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至浮山记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余之再至浮山,非游也,无可记者,而斯言之义则不可没,故总前后情事而并识之。
昔日我的朋友未生、北固在京城,多次谈到白云岩山、浮渡山景色之美,相约在那里建筑居室读书耕作。康熙己丑年,我到浮山,他们两人还未回乡,便单独与宗六长老游览。每逢天气澄清,便到山下漫步,看岩影倒映入方池;到月儿初出,就坐在华严寺的门廊,眺望露出树梢的最高峰,心神融合在眼前的美景之中,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觉。快要离开的时候,宗六对我说:“这座山景色之美,在我游览过的山中还未见过。但我有忧虑:春天的时候,男男女女,纷至沓来。我常常将自己关在单独的居室内,闩上外门躲避他们。山有了名气,竟被游人破坏成这个样子!”辛卯年的冬天,发生了《南山集》之祸,我受到牵连被捕,私下悔恨道:“这正是宗六所说的道理啊!”
又过了十二年,到雍正甲辰年,我才承蒙皇上的恩典给假回乡迁葬先人。八月上旬到达枞阳,择日将祖父的灵柩改葬江宁。于是察看桐城先人的坟墓。当时未生已死,他的儿子移居东乡。我要到未生的坟前哭祭,便取道白云岩山回枞阳。要到浮山游览,日子已紧迫,仅有一晚的时间,便邀末生的儿子秀起在宗六的住处会合前往。 白云岩山距浮山三十里,路途曲折艰辛,碰到阴雨就不能到达,那里又没有僧舍旅店可以寄宿,所以我想再次去那里游览的愿望未能实现。
与宗六分别之后,忽然想起他先前的话,觉得不一定是这样。路途遥远幽僻的地方,游人又无所凭借,人迹自然稀少,与山的有名无名没有关系。接着我又想到楚、蜀、百粤之地的山与永州、柳州的山同等秀美,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们,只是因为永州、柳州的山是子厚游览过的,游人也就慕虚名前往。如今白云岩山的游人,只不过不像浮渡山那样多罢了。为众人注目的地方,只靠路途遥远、地方幽僻、游人无所凭借,希望来游览的人少一些,但怎比得上一无所闻的地方,能常保它的清美之气,又没有游人突然到来的忧虑呢?这样看来,宗六的话,最终也是不可改变的至理之言了。
我打算再到浮山,结果没有成行,没有可以记述的,但上面这番话的意义不能埋没,所以综合前后的情况而一并记录下来。
注释
(1)浮山:又名浮度山、浮渡山,在安徽省桐城县东九十里,有奇峰七十二,为桐城之胜。
(2)未生:左待,字未生,桐城人,方苞好友。北固:刘北固,字辉祖,安徽怀宁人,方苞好友。
(3)白云:白云岩山,在桐城县东一百二十里,为当地名胜之一。
(4)康熙己丑: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5)宗六上人:名叫宗六的和尚。上人:和尚的别称。
(6)木末:树梢。
(7)心融神释:心神完全融汇于优美的自然景象之中。
(8)士女:男女。
(9)特室:独室。《庄子·在宥》:“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
(10)外键:锁上外门。
(11)败坏:山有名,则游人杂至,破坏了清净优美的自然环境。
(12)“是宗六”句:意为自己有文名,为《南山集》作序,结果被牵连下狱,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则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13)雍正甲辰:雍正二年(1724)。
(14)“始荷圣恩”句:方苞在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出狱后,家属族人被迫入旗籍,羁留北京,不得回乡。雍正皇帝即位后,特赦方苞族人归籍,1724年(雍正二年),又给假一年,准其回乡办理先人坟墓迁葬等事。
(15)卜日:选择吉日。
(16)展:察看。
(17)一昔:一夜。
(18)百粤:即百越,秦汉以前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部族繁多的越族。此处指古越族所在的地区。
(19)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柳:柳州,治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比胜:并胜。指上述百粤、楚、蜀各地山水与永州、柳州的山水并胜。
(20)子厚: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河东解(今山西货运城县解州镇)人。柳宗元因遭宦官贵族集团打击排斥,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为柳州刺史。柳宗元曾以永州、柳州山水为内容写过不少著名的游记,这些山水因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于世。
(21)浮慕:虚慕。意为一些人并非真的对永州、柳州的山水有切实的感受,只是因为它们曾为名人所游赏而慕名往游。
(22)曷若:何如。
(23)猝至:突然而至。
(24)无以至:无法更改。意为宗六和尚说的话,到底还是正确的。
-
狱中杂记
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方苞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南山集》为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写历史时应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此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戴名世全家及其族人牵累定死罪者甚多。方苞也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被捕入狱。...
- 3
-
左忠毅公逸事
《左忠毅公逸事》所处时期魏忠贤设东厂,假借皇帝命令逮捕朝廷官员,排除异己,左光斗当时就站在反阉党斗争的最前列,并因此被害下狱而死。《左忠毅公逸事》的“逸事”写的是为正史书所不记载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迹。这些事迹一般比较琐碎,但能说明被记者的品质、性格等。...
- 3
-
七夕赋
《七夕赋》是清代散文家方苞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以遥望星空发端,悄然引出牛郎织女,入笔自然。中间两段,对照描写天上佳期与人间别怨,时空交错,悲喜相融。状天上七夕相会的动人情景,境界优美而崇高;叙人间七夕乞巧风俗与思妇游子相思之苦,情致缠绵而哀婉。最后以歌作结,非但深化了七夕欢会的意义,也使人的感情拔俗而升华。...
- 48
-
汉文帝论
三王以降,论君德者,必首汉文,非其治功有不可及者也;自魏、晋及五季,虽乱臣盗贼,闇奸天位,皆泰然自任而不疑,故用天下以恣睢而无所畏 ...
- 179
-
孙征君传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 ...
- 657
-
白云先生传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 ...
- 468
-
辕马说
《辕马说》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以辕马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考察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担当“辕马”的任者,应该“德与力”兼备,需择德才兼备者充任,而不要让“驽蹇者”、“狡愤者”滥充其间,败坏政事。这篇散文质朴简明,切实而有深意,表现了方苞散文雅洁淳厚的特点。...
- 989
-
逆旅小子
《逆旅小子》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通过对“逆旅小子”不幸遭遇的描写,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作者对百姓的同情,而且对官吏玩忽职守表示了不满。方苞主张为官应该能除民众的疾苦,否则同贪官污吏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官吏不能尽职,朝廷就应严加督查。这篇散文记叙中穿插议论,叙事脉络清楚,文笔洗练冷峻。...
- 747
-
游雁荡记
《游雁荡记》是清代文学家方苞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这篇游记不侧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是借游抒怀,笔墨集中在游山的两点心得体会的阐发上:一是雁荡山因险峻僻远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题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远古的容色;二是雁荡山岩深壁削,气象森严,令人萌发“严恭静正”之心,与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品味深刻,笔墨清新,饶有情趣。...
- 560
-
陈驭虚墓志铭
《陈驭虚墓志铭》是清代散文家方苞为陈驭虚撰写的墓志铭。这篇文章用简洁的笔墨,勾画了一位奇人形象,他医术高明,但蔑视权贵,不给权贵治病,不与他们结交;权贵们欲驾驭他,图谋让他作医官,他却称病折磨自己而死。文章既刻画了陈驭虚反抗权贵的鲜明人物形象,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制度腐败、环境污染疾疫流行的社会现实。...
- 82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