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之冷,易知也,然亦有极热之候。冬春冰雪,繁花粲粲,雅俗争赴,此其极热时也。三、四、五月,累累其实,和风甘雨之所加,而梅始冷矣。花实俱往,时维朱夏,叶干相守,与烈日争,而梅之冷极矣。故夫看梅与咏梅者,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
张渭《官舍早梅》诗所咏者,花之终,实之始也。咏梅而及于实,斯已难矣,况叶乎?梅至于叶,而过时久矣。廷尉董崇相官南都,在告,有夏梅诗,始及于叶。何者?舍叶无所谓夏梅也。予为梅感此谊,属同志者和焉,而为图卷以赠之。
夫世固有处极冷之时之地,而名实之权在焉。巧者乘间赴之,有名实之得,而又无赴热之讥,此趋梅于冬春冰雪者之人也,乃真附热者也。苟真为热之所在,虽与地之极冷,而有所必辩焉。此咏夏梅意也。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梅花开在冷的时候,是容易知道的,然而也是最热的时节。冬春结冰下雪的时候,梅花怒放鲜艳灿烂,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都争先恐后地前往观赏,这就是梅花最热的时候。三四五月,梅有众多成串的果实,又有温和的风和适宜梅生长的雨所施及,然而梅花开始冷了。梅花凋落果实成熟都过时了,时间进入夏季,只有叶子和枝干相守护,一同和炎炎烈日抗争,梅花已经冷到极点了。所以观赏梅花和写诗咏梅的人,没有在无花的时候来看梅和咏梅的。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歌咏的梅花,是在花儿已经调谢,梅子正结实的时候。歌咏梅花到梅子结实的时候,这是已经很难的了。何况是梅只剩下叶子呢?梅花到了只有叶子的时候,梅花就过了时令很久了。好友廷尉董崇相,在南京做官,于告假归家休息期间,写有一首《夏梅诗》,内容写到梅叶。为什么这样写?他说舍弃梅叶就不称作夏梅了。我为梅花有这份情谊而感慨,他嘱咐我写一首诗,我就写成一首诗赠送给他。
世上本来就有处在最冷的时候和最冷的地方的梅花,名与实都因事制宜。投机取巧的人都乘机前往观赏,既有名实的收获,又无前往求热的嫌疑,这就是那些在冬春结冰下雪的时候去追逐梅花的人,这才是真的依附梅花最热的人。如果真的是在梅花最热的时候,即使是在最冷的地方,还是一定有所区别的,这就是歌咏夏梅的真意。
注释
①候:时节。
②粲粲:鲜艳灿烂的样子。
③雅俗争赴: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争先恐后地前往观赏。
④累累:众多重叠,联贯成串的样子。实:果实。
⑤和风甘雨:温和的风,适宜植物生长的雨。加:施及。
⑥往:过去了,过时了。指梅花凋落,果实成熟,没什么可观赏的了。
⑦维:语助词,用在时间之前。朱夏:古时称夏季为朱明或朱夏。语见《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⑧守:守候,守护。
⑨夫:发语词。
⑩张渭:唐代诗人。《官舍早梅》:“阶下双梅树,春来画不成。晚时花未落,阴处叶难生。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鸟惊。风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轻。”
⑪花之终:花儿已凋谢。
⑫实之始:梅子正结实。
⑬斯:这。
⑭过时:过了时令。
⑮廷尉:秦汉时官名,掌刑狱。从北齐至明清皆用以称大理寺卿。明人称掌管刑狱事务的官员为廷尉。董崇相:名应举,字崇相,福建人,万历进士,年80余,卒于家。当时任南京大理寺丞,为大理寺卿的属官。作者好友。南都:南京。明太宗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称为南都。
⑯在告:在告假归家休息期间。
⑰舍:抛弃。
⑱谊:情谊。
⑲属:嘱咐。和:和诗,又叫步韵。
⑳权:权宜,权变。即衡量是非轻重,以因事制宜。
㉑巧者:投机取巧的人。乘问:趁机会,找空隙。
㉒趋:追逐。
㉓附:依附。
㉔苟:如果,假使。
㉕与:于。
㉖辩:同“辨”,区别。
