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浣溪沙·睡起惺忪强自支

纳兰性德 〔清代〕
睡起惺忪强自支。绿倾蝉鬓下帘时。夜来愁损小腰肢。
远信不归空伫望,幽期细数却参差。更兼何事耐寻思。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刚刚睡醒,两眼尚惺忪,强支撑着瘦弱的身体起来整妆。乌黑发亮的秀发垂下像瀑布一般。昨夜一夜愁苦,这无尽的愁苦消瘦了单薄的身体。
远方的消息许久没有传来过了,又是一场独倚高楼空伫望。怀想曾经的约会,恍若隔世,更兼心绪不宁,往事已经隐约不明。但如此心绪烦乱,还有什么事能让人来想。
注释
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此调有平仄两体。
①惺(xīng)松:清醒之意。一说形容刚睡醒尚未完全清醒的状态。
⑶蝉鬓(bìn):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绿倾蝉鬓,谓乌黑发亮的秀发覆盖下来。
⑷愁损:犹愁杀,过度之愁而令身体受损。
⑸远信:远方的书信、消息。
⑹伫望:久立而远望,这里指等候、盼望。
⑺幽期:指男女间之幽会。
⑻参差(cēn cī):依约、仿佛,意谓不甚分明。
⑼更兼(gēng jiān):更加上。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这首词作于康熙年间,是以词人的妻子卢氏为原型创作的。词人回忆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想象妻子当时思念自己的苦况,动情之下,作下此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这首词是为伤离之作,写一个身体娇弱的女子思念丈夫的幽独孤凄的苦况。上片写她的形貌,下片写她的心理。“幽期细数却参差”,一个细节的捕捉和描画,便将她思念过度而致痴迷的情态和心理表现得尽致淋漓。
上片描写该女子闺房中的情景:午睡醒来,还是睡眼惺忪,身子困倦,勉强支撑;直到黄昏下帘之时,还不想梳洗,头发散乱;而到夜里,则由于愁闷烦忧,腰肢也瘦损了。时间分三段,从午后到黄昏到夜里。情态亦分三种:从“强自支”到“绿倾蝉鬓”到“愁损腰肢”。忧思之情,一层深于一层。
下片说明原委。所以如此,是由于情人远信不来,空劳盼望,而以前约定相会之期,算来也不准时。忧能伤人,恐深闺弱质,勉强支持亦难。末句“耐”,犹言值得;谓更有何事值得人寻思呢?则由期望而渐趋于绝望。上片三句铺陈,下片“远信”二句作一小结。末句用反问的形式收束。脉络分明,词旨幽怨凄苦,极缠绵婉约之致。
全词在场景和时间的交互表动中展示了以情为主体的心理状态。词中时间的转换,在“睡起”,“夜来”等词上可以得到体现。空间上场景设置的变化则更明显,首先是睡眼惺忪,是躺在床上,然后“绿倾蝉鬓”,坐在梳妆台整妆,接着“远信不归空伫望”是在高楼临窗处。这种安排有利于渲染时间的“长”和空间的“大”,在从侧面表现情感的“闲”和“空虚”上起到很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