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文 >

与叶讱庵书

顾炎武 〔明代〕
去冬韩元少书来,言曾欲与执事荐及鄙人,已而中止;顷闻史局中复有物色及之者,无论昏耄之资不能黾勉从事,而执事同里人也,一生怀抱,敢不直陈之左右。
先妣未嫁过门,养姑抱嗣,为吴中第一奇节,蒙朝廷旌表。国亡绝粒,以女子而蹈首阳之烈。临终遗命,有无仕异代之言,载于志状。故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矣。
《记》曰:将贻父母令名,必果;将贻父母羞辱,必不果。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一死而先妣之大节愈彰于天下,使不类之子得附以成名,此亦人生难得之遭逢也。
谨此奉闻。
纠错
译文及注释
纠错
译文
去年冬天韩元少寄来书信,说曾打算和您一起举荐我出仕,后来没有进行。最近听说史局中又有人物色到我。且不说我这年老昏愦之人已经不能勉力做事了,而您是我的同乡,我一生的志愿抱负,怎敢不坦诚地向您陈述呢。
我的先母订亲之后,因丈夫早亡,未行婚礼,便过门来到顾家。奉养婆母,抚育过继的儿子,是苏州一带最特出的贞节妇女,曾得到朝廷的表彰。明朝亡国她绝食而死,作为妇女而实践了伯夷、叔齐刚烈的节操。临终时留下遗命,其中就有不要我出仕新朝的话,都记载在她的墓志和行状里。因此,别人都可以出仕为官而我是绝对不能出仕的。
《礼记》说:将会给父母带来美好名誉的事,一定要去做成;将会给父母带来羞辱之名的事,一定不去做!我已是七十岁的老翁还有什么企求呢?所缺的只是一死而已!如果一定要逼我出仕,我将以死殉母。我一死而能使先母的伟大节操更加显扬天下,使我这个不肖之子也能依附成名,这也是人生的难得遭遇啊!
恭谨地把这封信呈奉给您。
注释
1.叶讱庵:叶方蔼,字子吉,号讱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十七年(1678)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明史》总裁。康熙二十年(1681年)迁刑部侍郎,次年卒。谥文敏。
2.韩元少:韩菼,字元少,号慕庐,长洲(今江苏苏洲)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懿。
3.执事:原指侍从。后在书信中常用作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接向对方陈述,而言之侍从,请代转达。犹言“阁下”“足下”之类。鄙人:自我谦称。
4.已而:不久,随后。
5.顷:近来,不久前。史局:修撰史书的机构。物色:寻求、选拔。
6.昏耄(mào):年老糊涂。黾(mǐn)勉:努力、勤奋。
7.先妣:亡母的敬称。按,顾炎武生父名顾同应,生母何氏。炎武降生后即过继给叔祖顾绍芾之子顾同吉。同吉十七岁即死,曾聘王氏,未娶。王氏自愿到顾家为夫守节,并抚育炎武。此处即指王氏。
8.姑:婆母。抱:育养。嗣:子嗣。指顾炎武。
9.吴中:指江苏苏州一带。昆山清代属苏州府。节:贞节,节烈。
10.旌(jīng)表:表彰。古时朝廷对贞节妇女立牌坊、赐匾额予以表彰。此指明朝事。
11.绝粒:绝食。明亡,清兵南下,昆山遭屠,顾炎武母王氏绝食而死。
12.蹈:遵循、实行。首阳:首阳山。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不听,灭殷。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以致饿死。事见《史记·伯夷叔齐列传》。
13.志状:墓志铭和行状。按,王氏临终之际,留下遗言,要求顾炎武不得出仕清朝。
14.《记》:《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为儒家经典之一。
15.贻:留给。令名:美名。
16.果:此指去做成一件事。
17.彰:显扬。
18.不类:不肖,没出息。
展开阅读全文 ∨
鉴赏
纠错
此信主要表现了顾炎武誓死不与清廷合作的坚贞气节。顾炎武生活的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先是明末农民起义,后是清兵入关南下,对汉族人民屠杀掠夺,目睹种种严酷现实,顾炎武加深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最终走上一条从事政治活动以救国和学术研究、诗歌创作的独特道路,成为一代思想家和爱国诗人。让这样一位具有反清复明志向的学者在明亡后出任清朝官员,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顾炎武对叶讱庵的举荐断然拒绝,实在是情理中事。
此信写得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有理有节。说其观点鲜明,那就是作者将决心遵循其母“不要在别的朝代做官”的遗嘱,如谁以此事逼迫,他将以死相抗,从中可见一股不可侵夺凛然之气;说其有理有节,是因叶讱庵的举荐或许是出于同乡的一片好意,所以顾炎武对叶讱庵没有交节求荣一类的指责,而只是从自身的角度,既客客气气,又义正辞严地申明不能出仕清廷的决心。
开篇先简述事情的来龙去脉,接着引出拒绝举荐的原因,除了年老不能从事外,主要的就是自己一生的抱负与出仕清廷格格不入。作者引用其母遗嘱,称赞其母一生坚守节操的壮举,从而衬目己的决心,最后又用《礼记》上的话进一步印证自己决心的不可动摇。全信叙事清楚,层次分明,文笔精炼。对其母事例和《礼记》语录的引用恰到好处,意味深长,使作者坚守气节的不可动摇,表现得斩钉截铁,无以复加。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此文属于一封拒绝信。此类信的写作应当直率、明朗地表明拒绝的态度和理由,切不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致使对方产生误会。对于所拒绝的对象,要因人因事而异,采用恰当方式和言辞。对敌,可以声讨、批判,严词拒绝;对友,应当掌握分寸,有理有节。总之,拒绝某事,原则问题上不能含糊,方法问题上应灵活策略。据此看顾炎武的这封拒绝信,可谓较好地处理了这方面的问题。
创作背景
纠错
此信写于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清政府决定纂修《明史》和开博学鸿儒科试,以图由此网罗海内名流。顾炎武的同乡,时任内阁学士的叶讱庵等准备推荐顾炎武出来做官。顾炎武闻讯后即写此信给叶,予以断然拒绝。
赏析
纠错
《与叶讱庵书》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顾炎武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清廷开明史馆,想请顾炎武前去任职。顾炎武听到消息,就写这封信给正在北京作翰林院掌院学士的叶讱庵,表明自己的态度。信从两方面来谈,一是着重谈他的嗣母王夫人的民族气节,讲她反清绝食而死,讲她留给儿子“无仕异代”的遗嘱;二是以嗣母为榜样表明:如果逼迫自己出仕,便要“以身殉之”。
文章直抒胸臆,慷慨陈词,生死度外,凛然正气逼人。全文二百余字,言简意明,情真意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顾炎武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
您可能感兴趣...
  • 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一