梅花开在冷的时候,是容易知道的,然而也是最热的时节。冬春结冰下雪的时候,梅花怒放鲜艳灿烂,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都争先恐后地前往观赏,这就是梅花最热的时候。三四五月,梅有众多成串的果实,又有温和的风和适宜梅生长的雨所施及,然而梅花开始冷了。梅花凋落果实成熟都过时了,时间进入夏季,只有叶子和枝干相守护,一同和炎炎烈日抗争,梅花已经冷到极点了。所以观赏梅花和写诗咏梅的人,没有在无花的时候来看梅和咏梅的。
张谓《官舍早梅》诗所歌咏的梅花,是在花儿已经调谢,梅子正结实的时候。歌咏梅花到梅子结实的时候,这是已经很难的了。何况是梅只剩下叶子呢?梅花到了只有叶子的时候,梅花就过了时令很久了。好友廷尉董崇相,在南京做官,于告假归家休息期间,写有一首《夏梅诗》,内容写到梅叶。为什么这样写?他说舍弃梅叶就不称作夏梅了。我为梅花有这份情谊而感慨,他嘱咐我写一首诗,我就写成一首诗赠送给他。
世上本来就有处在最冷的时候和最冷的地方的梅花,名与实都因事制宜。投机取巧的人都乘机前往观赏,既有名实的收获,又无前往求热的嫌疑,这就是那些在冬春结冰下雪的时候去追逐梅花的人,这才是真的依附梅花最热的人。如果真的是在梅花最热的时候,即使是在最冷的地方,还是一定有所区别的,这就是歌咏夏梅的真意。
注释
①候:时节。
②粲粲:鲜艳灿烂的样子。
③雅俗争赴:风雅之士和流俗之人,争先恐后地前往观赏。
④累累:众多重叠,联贯成串的样子。实:果实。
⑤和风甘雨:温和的风,适宜植物生长的雨。加:施及。
⑥往:过去了,过时了。指梅花凋落,果实成熟,没什么可观赏的了。
⑦维:语助词,用在时间之前。朱夏:古时称夏季为朱明或朱夏。语见《尔雅·释天》:“夏为朱明。”
⑧守:守候,守护。
⑨夫:发语词。
⑩张渭:唐代诗人。《官舍早梅》:“阶下双梅树,春来画不成。晚时花未落,阴处叶难生。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鸟惊。风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轻。”
⑪花之终:花儿已凋谢。
⑫实之始:梅子正结实。
⑬斯:这。
⑭过时:过了时令。
⑮廷尉:秦汉时官名,掌刑狱。从北齐至明清皆用以称大理寺卿。明人称掌管刑狱事务的官员为廷尉。董崇相:名应举,字崇相,福建人,万历进士,年80余,卒于家。当时任南京大理寺丞,为大理寺卿的属官。作者好友。南都:南京。明太宗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称为南都。
⑯在告:在告假归家休息期间。
⑰舍:抛弃。
⑱谊:情谊。
⑲属:嘱咐。和:和诗,又叫步韵。
⑳权:权宜,权变。即衡量是非轻重,以因事制宜。
㉑巧者:投机取巧的人。乘问:趁机会,找空隙。
㉒趋:追逐。
㉓附:依附。
㉔苟:如果,假使。
㉕与:于。
㉖辩:同“辨”,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一个作家的性情、风骨,必然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作家的艺术个性愈鲜明,审美理想愈执著,那么,他表现自我的愿望就愈强,而思想感情,倾注到他所着意描绘的外在景物上的内驱力也就愈大。明初文人宋濂曾经发挥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名言,提出了“缘情托物”的说法。“缘情”指作家主体的物化,“托物”是客体的人化。这两种因素的水乳交融便是绝妙的审美创造的前提。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的《夏梅说》,便是艺术的人化和物化水乳交融的一篇佳作。不选作为天之骄子的冬梅做文章,而偏去描写夏梅,这可以说是奇怪极了。但说来一点也不怪。梅花的开放是在冬天,而赏梅者的“雅俗争赴”也都在这一季候。冬天虽冷,可因为冬梅的“繁花粲粲”,招来了千万游客。从人情来说,冬梅可以说是风云际会的热门的景物了。可钟惺偏不去写这逢时当令的冬梅,极意同情和歌颂大热天时无人过问而本身显得“与地之极冷”的夏梅。一句话,他讨厌“附热”而甘于孤高幽冷。尽管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做出这样的自白,但由于“在他的作品里,思想被生活巧妙地掩蔽了起来”(卢那察尔斯基论赫尔岑语),“与烈日争”的孤高的夏梅沉默地蔑视人生的思想,却透过了被人忽视的夏梅的生活图景而横扫一切庸俗的世态了。
