平平仄仄的。她的身影,如风拂杨柳,月照梨花。
你的根根胡须,都是江湖豪客。醉酒后,你喜欢头戴红花,又是妙词一阕。那个秋波盈盈的女子,此刻正背对着你。她一回眸,你的柔情,便永远没有最后一缕。
注释
⑴菩萨蛮:词牌名,是唐代教坊曲名,始于唐宣宗大中初年(公元850年左右)。
⑵陈其年:即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文人。
⑶题照:在画像上题词。
⑷乌丝:指陈其年之作《乌丝词》,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七年(1668),其年居京华时所填之词,结集为《乌丝词》,誉满天下,为人称赏。
⑸红儿:杜红儿,唐代名妓,后泛指歌妓。此处是借指其年身边的歌女。
⑹萧然:荒凉冷落的样子。
⑺髻(jì)鬟(huán):妇女的一种发式。
⑻须髯(rán):陈维崧别号。《清史稿》载: “维崧清多髯,海内称陈髯。”
⑼簪(zān)花剧:一种娱乐方式,将簪花置头上以玩耍取乐。
⑽讶:惊讶之意。
⑾卿(qīng)卿:关系亲昵之人的一种戏谑称谓。
⑿无那(nuò)情:无限情。南唐李煜《一斛珠》: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睡。”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康熙十七年(1678年)闰三月二十四日,陈其年在扬州,广东画僧大汕为他画了小像。这年秋天,陈其年入京应博学鸿词科试,其画像亦带到京中,当时才人名士三十余人为此图题咏,纳兰性德的这一首词为其中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菩萨蛮·为陈其年题照》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描写陈其年行乐的场景;下片以诙谐的口吻赞赏友人风流倜傥、富有江湖豪气。全词语气戏谑轻快,真切地表现出这对忘年之交不拘泥于俗礼的洒脱。
上片起拍两句,词人抓住“乌丝”、‘‘红儿”和‘‘萧然”,记述陈维崧风流而又贫困这两个方面的情状,也评价了他的词风的转变和人品。在“红儿”和“萧然”的对比中,体现了调侃的意味和诙谐的风味。“惊秋雨”,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这两句诗是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的,词人用在此处,形容歌女谱唱的陈其年的《乌丝词》震惊世人、轰动京城,真是生动诡谲。“曲罢髻鬟偏,风姿真可怜。”接下两句,写画像上的吹箫女子。严绳孙《金缕曲·序》云: “题陈其年小照填词图,有姬人吹玉箫倚曲。”可见画上除了其年的画像外,还有此吹箫女子。一曲唱罢,她发髻斜偏一旁,风姿妩媚,惹人生怜。
下片一转“须髯浑似戟,时作簪花剧”便道出了陈其年豪气如湖海,又不无绮艳,既刚且柔的风格和特色。“须髯”,据《清史稿》本传云: “维崧清膣多髯,海内称陈髯。”可见词人言“须髯浑似戟”当是实写。如此带有玩笑意味的话语,也说明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是颇为融洽的。“时作簪花剧”,是说陈其年时常头上戴花戏耍,以诙谐的口吻赞赏其风流倜傥,风采特异。“背立讶卿卿,知卿无那情。”结尾二句再写画上吹箫女子,用的也是女子口吻。表面看来似是写陈其年不乏风流旖旎,声华裙屐之好,其实是以戏谑的口吻对这位忘年之友加以赞美。
词的上阕写陈维崧行乐的场景,他簪花取乐,所做的诗词经歌妓之口传唱,一时震惊世人,词风似乎偏于柔艳。下阕笔锋一转,将陈维崧既有旖旎之风,又富有江湖豪气的风格用寥寥几句道破。
全词结构别致,风趣幽默,多情之人开起玩笑别有味道。表面看来似是写陈其年不乏风流旖旎,声华裙屐之好,其实是从侧面赞赏其年的人格与创作。
上片起拍两句,词人抓住“乌丝”、‘‘红儿”和‘‘萧然”,记述陈维崧风流而又贫困这两个方面的情状,也评价了他的词风的转变和人品。在“红儿”和“萧然”的对比中,体现了调侃的意味和诙谐的风味。“惊秋雨”,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这两句诗是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的,词人用在此处,形容歌女谱唱的陈其年的《乌丝词》震惊世人、轰动京城,真是生动诡谲。“曲罢髻鬟偏,风姿真可怜。”接下两句,写画像上的吹箫女子。严绳孙《金缕曲·序》云: “题陈其年小照填词图,有姬人吹玉箫倚曲。”可见画上除了其年的画像外,还有此吹箫女子。一曲唱罢,她发髻斜偏一旁,风姿妩媚,惹人生怜。
下片一转“须髯浑似戟,时作簪花剧”便道出了陈其年豪气如湖海,又不无绮艳,既刚且柔的风格和特色。“须髯”,据《清史稿》本传云: “维崧清膣多髯,海内称陈髯。”可见词人言“须髯浑似戟”当是实写。如此带有玩笑意味的话语,也说明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是颇为融洽的。“时作簪花剧”,是说陈其年时常头上戴花戏耍,以诙谐的口吻赞赏其风流倜傥,风采特异。“背立讶卿卿,知卿无那情。”结尾二句再写画上吹箫女子,用的也是女子口吻。表面看来似是写陈其年不乏风流旖旎,声华裙屐之好,其实是以戏谑的口吻对这位忘年之友加以赞美。
词的上阕写陈维崧行乐的场景,他簪花取乐,所做的诗词经歌妓之口传唱,一时震惊世人,词风似乎偏于柔艳。下阕笔锋一转,将陈维崧既有旖旎之风,又富有江湖豪气的风格用寥寥几句道破。
全词结构别致,风趣幽默,多情之人开起玩笑别有味道。表面看来似是写陈其年不乏风流旖旎,声华裙屐之好,其实是从侧面赞赏其年的人格与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
菩萨蛮·海棠乱发皆临水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 6
-
菩萨蛮·郎情秋后萧疏叶
《菩萨蛮·郎情秋后萧疏叶》是元代词人张翥所创作的一首闺怨词。词中通过对“郎情”和“妾心”的对比,通过“萧疏叶”和“悠扬蝶”的对照,来突出词中女主人公对爱情恋恋不舍的态度以及对男子薄情负心的伤痛和控诉。...
- 2
-
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 925
-
菩萨蛮·回文冬闺怨
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 5
-
菩萨蛮·玉皇宫殿高无极
玉皇宫殿高无极,东西龙虎更番值。天上事偏多,仙人鬓亦皤。麻姑空一笑,偶自舒长爪。掐破碧桃花,花光照万家。...
- 478
-
菩萨蛮·秋风扫尽闲花草
秋风扫尽闲花草,黄花不逐秋光老。试与插钗头,钗头占断秋。簪花人有意,共祝年年醉。不用泛瑶觞,花先着酒香。...
- 481
-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 129
-
菩萨蛮·春花春月年年客
春花春月年年客,怜春又怕春离别。只为晓风愁,催花扑玉钩。娟娟双蛱蝶,宛转飞花侧。花底一声歌,疼花花奈何。...
- 346
-
菩萨蛮·晓寒瘦著西南月
晓寒瘦著西南月,丁丁漏箭余香咽。春已十分宜,东风无是非。蜀魂羞顾影,玉照斜红冷。谁唱《后庭花》,新年忆旧家。...
- 247
-
菩萨蛮·过张见阳山居赋赠
车尘马迹纷如织,羡君筑处真幽僻。柿叶一林红,萧萧四面风。功名应看镜,明月秋河影。安得此山间,与君高卧闲。...
- 366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
阅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