    清切频吹越石笳,穷愁犹驾阮生车。时当汉腊遗臣祭,义激韩雠旧相家。陵阙生哀回夕照,河山垂泪发春花。相将便是天涯侣,不用虚乘犯斗槎。...

    10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655
  • 酬朱监纪四辅

      顾炎武作此诗是在顺治十年(1653),那吋明亡已十年了。顾炎武与朱四辅相酬,在满怀的悲悼亡国之痛中,仍有一种“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精卫》)的坚定信念,诗人咏叹故国的沦亡时事的变迁,并以强烈的爱国激情与民族气概与友人同勉。...

    5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 ...

    599
  • 精卫

    《精卫》是明末清初诗人顾炎武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此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借精卫鸟填海的精神,坚定地表示了自己舍身报国,不向清王朝屈服的决心。全诗采用对话的形式行文运笔,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尽弃雕饰。细细读来,无论是诗中所弘扬的正义之气,还是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造诣,都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4
  • 与友人书(节选)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4
  • 又酬傅处士次韵二首·其二

    愁听关塞遍吹笳,不见中原有战车。三户已亡熊绎国,一成犹启少康家。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待得汉庭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831
  • 廉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 ...

    710
  • 海上四首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满 ...

    79
  • 与友人论学书

    《与友人论学书》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写给友人的一篇书信,内容主要讲为学之道。...

    417
文章点评...
我来说两句 已有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陆才可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