《夏梅说》共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起到“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止,说明梅的盛时在冬而不在夏,咏梅的人也都是争相歌咏寒冬的梅花而不去过问炎夏的梅叶。第二段截至“而为图卷以赠之”为止,说明自己写这篇《夏梅说》的缘起,是受了友人董崇相的启发。不同于一般庸夫俗子只知赏花而不知重视梅的树干、树叶在炎炎夏日中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性格之可贵,钟惺的重视夏梅,重视梅叶,不仅表现了他所倾注在夏梅身上的深厚情怀和对于外化为梅的高清自赏的全新体验,也表现了他在理性上对夏梅所象征的不与傲俗为伍的狷介风骨的钦仰和讴歌。第三段为本文结尾,通过对冬梅的“雅俗争赴”那种趋炎附势的丑态引伸开来,指出世上也还有种“处极冷之时之地”而骨子里掌握实权的人。真懂得其中三昧的“巧者”就纷纷去趋附,既无”赴热”之讥,还大大有利可图。这种人是懂得向“冷”中“赴热”,比从热中“赴热”更为高明。但也还有种与此相反的情况。譬如一个人处于名场的要津所在,而自己的具体处境却相当落寞,这就不能笼而统之地把他也看成青云得路的一流人物了。如果说前者是“冷而实热”,那么后者便是“热而实冷”。钟惺是个进士,辗转经历了一段仕途,做过郎中、提学类的官,不算是下层知识分子。然而因为“有忌其才高者厄之,使不得大有所表现”(《康熙安陆府志·文学列传》),所以他实际是属于“热而实冷”的人物。他深深理解那一个晚明时代中黑暗、腐朽的窒塞空气,他也就只能甘于冷寞而自号“退谷”了。
文章的开头以峭拔胜,以别开蹊径胜。它巧妙地掌握了两条构思线索:一是自然范畴的时令冷热,二是社会范畴的人情冷热。对夏梅寄予高度同情,点出夏梅虽处于极热之中而遭遇极冷,表现了作者的衷心孤愤,这正是陈继儒说他的“一肚皮不合时宜”。
文章中段歌颂梅叶,打破前人几乎一律歌咏寒梅的老套。但歌颂梅叶也还是为了歌颂夏梅,虽紧承上段,境界却有所开拓,可以说从侧面烘托出夏梅。当然,也更表明热爱夏梅而被此心心相印的同志不少。从不满于世风浇漓而居然有志同道合者来说,钟惺是深得相濡以沫的慰藉的。
文章的结尾撇开夏梅,对趋炎附势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冷寞并与周围的一般夤缘攀附、安富尊荣的名场气氛格格不入,着重点明自己虽说好像也处于“热之所在”,但性格却“极冷”。这是他借夏梅以自喻,但实际也是他在文学理论上一贯强调要写出出污泥而不染的“幽情单绪”的审美气质的思想表征。
总的说来,文章的头尾都是围绕着一个“冷”字而大书特书。开头从传写出梅的自然品质之冷,以至于夏日无花时人情对梅之冷;结尾抒发自己甘于生涯寥落的冷,点明自己之所以歌咏夏梅的用意。纵观全文,在作者着意刻画的夏梅的“生活”图景中。一点一滴都渗透了钟惺的思想品格和气质。这正是《安陆府志》中所勾勒的:“公(指钟惺)……性如冰霜,不喜交接世俗人,然待士以诚厚,荐人惟恐其知。”这是钟惺的“冷”,是钟惺笔下夏梅的“冷”,而夏梅所受的冷遇正反衬出世俗人情对冬梅之热的可耻。
晚明竟陵派领袖钟惺的《夏梅说》,便是艺术的人化和物化水乳交融的一篇佳作。不选作为天之骄子的冬梅做文章,而偏去描写夏梅,这可以说是奇怪极了。但说来一点也不怪。梅花的开放是在冬天,而赏梅者的“雅俗争赴”也都在这一季候。冬天虽冷,可因为冬梅的“繁花粲粲”,招来了千万游客。从人情来说,冬梅可以说是风云际会的热门的景物了。可钟惺偏不去写这逢时当令的冬梅,极意同情和歌颂大热天时无人过问而本身显得“与地之极冷”的夏梅。一句话,他讨厌“附热”而甘于孤高幽冷。尽管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做出这样的自白,但由于“在他的作品里,思想被生活巧妙地掩蔽了起来”(卢那察尔斯基论赫尔岑语),“与烈日争”的孤高的夏梅沉默地蔑视人生的思想,却透过了被人忽视的夏梅的生活图景而横扫一切庸俗的世态了。
《夏梅说》共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起到“未有于无花之时者也”止,说明梅的盛时在冬而不在夏,咏梅的人也都是争相歌咏寒冬的梅花而不去过问炎夏的梅叶。第二段截至“而为图卷以赠之”为止,说明自己写这篇《夏梅说》的缘起,是受了友人董崇相的启发。不同于一般庸夫俗子只知赏花而不知重视梅的树干、树叶在炎炎夏日中的不屈不挠的抗争性格之可贵,钟惺的重视夏梅,重视梅叶,不仅表现了他所倾注在夏梅身上的深厚情怀和对于外化为梅的高清自赏的全新体验,也表现了他在理性上对夏梅所象征的不与傲俗为伍的狷介风骨的钦仰和讴歌。第三段为本文结尾,通过对冬梅的“雅俗争赴”那种趋炎附势的丑态引伸开来,指出世上也还有种“处极冷之时之地”而骨子里掌握实权的人。真懂得其中三昧的“巧者”就纷纷去趋附,既无”赴热”之讥,还大大有利可图。这种人是懂得向“冷”中“赴热”,比从热中“赴热”更为高明。但也还有种与此相反的情况。譬如一个人处于名场的要津所在,而自己的具体处境却相当落寞,这就不能笼而统之地把他也看成青云得路的一流人物了。如果说前者是“冷而实热”,那么后者便是“热而实冷”。钟惺是个进士,辗转经历了一段仕途,做过郎中、提学类的官,不算是下层知识分子。然而因为“有忌其才高者厄之,使不得大有所表现”(《康熙安陆府志·文学列传》),所以他实际是属于“热而实冷”的人物。他深深理解那一个晚明时代中黑暗、腐朽的窒塞空气,他也就只能甘于冷寞而自号“退谷”了。
文章的开头以峭拔胜,以别开蹊径胜。它巧妙地掌握了两条构思线索:一是自然范畴的时令冷热,二是社会范畴的人情冷热。对夏梅寄予高度同情,点出夏梅虽处于极热之中而遭遇极冷,表现了作者的衷心孤愤,这正是陈继儒说他的“一肚皮不合时宜”。
文章中段歌颂梅叶,打破前人几乎一律歌咏寒梅的老套。但歌颂梅叶也还是为了歌颂夏梅,虽紧承上段,境界却有所开拓,可以说从侧面烘托出夏梅。当然,也更表明热爱夏梅而被此心心相印的同志不少。从不满于世风浇漓而居然有志同道合者来说,钟惺是深得相濡以沫的慰藉的。
文章的结尾撇开夏梅,对趋炎附势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冷寞并与周围的一般夤缘攀附、安富尊荣的名场气氛格格不入,着重点明自己虽说好像也处于“热之所在”,但性格却“极冷”。这是他借夏梅以自喻,但实际也是他在文学理论上一贯强调要写出出污泥而不染的“幽情单绪”的审美气质的思想表征。
总的说来,文章的头尾都是围绕着一个“冷”字而大书特书。开头从传写出梅的自然品质之冷,以至于夏日无花时人情对梅之冷;结尾抒发自己甘于生涯寥落的冷,点明自己之所以歌咏夏梅的用意。纵观全文,在作者着意刻画的夏梅的“生活”图景中。一点一滴都渗透了钟惺的思想品格和气质。这正是《安陆府志》中所勾勒的:“公(指钟惺)……性如冰霜,不喜交接世俗人,然待士以诚厚,荐人惟恐其知。”这是钟惺的“冷”,是钟惺笔下夏梅的“冷”,而夏梅所受的冷遇正反衬出世俗人情对冬梅之热的可耻。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纠错
经考,作者好友董崇相作《夏梅》诗在万历四十六年戌午(1618),当时作者即有和诗,诗云:“花叶水相见,代为终岁荣。谁能将素质,还以敌朱明。坐卧已无暑,色香如尚清。始知幽艳物,不独雪霜情。”是年夏天,考选仍未下。屈指算来,作者自进士及第以来,为行人八年,又拟部二年,一直沉浮于闲曹,未曾做得热官,因而,可想而知,这么些年他周旋于两京是非之地,必定饱经世故,感喟万千。因此作者借题发挥,写下了这篇散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纠错
《夏梅说》是明代文学家钟惺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的第一段说明梅的盛时在冬而不在夏,咏梅的人也都是争相歌咏寒冬的梅花而不去过问炎夏的梅叶;第二段歌颂梅叶,同时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缘起;第三段撇开夏梅,对趋炎附势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时借夏梅以自喻。文章揭露了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抨击了趋炎附势的丑恶,赞颂了敢于“与烈日争”的人们。全文立意新颖,用心巧妙,对比鲜明,有褒有贬,讽刺尖锐,寓意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您可能感兴趣...
文章点评...
诗文类型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